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集要頌經-住戲論皆無,踰墻塹離愛,牟尼遊世間,天人不能識。
住戲論皆無,踰墻塹離愛,牟尼遊世間,天人不能識。
1)此頌所明,謂阿羅漢苾芻永離貪愛,由四種相,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繫屬主,解脫自在,隨意遊行空閒聚落。
[解]此頌所說明的道理,就是讚歎阿羅漢這位大比丘,這位聖者,永久的遠離貪愛。由四種相貌,表示阿羅漢於惡魔怨解脫自在。惡魔以佛法為怨,所以叫做惡魔怨。惡魔是凡夫的主人,凡夫是繫屬於魔王,所以叫做繫屬主。阿羅漢由四種相,解脫魔王的繫縛,能夠自主,所以叫做自在。阿羅漢隨自己的意思,可以遊行於空閒的地方,也可以遊行於聚落的地方。
《披尋記》六八九頁:由四種相等者:謂離識住,及離戲論,踰欲愛墻,踰無明塹,是名四相。由此不為魔怨之所驅役,是名解脫自在。言魔怨者,略有四種:謂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九卷二十一頁)如是魔怨,一切愚夫之所繫屬,故得主名,愚夫是彼所驅役故。
[解]由四種相等者:就是四識住沒有,戲論也沒有,超越欲愛墻,超越無明的塹,是名四相。由此,魔怨不能夠控制,不能夠驅役阿羅漢,是名解脫自在。所說的魔怨,略有四種,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如〈聲聞地〉釋。如是魔怨,一切愚夫之所繫屬,所以魔是主,愚夫是彼所驅役故。
2)有諸愚夫,遇見如是真阿羅漢,於最究竟自在遊行,不如實知,便於二處,妄生輕毀。云何此善男子棄捨自屬養命珍財,乃求屬他資生眾具?何故棄捨生天方便,苦勤精進求有斷滅?是諸愚夫見生天上有勝功德,見處居家有多財產,故於牟尼妄生輕忽。彼所事天,於此牟尼廣大功德尚不能了,況能事者而能識知。
[解]有很多的凡夫,遇見這樣真阿羅漢,能夠究竟的自在遊行於世間,並不認識他。凡夫在兩個地方,錯誤的輕毀阿羅漢。哪兩個地方呢?第一,為什麼這個善男子棄捨屬於他自己的保養他生命的珍財,但是向別人乞求資養生命的眾具?第二個,什麼理由棄捨生天的方便道?努力,不怕苦,希望色受想行識,能夠不再繼續下去?在這兩件事上,輕毀阿羅漢。是諸愚夫看見生到天上,有殊勝五欲的享受。如果在人間,居家的生活有很多的財富,也是很好。因此,對於聖人虛妄的輕視他。愚夫所侍奉、所恭敬的天神,對於此聖人廣大的功德境界,尚且都不能明白,何況能侍奉天的人而能夠認識他呢?更不能認識。
3)云何離愛諸阿羅漢由四種相,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繫屬主,解脫自在?謂諸愚夫由四識住,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死中往還五趣,非阿羅漢。
[解]什麼原因遠離三界愛欲的諸阿羅漢,由四種相貌,於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繫屬主,解脫自在呢?愚夫由四識住為魔怨主所驅使,令生死中往還五趣,非阿羅漢。魔怨主驅使一切的愚夫,使令愚夫在生死裏邊往還五趣,阿羅漢不會這樣聽魔王的招呼。
《披尋記》六八九頁:謂諸愚夫由四識住等者:色受想行,名四識住,由彼識蘊於此住故。謂諸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離、對治喜愛,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由此展轉能取、能滿不能棄捨諸異生性,以於內身能取、能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是名為住。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四卷二頁)此中愚夫,謂即異生。往還五趣,謂即流轉相續決定。
[解]謂諸愚夫由四識住等者,什麼叫做四識住呢?五蘊中,色受想行這四個法,叫四識住。什麼理由呢?由彼愚夫的識蘊在色受想行上活動,不能超越這四種境界,愛著這四種境界,所以叫做住。謂諸異生補特伽羅,沒能厭離對於欲喜愛,也沒能夠修戒定慧來對治欲的喜愛。欲的喜愛一直在活動,造很多的業,煩惱和業都熏習在識裏邊,所以識裏邊所蘊藏的業和煩惱有力量,能取、能滿當來內身。能取,就是引業。能滿就是滿業,或者說能取是總業,能滿是別業。所潤識,就是識在色受想行上活動,活動的這些力量,又熏習在識裏邊,叫所潤識。這個熏習的力量,能取當來的內身,能滿當來的內身。由此展轉得到一個果報,還繼續的在熏習,又得果報,得果報又是繼續的熏習,所以就展轉的能取能滿,而不會棄捨苦惱的果報。諸異生性,就是我我所、貪瞋癡。有能取能滿的力量,所以在生死流轉裏邊相續不斷,是決定,不容易改變,是名為住。如〈決擇分〉說。愚夫就是生死凡夫,往還五趣,謂即流轉相續決定。
4)又諸愚夫如由重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謂或增益,或復損減,諸惡見故,發起種種執刀杖等惡不善法,墮諸戲論,生諸惡趣,令造種種諸惡業緣,非阿羅漢。
[解]又眾多愚夫,由於有重大的過失,為魔怨主之所驅使。重過是什麼呢?或者是增益的邪知見,或者是損減的邪知見,很多有罪惡的思想。由這樣的惡見,發動種種惡不善法,拿著刀、拿著杖、拿著槍,造作種種罪惡的事情。眾生自己感覺到我的權利很大,就是墮落在虛妄分別裏邊,將來生到三惡道裏邊受苦。他有這麼多的惡知見,使令他造作了很多很多的罪過,以此為因緣,生到惡趣裏面受苦。這件事只有愚夫,而不是阿羅漢,因為阿羅漢超越諸惡見。
《披尋記》六九○頁:謂或增益或復損減諸惡見故等者: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名增益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名損減見。由是起邪分別,能引無義,不能引義,名墮戲論。餘相易知。
[解]謂或增益或復損減諸惡見故等者:色受想行識是剎那剎那變壞,是無常,但是認為是常住。色受想行識是苦惱,而認為是快樂,這也是顛倒。於不淨而認為是淨,這也是顛倒。沒有我而執著有我,這也是顛倒,這叫做增益見。沒有常、樂、我、淨,虛妄分別的增加上常、樂、我、淨,所以是增益的惡見。沒有善,作善沒有善報,作惡沒有惡報,作善是有善報,作惡是有惡報,但是他認為沒有報,叫做損減的惡知見。由於有這樣的惡知見,而生起邪分別,能引發出來種種罪過的事情,不能引出種種功德的事情,這叫做戲論。餘相亦知。
5)又諸愚夫如由中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處欲愛繫縛垣牆,不能出離欲界生苦,非阿羅漢。
[解]又諸愚夫,由於中等的過失,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使令眾生困在欲愛的繫縛裏邊,就像一道墻,不能過去,就是在欲界人天的境界裏邊。他沒有造三惡道的重過,還是能修多少善法。欲界愛所生苦,他不能夠跳出去,阿羅漢能超過。
6)又諸愚夫如由輕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色界及無色界,無明深塹周匝圍繞,閉在生死眾苦牢獄,於生等苦不得出離,非阿羅漢。
[解]又諸愚夫,如這個愚夫由於有輕微的過失,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色界及無色界,就是四禪修成功,魔怨主能令你往生到色界天。四空定修成功,魔怨主能令你生到無色界天。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是沒能出離魔王的勢力範圍。為什麼呢?因為無明,不知道諸法因緣生,無我、無我所的道理。這個無明是很深的溝,周匝圍繞色界天、無色界天,有無明圍繞著,還沒能超越無明的境界,還不知道是無我。或者說不管是三惡道,欲界的人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關閉在生死眾多苦惱的牢獄裏邊。生、老、病、死,乃至到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乃至到五取蘊苦,不能解脫,都為無明所周匝圍繞,這樣的境界就是愚夫,而不是阿羅漢。
復次,今當略辨上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不應羞,應羞不羞,於不應怖而生怖見,於應怖中生無怖見。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解]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恥不應該羞恥的事情。應該羞恥而又不知道羞恥。於不應怖而生怖的知見。於應該恐怖裏邊,生無怖見。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披尋記》六九○頁:一切愚夫羞不應羞等者:謂求屬他資生眾具,是不應羞;不捨自屬養命珍財,是即應羞。苦勤精進求有斷滅,是不應怖;為魔怨主之驅役,是即應怖。若於此四生顛倒見,是名愚夫。
[解]一切愚夫羞不應羞等者:乞食的生活,是很高尚的事情,不應該認為這是羞恥,而他認為是羞恥。不能棄捨自己所有權的養命珍財,不肯棄捨是應該羞恥。苦勤精進求有斷滅,這件事是不應恐怖,對無我義有恐怖,這是不對,不應該恐怖。為魔怨主之所驅役,是應該恐怖。若於此四生顛倒見,是名愚夫,不應羞而羞,應羞而不羞;不應怖而怖,應怖而不怖,這就是顛倒見,這是此中的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