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經集4.1


經集4.1
於諸欲希求,或所期果遂,得已心定喜,至死而保愛。
諸樂欲眾生,若退失諸欲,其色便變壞,如毒箭所中。
若遠離諸欲,猶如毒蛇首,彼於愛世間,正念能超度。
田事與金銀,牛馬珠環釧,女僕增諸欲,是人所耽樂。
攀緣沈下劣,變壞生諸漏,從此集眾苦,如船破水溢。
若永絕諸欲,如斷多羅頂,棄捨諸愁憂,猶蓮華水滴。

1)於諸欲希求,或所期果遂,得已心定喜,至死而保愛。
2)諸樂欲眾生,若退失諸欲,其色便變壞,如毒箭所中。
3)若遠離諸欲,猶如毒蛇首,彼於愛世間,正念能超度。
4)田事與金銀,牛馬珠環釧,女僕增諸欲,是人所耽樂。
5)攀緣沈下劣,變壞生諸漏,從此集眾苦,如船破水溢。
6)若永絕諸欲,如斷多羅頂,棄捨諸愁憂,猶蓮華水滴。
1)此是義品中依諸欲頌。謂如有一,希求未來所有諸欲,為獲得故,發勤方便,得已現前,耽著受用。如是希求及正受用所得諸欲,由此因緣生喜、生樂。如是總名諸欲愛味。
[]此是義品中,依諸欲說出六個頌。假設有一個人,希望將來有很多令人滿意的欲,這是一個願望,叫做希求。為了希望能夠得到所希望的欲,發起很多的行動。成功之後,得到很多的欲現在前,愛著所得到的這些欲,受用這些欲。可分三個階段,一個是願,一個是得果,一個是受用。像這樣,有希求的願,而後成功以後,又受用所得的諸欲,由此因緣,心裏面非常的喜悅快樂。這樣最初立願,而後採取行動,一直到得到諸欲而後又受用,總起來叫諸欲愛味。諸欲,是所欲的境界。愛味是受用這個欲,心裏面有愛著心。

2)又彼希求及正受用所有諸欲,於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時,隨彼諸欲戀著、愛味,愛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憂苦,或致殞歿。如是名為諸欲過患。
[]又那一個人,希求諸欲,及正受用諸欲,於其所得、所受用的諸欲事,若退失時,隨順他以前在諸欲上的愛著,生起種種的愛著、樂著心。現在這個時候,以前的愛就變成箭,射入他的心裏面,像有毒的箭射到身體裏邊,心裏面非常的苦惱,或者因此而死掉。這樣愛著諸欲,就有這種過失,有這種災患。
《披尋記》七○四頁:愛箭入心等者:此中毒箭,喻彼苦受,樂受變壞所生苦故。《集論》中說:變壞故,是有色義。是故頌言:其色便變壞,心心所法,假名色故。
[]愛箭入心等者:為毒箭所中,譬喻苦的覺受,樂受變壞所生的苦惱就像這樣子。《集論》中說:色有變壞的境界,叫做有色義。這個頌上說,其色便變壞,就是退失諸欲的時候。上面說色變壞,實在不是色,是他的心,這個心為苦惱所破壞,心變壞,色也就變壞,所以叫做其色便變壞。愛著諸欲,諸欲若變壞的時候,就苦惱。

3)又復毒蛇,譬諸欲境。毒蛇首者,譬諸欲中所有愛味。若諸愚夫愛味諸欲,貪著受用,如蛇所螫。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遠離諸欲所有愛味,如毒蛇首,終不愛染而受用之,廣說乃至不生耽著。彼於諸色所有貪愛,乃至於觸所有貪愛,皆能調伏、斷滅、超度。如是名為諸欲出離。
[]又,有毒的蛇,譬喻所愛著一切欲的境界,欲的境界就像毒蛇似。在享受諸欲的時候,心裏面有愛著心,就叫做毒蛇首。若是這些糊塗人,愛著諸欲的境界,貪著、受用諸欲,就像被蛇咬住,被蛇的毒所傷害。假設有一人,能聽聞佛法講到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這樣的聖人的弟子,能夠遠離諸欲的愛味,不愛著諸欲。為什麼不愛著諸欲呢?因為能觀察諸欲就像毒蛇的頭,毒蛇的口要咬人,所以,不會愛著諸欲,受用諸欲。廣說乃至不生愛著心。對於色的貪愛心,對於聲、香、味、觸的貪著心,全部能夠用止觀調伏,長時間修奢摩他,又修毗缽舍那,雖然有很重的愛,但是也能夠消滅愛著心,能斷除愛著心,能超越愛著心,不為愛著所苦。這樣子,就能從諸欲中解脫出來,不為毒蛇首所傷害。

3-1)又諸欲自性,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事欲有二,一者、穀。彼所依處,謂田事。二者、財。彼所依處,謂金銀等事。何以故?諸求穀者,必求田事;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求金銀等復有二種,一者、事王。二者、商賈。求穀、求田,方便須牛。求財事王,方便須馬。求財商賈所有方便,若金銀等共相應者,謂諸寶珠。金銀異類不相應者,謂環釧等。此舉最勝。若買賣言說事務,當知亦爾。
[]又凡夫所遇諸欲的體性,略有二種不同,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事是所欲的境界,叫做事;事欲是已經有了所欲之境,是你所有。煩惱欲,是能欲之心,就是煩惱。事欲有兩種不同,第一個是穀,穀所依止的地方就是田,田就是事,它能生出穀來,為你所受用。第二個就是財,財所依止處就是黃金和白銀這一類。一個穀,一個財都是所欲,所有的欲都是從這裏出來。為什麼穀所依處是田事?財所依處是金銀等事呢?很多人生活所需的食品,要求穀,決定要求之於田。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求財富的人還有兩種不同,第一個是為國王做事,為政府做事。第二個是行商作賈。求穀或者是要求田,但是求田的時候,就方便須要牛來耕田。求財,如果是為國王作事,方便就是須要有馬。求財商賈所有的方便,所有的手段,所有的行動。金、銀、鈔票這些東西,大家都是使用它,叫做共相應,都合適,就是寶珠,這是大家共同使用。和金銀不同類的,不是普遍合適,就是環釧等這些裝飾品,雖用金銀寶物做成,但是不相應,就是普遍的不是大家共同使用。這裏邊說到金銀,說到寶物,說到環釧等,這是最殊勝的,還有其它的不只於此。若做商賈的人,有很多的宣傳,所以叫做言說事務。當知也是一樣

3-2)積集如是財穀事已,受用戲樂所有助伴,謂諸女色。若未積集,招集守護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謂諸僮僕。如是財穀積集廣大,於此處所耽樂不捨。如是一切,皆名事欲。
[]積集這麼多的財,積集這麼多的穀,以後,受用財富做種種戲樂的時候,一定要有個助伴幫助,和你合作共同受用,就是諸女色。若是還沒有積集財穀,想要積集的時候,要招集一些人,守護所積集的這些財穀等,財穀還能生利息,做這些事情也要有助伴,就是員工。如是財穀,積集很多很多,就在這裏邊愛著,不棄捨、享受。如是一切皆名事欲。

4)煩惱欲者,諸於事欲隨逐愛味,依耽著識,發生種種妄分別貪。又於事欲,由煩惱欲,令心沈沒,成下劣性。若彼事欲變壞散失,便生諸漏,愁歎憂悲種種苦惱,纏繞其心。彼由如是,於現法中諸漏蔽伏,無有對治。猶如船破,水漸盈溢,招集當來生老病等種種苦惱。
[]什麼是煩惱欲?得到很多的財富以後,心就隨逐愛味,隨著愛心而轉動。心裏邊有耽著,發生種種虛妄分別的貪愛心。又,此人對於這個所欲的事,由於內心裏面有煩惱的欲,愛著這個事欲,所以使令清淨心不顯現,沈沒失掉。染污心活動起來,貪心、愛著心、憤怒,都在一起,這樣使令心不高尚,鄙劣。若彼所愛著的事欲,如果沒有財富,所愛著的欲變壞、散失,因此會引生很多的煩惱,前邊是愛著喜樂,現在變成愁歎憂悲種種苦惱。心為愁歎憂悲種種的苦惱所纏繞,所困擾。彼人由於這樣的情形,先是滿意,後來所愛著的事欲破壞,心裏面苦惱。如是於現法中,很多的煩惱蒙蔽他的心,沒有方法能夠消除這麼多的苦惱,為內心的煩惱所困擾。就像船破的時候,水就流到船裏面,船裏面都是水了,一定是要沈下去。愛著諸欲而諸欲失壞的人,心裏面最初是貪愛喜樂,後來變成種種的愁歎憂惱的時候,招集來將來的生老病死的苦惱。

5)若於諸欲已得出離,便能永絕隨欲愛味,發起貪著諸染污識,猶如斷截多羅樹頂不復生長。又彼事欲可愛、可樂乃至可意,若變壞時,非清淨識諸憂愁等一切苦惱,皆不得住,如蓮華葉,水滴不著。
[]若是聽聞佛法,知道欲是苦,修學四念處,從諸欲裏邊出離,便能永絕隨欲愛味,對於欲的染著、貪著的染污心,都解脫。就像截斷多羅樹的頂,樹就不復生長。這樣,修四念處,愛味斷,事欲、煩惱欲也隨著都沒有。又彼所愛著的事欲,是可愛的,是可歡喜的,滿意的。若變壞的時候,非清淨識諸憂愁等一切苦惱,皆不得住,因為心裏面有四念處的正念,所以欲變壞的時候,心裏面沒有煩惱,煩惱不存在,不能生起。像蓮華的葉,雖然有水滴,但是它不著。像內心裏邊有四念處觀的正念,染污心不著在上面,就得清淨。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欲愛味、過患、出離,三種自性。
又顯愛味能為過患,及彼出離所有功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簡要的開示,什麼叫做於諸欲的愛味?什麼叫做愛味的過患?什麼叫做出離?這三種法的體相。第一個頌就是諸欲的愛味,第二個頌就是諸欲的過患,第三個頌就是諸欲的出離。又第四、五兩個頌,顯示愛味能為過患,雖然是有很多的事欲,若愛著的時候,才有過患,若不愛著就沒有過患。第六頌,顯示出離諸欲的功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