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p254-虛空無鳥跡,外道無沙門,愚夫樂戲論,如來則無有。
虛空無鳥跡,外道無沙門,愚夫樂戲論,如來則無有。
1)此頌所明,謂有眾生希樂勝欲,欲求所攝。又有眾生希樂勝身,有求所攝。又有眾生希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
[解]此頌所明,有的人希望能得到所歡喜的勝欲,就這樣行動,這一類的眾生在三求裏面,是屬於欲求,就是欲界裏面的欲。又有一類眾生,希望歡喜的殊勝生命,這指禪定。是希望本身有殊勝的成就,這個是屬於禪定。又有一類眾生,希望歡喜沙門和婆羅門所得到究竟的解脫,屬於梵行求。
2)此中欲求、有求攝者,謂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戒,當得往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以妙五欲而自賞納歡娛遊戲。彼既修習如是願已,得最勝欲及最勝身。譬如眾鳥翱翔虛空,遍虛空中無安足處。如是眾生於其所得無常諸欲,及身分中都無安住,當知亦爾。
[解]這裏邊說欲求、有求攝,就是我因為小小的布施,小小的持戒,將來能夠生到善趣,不會到三惡道,因為持戒,所以不會到三惡道。因為持戒而又能布施,所以能往生善趣的天上,不是在人間,在天上樂世界中,就是欲界六天。天上的五欲是現成的,而且特別殊勝。自己欣賞接受五欲的歡樂遊戲,心情快樂。他有這樣的願望,又肯努力的這樣做,來滿他的所願,得最勝欲及最勝身。譬如很多鳥,在虛空裏邊翱翔,在虛空裏飛,但是普遍虛空裏邊,沒有一個落腳的地方。前面欲求、有求的眾生,對於他所獲得的諸欲,和禪定的身分都是無常,到時候都被無常所破壞。在欲裏邊又破壞,不能在那裏安住,得到的禪定也無常,也破壞,也不能在那裏永久的安住。就像鳥在虛空裏飛,飛很久,也沒有安住處一樣。眾生歡喜欲,歡喜禪定,但不是個永久安身的地方,安身立命的地方。就像那個鳥在虛空裏飛,沒有安住處是一樣。虛空裏邊,鳥在虛空裏飛,沒有一個地方是安住的地方,叫虛空無鳥跡。
3)若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復有二種,或依善說法,或依惡說法。
依惡說法諸外道輩,並無沙門。依善說法邪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沙門。正梵行求所攝受者,得有沙門。
[解]若有一類眾生如沙門及婆羅門,不歡喜欲,希望得解脫,屬於清淨的境界。又有兩種不同,或者有善知識的引導,能到佛教的善說法裏面修學梵行;或者有惡知識引導,到外道裏邊出家修行。這兩種不同,都名之為求解脫,梵行求攝。大愚癡的邪知邪見,所說的法都是惡,外道輩在那裏修學,不能得到聖道,不能得到沙門果。又有一類人,雖然到佛法裏面出家,但是愚癡,不知道佛所說修行的聖道,修學的是邪知邪見,內心裏面有邪知邪見來灌輸他,結果也是沒得聖道。又有一類人,在佛法裏面出家,修學的也合乎佛意的聖道,為正知正見所灌輸,這樣修學聖道,能夠成就聖道。
《披尋記》六八八頁:依惡說法諸外道輩並無沙門等者:〈聲聞地〉說四種沙門:一、聖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此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若於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即於是處有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陵本二十九卷十八頁)此中說無沙門及有沙門,義應準知。又善說法邪梵行求所攝受者,為求不動妄執解脫,八支聖道不得安立,是故說彼亦無沙門,由說聖道名沙門故。
[解]依惡說法諸外道輩並無沙門等者:〈聲聞地〉說有四種沙門:一、聖道沙門。依據佛說的戒定慧修行,滅除貪瞋癡,得聖道果的人,叫聖道沙門。二、說道沙門。就是修學聖道,消滅貪瞋癡,為人宣說佛法,這是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不是為人說法,但是修學聖道,來滅貪瞋癡,能夠學習佛法的經論,也能這樣修行,現在還沒有得聖道,但是因此修學,而能生出來聖道的智慧,叫做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沒有慚愧,破戒、破齋,完全沒有因果觀念,沒有希望得聖道。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外道裏沒有這種沙門。若是在這個地方,在一念心裏面,有八聖道的安立可得,這樣就會有第一個沙門,就是聖道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此中說無沙門及有沙門,應該遵照這個意思去解釋。又善說法邪梵行求所攝受者,為求不動妄執解脫,在佛法裏面,不知道修學止觀的道理。知道心裏面不動,心裏無分別,就認為這是解脫。八正道沒能學習,是故說彼亦無沙門,由說聖道名沙門故。
66-4)又此一切,三門所攝,或欲求門,或有求門,或梵行求門,如是皆名樂著戲論。當知如來棄捨一切所有希求,故無戲論。即以此義,類知如來諸弟子眾,正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戲論。
[解]又此一切,三門裏邊所攝,或者是欲求門所攝,或者有求門所攝,或者梵行求門所攝。如是皆名樂著戲論,這都是沒有意思的事情。當知如來棄捨一切所有希求,也不要欲求、有求、邪梵行求,佛是沒有戲論。對於一切境界,心裏面無所求,佛得到無願三昧,一切無所求。即根據佛陀的無戲論境界,比類知道佛的弟子,正梵行求所攝受者,也是無戲論,也是常隨佛學,也是無所求。
《披尋記》六八八頁:如是皆名樂著戲論者:由墮欲求、有求、邪梵行求,於所生處起希趣欲,即於彼彼境界起戲論愛,依此說名樂著戲論。
[解]如是皆名樂著戲論者:由墮欲求、有求、邪梵行求,對於所生存的地方,願意到那地方,生起這樣的願望。就是對於所希求的境界,生起很多的愛,實在都是虛妄,不真實,所以叫做戲論。依此叫做樂著戲論。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善說法及毘奈耶勤精進者,皆空無益。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解]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薄伽梵此中簡要的告訴我們,離善說法及毗奈耶勤精進者,都白辛苦,得不到一點利益。當知是名此中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