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490經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有漏盡,云何名為有漏盡?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此三有漏欲盡無餘,名有漏盡。...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無明者,云何為無明?舍利弗言:所謂無明者,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閻浮車語舍利弗:此是大闇積聚!...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云何為有?舍利弗言:有,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身,云何有身?舍利弗言:有身者,五受陰,云何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苦者,云何為苦?舍利弗言: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流者,云何為流?舍利弗言:流者,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扼者,云何為扼?扼如流說。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取者,云何為取?舍利弗言:取者,四取,謂:欲取、我取、見取、戒取。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縛者,云何為縛?舍利弗言:縛者,四縛,謂:貪欲縛、瞋恚縛、戒取縛、我見縛。...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結者,云何為結?舍利弗言:結者,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使者,云何為使?舍利弗言:使者,七使,謂:貪欲使、瞋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欲者,云何為欲?舍利弗言: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時,舍利弗即說偈言:非彼愛欲使,世間種種色,唯有覺想者,是則士夫欲。彼諸種種色,常在於世間,調伏愛欲心,是則黠慧者。...
閻浮車問舍利弗言:所謂蓋者,云何為蓋?舍利弗言:蓋者,有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穌息者,云何為穌息?舍利弗言:穌息者,謂:斷三結。...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穌息者,云何為得穌息者?舍利弗言:得穌息者,謂:三結已盡、已知。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云何為得上穌息?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者,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是名得上穌息。...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處,云何為得上穌息處?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處者,謂:貪欲已斷、已知,永盡無餘,瞋恚、愚癡已斷、已知,永盡無餘,是為得上穌息處。...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清涼,云何為清涼?舍利弗言:清涼者,五下分結盡,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清涼,云何為得清涼?舍利弗言:五下分已盡、已知,是名得清涼。...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上清涼者,云何為上清涼?舍利弗言: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一切煩惱永盡無餘,是名上清涼。...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得上清涼,云何名得上清涼?舍利弗言:得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已斷已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已斷、已知,是名得上清涼。...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愛,云何為愛?舍利弗言:有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業跡,云何為業跡?舍利弗言:業跡者,十不善業跡,謂: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穢者,云何為穢?舍利弗言:穢者,謂三穢:貪欲穢、瞋恚穢、愚癡穢。...
如穢,如是,垢、膩、刺、戀、縛亦爾。
雜阿含201經
云何知、云何見,次第盡一切結、斷一切縛、斷一切使、斷一切上煩惱、斷一切結、斷諸流、斷諸軛、斷諸取、斷諸觸、斷諸蓋、斷諸纏、斷諸垢、斷諸愛、斷諸意、斷邪見生正見、斷無明生明?比丘!如是觀眼無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無明斷,明生。
雜阿含276經
多聞聖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是故,諸姊妹!當如是學:於所可樂法,心不應著,斷除貪故;所可瞋法,不應生瞋,斷除瞋故;所可癡法,不應生癡,斷除癡故;於五受陰當觀生、滅;於六觸入處當觀集、滅;於四念處當善繫心;住七覺分,修七覺分已,於其欲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其有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無明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諸姊妹!當如是學。
攝異門分
[論]
1)結
復次,於五種事能和合故,說名為結。五種事者,一、所結事,二、能結事,三、罪過事,四、等流事,五、趣向事。
諸結所緣,名所結事。所以者何?由愛恚等,各於所緣隨相差別而和合故。
即彼諸結展轉相引而和合故,名能結事。
諸結因緣,於現法中能生過罪,乃至領受從彼所生心法憂苦。由此因緣,能和合故,名罪過事。
為當來世猛利貪等生成之因而和合故,名等流事。
能生五趣,於諸趣中能和合故,名趣向事。
由此因緣,自行惡行,遭他笞罰、縛錄、訶罵、驅擯、害等種種眾苦而生起故,名能自損。
若不自遭,令他遭故,名能損他。
若由彼故,自他俱遭,名能俱損。
能生現法罪者,謂由彼故,遭如所說種種苦事,然不決定往諸惡趣。
能生後法罪者,謂由彼故,雖於現法他所不知,然能為因往諸惡趣。
能生現法後法罪者,謂具二種。
於現法中多懷染著,所欲不遂,廣生種種心法憂苦,復於當來往諸惡趣。結雖無量,就勝而言,略有九結。
2)縛
又約不隨所欲義故,說有三縛,謂貪瞋癡,依三受故。由彼因緣,雖欲脫彼而不能脫,故名為縛。
3)隨眠
又煩惱品麤重種子之所隨逐,說名隨眠,是隨縛義、是微細義。取其根本,但有七種。
4)隨煩惱
又從煩惱生故,親近煩惱故,隨惱亂心故,名隨煩惱。除七隨眠,所餘一切染汙心法皆隨煩惱。
5)纏
又現起相續無斷絕義,說名為纏。纏有八種,謂無慚等。
6)株杌
又彼能令轉成上品相續起故,能令身心無堪能故,說為株杌。如舄鹵田,不任耕植。又處所別故,彼所生疑有差別故,說五心株。
《披》又處所別故等者:疑所依處有五差別。一、於大師所,二、於正法所,三、於所學處,四、於教誡所,五、於諸有智梵行者所。依此五處而生疑惑猶豫,由是故說有五心株。集異門論名五心栽,名別義同。
貪等別故,說有三種。
《披》貪等別故說有三種者:貪瞋癡別,名三株杌。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八卷七頁573)
7)垢
又彼能令不清淨故,說名為垢。
8)儞伽
又於諸處門,常流注故,名為儞伽。常能害故,亦名儞伽。
9)箭
又彼能令不寂靜故,說名為箭。如被毒箭,若未拔時多不寂靜。
10)所有
又能障捨故,有戲論故,名為所有。
11)惡行
又非法行、不平等行現在前故,說名惡行。
《披》又非法行等者:三摩呬多地決擇中說:由非善義,名非法行;非愛果義,名不平等行。(陵本六十二卷四頁4977)
12)根
又能等起一切煩惱、諸惡行故,說名為根。
13)漏
又能出生當來生故,說名為漏。
14)匱
又既生已,由老死等令匱乏故,說名為匱。
15)燒
又非愛合會、所愛乖離、貪求利養所燒然故,說名為燒。
16)惱
又能令愁歎憂苦惱故,說名為惱。
17)暴流
又能令順流而漂溺故,說名暴流。
18)軛
又依前際,能為現法生死流轉勝方便故,說名為軛。
19)取
又依現在,能為未來勝方便故,說名為取。
20)繫
又難解故,說名為繫。
21)蓋
又於所知事能障智故,說名為蓋。
22)五結
又望色無色界,欲界為下分;望其修道,見道為下分。由約此二下分差別,隨其所應,說名五下分障,亦名五下分結。與此相違,當知說有五上分結。
23)林
又言林者,能生種種苦蘊體性。由親愛故,彼得增長,說名稠林。
24)諍
又能發起諸鬥訟等種種忿競,故名為諍。
---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
1)三漏
復次,諸欲界繫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欲漏。
諸色無色二界所繫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有漏。
若諸有情,或未離欲、或已離欲,除諸外道所有邪僻,分別愚癡所生惡見蔽覆其心;依此惡見,於彼諸欲一分尋求、一分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於彼三界所有無智,總攝為一,立無明漏。
2)九結
復次,有九種事能和合故,當知建立九結差別。云何九事?一、依在家品,可愛有情、非有情數,一切境界貪愛纏事。二、即依此品,可惡有情、非有情數,一切境界瞋恚纏事。三、依有情數憍慢纏事。若四、五、六,依惡說法諸出家品,三種邪僻勝解纏事。謂依聽聞不正法故,依不如理邪思惟故,依非方便所攝修故,如是差別即為三種。七、於善說法律無勝解纏事。八、依出家品,智貧窮事。九、依在家品,財貧窮事。由此九事,如其所應,當知配屬愛等九結。此中由嫉變壞心故,於正法內發起法慳,由此當來智慧貧乏。餘隨所應,配屬應知。
3)三縛
復次,由為貪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樂受境界,心不能捨。如是瞋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苦受境界,心不能捨;由愚癡縛所纏縛故,於能隨順非苦樂受中庸境界,心不能捨。由此因緣,故立三縛。
4)七隨眠
復次,煩惱品所有麤重隨附依身,說名隨眠。能為種子,生起一切煩惱纏故。當知此復建立七種。由未離欲品差別故,由已離欲品差別故,由二俱品差別故。由未離欲品差別故,建立欲貪、瞋恚隨眠;由已離欲品差別故,建立有貪隨眠;由二俱品差別故,建立慢、無明、見、疑隨眠。如是總攝一切煩惱。
5)隨煩惱
復次,隨煩惱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若忿、若恨,如是廣說諸雜穢事。cf.雜187
6)八纏
復次,一切煩惱皆有其纏,由現行者悉名纏故。然有八種諸隨煩惱,於四時中數數現行,是故唯立八種為纏。謂於修學增上戒時,無慚、無愧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於修學增上心時,惛沈、睡眠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於修學增上慧時,簡擇法故,掉舉、惡作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同法者展轉受用財及法時,嫉妒、慳吝數數現行,能為障礙。
7)四暴流
復次,欲貪瞋等欲界所繫煩惱行者,欲界所繫上品煩惱未斷、未知,名欲暴流。有、見、無明三種暴流,如其所應,當知亦爾。謂於欲界未得離欲,除諸外道,名欲暴流。已得離欲,名有暴流。若諸外道,從多論門,當知有餘二種暴流。謂諸惡見略攝為一,名見暴流;惡見因緣略攝為一,說名第四無明暴流。
8)四軛
復次,若諸煩惱等分行者,非增非減,即上所說一切煩惱,說名為軛。
9)四取
復次,當知依於二品建立四取。一、在家品,二、外道法中諸出家品。當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為取,如是一切總說為取。
問:何所取?答:欲、見、戒禁、我語是所取。
問:何能取?答:四種欲貪是能取。
問:何所為取?
答:為得諸欲及為受用故,起初取。由貪利養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為詰責他所立論,或為免脫他所徵難,起第二取。奢摩他支為所依止、為所建立,為欲往趣世間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三摩鉢底,起第三取。為欲隨說分別所計作業受果所有士夫,及為隨說流轉還滅士夫之相,起我語取。如是四取依於二品,謂受用欲諸在家品,及惡說法毗奈耶中諸出家品。由佛世尊每自稱言:我為諸取遍知、永斷正論大師。故於此法誓修行者,雖帶煩惱身壞命終,而不於彼建立諸取。所以者何?彼於諸欲無所顧戀而出家故,於見、戒禁及以我語無執受故。
惡說法者有二差別。一、於見愛展轉發起怨諍論者,二、能證入世間定者。依於見愛展轉發起怨諍論者,建立見取;依能證入世間定者,立戒禁取。二品為依,執著我語,故依俱品立我語取。此中見者,謂六十二,如前應知。邪分別見之所受持身護、語護,說名為戒;隨此所受形服、飲食、威儀行相,說名為禁。諦故、住故,論說有我,名為我語。執有實物,說名諦故;執可安立,說名住故。又於此中,欲愛為緣,建立欲取;依止智論,利養恭敬等愛為緣,建立見取;定愛為緣,立戒禁取;有無有愛為緣,立我語取。
10)四繫
復次,當知四繫,唯依外道差別建立,如前應知。
11)五蓋
復次,違背五處,當知建立五蓋差別。
一、為在家諸欲境界所漂淪故,違背聖教,立貪欲蓋。
二、不堪忍諸同法者訶諫、驅擯、教誡等故,違背所有可愛樂法,立瞋恚蓋。
三、由違背奢摩他故,立惛沈睡眠蓋。
四、由違背毗鉢舍那故,立掉舉惡作蓋。
五、由違背於法論議無倒決擇、審察諸法大師聖教涅槃勝解故,建立疑蓋。
12)株杌
復次,若貪瞋癡纏所纏故,或彼隨眠所隨眠故,心不調柔,心極愚昧,於得自義能作衰損,故名株杌。
13)三垢
復次,於弊下境所起貪欲,名為貪垢。於不應瞋所緣境事所起瞋恚,名為瞋垢。於極顯現、愚癡眾生尚能了事所起愚癡,名為癡垢。
14)燒害
復次,若貪瞋癡數數現行,恆常流溢,燒惱身心,極為衰損,說名燒害。
15)箭
復次,若貪瞋癡遠離慚愧,無慚愧故,一向無間,不可制伏,定為傷損,說名為箭。
16)所有
復次,若貪瞋癡慚愧間雜,由相續故非剎那故,有可制伏,說名所有,是繫所攝極下穢義。
---
瑜伽師地論卷八
煩惱差別者,多種差別應知,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繫、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拘礙,如是等類煩惱差別。
當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於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為縛。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逐,故名隨眠。倒染心,故名隨煩惱。數起現行,故名為纏深難渡故,順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為軛 。能取自身相續不絕,故名為取。難可解脫,故名為繫。覆真實義,故名為蓋。壞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為垢。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不靜相故,遠所隨故,故名為箭。能攝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為根。邪行自性,故名惡行。流動其心,故名為漏。能令受用無有厭足,故名為匱。能令所欲常有匱乏,故名為燒。能引衰損,故名為惱。能為鬪、訟、諍、競之因,故名有諍。燒所積集諸善根薪,故名為火。如大熱病,故名熾然。種種自身大樹聚集,故名稠林。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
[解]什麼是煩惱差別?多種差別應知,就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繫、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拘礙,這是煩惱的不同。
1)當知此中,煩惱又名為結。什麼是結?就是煩惱有這個力量,能叫你和苦惱在一起。
2)煩惱又名為縛。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令你在善行上,不能隨所欲,不得成就。
3)煩惱又叫做隨眠。什麼是隨眠?就是所有有情的內心裏面都有增上的種子,就是有力量的種子,就是有力量的煩惱的功能,在你內心裏面隨逐不捨,和你不分離。表面上,各式各樣煩惱都沒有活動,但是他的心裏面有很多的煩惱種子潛藏著,隨時會出來,就叫做隨眠。它在不活動的時候?就叫做隨眠。
4)什麼是隨煩惱?因為顛倒迷惑心的緣故,就是貪瞋癡活動,就染污你的心,使令心不清淨,使令心不能解脫。
5)什麼是纏?現行是由隨眠的種子生起來的作用,還沒有生起的時候稱之為種子,稱之為粗重,稱之為隨眠。數起現行,一次又一次的發出來活動,各式各樣的煩惱生起來活動,就叫做纏。
6)什麼是暴流?就是河很深,水很猛,不容易渡過,多數人都是被水漂流。煩惱也如是,煩惱深無底,也不容易過,也是漂流一切眾生在生死裏流轉,所以叫做暴流。
7)什麼是軛?過去世的時候,煩惱出來,做種種的罪過的事情,這種邪行的行動,在現在得到果報的時候,使令修學聖道有困難,就叫做軛。
8)什麼是取?現在愛煩惱,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煩惱活動,造很多的罪,在將來世又得果報。現在生命體死掉,又得生命體,是相續,不會斷。就是煩惱會不斷得苦惱的果報,叫做取。能取自身的相續不絕,得生死果報,就叫做取。
9)什麼是繫?繫,就是把你綁住,想要解脫很難,所以叫做繫。
10)什麼是蓋?有貪瞋癡煩惱的時候,就障礙我們對於所應該通達的事情,遮住,不能明白。各式各樣的煩惱起來,覆蓋住內心,令我們不能明白那件事的真義。
11)什麼是株杌?株,樹的根露在地面上叫做株,在裏面叫做根。杌,就是枝葉被火燒的樹。若是土地裏面有這麼多的株杌,使令這塊地不能種田。這是什麼意思呢?若是內心裏面有很多的煩惱,常常的煩惱,煩惱就越來越重,就使令我們沒有堪能性修學聖道。煩惱太多,常常的活動,使令修學善法的堪能性被破壞。
12)什麼是垢?就是煩惱本身是不清淨的東西,它能夠令我們違犯所受的戒。
13)什麼是常害?就是內心裏面的貪瞋癡不是暫時,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現在,一直到未來,若不修學聖道的話,貪瞋癡的煩惱常常出來傷害自己。
14)什麼是箭?煩惱比如箭,箭一發出去,向前活動,不是靜止的相貌。遠遠的就向那個對象飛去,這是二個相貌。內心裏面的貪瞋癡一動起來,就是不寂靜,各式各樣的煩惱會造罪,這個罪使令我們苦惱。若不遇見佛法,內心裏貪瞋癡的箭,永久是隨著你,不和你分離,一直的要傷害你。
15)什麼是所有?依事,就是我們的生命體,因為不管是善事也好,不管是惡事也好,都要靠這個身體,才能成就。所以身體是依事,就是一切事業的依止處。誰能得到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貪瞋癡。貪瞋癡是能攝,依事是所攝。所以,這個身體是在貪瞋癡的控制之下,是貪瞋癡所擁有的。
16)什麼是根?貪瞋癡是一切不善的罪業的依止處,一切不善的罪業都是由煩惱來。所以,貪瞋癡叫做不善根。根,是能生,是一切不善法的依止。誰是不善法的依止?就是煩惱,所以煩惱又名為根。
17)什麼是惡行?惡者,邪也,不合道理。有的時候用瞋心做出來種種罪過的事情,這是邪行自性;有的時候用愛心做種種罪過的事情,還是邪行;有的時候用種種執著的心,邪知邪見的心,做出種種的罪過的事情。所以,煩惱是邪行自性,因為它的體性是邪。
18)什麼是漏?就是心在種種的所緣境上活動的時候,都是散亂,不能寂靜住。因為散亂,就會發出來種種的貪瞋癡,造種種的身、口、意的罪業,所以叫做漏。由煩惱漏出來種種的罪過,所以叫做漏。
19)什麼是匱?匱,就是缺少,不足不夠,有所缺。為什麼煩惱叫做匱呢?因為,貪瞋癡能令受用無有厭足。當受用五欲的時候,煩惱還是不會放過你,令你沒有厭足,希望再多一點,總是感覺到不足。貪瞋癡叫我們享受五欲,但是叫我們老是不知足,總感覺到不夠,所以稱為匱,煩惱有這樣的一種特性,叫你不滿足。
20)什麼是燒?能令你所欲,令你不滿足。就是所欲的有少,就叫做燒。因為不足,心裏面難過,所以叫做燒。在欲上令你苦惱,就叫匱乏,引起來內心的憂苦,就像火似的來燃燒自己。
21)什麼是惱?由煩惱得到欲,而得到欲的時候,煩惱還繼續來傷害自己,使令自己會引發出來種種倒楣的事情,很多的苦惱的事情。
22)什麼是有諍?內心有煩惱的時候,它會斗訟,會諍兢。如果把愛煩惱斷掉,把見煩惱斷掉,就沒斗訟諍兢的事情。
23)什麼是火?善根,就是無貪心、無瞋心、沒有愚癡心。由這樣的善心積聚種種的功德,叫做諸善根。但是,貪瞋癡一活動,就把集諸善根薪,用火燃燒。如何說燒?一個是不能相續,比如說我繼續做種種功德,但是貪瞋癡一來,功德不能做,就是被燃燒。第二、已經由無貪瞋癡的心,做種種功德,但是猛烈的貪瞋癡若活動的時候,影響以前做的功德。
24)什麼是熾然?得大熱的病使令身心苦惱,內心的貪瞋癡也是一樣,令身心都苦惱。熾,就像猛火燃燒這個相狀,叫熾然。大熱病使令人苦惱,就像火燒似。現在煩惱大病若是活動起來,也像猛火燃燒似。
25)什麼是稠林?稠林,稠密的森林,譬喻我們的身體很多,就是三惡道的身體,地獄的身體,餓鬼的身體,畜生的身體,乃至人間的身體,天上的身體,名式各樣的身體,就像大樹聚集。很多的身體,都是由煩惱生出來的苦果。煩惱有力量能令你生出來種種的五蘊身來受苦。
26)什麼是拘礙?心裏若有煩惱的時候,能令眾生樂著各式各樣微妙的五欲境界,就是執著,愛著不捨。就等於是被煩惱捉住,被色聲香味觸捉住,但是色聲香味觸實在是不能抓住,是愛著五欲的煩惱,它把你抓住,就叫做拘。若有煩惱的時候,能障礙你證得出世間解脫的聖道。
kleśānāṃ paryāyaḥ katamaḥ / bahavaḥ paryāyāḥ / tad yathā / saṃyojanāni bandhanāny anuśayā upakleśāḥ paryavasthānāni oghā upādānā[ni] granthā nīvaraṇāni khilā malā nighrā[ḥ] śalyā[ni] kiñcanā(?) mūlā[ni] duścaritāny āsravā vighātāḥ paridāhā upāyāsā raṇā agnayo-jvarā vanasthā vinibandhāś ca ity evaṃ-bhāgīyāḥ kleśaparyāyāḥ // tatra duḥkhasaṃyojanāt saṃyojanāni / kuśalacaryā āyāmakāmakāritvād bandhanāni / sarvalaukika utkarṣa-bīja anugamyatvād anuśayāḥ / viparyāsaiś citta upakleśakatvād upakleśāḥ / abhīkṣṇaṃ samudācāritvāt paryavasthānāni / durgādhatvād anusroto mahāritvā(?)c ca oghāḥ mithyā-pratipatty-upāyatvā d yogāḥ / ātma-bhāva-prabandha upādāyakatvād upādānāni / durmocakatvād granthāḥ / tattva artha avacchādakatvān nīvaraṇāni / kuśala-puṣpā-kṣetra-bhūtatvāt khilāḥ / sva-bhāva-saṃkliṣṭatvān malāḥ / nityaghātatvān nighāḥ / apraśāntalakṣaṇatvād dūra antargatatvāc ca śalyāni upadhi-parigrahakārakatvāt kiñcanāḥ(?) / akuśala āśrayabhūtatvān mūlāni / mithyā-pratipatti-svabhāvatvād duścaritāni / citta-vikṣepakatvād āsravāḥ / bhogair atṛptikārakatvād vighātāḥ / icchāvighāta-kārakatvāt paridāhāḥ / vipatty-āhārakatvād upāyāsāḥ / kalaha-bhaṇḍana-vigraha-vivāda-hetubhūtatvād raṇāḥ /upacita upacitasya kuśala-mūla-phala indhanasya dāhakatvād agnayaḥ / mahāvyādhibhūtatvāj jvarāḥ / vicitra ābhāva-vṛkṣa-saṃsādhakatvād vanathāḥ / kāmaguṇasaktikatvāl loka uttaradharmapratyanta-rāyakatvād vinibandhāḥ /
諸如是等煩惱差別,佛、薄伽梵隨所增強,於彼種種煩惱門中,建立差別。結者,九結:謂愛結等,廣說如前。縛者,三縛:謂貪、瞋、癡。隨眠者,七種隨眠:謂欲貪隨眠等,廣說如前。隨煩惱者,三隨煩惱:謂貪、瞋、癡。纏者,八纏:謂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妬、慳悋。暴流者,四暴流: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如暴流,軛亦爾。取者,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繫者,四繫:謂貪身繫、瞋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蓋者,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株杌者,三株杌:謂貪、瞋、癡。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惡行亦爾。根者,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漏者,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匱者,三匱:謂貪、瞋、癡。如匱,如是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亦爾。拘礙者,有五拘礙:一、顧戀其身。二、顧戀諸欲。三、樂相雜住。四、闕隨順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解]這麼多的煩惱的差別相貌,佛、薄伽梵,隨順所有的煩惱的特性、特徵,各別的不同的相貌,於彼種種的煩惱門裏面,建立煩惱的差別名字。
1)結者,一共有九個結,就是愛結等,廣說這九個結,前面說過。
2)縛者,三縛,就是貪、瞋、癡。
3)隨眠者,七種隨眠,謂欲貪隨眠等,廣說如前。
4)隨煩惱者,三隨煩惱,謂貪,瞋,癡。
5)纏者,八纏,謂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妒、慳吝。無慚、無愧這樣的煩惱,障礙佛教徒持戒清淨。惛沈、睡眠,是修學奢摩他的時候,能障礙奢摩,惛沈睡眠來,不能修奢摩他。掉舉、惡作,就是修毗缽舍那的時候,想要如理作意,偏要掉舉不可。惡作,以前做錯事情,心裏面一直的過不去,障礙自己的如理作意。嫉妒、慳吝,就是彼此都是共同的學習聖道的時候,受用法、受用財就會有這樣的心情,一個嫉妒、一個慳吝。使令戒定慧不清淨,不能成就無漏的戒定慧,所以叫做纏。
6)暴流者,四暴流,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欲暴流,就是欲界的眾生心裏面有很多的欲,這個欲把眾生困住。有暴流,就是色界、無色界天對禪定有欲,愛著。見暴流,就是所謂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為見所困。總之,都是無明暴流,不知道這都是虛妄分別,都是空無所有。
7)如暴流有四種,有這種過患,軛也是一樣,有這麼多。
8)取者,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欲取,內心裏面有這樣的欲,所以取著塵勞的境界,主要就是色聲香味觸。見取,出家人棄捨欲,愛著心裏面的思想。戒禁取,外道能受持守護這樣的戒,也就能達到那個目的地,取著這個戒。我語取,在家人是欲取,出家人是見取、戒禁取,這兩種人都有我語取,都是執著有我。我語取,語就是語言,在語言上有這樣一個字。實在是沒有真實體性,但有言說而已,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叫做我語取。
9)繫者,四繫,謂貪身繫、瞋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身是什麼呢?是指禪定的意生身。人間的人,是由父母所產生,胎生。欲界天上的人是化生。若是色界的四禪成功,就是往生到色界天,色界天的身體叫做意生身,也可以說是化生。欲界天是化生,由業力使令他得這個身體。色界天的身體,就是隨心意,心怎麼想就怎麼現。貪身繫,就是想要得到色界禪,但是因為有貪,就把你綁住,障礙你不能得到禪定。瞋身繫,就是想要得到色界禪,也是為瞋所障礙。戒禁取身繫,外道有戒禁取,也障礙他得到這個禪定的身體。此實執取身繫,就是見取,取著內心的思想,認為是最殊勝,最高尚,最微妙。很堅固的執著,障礙他得色界定。
10)蓋者,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貪欲蓋,就是想要出家修行,為貪欲所覆障,就是不能出家。瞋恚蓋,出家之後,若有違犯,同梵行者來勸導、教誡、教授,他不接受,心裏面憤怒。若是接受教導,修奢摩他的時候,惛沈、睡眠把奢摩他蓋住。修毗缽舍那,掉舉、惡作又把它蓋住。疑蓋,疑惑心障礙聖道的修學。
11)株杌者,三株杌,謂貪、瞋、癡。貪、瞋、癡常常的活動,使令內心的修學聖道的堪能性都破壞,不能夠修學聖道。
12-16)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惡行也是一樣有同樣的作用。
17)根者,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使令我們作惡事,墮落三惡道,它有這個力量,所以就叫做一切不善法的根本。
18)漏者,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就是外門流注,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夠內斂,就是向外攀緣,向外看色聲香味觸。有漏,是內門流注,非佛教徒修學禪定成就,內心裏面有愛、見、慢。愛著禪定的三昧樂,有我見或者常見、斷見、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使令他不能與聖道相應,所以叫做有漏。無明漏,就是欲漏、有漏的依止處。因為有無明,才有欲漏、有漏,不明白一切法是緣起,畢竟空。無始劫來使令光陰都空過,就是這無明的關繫。
19)匱者,三匱,謂貪、瞋、癡。有這樣煩惱的時候,總是不足。
20-25)如匱如是,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也是這樣子。
26)拘礙者,有五種拘礙,一、顧戀其身,二、顧戀諸欲,三、樂相雜住,四、闕隨順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一、顧戀其身,就是心裏面常愛著自己的身體,還要想辦法來照顧他。 二、顧戀諸欲,心裏面老是想色聲香味觸。 三、樂相雜住,就是歡喜彼此在一起住。出家人願意和在家人一起住,這是一個不對的事情。都是出家人在一起住,也會耽誤自己用功。 四、闕隨順教,就是沒有隨順聖道的法語。若想修行的時候,對佛的法語要能夠通達,知道怎麼用功修行,就叫做具足隨順教。 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修止、修觀,有一點成就,就歡喜,就停在那裏。
ete sarva-kleśānāṃ paryāyāḥ / prādhānyāt tu bhagavatā tasmiṃs tasmin paryāye te [te] kleśāḥ sthāpitāḥ saṃyojanāni iti nava saṃyojanāni / anunaya-saṃyojanaṃ vistareṇa pūrvavat // bandhanāni iti trīṇi bandhanāni rāga-dveṣa-mohāḥ // anuśayā iti sapta anuśayāḥ / kāma-rāga anuśayo vistareṇa pūrvavat // upakleśā iti traya upakleśā rāgadveṣamohāḥ //paryavasthānāni ity aṣṭau paryavasthānāni/āhrīkyam anapatrāpyaṃ styāna middham auddhatyaṃ kaukṛtyam īrṣyā mātsaryaṃ // oghā iti catvāra oghāḥ kāma ogho bhava ogho dṛṣṭyogho avidya oghaḥ // yatha ughā evaṃ yogāḥ // upādānāni iti catvāry upādānāni / kāma upādānaṃ dṛṣṭy-upādānaṃ śīla-vrata upādānaṃ [ātmavāda upādānaṃ]// granthā iti catvāro granthāḥ / abhidhyākāya-grantho vyāpāda- śīlavrataparāmarśa satya abhiniveśa-kāya-granthāḥ // nīvaraṇāni iti pañca nīvaraṇāni / kāma-cchanda-nīvaraṇaṃ / vyāpāda-styāna-middha auddhatya-kaukṛtya-vicikitsā-nīvaraṇāni // khilāni iti trīṇi khilāni rāga-dveṣa-mohāḥ // yathā khilāny evaṃ malā nighāni śalyā[ni] kiñcanaduścaritāni ca // mūlānīti trīṇi mūlāni / lobho akuśala-mūlaṃ / dveṣo moho akuśala-mūlaṃ // āsravā iti traya āsravāḥ / kāma āsravo bhava āsravo avidyā āsravaḥ // vighātā iti trayo vighātā rāga-dveṣa-mohāḥ // yathā vighātā evaṃ paridāhā upāyāsā raṇā agnayo jvarā vanathāḥ / vinibandhā iti pañca vinibandhā kāya apekṣā kāma apekṣā saṃsṛṣṭa-vihāritā ānulomika-kathā-vaikalyaṃ alpa avara-mātra-santuṣṭiś 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