dhp021
-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
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
[解]不放逸是不死的道路,也是因的意思。不死是什麼?就是涅槃。不放逸,就是修學戒定慧,就是涅槃的因。若是不修學戒定慧,隨順愛見的煩惱活動、放逸,就是流轉生死的一個因緣,所以放逸為死跡。若修學戒定慧,就得到涅槃。若不修學戒定慧,常放逸,就常在生死裏流轉。無逸是不死的跡。無逸,就是道諦。不死,就是涅槃。道諦是涅槃的道路,所以,是讚歎道諦。放逸為死跡,訶斥集諦,集諦是流轉生死的原因,是苦諦的一個因。無逸者不死,道諦修成功,就得到涅槃,這個是指滅諦。縱逸者常死,指苦諦。
1)今此頌中,云何無放逸是不死跡耶?謂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種護。謂命護、身護、心雜染護、正方便護,是名不放逸。此不放逸為依、為持,涅槃資糧未圓滿者,令速圓滿。已圓滿者,令於現法得般涅槃。
[解]今此頌中,什麼是無放逸是不死跡呢?譬如有一類人,依四種依止處,立出四種保護。哪四種?命護、力護、心雜染護、正方便護。是名不放逸。此不放逸為依為持,依不放逸為基礎用功修行,叫為依。以不放逸為主導者,叫作持。涅槃的資糧就是戒定慧,若沒有圓滿,使令戒定慧圓滿。已圓滿,令於現法得到不生不滅的第一義諦的境界。
《披尋記》六六三頁:依四所依立四種護等者:〈菩薩地〉說:依止處苦,有四所依。由依此故,於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陵本四十二卷九頁)依此四依,立四種護:以法追求,不以非法,是名命護。為當存養,如法受用,是名力護。起惡尋思,應速除遣,是名心雜染護。能忍眾苦,精進無懈,是名正方便護。
[解]依四所依、立四種護等者:〈菩薩地〉說:依止處苦,有四所依。在佛的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就苾芻的身分。四依,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什麼是依止處苦?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要向人家乞求,是個苦惱事情。雖然有這麼多的苦惱,而自己的道心不退,還是努力地修行得聖道。依此四依,立四種護。什麼是命護?如法地追求這個四依: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要實實在在,不要有欺騙的動機和行為。這叫做正命,就是你的命清淨,所以叫做命護。什麼是力護?有身體,才能修學聖道,所以應當要保存身體、要時時地長養,才有精神、有力量修學聖道。要如法地受用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些事情,不應該非法的受用、不合道理的受用,叫作力護。如法的受用四依,使令身體有力量修學聖道,這叫力護。什麼是心雜染護?內心若有雜染,趕快驅逐出去,保護內心的清淨。什麼是正方便護?因修行而來的這些很苦,乞求生命所需的四依的時候,也是很苦,都能夠忍受,能夠精進地修學聖道而不懈怠。
2)云何放逸為死跡耶?謂如有一居家白衣,於諸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業。或有出家現四無護。謂命無護,乃至正方便無護。如是放逸,通於二品。謂在家品,及出家品。即此放逸為依、為持,樂生本行,造生本業,因此故生,生已壽終,生已夭沒。
[解]什麼是放逸為死跡耶?譬如有一類人,是在家、是個白衣,對於諸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業。或有出家的人,不能命護,也不能力護,也不能心雜染護,也不能正方便護,也不能修學聖道,這樣的出家人,就叫做放逸。這樣放逸,通於二類,就是在家及出家這兩類。什麼叫作死跡呢?就是內心以此放逸為依止,而造作種種的過失。內心以放逸為主持。愛樂生為根本諸有漏行,造作生為根本諸有漏業。因為有這樣的願樂,又有這樣的行,造作出種種的事情,因此就有生命體。得到生命體以後,壽命到就結束。或者得到生命體以後,壽命沒有到就死掉。所以,若放逸的話,造作種種的罪過,就在生死裏流轉,流轉的時候,有時候壽命長,有的時候壽命短。
《披尋記》六六三頁:樂生本行,造生本業者:愛樂生為根本諸有漏行,是名樂生本行。造作生為根本諸有漏業,是名造生本業。
[解]樂生本行,造生本業者:愛樂這個生命,或者說愛樂自我,是根本。不只愛樂生命體,還繼續向前動,造作種種的業力,這些屬於有煩惱的活動,是名樂生本行。以生為根本的諸有漏業,這些有漏業令你得果報,所以,生為根本。什麼是生為根本?就是得生命體,造的業力裏面,最重要的就是業力令你得一個生命。造作這樣的業力,是名造生本業,生為根本的一切的有漏業。
3)云何無縱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耶?謂死有五種:一者、調善死。二者、不調善死。三者、過去死。四者、現在死。五者、未來死。若善修習,此無縱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調善死,而正死時,由過去死已死,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於現在世,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不由調善死,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故名不死。
[解]什麼是無縱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耶?有五種的死。一者、調善之死,就是修學戒定慧,煩惱被調伏的時候。初果聖人有我愛的現行,但是能調伏。若是三果聖人,我愛不現行,叫做調善的死亡。若是阿羅漢,也是調善。二者、不調善死,就是一般的凡夫,或者造善業、或者造惡業,死亡的時候心裏面苦惱。三者、過去的死亡。四者、現在的死亡。五者、未來的死亡。若善修習此無縱逸的補特伽羅,現在戒定慧修得很成功,所以死亡的時候,心裏面很調善。而正死亡的時侯,由於這個補特伽羅過去生中生命已經死掉,過去世聖道沒有修成功,死亡的時候不調善死。現在世因為修學聖道,心裏面調善,所以不由不調善而死。於未來世不由調善死、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故名不死。阿羅漢現在的色受想行識生命死掉,未來世不由調善死,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有漏的五蘊再不現前,所以叫做不死。
《披尋記》六六四頁:死有五種等者:清淨解脫死者,名調善死。不清淨不解脫死者,名不調善死。如〈意地〉說。(陵本一卷十五頁)過去死者,謂過去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現在死者,謂現在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如〈攝事分〉說。(陵本八十五卷十六頁)未來死者,準前應說未來諸行沒,乃至命根沒故死。
[解]死有五種等者:清淨解脫死者,名調善死。心裏面沒有煩惱的染污,就叫做清淨死。心裏面沒有煩惱的繫縛,就叫做解脫死。心裏面有很多的煩惱、很多苦惱,不清淨、也不解脫,這樣的死,名不調善死。如〈意地〉說。過去的色受想行識死沒,乃至命根滅故,叫做死。現在死者,現在諸行滅,乃至命根滅故,叫做死。沒,是指諸行。滅,是指命根。如〈攝事分〉說。未來死者,準前應說:未來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
4)若有縱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不調善死而正死時,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已死,於現在世即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亦由不調善死當死,故名常死。
[解]若有放縱自己的眾生,不修學戒定慧,過去世沒修學聖道,現在世也不修學戒定慧,所以,於現在世即由不調善死而死亡。於未來世亦由不調善死當死,故名常死,所以,常流轉生死。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無縱逸者,道諦、滅諦。有縱逸者,集諦、苦諦。又略顯示處非處性、自業作性。前半顯示處非處性,後半顯示自業作性。
又前半顯示師於弟子作所應作,後半顯示諸弟子等自所作義。
[解]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無逸不死跡,這是道諦。無逸者不死,這是滅諦。放逸為死跡,是集諦。縱逸者常死,這是苦諦。又略顯示處非處智力性,自業智力是自業作性。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這是處非處智力。修學聖道,是涅槃的因。若不修學聖道,放逸自己,那是流轉生死的因緣,這就是處;如果相反,就不是處。合乎道理就叫作處,不合乎道理叫作非處。無逸是不死跡,放逸為死跡,這是合道理,所以是處。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就是顯示,你的遭遇是你自己業力所創造,所以叫自業作性,這叫業智力。佛知道一切眾生所有的果報都是他自己的業力所成就。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這顯示師長對於弟子作所應作的事情,就是開導這個道理:若修聖道是涅槃的因;若是放縱自己,是流轉生死的因。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後半顯示諸弟子自己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