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緣起善巧

 《瑜伽師地論》卷27:
 云何緣起?云何緣起善巧?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至招集如是純大苦蘊。是名緣起。若復了知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唯有諸行引發諸行。而彼諸行因所生故、緣所生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體是無常。是無常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悴、悲嘆、憂苦、惱法。是生法故,乃至是惱法故,則名為苦。由是苦故,不得自在其力羸劣,由是因緣定無有我。若於如是緣生法中,由如是等種種行相善巧,了達或無常智、或苦智、或無我智,是名緣起善巧。
[解]什麼叫做緣起?什麼叫作緣起的善巧?
1)緣起,就是一切事物現起的原因,事物雖然是很多,主要是眾生的生命。生命是怎麼現起?就是十二緣起,就是我們的生命有這十二個次第,這樣現起,叫做緣起。
2)什麼叫做緣起善巧?若是能夠學習佛法,有智慧就會明白:
a)唯有諸法,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可得,只是有這一切生滅的諸法,也就是十二緣起這個諸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法。滋潤諸法,這個諸法和諸法互相影響,就是能分別的心思惟所分別的一切境界,一分別的時候就滋潤、熏習。因為,內心裡面有很多的種子,從久遠以來它有很多的貪瞋癡的各式各樣的煩惱種子,各式各樣的業力的種子,這些種子在內心裡面,心在起種種分別,就滋潤原來的種子,加強它的力量,這叫做滋潤諸法。
b)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唯有各式各樣的法滋潤各式各樣的法,譬如貪心滋潤貪種子,瞋心滋潤瞋的種子,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滋潤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的種子,善法的種子滋潤善法的種子,有善、惡、無記,是各式各樣的差別,不同的滋潤。或者是由眼、由眼識分別色境,耳識分別聲音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緣色聲香味觸法,就引起第六識,眼識六識,耳識六識,這時候各式各樣的諸法,都是在這裡有很多不同的熏習。
c)唯有諸行引發諸行,前面滋潤以後,力量就加強,若發生作用,就會引出來一些現象。如這個人久遠以來貪的種子很厲害,就引出來貪心;若有佛法的熏習的時候,雖然有貪瞋癡的因緣,但貪瞋癡不動,就會引出來不同的現行,不同的因緣引出來不同的現行。行,就表示都是生滅變化,沒有一樣它是自性有的、不變化的東西,就是沒有我可得。
d)而彼諸行因所生故,就是滋潤的一切法,就是種子,種子也是行,就引出來各式各樣的果報,主要的果報還就是你的一念心,這一念心是前生熏習的果報。這個諸行是因所生故,就是滋潤的種子現出來,是因所生故。這樣唯有諸法滋潤諸法是總說,唯有諸法等潤諸法是差別說,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因。唯有諸行引發諸行,就是由因引發出來果。而彼諸行因所生故,引發出來的果,是由前邊的滋潤的種子的因所現起。緣所生故,因所生這是種子;緣,就是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有因的力量加上緣的力量,組合起來才有所生法,果報才現起來。
e)本無而有,原來這個所生法是沒有,後來因為因緣具足,就現起來。有已散滅,有
以後,不能常有,逐漸地逐漸地消耗,到時候又沒有。由無而有,由有而無,就叫做無常,它的體性不能夠永久存在。在緣起法上能通達它是無常義,就叫做緣起善巧。善巧,就是智慧。有善巧的智慧,就表示知道一切法是無常;若知道無常,就表示你有智慧,就有緣起善巧。
3)因為這件事不是常恒住不變異,它有變化,就是由無所有,它現起來,即是生法。以後它有變動,所以就是老法,就是衰朽,眼耳鼻舌身意各部份都遲鈍,衰朽。互相有衝突,就是病;心裡上有衝突就影響到生理,生理也是有衝突,這時候這就是病。老法和病法的結果就是死法。老法、病法、死法會使令心裡面愁悴,就是憂愁。悲歎,悲傷感歎。愁悴是內心裡面憂愁,悲歎就發出來音聲,發出來語言來慨嘆:很苦啊!苦啊!這樣悲歎。憂苦惱法是總說,總而言之不管是愁歎也好、悲歎也好,總而言之是憂苦惱法,令你苦惱。是生法故,乃至是惱法故,所以是苦。在緣起上的變化,緣起的無常,令你心裡面感覺到苦,若明白這件事這就叫作善巧。
4)因為生老病死愁歎令你苦惱,所以不得自在,自己不能隨心所欲;苦來的時候,我不苦,那就是自在;但是你不能。獨自的存在,不受苦惱的干擾,叫做自在;但是你不能,這個苦惱來,心就是苦,就為苦所惱,不得自在。心的力量很軟弱,不能抵抗這個苦。從這件事上來看,就可以知道,色受想行識裡邊、眼耳鼻舌身意裡邊,決定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可得;若有我就是自在,就是有力量,就不苦。事實上,你是不願意苦,但是非苦不可,就表示不自在,表示是沒有我。
5)若是對於這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這個緣生法中,由前邊說的這個無常、苦、無我的這些行相,你能夠有智慧善巧的了達,由這個行相上現出來,你就會了達這是無常,這是苦,這是無我,有這樣的智慧,是名緣起善巧。
6)或是另一種解說,
a)唯有諸法滋潤諸法,無明、行就是諸法。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觸緣受,是滋潤諸法。無明和行就是這一念心,這一念心的活動就在阿賴耶識裡邊熏成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種子,這叫作滋潤諸法。
b)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就是愛、取。愛、取活動的時候就把前面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種子變成有,把前面的識、名色、六處、觸、受變成有,叫作等潤諸法;能等潤的就是愛、取。
c)唯有諸行引發諸行,無明、行就是引發出來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就是引發出來有的諸行,愛取是能引發的行,有是所引發的行。
tatra katamaḥ pratītyasamutpādhḥ,katamat pratītyasamutpādakauśalyam/āha / avidyā-pratyayāḥ saṃskārāḥ saṃskāra-pratyayaṃ vijñānam vijñānapratyayaṃ nāmarūpam / (...vistareṇa yāvat...) / evam asya kevalasya mahato duḥkhaskandhasya samudayo bhavati / ayam ucyate pratītyasamutpādaḥ / yat punar dharmā eva dharmān abhiṣyan-dayanti dharmā eva dharmān pariṣyandayanti / saṃskārā eva dharmāṇām āhārakāḥ tena hetusamutpannatvāt pratītyasamutpannatvād abhūtvā bhavanti bhūtvā ca prati-vigacchanti / tasmād anityā ete saṃskārā / ye punar anityās te jātidharmāṇo jarādhar-māṇo vyādhidharmāṇo maraṇadharmāṇaḥ śokaparidevaduḥkhedaurmanasyopāyāsa-dharmāṇaḥ / te jarādharmitvād yāvad upāyāsadharmitvād duḥkhā/ye vā punar duḥkhā asvatantrā durbalās ta anātmāna iti /yad ebhir ākāraiḥ pratītyasamutpanneṣu dharmeṣu anityajñānam,duḥkhajñānam,nairātmyajñānam / idam ucyate pratītyasamutpāda-kauśalyam /

《顯揚聖教論》卷14:
云何緣起善巧?頌曰:
知未斷無常,因能生諸果;自相續相似,名緣起善巧;
眾生不可得,而有捨續者;由了達甚深,四種緣起故。
論曰:能善了知從未永斷無常之因能生諸果,名緣起善巧,謂如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如其次第,又能善知由從此因於自相續生諸果法,謂如經說:非緣餘生而有老死等。
又善了知從相似因生諸果法,謂如經說:身惡行者,能感不憙、不樂、不愛、不可意異熟身;妙行者,能感與上相違可意等異熟。
如是等,復次,即諸蘊相續名捨命者及續生者補特伽羅性不可得,由善了知四種甚深緣起故,謂不從自生、不從他生、非自他生、非無因生。此中顯示緣起自體及彼障斷勝利,是名緣起善巧。

辛四、緣起善巧2 壬一、正決擇3 癸一、明體性2 子一、約一切有支辨4 丑一、明緣生法2 寅一、徵
復次,云何名緣生法?
其次,什麼稱為緣生法?

寅二、釋
謂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如是等相名緣生法。
有情的生命體,流轉生死時,沒有主宰者,也沒有造作者,也沒有受果報的人。在生死流轉沒有真實的諸法生起,沒有真實的作用。因緣生法受制於因緣不得自在。一切法都是從因所生,依託種種的助緣,才能夠現前。本來(質)上沒有,有了以後,馬上就散滅,是變化無常。只是種種法的顯現,是種種的煩惱法所滋潤的生命體。若不斷煩惱,就沒完沒了地生生相續,不能停止。如上所說無主宰等的相貌,即是緣生法。
唯法所顯:指無明支乃至受支。
唯法能潤:指愛取二支。
唯法所潤:有支。
墮相續:生老死支。

丑二、明因果性2 寅一、標
當知此中,因名緣起,果名緣生。
應當了知,於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這十二有支中,依諸支生起因性,即「此有故彼有」來說,名為緣起;依諸支緣生果性,即「此生故彼生」來說,名為緣生。

寅二、釋2 卯一、舉無明行2 辰一、無明
此無明隨眠不斷有故,彼無明纏有;此無明纏生故,彼諸行轉。
因為無明的煩惱種子沒有斷除,相續存在,會有無明煩惱的現行,這是解釋種子為因,有緣能生起果。無明煩惱現行以後,種種與煩惱相應的身語意三行會開始活動,這是解釋由於有無明,而有行的生起。

辰二、行
如是諸行種子不斷故,諸行得生;諸行生故,得有識轉。
一切行的種子沒有斷,能生一切行,由因得果,名緣起。一切行生後,有識的活動生起。果由緣生,十二緣起的每一法都是從種子所生,此有故彼有,就是緣起;緣起法現行後;此生故彼生,這是緣生。

卯二、例餘諸支
如是所餘諸緣起支流轉道理,如其所應,當知亦爾。
其他的種種緣起支流轉的道理也是一樣。因為有前一法的種子沒有斷,就生出現在這一法,名緣起;這一法生出來,又可以引生下一法,名緣生,如其所相應,流轉道理是一樣的。

丑三、辨假實有
當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餘有支,是實有法。
應當了知十二有支中的有支,是由行與識乃至受等六支種子和合安立;生及老死是識乃至受等五法現行的分位差別。有、生及老死這三支都是假有法;所餘的九支,無明乃至取支,都是實有法。

丑四、建立差別4 寅一、標
復由五相建立緣起差別。
又由五相來建立十二緣起的差別。

寅二、徵
何等為五?
是哪五相?

寅三、列
一、眾苦引因依處,二、眾苦生因依處,三、眾苦引因,四、眾苦生因,五、眾苦生起。

寅四、釋5 卯一、眾苦引因依處2 辰一、配緣起2 巳一、緣無明
眾苦引因依處者,謂於現法中,名色為緣六處生起,不斷不知。此為所緣及依處故,一切愚夫於內自體愚癡生起,是名無明。
眾苦引因依處,是指於現在的生命體當中,以名色為緣生起六處,由於有煩惱的粗重隨逐於六處,當六識依六處緣慮外境,三法和合而生觸,由觸而生受,由於不能斷除貪愛等煩惱的粗重,不知無我的真實義。此名色為緣六處生起為所緣及依處故,一切愚痴無聞的凡夫,以自己的身體為我的愚癡生起,認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我,這稱為無明。

巳二、緣行等
無明緣故,次後諸行,乃至後時有觸緣受。
因為有無明,接著就有行,有行以後就熏成識種,有識就有名色,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觸,有觸就有受,從無明到受為止都屬於眾苦引因。

辰二、結依處
此中六處,名無明等引因依處。
這當中六處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等引因的依止處。若能了知六處無我,斷除無明種子,就不再招引未來生老死等純大苦聚。

卯二、眾苦生因依處2 辰一、配緣起
眾苦生因依處者,謂諸愚夫觸為緣故,於現法中諸受生起;此為依處,於外境界發起諸愛;由愛為緣,次後有取;取為緣故,次後有有。
眾苦生因依處方面,是指愚痴無聞的凡夫,於六根接觸六境生六識時,有觸產生,以觸為緣在現在的色受想行識當中,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生起;依止於受,對於外面的境界有染污希求,發起種種境界愛,如喜貪俱行愛、彼彼彼樂愛等;以愛為緣就有取,愛增強就發出行動成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等;有了取就滋潤阿賴耶識中的行乃至受五法種子,而成為有。

辰二、結依處
如是愛等三種生因,用觸緣受為所依處。
如上所說愛取有這三種是眾苦的生因;凡夫觸對境界以後,以觸緣受為依止處,有種種的感受,由於不知諸受如幻無我,對於可意境等內心生起強烈的愛取煩惱,滋潤業識中的行乃至受六法種子,令它成熟,轉成為有;有了有就能招感來生的生、老死,純是大苦聚,故說觸緣受是愛取有三種眾苦生因的依止處。

卯三、眾苦引因2 辰一、配緣起
眾苦引因者,謂無明緣行,乃至觸緣受。
眾苦引因方面,是指無明緣行,乃至觸緣受。這七支是屬於引因。

辰二、釋引因
現法中識,為福非福及不動業之所熏習,後後種子之所隨逐,能引當來餘身識等生、老死苦,是故說此為彼引因。
在現在的色受想行識當中,有過去所造的人天的福業;或是造殺盜淫妄等非福業;以及修禪定的不動業時,所熏習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由於不斷的熏習,一個個的種子隨逐在阿賴耶識中,能夠引發將來的果報身,也就是識乃至受等五法種子的現行,而有生老死苦,故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這是眾苦的引因。

卯四、眾苦生因2 辰一、配緣起
眾苦生因者,謂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是名當來眾苦生因。
眾苦生因方面,是指有情將來會有一個生命體,生老死等苦,是因為有受,以受為緣就會產生種種的愛;有愛就會有取著,有取著就會滋潤業種,因而再感得一個生命體的有,這些都是眾苦的生因。

辰二、隨難釋
即先所作業為煩惱攝受,未來世生將現前故,當知名有。
由先世所作的業,熏成業種子在阿賴耶識中,被愛取的煩惱所滋潤攝受,會生出未來世的生命體,應當知道這是名為有。

卯五、眾苦生起2 辰一、配緣起
眾苦生起者,謂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名為眾苦生起。
眾苦生起方面,是指有緣生、生緣老死這二支,有生及老死就有眾苦生起。由於業種子受到愛取的滋潤,而感得下一生果報的生命體現前,是一定有老病死,故說有緣生、生緣老死,就是眾苦。

辰二、釋苦名
即識、名色、六處、觸、受先種子性,隨所依時,曾得眾苦引因之名;今已與果,名生、老死,復得苦名。
以前熏習的識、名色、六處、觸以及受的種子,這些種子隨逐在阿賴耶識中,尚未現行,那時是得眾苦的引因。現在得到果報,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種子現行,稱為生、老死,又得到一個苦的名字。識、名色、六處、觸以及受的種子是引因,也是苦因,現行之後名生,就是苦果,由苦因而生起苦果,名為緣起。

子二、約雜染三支辨3 丑一、無明支3 寅一、標簡
復次,當知無明智所對治,別有心法,覆蔽為性。非唯明無,亦非邪智。
其次,無明這一法,是智慧所要對治的煩惱,是另外的一個心所法,它的特性就是障覆遮蔽為性,覆蔽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產生種種的愚癡。有一類外道主張明就是智慧,明無(沒有智明)就是無明,或邪智(慧)是無明,事實上並不是沒有智慧或是有錯誤的邪智慧是無明。


寅二、釋由2 卯一、遮唯明無6 辰一、應無三品過2 巳一、標
何以故?若彼無明唯明無者,應不可立軟中上品。
為什麼?如果認為無明就是明無的話,就不能安立無明有軟品、中品、上品的差別。

巳二、釋
由無性法,都無軟中上品異故。
如果認為明無就是無明,並沒有另外一個無明心所法的話,無明就是沒有真實體性的無性法,沒有真實體性就不用談軟中上品的差別,所以這種主張是錯的。

辰二、應無種現過2 巳一、標
又不可立無明隨眠與纏差別。
如果無明是無體性的法,也就不能安立無明有種子與現行的差別,這樣是有過失。

巳二、釋
由無性法,於一切時其相相似,現行、隨縛不可建立。
如果主張明無就是無明的話,無明是屬於沒有體性的無性法,而無性法在一切時它的相貌都是相似的,因此種子和現行就不能建立,無體性的法不必建立這些。

辰三、應皆成染過
又異生心善、染、無記,於一切處常離慧明;若此無性是無明者,應一切心皆成染汙。
又凡夫的心有三種情況;善心、染心、以及無記心。凡夫的心在一切處常常沒有智慧的光明,如果說離無漏慧明就是無明,所有凡夫都未曾離無漏慧明,如此則凡夫的三性心,都是染污的,則不能說有善或是無記的差別,而不必再安立善心所、或無記心所。

辰四、應無染淨過
又無性法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既非有為、無為所攝,不能為染,亦不為淨。
又如果認為明無就是無明,沒有另外一個無明的心所的話,這個無明就是無性法,無性法就不能說它是屬於有為,或是屬於無為;如果不是屬於有為,也不是無為,就不能有染,也不能有淨,這樣是有無染淨的過失。

辰五、明應不起過
又於離明心相續中,應一切時明不得起。
又凡夫的三性心都沒有明,無明心相續,應一切時無漏慧明都不能生起。事實上不是這樣,若是智慧能隨順於無漏法,就可以破除無明。

辰六、無明不滅過3 巳一、標
又不應說無明滅故,明得生起。
又無明如果沒有體性,就不能說消滅無明,因無明滅,無漏慧明才能夠生起。由於無明是無性法,無性法哪裡有起滅?

巳二、徵
所以者何?
為什麼這樣說?

巳三、釋
無有無法而可滅故。
如果說無明是沒有體性的法,哪裡可以消滅?哪裡能說要對治無明,無漏道才能夠生起?

卯二、遮唯邪智2 辰一、設徵
若唯邪智是無明者,為除慧明所攝諸智,餘一切智皆邪智耶?為唯染汙邪執性智是邪智耶?為諸煩惱相應邪智是邪智耶?
第一個問題:如果主張唯有邪智是無明的話,這樣子是說除了屬於無漏的智慧之外,其他的智慧都是邪智嗎?
第二個問題:或是認為有染污邪執的智慧,是屬於邪智嗎?
第三個問題:或者和煩惱相應的邪慧,稱作邪智嗎?
慧明,是有學的無漏智慧。

辰二、隨難3 巳一、難除慧明餘一切智
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異生相續中智皆應邪智;若善、若無記,此不應道理。
如果如前所說,除了無漏的慧明之外,其他的智慧都是屬於邪智的話,那麼一切凡夫相續的色受想行識當中,一切的智慧都應該是邪智。若又說凡夫有時候有善,有時候有無記,這就不合道理。但是事實上,凡夫有時候也會生起善法及無記法。所以第一個主張是錯的。

巳二、難唯染汙邪執性智2 午一、見相有別難3 未一、出智體
若唯染汙邪執性智是邪智者,唯應五見薩迦耶等名染性智。
如果主張只有染污邪執性的智慧是邪智的話,應該只有五見是染性智,就是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

未二、辨行相2 申一、標差別
此中如實不了行相,是名無明。由有如實不了行故,邪執事相,是名為見。
在這當中不能如實通達諸法實相,就是無明。由於有無明心所法的推動,不如實了解這一切有為法,就錯誤地執著一切有為法的相狀,這是見。見與無明是有差別的,不但有無明,還加上邪執,而成為見;依所執著的事不同,這些邪執又有種種的差別,假名安立為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見、邪見、或是戒禁取見這五見。

申二、釋俱有
謂薩迦耶見,由無明力,執我我所;如是餘見,各於自事邪執行轉。然彼諸見不離愚癡。
這些見是與無明在一起生起。比如說薩迦耶見,因為有無明的增上力,執著色受想行識是我、是我所,而生出薩迦耶見;其餘執著五蘊為常或斷的邊執見;誹謗因果、功用、真實事的邪見;執著前面薩迦耶見、常見、斷見三見是最殊勝的見取見;執著種種錯誤的身護語護的戒法可以生天的戒禁取見。生起這些見,都是由於有錯誤的執著,這些執著心活動時,是不離開無明的。

未三、結非理
由癡與見行相各別,是故此五染汙性智名為無明,不應道理。
由於癡與諸見的行相不同,諸見除了不了知事實的真相之外,還對事相有錯誤的執著,若說這五個染汙性智的見就是無明,是不合道理。

午二、見相無別難2 未一、違教過
又若無明與諸見相無差別者,世尊不應七隨眠中,於無明外立見隨眠。
如果說見就是無明的話,無明與見的相狀應該沒有差別,但是佛在經中說到有七隨眠,七隨眠包括欲貪隨眠、瞋隨眠、有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這七種隨眠當中,無明與見是分開的二種隨眠。

未二、無教過
又佛世尊曾無一處於諸見上示無明名。
又佛陀沒有在哪一部經典中說,見就是無明。

巳三、難諸煩惱相應邪智3 午一、見不相應難
若諸煩惱相應邪智是無明者,薩迦耶等五種邪見智為自性,無二智體俱有、相應,是則諸見應與無明常不相應。
若說與貪等煩惱相應的邪智就是無明的話,薩迦耶等五種邪見也是以智為自性,無明也是邪智,不會有二個智慧心所能同時出現、相應,這些見就應該不能與無明相應,事實上,有見時就有無明。如果主張邪智就是無明的話,則不能安立見與無明相應,因此不合道理的。
別境心所中的慧心所通於善性、不善性、無記性,邪見就是其中的一種差別,慧心所與五種邪執相應時,成為種種的邪見,故說邪見是智(慧心所)為自性。

午二、貪等增上難
又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智成愚癡性;即應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癡;非癡增上、癡為導首,故有貪等一切煩惱。
如果由貪等煩惱相應的力量,使相應智的慧心所成為愚癡性;則由貪瞋等煩惱的增上力,應該就會有愚癡,而不是由愚癡為增上緣,或愚癡為導首,而有一切貪瞋等煩惱生起,因此不應說有煩惱相應的邪智就是無明。

午三、同餘相應難2 未一、慧心所
又應可說:如餘煩惱相應之慧,由相應故,得成染汙,非彼自性。非愚癡體可成癡性。
又應該可以說,與其他煩惱相應的慧心所,是因為與煩惱相應才成為染污,慧心所的自性並不是以愚癡為體,慧心所可能和非煩惱性的心心所相應,那個時候就不是無明。不是以愚癡為體的慧心所不能成為愚癡性的無明,因此不應該說與煩惱相應的邪智就是無明。

未二、餘心心所
又如諸餘煩惱相應,非煩惱性諸心心所。
又如同慧心所與諸餘煩惱相應,認為邪慧就是無明,當慧心所和非煩惱性的心心所相應時,就不成為染污,如善或無記時,無明就不存在,所以主張有煩惱相應的邪智(煩惱相應的慧)就稱作無明,這樣說是錯誤。

寅三、結成
是故當知,別有無明是心所性,與心相應。
所以應該了知,另外有一個無明的心所,無明的心所與心相應才會有無明。

丑二、行支2 寅一、引經說
如世尊言: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
像佛陀所說的,無明緣行的行有三種,即是身語意三種行。

寅二、釋三行2 卯一、別辨相2 辰一、舉身行2 巳一、明入出息2 午一、標
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為身行。
應當了知,在身體出入息的風,這是身行。

午二、釋
風為導首,身業轉故。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有風在裡面動,身體才能動。

巳二、明身作業2 午一、標
身所作業,亦名身行。
身體所造作的種種業,也稱為身行。

午二、釋
由愚癡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汙身業。
愚癡的凡夫,會先生起隨順身業的風,然後才去造作染污的身業。

辰二、例餘行
如入出息能起身業,故名身行;如是尋、伺與諸語業俱名語行,受、想與意業俱名意行。
如入出息使身體能夠活動運轉,因此名為身行;如是尋伺心所與心相應才能夠說話,名為語行;受想與意業在一起,名為意行。意業是思心所的造作,但思要依止受想才有思,因此說受想與意業在一起,就是意行。

卯二、結總說
如是一切總說身行、語行、意行。
如上所說一切總說為身行、語行、意行。

丑三、生支
諸有隨生何界、何地,當知有支即此所攝。
隨有情生到三界中哪一界,九地中哪一地,應當了知有支就屬於這個界地所攝。投生到欲界,有支就是欲有;投生到色界,有支就是色有;投生到無色界,有支就是無色有。

癸二、明所攝2 子一、約雜染辨2 丑一、略3 寅一、業攝
復次,十二支中,二業所攝,謂行及有。
其次,十二緣起當中,行及有屬於業所攝。

寅二、煩惱攝
三煩惱攝,謂無明、愛、取。
無明是一種煩惱,愛也是一種煩惱,取也是一種煩惱,這三支是屬於煩惱所攝,

寅三、事攝
當知所餘,皆事所攝。
應當知道所餘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是事所攝。

丑二、廣3 寅一、業差別
又二業中,初是引業所攝,謂行;後是生業所攝,謂有。
又二種業中,行支是屬於引業所攝,有支是屬於生業所攝。

寅二、煩惱差別
三煩惱中,一能發起引業,謂無明;二能發起生業,謂愛、取。
在十二支當中屬於煩惱的三支是無明支、愛支、及取支,其中能夠發起引業的就是無明這一支,愛、取這二支能夠發起生業,能夠取得下一期生命的果報。

寅三、事差別2 卯一、假有二支
餘事所攝支中,二是未來苦支所攝,謂生、老死。
其他苦果所攝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二支是未來苦支所攝,就是生和老死,這是屬於假有。

卯二、實有五支2 辰一、未來攝
五是未來苦因所攝,謂現法中,從行緣識,乃至觸緣受。
有五支是生起未來生老病死等苦的因所攝,在現在的生命體中從行緣識,乃至觸緣受,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種子,這五支是未來的苦因所攝。

辰二、現在攝
又即五支亦是現在苦支所攝。由先世因,今得生起果異熟攝,謂識、名色、六處、觸、受。
又這五支的現行,也是現在苦支所攝。這是以過去世的種子為因,現在受到愛取的滋潤生起異熟果,這五支是:識、名色、六入、觸、受。

子二、約因果辨
又現在果所攝五支,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緣起;當知餘支,是因所攝緣起。
又從因果來分別緣起的十二支,屬於現在果報所攝的有五支,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屬於未來果報的有二支,就是生和老死;總共有七支是緣起中屬於果報的部分。應當了知所剩餘的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是屬於因的部分,包括煩惱的三支以及業的二支。

癸三、廣無知2 子一、顯為因2 丑一、標列
復次,無知,略於五處為能生因。一、能生疑,二、能生愛,三、能生非處信,四、能生見,五、能生增上慢。
其次無知,要略而言,以無明為因能生出下面的五件事。
一、能生疑:對事情真相不明白就會產生疑惑。
二、能生愛:不知一切有漏有為法如幻如化,就能生出種種的愛。
三、能生非處信:對於不是佛法的非處而生信。於佛法以外,不合道理的地方生出信心。
四、能生見:無知能生種種錯誤的見解,如常見、斷見,乃至不平等因見等。
五、能生增上慢:增上慢就是未證謂證、未得謂得。

丑二、隨釋5 寅一、能生疑3 卯一、標配
於前際等所有無知,是能生疑。
對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起各種懷疑;由過去無知,懷疑自己在過去生曾存在過嗎?還是沒有存在過?如果存在過,是屬於男的、還是女的?是哪一個種姓的人?是作什麼職業等?由未來無知對未來的生命產生各種懷疑,由現在的無知對現在的生命產生各種懷疑,由有無明而產生對生命有關的種種懷疑。

卯二、引說
謂如是疑: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如是等疑於三世轉,如經廣說。
這些疑惑,包括我在過去生曾經有嗎?父母未生我前我有沒有存在?或是我從來沒有存在過,只是這一生存在而已,有這些懷疑。

卯三、釋義2 辰一、釋三際2 巳一、標差別
過去名前際,未來名後際,現在名前後際。
過去世稱為前際;未來世稱為後際;現在稱為前後際。

巳二、隨難釋
待過去世是後際,待未來世是前際故。
為什麼現在是前後際?因為觀待於過去是屬於後際;觀待於未來就是屬於前際。現在是過去的後際,又是未來的前際,就將現在稱為前後際。

辰二、配生疑3 巳一、前際無知所生
若疑過去,當知此疑前際無知所生。
如果懷疑過去生,此疑是屬於前際的無知。

巳二、後際無知所生
若疑未來,當知此疑後際無知所生。
如果懷疑未來,我會怎麼樣,此疑是屬於後際的無知所產生的。

巳三、前後際無知所生
若於內疑惑此誰所有?我為是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當知此疑是前後際無知所生。
如果對自己的內身疑惑,這個身體是誰所有的?我到底是誰?現在的我是從哪裡來?我死歿後要到哪裡去?這個懷疑就是屬於前後際的無知所生。根本沒有我,可是我們一直想說我怎麼樣,所有的想法都和我連在一起,這是有無明。

寅二、能生愛
又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當知能生內外等愛,及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
又對於自己的身體無知;對於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些器世間的事情無知;或是對於其他有情無知,就能產生內愛、外愛、內外愛、及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
1-內愛是因為對於自己內身不明白無我的真相,而產生的自體愛;
2-外愛是因為對於色聲香味觸法不明白無實如幻的真相,而產生的境界愛;
3-內外愛是因為對於其他有情,不明白無人相可得,而產生眷屬愛;
4-對於未來的果報體產生愛著的後有愛;
5-對於已得到的境界,有種種的歡喜、味著的喜貪俱行愛;
6-對於尚未得到的境界,有種種的希求、貪愛的彼彼喜樂愛。

寅三、能生非處信
又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是諸有情由於業自造無知為緣故,於魯達羅天、毗瑟笯天、世主天等非正處中,生妄勝解,歸依、敬信。
又如果眾生對於業無所了知,對於異熟果報體無所了知,對於由業感果報無所了知,這些有情對自己造作的業,有種種無明的緣故,對於魯達羅天、毗瑟笯天神(毘丑天),或是世主天(大梵天)等不是三寶之非正處,生起虛妄勝解,歸投依靠、恭敬信仰。

寅四、能生見3 卯一、標
又若於佛等無知,乃至於道無知,當知能生諸見。
又若對佛法僧三寶乃至於苦集滅道等不能了知,而有無明,能生種種錯誤的見解。

卯二、徵
所以者何?
為什麼這樣說?

卯三、釋
由於三寶及四諦中不正通達故,乃至能生六十二見;及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施、無愛,乃至廣說所有邪見。
如果一個人,對於佛法僧三寶,以及苦集滅道四諦,不能正確地通達,就會生出我見,以我見為依乃至能夠生出六十二種邪見,生起這樣的見解、思想,寫出種種的書,安立種種的言論說:布施不能得福,沒有布施得果的事,也沒有造業受果報的事,恭敬孝順父母得不到什麼好處的,有種種的邪見。

寅五、能生增上慢2 卯一、別辨2 辰一、生天方便增上慢3 巳一、標
又若於因無知、於因所生法善不善等無知,廣如經說。由此無知故,於往善趣道、往善趣方便中,生增上慢。
又若對於諸法的生因無知,對於由因所生善不善法等的無知,詳細情形如經上所說,由於沒有閱讀、聽聞、研究、思惟,了解其中道理,而有無明。因此對於作些什麼業,才能夠生人天的善趣,對於往生善趣的方法,有錯誤的認識,而產生增上慢。

巳二、徵
所以者何?
為什麼這樣說?

巳三、釋
由於善不善等法、愛非愛果不如實知故,於自餓、投火、墜高巖等非方便中起方便想,行如是事,以求生天。
外道對於善因可以得可愛的樂果,不善因可以得不可愛的苦果,不能如實了知。認為將自己餓死,或投到火裡燒死,或從很高的地方跳下來等,這些不是可以生天方法中以為是生天的方便,做這種愚痴無益的事,以追求生天的樂果,這就是由無知所生生天方便的增上慢。

辰二、沙門果增上慢3 巳一、標
又於六觸處中所有無知,於不如實通達得沙門果中起增上慢。
又若對於六根接觸六境時,有種種的無明,不能如實了知境界是眾緣所生的,是無常、苦、空、無我、如幻、無實的,又由於有無明相應觸,認為境界是真實,以自我中心思考一切事物,生起貪瞋癡等分別;不能如實通達諸法實相,未證沙門果誤以為已證,而生起增上慢。

巳二、徵
所以者何?
為什麼?

巳三、釋
由實無有於六觸處如實通達智而生增上慢故。
如果這個修行人,能夠真實的在六根接觸六境時,如實通達一切法是不真實的話,就不會產生增上慢。得沙門果證時,就能如實通達六觸處,於六根接觸六境時,知道一切法是無實無我,內心不為境界所動而生種種煩惱。

卯二、總結
當知此中,若生天方便增上慢,若沙門果增上慢,總合此二名增上慢。
應當了知在這當中,若對於生天的正確方法有錯誤的認識,及對於證果這件事有錯誤的認識,這二種錯誤的認識,都能引生增上慢,都是由無知所生的增上慢。。

子二、明過患2 丑一、舉五雜染
如是無明能生五種雜染。謂疑雜染、愛雜染、信解雜染、見雜染、增上慢雜染。
由於內心有無明,能生出種種雜染,包括三世內外身等生疑的雜染,於自體及境界生愛雜染,於錯誤對象生信解雜染,於錯誤知見生見雜染,還有於生天方便及沙門果生增上慢雜染。

丑二、別顯等流5 寅一、疑雜染攝
由疑雜染所雜染故,一切愚夫獲得疑惑,信順於他引趣異路,於現法中,多受苦惱不安隱住。
由於內心有疑的煩惱雜染所雜染,一切凡夫會對自己種種的身世、形貌、顏色、聰明、財富等有疑惑,很容易相信他人或外道的邪知邪見,乃至引導自己走向錯誤,造作不如法不如理的身語意三業,於現在的色受想行識當中,引發很多的苦惱,身心不能安隱而住。

寅二、愛雜染攝
由愛雜染所雜染故,引生後有生老病等一切大苦。
由對自己的生命體及外境等,有愛煩惱雜染內心,能引生將來生老病死純大苦聚。

寅三、信解雜染攝
由信解雜染所雜染故,或謂無因,或計自在天等不平等因謂為正因,撥無一切士用而住。
由於所歸依對象的錯誤,導致信解雜染所雜染,執著生命體是無因而生,或執著是大自在天所生等不平等因見,以此為生命的正因,撥無一切人的努力及法的作用。

寅四、見雜染攝
由見雜染所雜染故,隨意造作一切惡行,能感當來諸惡趣苦。
如果這個人有見雜染來雜染他的心,認為自己的思想是最殊勝的。於是隨意造作一切惡行,因此招感當來三惡道的苦果。

寅五、增上慢雜染攝
由增上慢雜染所雜染故,令士夫用異果、無果。
如果對生天方便不如實了知,能令人為的努力得不到自己所追求的結果,比如努力修學五戒十善才可生天,他卻努力投巖、赴火,結果即大異其趣,反而墮到三惡道;若是對沙門果生增上慢雜染的人,雖然很努力修行,卻空無有果。

壬二、指所餘
復次,緣起善巧,如本地分已廣分別;所餘緣起善巧決擇,文不復現。
其次,其他的緣起善巧,在本地分‧有尋有伺等三地卷9、卷10已經廣泛詳盡地分別,還有本地分‧聲聞地卷27,931頁也有說到緣起善巧,其餘緣起善巧的決擇,不再多說,不會再出現。

https://upayakusala.blogspot.com/2020/11/aksayamatinirdesasutra-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