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內心、外心、內外心心觀念處

雜阿含537經

尊者阿那律語尊者舍利弗言: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何等為四念處?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如是,調伏世間貪、憂。尊者舍利弗!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

法蘊足論卷第五
1.云何於此內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1.1.心相
云何於此內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1)內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2)於此內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於此內心,觀察、思惟內心諸相。
於內有貪心,如實知是內有貪心。
於內離貪心,如實知是內離貪心。
3)於內有瞋心,如實知是內有瞋心。
於內離瞋心,如實知是內離瞋心。
4)於內有癡心,如實知是內有癡心。
於內離癡心,如實知是內離癡心。
5)於內聚心,如實知是內聚心。
於內散心,如實知是內散心。
6)於內沈心,如實知是內沈心。
於內策心,如實知是內策心。
7)於內小心,如實知是內小心。
於內大心,如實知是內大心。
8)於內掉心,如實知是內掉心。
於內不掉心,如實知是內不掉心。
9)於內不靜心,如實知是內不靜心。
於內靜心,如實知是內靜心。
10)於內不定心,如實知是內不定心。
於內定心,如實知是內定心。
11)於內不脩心,如實知是內不脩心。
12)於內脩心,如實知是內脩心。
13)於內不解脫心,如實知是內不解脫心。
於內解脫心,如實知是內解脫心。
14)如是思惟內心相時,所有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心觀,亦名心念住。
15)成就此觀,現行、隨行,乃至解行,說名為住。
16)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乃至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
17)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
18)彼觀行者,具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名具正念。
19)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20)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慼受所攝,總名為憂。
21)彼觀行者,脩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乃至隱沒滅除,是故說彼除世貪憂。

1.2.多諸過患
復有苾芻,於內諸心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心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心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皆如前說。

2.云何於此外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2.1.心相
云何於彼外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1)外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心。
2)於彼外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於他諸心觀察思惟外心諸相。於外有貪心,如實知是外有貪心,廣說乃至於外解脫心,如實知是外解脫心。如是思惟外心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2.2.多諸過患
復有苾芻,於外諸心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彼心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心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3.云何於此內外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3.1.心相
云何於內外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1)內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
2)外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心。
3)合此二種,名內外心。
4)於內外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合自他心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自他心相,於有貪心,如實知是有貪心,廣說乃至於解脫心如實知是解脫心。如是思惟諸心相時,所有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3.2.多諸過患
復有苾芻,合自他心總為一聚,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彼心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心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鉢舍那,是循內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一
由二義故心名有貪。一與貪相應。二為貪所繫若唯貪相應故名有貪心。則瞋等相應品。及有漏善無覆無記應名離貪心。然彼亦名有貪心。貪所繫故。雖由二義心名有貪。此中但依相應義說無雜亂故。
亦由二義心名離貪。一貪不相應。二是貪對治。若唯貪不相應名離貪心者。則瞋等相應品亦應名離貪心。然彼不應名離貪心有染污故。雖由二義心名離貪。此中但依貪對治說無雜亂故。有瞋離瞋等皆准此知。
是故此中應作是說。
有貪心者。謂貪相應。
離貪心者。謂貪對治。
有瞋心者謂瞋相應。
離瞋心者謂瞋對治。
有癡心者謂癡相應。
離癡心者謂癡對治。
略心者謂善心於境攝錄故。
散心者謂染心於境縱逸故。
健馱羅國諸論師言。眠相應心說名為略。以世尊說眠名心略故。如契經說。云何眠夢。謂眠夢位略聚散心。問云何釋通見蘊所說。彼說四智如實知略心。謂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一智如實知散心。謂世俗智。答彼說不應通以違他說而作論故。若欲通者當改彼文。略心散心下心等一智如實知。謂世俗智舉心等四智如實知如前說。彼說非理。若如是說則染污眠心。應亦略亦散。眠相應故是染污故。欲令無如是過。是故如前所說為善。
下心者謂染污心懈怠相應故。
舉心者謂善心精進相應故。
小心者謂染污心。小生所習故。
大心者謂善心大生所習故。
問無量有情習諸惡行非諸妙行。染心現前非諸善心。云何名染心小生所習。善心大生所習耶。答不以眾故立大小名。此中若能修行白法說名為大。餘名為小故。三界中唯有一佛而名為大具白法。故餘類雖多而名為小。以諸白法不具足故。
有說。染心名小。小價得故。謂染污心不由加行不須財寶。但起少許非理作意便相續轉如大河流善心名大大價得故。謂諸善心要由加行。及多加行。雖捨百千珍寶有能現前。或不現前。
有說。染心名小。少根相應故。謂諸染心或但一根。或二相應無具三者。善心名大。多根相應故。謂諸善心皆與三根
相應無有闕者。
有說。染心名小。少隨轉故。謂諸染心唯三蘊隨轉。善心名大。多隨轉故。謂諸善心或三蘊或四蘊隨轉。
有說。染心名小。少眷屬故。謂諸染心無未來修。善心名大。多眷屬故。謂諸善心有未來修。
有說。染心名小。少對治故。謂多煩惱相續現前。斷少善根後還相續。善心名大。多對治故。如起一念苦法智忍。頓斷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令永不起。
有說。染心名小。導首劣故。何等名為染心導首。謂諸無明。如說無明。為導首故。便起無量惡不善法。及能引生無慚無愧。猶如商主無眼無足。令諸商人所求不遂。善心名大。導首勝故。何等名為善心導首。謂諸慧明。如說慧明為導首故。便起無量諸妙善法。復能引生殊勝慚愧。猶如商主有眼有足。令諸商人所求果遂。
有說染心名小。威力小故。善心名大。威力大故。謂無始來所習惡法。善法纔起悉令遠離。如經多時習無醎想纔食鹽時彼想皆捨。又如室中多時積闇燈明纔至彼闇便除。又善法斷惡永令不生。惡法斷善後必相續。由此等緣染心名小善心名大。
掉心者。謂染污心掉舉相應故。
不掉心者。謂善心行捨相應故。
不靜心者。謂染污心不寂靜相應故。一切煩惱皆不寂靜性。
靜心者。謂善心寂靜相應故。一切善法皆寂靜性。
不定心者。謂染污心散亂相應故。
定心者。謂善心等持相應故。
不修心者。謂於得修習修俱不修心。
修心者。謂於得修習修隨一或俱修心。
不解脫心者。謂於自性解脫相續解脫不解脫心。
解脫心者。謂於自性解脫。相續解脫。隨一或俱解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