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中阿含97經-大因經


中阿含97-大因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爾時,尊者阿難閑居獨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緣起甚奇,極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觀見至淺至淺。」
  於是,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閑居獨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緣起甚奇,極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觀見至淺至淺。』」
  世尊告曰:「阿難!汝莫作是念:『此緣起至淺至淺。』所以者何?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阿難!於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故,{}[]彼眾生如織機相鎖,如蘊蔓草,多有{調}[]亂、怱怱喧鬧,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往來不能出過生死。阿難!是故,知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
  阿難!若有問者:『老死有緣耶?』當如是答:『老死有緣。』若有問者:『老死有何緣?』當如是答:『緣於生也。』阿難!若有問者:『生有緣耶?』當如是答:『生亦有緣。』若有問者:『生有何緣?』當如是答:『緣於有也。』阿難!若有問者:『有有緣耶?』當如是答:『有亦有緣。』若有問者:『有有何緣?』當如是答:『緣於受也。』阿難!若有問者:『受有緣耶?』當如是答:『受亦有緣。』若有問者:『受有何緣?』當如是答:『緣於愛也。』阿難!是為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緣老死有愁慼,啼哭、憂苦、懊惱皆緣老死有,如此具足純生大苦陰。
  阿難!緣生有老死者,此說緣生有老死。當知:所謂緣生有老死,阿難!若無生,魚魚種、鳥鳥種、蚊蚊種、龍龍種、神神種、鬼鬼種、天天種、人人種,阿難!彼彼眾生隨彼彼處若無生,各各無生者,設使離生,當有老死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老死因、老死習、老死本、老死緣者,謂:此生也,所以者何?緣生故,則有老死。
  阿難!緣有有生者,此說緣有有生。當知:所謂緣有有生,阿難!若無有,魚魚種、鳥鳥種、蚊蚊種、龍龍種、神神種、鬼鬼種、天天種、人人種,阿難!彼彼眾生隨彼彼處無有,各各無有者,設使離有,當有生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生因、生習、生本、生緣者,謂:此有也,所以者何?緣有故,則有生。
  阿難!緣受有有者,此說緣受有有。當知:所謂緣受有有,阿難!若無受,各各無受者,設使離受,當復有有,施設有有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有因、有習、有本、有緣者,謂:此受也,所以者何?緣受故,則有有。
  阿難!緣愛有受者,此說緣愛有受。當知:所謂緣愛有受,阿難!若無愛,各各無愛者,設使離愛,當復有受立於受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受因、受習、受本、受緣者,謂:此愛也,所以者何?緣愛故,則有受。
  阿難!是為:緣愛有求;緣求有利;緣利有分;緣分有染欲;緣染欲有著;緣著有慳;緣慳有家;緣家有守,阿難!緣守故,便有刀杖、鬥諍、諛諂、欺誑、妄言、兩舌,起無量惡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純生大苦陰。
  阿難!若無守,各各無守者,設使離守,當有刀杖、鬥諍、諛諂、欺誑、妄言、兩舌,起無量惡不善之法耶?」答曰:「無也。」「阿難!是故,當知是刀杖、鬥諍、諛諂、欺誑、妄言、兩舌,起無量惡不善之法,[?]因、是習、是本、是緣者,謂:此守也,所以者何?緣守故,則有刀杖、鬥諍、諛諂、欺誑、妄言、兩舌,起無量惡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純生大苦陰。
  阿難!緣家有守者,此說緣家有守。當知:所謂緣家有守,阿難!若無家,各各無家者,設使離家,當有守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守因、守習、守本、守緣者,謂:此家也,所以者何?緣家故,則有守。
  阿難!緣慳有家者,此說緣慳有家。當知:所謂緣慳有家,阿難!若無慳,各各無慳者,設使離慳,當有家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家因、家習、家本、家緣者,謂:此慳也,所以者何?緣慳故,則有家。  阿難!緣著有慳者,此說緣著有慳。當知:所謂緣著有慳,阿難!若無著,各各無著者,設使離著,當有慳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慳因、慳習、慳本、慳緣者,謂:此著也,所以者何?緣著故,則有慳。
  阿難!緣欲有著者,此說緣欲有著。當知:所謂緣欲有著,阿難!若無欲,各各無欲者,設使離欲,當有著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著因、著習、著本、著緣者,謂:此欲也,所以者何?緣欲故,則有著。
  阿難!緣分有染欲者,此說緣分有染欲。當知:所謂緣分有染欲,阿難!若無分,各各無分者,設使離分,當有染欲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染欲因、染欲習、染欲本、染欲緣者,謂:此分也,所以者何?緣分故,則有染欲。
  阿難!緣利有分者,此說緣利有分。當知:所謂緣利有分,阿難!若無利,各各無利者,設使離利,當有分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分因、分習、分本、分緣者,謂:此利也,所以者何?緣利故,則有分。
  阿難!緣求有利者,此說緣求有利。當知:所謂緣求有利,阿難!若無求,各各無求者,設使離求,當有利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利因、利習、利本、利緣者,謂:此求也,所以者何?緣求故,{}[]有利。
  阿難!緣愛有求者,此說緣愛有求。當知:所謂緣愛有求,阿難!若無愛,各各無愛者,設使離愛,當有求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求因、求習、求本、求緣者,謂:此愛也,所以者何?緣愛故,則有求。
  阿難!欲愛及有愛,此二法因覺、緣覺致來。阿難!若有問者:『覺有緣耶?』當如是答:『覺亦有緣。』若有問者:『覺有何緣?』當如是答:『緣更樂也。』當知:所謂緣更樂有覺,阿難!若無有眼更樂,各各無眼更樂者,設使離眼更樂,當有緣眼更樂生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耶?」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耳、鼻、舌、身、意更樂,各各無意更樂者,設使離意更樂,當有緣意更樂生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覺因、覺習、覺本、覺緣者,謂:此更樂也,所以者何?緣更樂故,則有覺。阿難!若有問者:『更樂有緣耶?』當如是答:『更樂有緣。』若有問者:『更樂有何緣?』當如是答:『緣名色也。』當知:所謂緣名色有更樂,阿難!所行、所緣有名身,離此行、離此緣有有對更樂耶?」答曰:「無也。」
  「阿難!所行、所緣有色身,離此行、離此緣有增語更樂耶?」答曰:「無也。」
  「設使離名身及色身,當有更樂施設更樂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更樂因、更樂習、更樂本、更樂緣者,謂:此名色也,所以者何?緣名色故,則有更樂。
  阿難!若有問者:『名色有緣耶?』當如是答:『名色有緣。』若有問者:『名色有何緣?』當如是答:『緣識也。』當知:所謂緣識有名色,阿難!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無也。」
  「阿難!若識入胎即出者,名色會精耶?」答曰:「不會。」
  「阿難!若幼童男、童女識初斷壞不有者,名色轉增長耶?」答曰:「不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所以者何?緣識故,則有名色。阿難!若有問者:『識有緣耶?』當如是答:『識亦有緣。』若有問者:『識有何緣?』當如是答:『緣名色也。』當知:所謂緣名色有識,阿難!若識不得名色,若識不立、不倚名色者,識寧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耶?」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識因、識習、識本、識緣者,謂:此名色也,所以者何?緣名色故,則有識。阿難!是為:緣名色有識,緣識亦有名色,由是增語,增語說傳,傳說可施設有,謂:識、名色共俱也。阿難!云何,有一,見有神耶?」
  尊者阿難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今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其義。」尊者阿難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或有一,見:『覺是神。』或復有一,不見:『覺是神。』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或復有一,不見:『覺是神。』亦不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但見:『神無所覺。』
  阿難!若有一,見:『覺是神。』者,應當問彼:『汝有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汝此三覺為見何覺是神耶?』阿難!當復語彼:『若有覺樂覺者,彼於爾時二覺滅:苦覺、不苦不樂覺,彼於爾時唯覺樂覺。』樂覺者,是無常法、苦法、滅法,若樂覺已滅,彼不作是念:『非為神滅耶?』阿難!若復有一,覺苦覺者,彼於爾時二覺滅:樂覺、不苦不樂覺,彼於爾時唯覺苦覺。苦覺者,是無常法、苦法、滅法,若苦覺已滅,彼不作是念:『非為神滅耶?』阿難!若復有一,覺不苦不樂覺者,彼於爾時二覺滅:樂覺、苦覺,彼於爾時唯覺不苦不樂覺。不苦不樂覺者,是無常法、苦法、滅法。若不苦不樂覺已滅,彼不作是念:『非為神滅耶?』阿難!彼如是無常法但離苦樂,當復見:『覺是神。』耶?」答曰:「不也。」
  「阿難!是故,彼如是無常法但離苦樂,不應復見:『覺是神。』也。
  阿難!若復有一,不見:『覺是神,然,神能覺。』見:『神法能覺。』者,應當語彼:『汝若無覺者,覺不可得,不應說是我所有。』阿難!彼當復如是見:『覺不是神,然,神能覺。』見:『神法能覺。』耶?」答曰:「不也。」
  「阿難!是故,彼不應如是見:『覺非神,神能覺。』見:『神法能覺。』
  阿難!若復有一,不見:『覺是神。』亦不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但見:『神無所覺。』者,應當語彼:『汝若無覺都不可得,神離覺者,不應神清淨。』阿難!彼當復見:『覺非神。』亦不見:『神能覺,神法能覺。』但見:『神無所覺。』耶?」答曰:「不也。」
  「阿難!是故,彼不應如是見:『覺非神。』亦不見:『神能覺,神法能覺。』但見:『神無所覺。』是謂:有一,見:『有神也。』阿難!云何有一,不見:『有神。』耶?」
  尊者阿難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今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其義。」尊者阿難受教而聽。佛言:「阿難!或有一,不見:『覺是神。』亦不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亦不見:『神無所覺。』彼如是不見已,則不受此世間;彼不受已,則不疲勞;不疲勞已,便般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謂:增語、增語說傳、傳說可施設有,知是者則無所受。阿難!若比丘如是正解脫者,此不復有見:『如來終。』見:『如來不終。』見:『如來終不終。』見:『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是謂:有一,不見:『有神也。』
  阿難!云何有一,有神施設而施設耶?」尊者阿難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今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其義。」尊者阿難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或有一,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或復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或復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或復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無量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
  阿難!若有一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者,彼今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身壞命終,亦如是說、亦如是見。有神若離少色時,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難!如是,有一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如是,有一少色是神見著而著。
  阿難!若復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者,彼今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身壞命終,亦如是說、亦如是見。有神若離無量色時,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難!如是,有一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如是,無量色是神見著而著。
  阿難!若復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者,彼今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身壞命終,亦如是說、亦如是見。有神若離少無色時,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難!如是,有一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如是,有一少無色是神見著而著。
  阿難!若復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無量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者,彼今無量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身壞命終,亦如是說、亦如是見。有神若離無量無色時,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難!如是,有一無量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如是,有一無量無色是神見著而著,是謂:有一有神施設而施設也。
  阿難!云何有一,無神施設而施設耶?」尊者阿難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今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其義。」尊者阿難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或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亦非無量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阿難!若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者,彼非今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身壞命終,亦不如是說、亦不如是見。有神若離少色時,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難!如是,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如是,有一非少色是神不見著而著。
  阿難!若復有一非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者,彼非今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身壞命終,亦不如是說、亦不如是見。有神若離無量色時,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難!如是,有一非無量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如是,有一非無量色是神不見著而著。
  阿難!若復有一非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者,彼非今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身壞命終,亦不如是說、亦不如是見。有神若離少無色時,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難!如是,有一非少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如是,有一非少無色是神不見著而著。
  阿難!若復有一非無量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者,彼非今無量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身壞命終,亦不如是說、亦不如是見。有神若離無量無色時,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難!如是,有一非無量無色是神施設而施設,如是,有一非無量無色是神不見著而著。阿難!是謂:有一無神施設而施設也。
  復次,阿難!有七識住及二處,云何七識住?有色眾生若干身、若干想,謂:人及欲天,是謂:第一識住。復次,阿難!有色眾生若干身、一想,謂:梵天初生不夭壽,是謂:第二識住。復次,阿難!有色眾生一身、若干想,謂:晃昱天,是謂:第三識住。復次,阿難!有色眾生一身、一想,謂:遍淨天,是謂:第四識住。復次,阿難!有無色眾生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空處成就遊,謂:無量空處天,是謂:第五識住。復次,阿難!有無色眾生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識處成就遊,謂:無量識處天,是謂:第六識住。復次,阿難!有無色眾生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謂:無所有處天,是謂:第七識住。
  阿難!云何有二處?有色眾生無想無覺,謂:無想天,是謂:第一處。復次,阿難!有無色眾生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謂:非有想非無想處天,是謂:第二處。
  阿難!第一識住者,有色眾生若干身、若干想,謂:人及欲天。若有比丘知彼識住、知識住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難!此比丘寧可樂彼識住,計著住彼識住耶?」答曰:「不也。」
  「阿難!第二識住者,有色眾生若干身、一想,謂:梵天初生不夭壽。若有比丘知彼識住、知識住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難!此比丘寧可樂彼識住,計著住彼識住耶?」答曰:「不也。」
  「阿難!第三識住者,有色眾生一身、若干想,謂:晃昱天。若有比丘知彼識住、知識住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難!此比丘寧可樂彼識住,計著住彼識住耶?」答曰:「不也。」
  「阿難!第四識住者,有色眾生一身、一想,謂:遍淨天。若有比丘知彼識住、知識住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難!此比丘寧可樂彼識住,計著住彼識住耶?」答曰:「不也。」
  「阿難!第五識住者,無色眾生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空處成就遊,謂:無量空處天。若有比丘知彼識住、知識住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難!此比丘寧可樂彼識住,計著住彼識住耶?」答曰:「不也。」
  「阿難!第六識住者,無色眾生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識處成就遊,謂:無量識處天。若有比丘知彼識住、知識住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難!此比丘寧可樂彼識住,計著住彼識住耶?」答曰:「不也。」
  「阿難!第七識住者,無色眾生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謂:無所有處天。若有比丘知彼識住、知識住習,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難!此比丘寧可樂彼識住,計著住彼識住耶?」答曰:「不也。」
  「阿難!第一處者,有色眾生無想無覺,謂:無想天,若有比丘知彼處、知彼處集,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難!此比丘寧可樂彼處,計著住彼處耶?」 答曰:「不也。」
  「阿難!第二處者,無色眾生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謂:非有想非無想處天。若有比丘知彼處、知彼處集,知滅、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難!此比丘寧可樂彼處,計著住彼處耶?」 答曰:「不也。」
  「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慧解脫。
  復次,阿難!有八解脫,云何為八?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復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復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三解脫。復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四解脫。復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復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復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復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八解脫
復次,已說修習作意相差別。云何攝諸經宗要?謂八解脫等,如經廣說。八解脫者,謂如前說,有色觀諸色等。前七解脫,於已解脫生勝解故,名為解脫。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
[]復次,已經說明修習七、四十作意、三十二相的差別。什麼能總攝諸經的宗要?就是八解脫等,如在經中詳細解說。什麼是八解脫?如同在前面三摩呬多地,已說其名,有色觀諸色乃至滅受想等。前面七個解脫,因為對於已經解脫的欲境界,能生起有力量的觀想的緣故,所以稱為解脫。第八解脫,因為棄背想與受,所以稱為解脫。

1)云何有色觀諸色?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彼於如是所解脫中,已得解脫。即於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又於有光明,而作勝解故。
[]什麼是有色觀諸色?就是此行者生在欲界,已成就色界定,所以已捨離欲界的色、聲、香、味、觸欲,然而未能捨離色界的愛、見、慢等煩惱。彼行者對於如是所解脫的欲界欲中,已得解脫。就對欲界的內外種種色,作意、思惟欲界色中具有光明的相,經由長時修習,能於光明相生起強大力量的觀想。由於二個理由,所以稱為有色。第一,因為生在欲界,有色的緣故;因為得色界定,有色的緣故。第二,又因為對於具有光明的色法,生起勝解的緣故,所以也是有色。

問:觀諸色者,觀何等色?復以何行?答:欲界諸色。於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於多,乃至廣說。何故修習如是觀行?為淨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何等名為最勝功德?謂勝處、遍處、諸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雖先於彼欲界諸色已得離欲,然於彼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為證得故,數數於彼思惟勝解。
[]問:觀察諸色者,觀察什麼色呢?又以何種行相觀察?第一個問題的回答:觀察欲界的諸色。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在八勝處所控制的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於多色,也如是觀察這些行相。三果以上的聖人,為什麼要修習這樣的觀行?以清淨的道力來對治障礙,為了成就能引最殊勝功德的方便。哪些稱為最勝功德?就是八勝處、十遍處、諸聖六神通、無諍三昧、願智三昧、無四礙解等。雖然先前對於那些欲界的諸色,已得離欲,然而對於欲界的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的隨意變化,為證得自在的緣故,不斷地重複於彼思惟、勝解。
《披尋記》四○九頁:於諸勝處所制少色等者:此中少色,謂諸有情資具等色。即於是中美妙顯色,說名為好。與此相違,說名為惡。聲、香、味、觸不可意色,說名為劣。與此相違,說名為勝。如說少色如是,於多色中,好、惡、劣、勝差別亦爾,由是說言乃至廣說。言多色者:謂諸宮殿房舍等色。如是一切,當知前四勝處之所制伏,唯說欲界情非情色為所觀故。

2)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若於是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內光明相故。餘如前說。
[]什麼是內無色想觀外諸色?此行者生於欲界,已捨離色界的欲,然而無色界定沒有現在前。又不思惟彼內色想所生的光明相,但於外色想所生光明相而作勝解。若是此行者對於色已得離欲,說彼色為外。由二個理由,稱為內無色想,就是此行者已證得無色界的四定,也自己知道得此定的緣故,不思惟內色想所生的光明相故。餘如前說。
《披尋記》四○九頁: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等者:此中離色界欲,略釋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定故。無色界定不現前等句,略釋觀外諸色,謂雖已證無色界定,然以為依為觀諸色,是故說彼不現在前。彼想明相內色所攝,非此所觀,是故說言又不思惟。已離色欲所有諸色,是名外色。此中諸色,當知如前說欲界色,謂諸勝處所制少色多色品類差別,依無色定於此諸色作意思惟,是故說言但於外色而作勝解。

3)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淨聖行圓滿,名淨解脫。何以故?三因緣故,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身作證者,於此住中,一切賢聖多所住故。
[]什麼是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譬如有一類人,已得捨圓滿、清白,因為已捨棄尋、伺、憂、苦、喜、樂,於平等、正直、無功用而住的緣故。已得念圓滿、清白,因為心於平等、正直、無功用而住的時候,分明顯現而不忘失的緣故。依此色界第四禪,修習清淨聖行圓滿,名淨解脫。為何稱為淨解脫?有三個理由,第一個,就是已超過憂、苦、喜、樂的緣故;第二個,初禪尋伺及出入息的動亂,這一切的動亂都已經寂靜的緣故;第三個,如善能磨鏡,除其執著垢,令其光瑩的緣故。身作證者,於此淨解脫住中,一切賢聖常常安住於此中的緣故。
《披尋記》四○九頁: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謂依止靜慮,於內淨不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故於淨不淨變化無有艱難,名淨解脫。此如集論說(八卷三頁)。身者,意身故。作證者,由智斷得作證故。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於入、住、出隨意自在。此如顯揚論說(四卷三頁)今略釋名,義如下說。
[]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就是依止靜慮,對於內身的清淨與不清淨的種種色,已得到淨與不淨是展轉相對待而來的想法。淨與不淨是展轉互相包含而來的想法。淨與不淨的色法是相同的都是虛妄不實、畢竟空寂的想法。所以對於淨與不淨能轉變,沒有艱難,稱為淨解脫。此如集論所說(八卷三頁)。身者,意就是身的緣故。作證者,由於遍智無我、無我所而斷煩惱,得以親作證的緣故。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於入、住、出隨意自在。此如顯揚論說(四卷三頁)今略釋名,義如下說。
《披尋記》四一○頁:已得捨念圓滿清白等者:第四靜慮已得自在,名得捨念圓滿清白。為得增上安樂住故,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解脫淨不淨色變化障,是名修習清淨聖行圓滿。由是義故,名淨解脫。 一切賢聖多所住故者:證智及斷,是名賢聖。由此故說賢聖所住。

4)云何空無邊處解脫?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惟勝解。
[]什麼是空無邊處解脫?譬如有一類人,對於彼所成就的空無邊處定,已經獲得離欲,怎麼樣的觀察能得解脫呢?就於虛空思惟勝解。

5)如是,識無邊處解脫,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
[]識無邊處解脫也是這樣子,對於彼所成就的識無邊處定已得離欲,怎麼樣的觀察能得解脫呢?即於是識思惟勝解。

6)無所有處解脫者,謂已得無所有處,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
[]無所有處解脫者,就是已經獲得無所有處定,怎麼樣的觀察能得解脫呢?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

7)有頂解脫,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
[]三有中最頂的解脫,就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怎麼樣的觀察能得解脫呢?更不在其餘處去思惟觀察,只要是想可以生起的地方,就應該在這個地方去觀察。
《披尋記》四一一頁:
有頂解脫等者:此即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為欲證得最勝寂靜住自在故,及為解脫彼障故,唯即於此所解脫想意解思惟,更不於餘而作勝解。除想解脫更無餘故,非於此處得離欲故,由是道理,應知離欲,說名為餘。云何名為所解脫想?謂於是處解脫一切有所有想、無所有想,由是故得非有想名。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三十三卷十四頁)是即名為所解脫想。彼於下地一切有所有想無所有想已解脫故,由是說言遍於想可生處應作勝解。
[]有頂解脫等者:三有之頂的解脫就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雖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然而為了想要成就最勝寂靜住的自在故,及為了解脫於彼處起種種變化的障礙故,所以只是在所要解脫的非想非非想思惟,更不在其餘已得解脫的地方去作勝解,為何稱為餘?因為除了從非想非非想定得到解脫之外,更無其餘目標的緣故,在這個非想非非想定的地方未得離欲的緣故。由於尚未離欲的這個道理,應該知道離欲說名為餘。什麼稱為所解脫想?就是在無所有處定的時候,超越一切有所有想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時候,就超越了無所有想的無所有處定。由此道理,得非有想的名稱。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三十三卷十四頁)是即名為所解脫想,就是解脫有所有想,又解脫無所有想這件事情。彼非想非非想處定於下地一切有所有想、無所有想,已解脫的緣故,由是說言遍於想可生處的無所有處作勝解、非想非非想處作勝解。

8)能引通等諸解脫別---八勝解
又八勝解,能引不還或阿羅漢諸聖神通,及最勝住。謂未伏內色想,外無染污色勝解,是名第一。已伏內色想,是名第二。淨不淨非二色第一捨勝解,是名第三。此三解脫,於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發諸聖神通。謂諸神通不與一切異生共有。空無邊勝解、識無邊勝解、無所有勝解、非想非非想勝解、微微任運心勝解。此五勝解,次第善修治故,能引想受滅等至最勝住。
[]又八勝解,能引不還或阿羅漢等聖人的神通,及最殊勝的安樂住。哪八勝解?第一,尚未調伏內色想,對於四禪的色想,還沒解脫,有愛、見、慢,就叫做未伏內色想。此時所用的方法,修不淨觀,最後到白骨。外無染污色勝解,就是觀白骨的眉間,放光,清淨無染,在禪定裏面作如是強有力的觀想。第二,已伏內色想,對於四禪的愛、見、慢,調伏,解脫。或是得到無色界定,也叫做伏內色想。也修無染污色的光明觀。第三,前邊兩個勝解,修淨、也修不淨。現在,超越這二種色。就是淨不可得,不清淨也不可得,對於淨不淨都無所執著。此三解脫,在欲界的色法,和色界天的色法,在這一切的色法裏面得大自在,他心裏面起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現,隨心自在的顯現,便能引發諸聖者的神通,不和一切凡夫共有。空無邊勝解、識無邊勝解、無所有勝解、非想非非想勝解、微微任運心勝解,此五勝解按照次第能夠不斷的這樣修治,對治愛見慢的執著,能引發出來想、受都滅的等至,那是最殊勝的住。
《披尋記》五三八頁:又八勝解等者:當知此即八種解脫。(三摩呬多地)中已顯其相,(陵本十二卷五頁)如彼應釋。此中未伏內色想者,謂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故。外無染污色勝解者,謂於有光明而作勝解故。已伏內色想者,謂已離色界欲,又不思惟彼想明相故。淨不淨非二色第一捨勝解者,謂於內淨不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故,名淨不淨非二色勝解;已得捨念圓滿清白故,名第一捨。

2.甚深:
復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為四?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云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謂依觀察聖諦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云何名為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而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為生;因緣所起,亦名為生。有前生故而有後生,有後生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略說名為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別者,謂無差別,欲貪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如是愛支,或求欲門發起諸業,或求有門發起諸業,此二業門所有諸愛,當知歸趣愛非愛受;又即此愛,由六處門所起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轉。復有餘受非此愛緣,謂明觸所生,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又即此受,當知一切皆用相似觸為其緣。此復云何?謂明、無明相應,是增語觸;與此相違,是有對觸。又此明觸及無明觸所隨增語觸,如其所應,當知彼用聽聞正法或不正法,於所緣境,若正、若邪,聞、思、修智相應諸名以為其緣;非明非無明觸所攝有對觸,當知彼用若內、若外諸色為緣,如是總名名色緣觸。又即六處略為二分,謂名及色,與觸為緣。當知此中,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如是一分說名為名;諸餘色處,總為一分,說名為色。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為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又即此識續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為緣。應知先業所引名色與識,展轉相依,展轉為緣,如是當知識緣名色以為後邊。所有有支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應有緣體性,如是名為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云何無我難可了知?謂諸因果安立緣起,齊爾所事,遍於一切有情眾中,起無差別有情增語。即此增語,應知是路,依此處所有言辭轉,施設各異有情眾別,謂鳥、魚、蛇、蠍、人、天等類;又立各異名字差別,謂鸚鵡、舍利、孔雀、鴻、雁、多聞、持國、增長、醜目、舍利子、極賢善、給孤獨、一切義成等名字差別。齊爾所事,於諸世俗言說士夫有言論轉,謂諸所有受,若明觸所生,若無明觸所生,若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如是一切與名色俱。若諸名色無餘永滅,所有諸受無容得生,當知是名無我緣起難可了知。云何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謂如外道,觸對無明觸所生受,由三門故,於其無我緣生諸行,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云何三門?一、於欲界未得離欲,於欲界繫三種受中,妄計一分為明我所,妄計一分為受者性,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二、於欲界已得離欲,第三靜慮未得離欲,唯於樂受計有所得,即妄計此為明我所,計此受外,別有實我是能受者;起見施設,謂即此我是有受法,即用彼受領納其受。三、於第三靜慮已上,不苦不樂微細諸受,不能通達,分別有我,謂於諸受都非受者,起見施設。如是一切,由三種門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所以者何?以三種受皆無常故,其所計我應亦無常,是故彼見三受為我不應道理。又於第四靜慮已上,都無樂受,其中亦無能受樂者,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又於[P30]第四靜慮已上,無色定等,彼所計我應無覺受,彼由寂靜定所生受,發起我慢,謂我寂靜,此慢應無,然有此慢,是故此計亦不應理。當知是中,若諸緣起非甚深者,彼應無有如是無智妄計失壞!內法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了知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是故觀見諸法無我,彼於世俗及勝義諦,皆得善巧。於如前說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皆不執著,於如是事心得解脫。設有來問如是為有,如其所應而不記別;如是為無、俱及俱非,皆如所應而不記別。如是彼由妙智為先而不記別,或有謂言是無知者,當知此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又彼如是見行外道,於現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或施設我是其有色,或施設我是其無色,或施設我以為狹小,或施設我以為無量。如現法中,妄分別我是真可得,起見施設,如是當來分別起見,為他施設,當知亦爾。雖有多種妄分別我,然唯一類薩迦耶見隨眠所繫;未斷彼故,雖由下劣諸世俗道漸離繫縛,乃至有頂,當知即彼猶名繫縛。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能隨悟入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云何名為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謂有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於現法中不得實我,亦不施設;身壞已後,亦不於彼七識住中,施設一切有情眾已,復於其下續生識處。又復於彼生起識處,彼於識住及於二處,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漢,或慧解脫,或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彼於現法,雖可現見有生、老、死,然名從彼而得離繫。雖復現見領納諸受,然名於受而得離繫;雖復現見有識、名色,然名於彼而得離繫。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如實了知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由此四相,應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