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p095-智者如空無染污,不動猶如天帝幢,如泛清涼盈滿池,不樂淤泥生死海。
智者如空無染污,不動猶如天帝幢,如泛清涼盈滿池,不樂淤泥生死海。
1)今此頌中,辯阿羅漢苾芻,心善解脫,超諸戲論,猶如虛空。何以故?譬如虛空,離諸戲論,淨與不淨,皆不能染。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一切世法若順、若違皆不能染,所謂利、衰乃至苦樂。
[解]今此頌中,辯別阿羅漢苾芻的心善解脫的境界。智者如空無染污,智者就是阿羅
漢,這位聖者比丘的心裏面,已經成就很好的解脫。解脫什麼呢?超越很多的戲論,無意義的戲論,就像虛空那樣。為什麼?譬如虛空,超越一切戲論。在虛空裏邊,或者是善人,或者是惡人,或者有道德,或者是沒有道德的人,都不能染污虛空。虛空對於這兩類人,都沒有分別。若有分別,就是染污。諸阿羅漢也是這樣,一切世法若順若違皆不能染。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就是世間法。這些世間法,有隨順我的心情,有不違背我的心情這些差別的境界。對阿羅漢來說,是無分別,不取著這種事情,不因為順,就愛著,不因為違背,就憎惡。所以叫做超諸戲論,叫做心善解脫。一切世法是什麼?所謂利衰乃至苦樂。利,就是得到如意的色聲香味觸,如意的五欲,就叫做利。衰,就是不如意的色聲香味觸,違背他,使令他心裏面不歡喜,就是衰。接觸種種的境界,內心的反應,從這方面說有利有衰。毀、譽、稱、譏,就是表現在身口上的境界。毀、譽,就是背面,不當面,說這個人的過失,叫做毀,如說你這個人沒有信、進、念、定、慧,就叫做毀。譽,就是讚歎你有信、進、念、定、慧的功德。稱、譏,是當面讚歎、呵斥。苦、樂,就是接觸到境界的時候,心裏面有苦有樂。
《披尋記》六七七頁:超諸戲論者:此中戲論,謂八世法。如下自釋:所謂利、衰乃至苦、樂。如是一切,皆不能染,是故名超八世法者。如〈聞所成地〉釋。(陵本十五卷二頁)
[解]超諸戲論者:戲論,就是八種世間法。下文有解釋,所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種法。就是這一切的戲論,都不能夠染污阿羅漢的心,是故叫做超諸戲論。八世法者。
2)又諸有學,已離欲貪向阿羅漢,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無相心三摩地時,如天帝幢。於其一切動發憍舉,戲論營為,生願俱行所有貪愛,不能傾動。
[解]又諸有學三果聖人,已經遠離欲界的貪愛心,繼續努力的修行,希望得到阿羅漢果。怎麼樣能得到阿羅漢果呢?將心安住在四念處中,用功修行,不離開四念住。四念住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法無我的時候,就是無相心三摩地,心不取一切相。修無相心三摩地的時候,遠離一切相,就是無分別的境界。就像天帝釋提桓因的幢。為什麼?於其一切動發憍舉,愛著自己這個我,就是我慢。戲論營為,世間的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些事情。對一切法都有愛著,都有執著心。生願俱行所有貪愛,就是生命體死掉,中有出現以後,願意再得一個果報,內心有這樣的願的時候,所有的貪愛,就是後有愛。所以,所有的貪愛,包括一切的動發憍舉,一切的戲論營為,一切的生願俱行所有的貪愛,都不能夠動搖他的無相心三摩地。就像天帝幢,不傾不動。三果聖人於四念住善住其心的時候,修無相心三摩地,沒有我慢的分別心,沒有一切的分別心,也沒有生願俱行的貪愛,就叫做如天帝幢。
《披尋記》六七八頁:於其一切動發憍舉等者:此中略顯三種不能傾動:一、謂不為計我我慢之所傾動,即此中說動發憍舉。二、謂不為一切相之所傾動,即此中說戲論營為。三、謂不為後有愛之所傾動,即此中說生願俱行所有貪愛。
[解於其一切動發憍舉等者:此中略顯三有三種事情不能傾動。一、謂不為計我我慢之所傾動。三果聖人修四念住的時候,內心修無我觀,所以沒有我我慢的這種分別。即此中說動發憍舉,這句話就是不為計我我慢之所傾動。二、謂不為一切相之所傾動,即此中說戲論營為。三、謂不為後有愛之所傾動。即此中說生願俱行所有貪愛。因為無相心三摩地,就是三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先修空三昧,修無我觀。又修無願三昧,就是利、衰一切八法,就是世間的這些八法,都停下來,沒有這些分別。最後是無相。所以沒有我、我所、我慢的分別心,沒有一切法的戲論,也沒有後有愛,後有愛還是我見,還是我、我所的愛的關係。修無相心三摩地裏,包括無我觀空三昧,包括無願三昧,離一切戲論。生願俱行,也還是在無願三昧裏邊。
3)又諸有學,已離欲貪,得不還果,於上解脫心生欲樂。譬如遊泛清冷泉池,於愛味定,上分諸結,熱淤泥中,終不欣樂。由於此中不欣樂故,亦不欣樂生死大海。
[解]又很多的有學聖人,已離欲貪,得到不還果之後,對於色界、無色界的解脫,內心希望、願樂解脫上二界。有這樣的願望,怎麼樣才能夠達成?還是修四念處。修四念處的時候,就像在很清涼的泉池邊游泳。對於色界定、無色界定生起愛味,成就這個定以後,對於這個定生愛著心,就叫做愛味定。對於色界定、無色界定,有愛著心,有愛、見、慢、無明,這些煩惱,就是上分諸結。這些煩惱,就像熱的淤泥似的。現在修四念住的時候,就像游泳在清冷的泉池裏邊,對治熱惱,解脫上二界的愛味這些煩惱。所以,雖然色界定、無色界定是可愛,但是不歡喜,不愛著。由於三果聖人,對於色界、無色界定不生愛樂,欲界的欲更不歡喜。所以,三界的生死大海,完全都不歡喜,都不執著、不愛樂。
4)復有差別,謂阿羅漢所有飲食、言說、遊行,處無相住,有餘依苦之所隨逐。如其次第,三處應知。
[解]還有不同的意思。就是阿羅漢,為自己生命的存在,要有飲食、言說、遊行的事情。飲食、遊行的時候,內心裏面沒有染污,猶如虛空。阿羅漢度化眾生,也有言說,也是要遊行,能夠不動猶如天帝幢。阿羅漢修四念處,處無相住的時候,如泛清涼盈滿池。雖然是無學,還有剩餘的依苦。依,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有漏的身體是個苦惱的境界,還隨逐阿羅漢,就是不樂淤泥生死海。如其次第,三處應知。
《披尋記》六七八頁:如其次第三處應知者:頌中四句有三相別:一、謂無染,二、謂不動,三、謂不樂生死。阿羅漢果具足證得,於其飲食、言說、遊行等,若行若住三處,如次應知。
[解]如其次第三處應知者:頌中有四句,有三種相的差別,一、是無染,智者如空無染污。二、不動,不動猶如天帝幢。三、不樂生死,如泛清涼盈滿池,不樂淤泥生死海。阿羅漢果具足證得,飲食也好,言說也好,遊行也好,處無相住,都是無染污,不動,如泛清涼盈滿池的境界,不過還有有餘依苦的隨逐,並不愛著這個色、受、想、行、識,所以不樂淤泥生死海。
5)復有差別,謂慧解脫諸阿羅漢、有學身證、及俱解脫諸阿羅漢。如其次第三處應知。
[解]還有不同的解釋。慧解脫阿羅漢,沒得滅盡定,也可能沒得四禪、四空,只是在近分定裏得阿羅漢果,只是煩惱障是解脫,禪定的障礙沒解脫,就是智者如空無染污。三果有學聖人,身證滅盡定,因為心不活動,只是有身體的存在,所以叫身證滅盡定。滅盡定,就是不動猶如天帝幢。俱解脫阿羅漢,定的障也解脫,慧的障也解脫。這位阿羅漢的境界,如泛清涼盈滿池,不樂淤泥生死海。如其次第,三處應知。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三界欲,於佛聖旨猶有餘依,離欲界貪勝進道攝,及不還果。復有差別,謂略顯示,解脫勝利、等持勝利、智慧勝利。復有差別,謂略顯示,增上心、慧學所得果,及顯增上心、慧二學。
[解]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a)從離欲的角度來說,謂世尊在此中略示,離三界欲,就是欲界乃至無色界的欲,完全都消除,就是阿羅漢。對於佛的聖旨來說,阿羅漢還有所不足,猶有餘依的身體存在。這是,智者如空無染污。初果、二果為離欲界貪,要修學四念處,發起殊勝的加行向前進,對以前修學的聖道來說,叫做勝進道,就是修方便道,修四念處。就是,不動猶如天帝幢,無我觀滅除分別我執以後,正念現前的時候,無我的境界,可以說是不動。若是已離欲界欲,勝進道攝,就是三果阿那含,就是如泛清涼盈滿池,不樂淤泥生死海。b)復有差別,從得到殊勝的利益來解釋。就是略顯示,解脫勝利,就是智者如空無染污,就是修八解脫,沒有得到阿羅漢道,在八解脫繼續修四念處,滅去其中的垢染,有所執著的垢染。等持勝利,三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是等持。在三三昧裏面觀察,我不可得,我所不可得,內心能離一切相,就是不動猶如天帝幢,得到這樣的勝利。智慧勝利,就是如泛清涼盈滿池,不樂淤泥生死海,阿羅漢斷除一切的愛煩惱,一切的見煩惱,得到圓滿阿羅漢的果利。c)復有差別,依學、果辨。略顯示增上心學所得果,是不動猶如天帝幢。增上慧學所得果,就是如泛清涼盈滿池,不樂淤泥生死海。智者如空無染污,又是心又是慧。或者說是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得到的果,就是無染污、不動、不樂生死。增上心學、增上慧學這兩種學,就是智者如空無染污。不動猶如天帝幢,是增上心學。如泛清涼盈滿池以下兩句就是增上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