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14:
云何根善巧?頌曰:
於能取生住,及染污清淨;無理我觀餘,於彼果增上;
於如是方便,名為根善巧;謂於取生住,染淨增上故。
論曰:若不見我於能取等是增上故,名根善巧。何以故?非所計我觀餘因緣,於能取等增上自在,即餘因緣於能取等是增上故。是故計我,不應道理。所言諸根於能取等是增上者,謂眼等六根於取六境是增上、男女二根於能生相續是增上、命根一種於相續住是增上、五受根於染污是增上、信等八根於清淨是增上。此中顯示根善巧自體及彼障斷勝利。是名根善巧。
法蘊足論-17.根品
知根。此二十二,攝一切根。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恭敬而去。
---
1.云何眼根?
1)謂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眼根。
2)又,眼增上發眼識,於色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眼根。
3)又,眼於色,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眼根。
4)又,眼於色,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眼根。
5)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眼,名為眼根。亦名所知、所識、所通達,所遍知、所斷,所解、所見、所得,所覺、所現等覺,所了、所等了,所觀、所等觀,所審察、所決擇,所觸、所等觸,所證、所等證。
6)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或傍生、或鬼界、或天、或人、或中有,及脩所成。
7)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眼、名眼處、名眼界、名眼根、名見、名道路、名引導、名白、名淨、名藏、名門、名田、名事、名流、名池、名海、名瘡、名瘡門、名此岸。如是眼根,是內處攝。
[參考]
1.雜阿含322經
云何眼是內入處?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
2.雜阿含1174經
佛告比丘:此岸者,謂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
3.雜阿含1175經
交道平正者,謂內六入處。
4.雜阿含551經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長者言:眼流者,眼識起貪,依眼界貪欲流出,故名為流。耳、鼻、舌、身、意流者,謂意識起貪,依意界貪識流出,故名為流。
5.雜阿含217經
世尊告諸比丘:所謂海者,世間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海大小水耳,眼是人大海,彼色為濤波。若能堪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於濤波,迴澓諸水、惡蟲、羅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聲、香、味、觸、法為濤波。若堪忍彼法濤波,得度於意海,竟於濤波、迴澓、惡蟲、羅剎女鬼。
2.云何耳根?
1)謂耳於聲,已、正、當聞,及彼同分,是名耳根。
2)又,耳增上發耳識,於聲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耳根。
3)又,耳於聲,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耳根。
4)又,耳於聲,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耳根。
5)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耳,名為耳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
6)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及脩所成。
7)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耳、名耳處、名耳界、名耳根、名聞、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耳根,是內處攝。
3.云何鼻根?
1)謂鼻於香,已、正、當嗅,及彼同分,是名鼻根。
2)鼻根增上發鼻識,於香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鼻根。
3)又,鼻於香,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鼻根。
4)又,鼻於香,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鼻根。
5)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鼻,名為鼻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
6)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或中有,非脩所成。
7)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鼻、名鼻處、名鼻界、名鼻根、名嗅、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鼻根,是內處攝。
4.云何舌根?
1)謂舌於味,已、正、當嘗,及彼同分,是名舌根。
2)又,舌增上發舌識,於味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舌根。
3)又,舌於味,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舌根。
4)又,舌於味,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舌根。
5)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舌,名為舌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
6)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中有,非脩所成。
7)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舌、名舌處、名舌界、名舌根、名嘗、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舌根,是內處攝。
5.云何身根?
1)謂身於觸,已、正、當覺,及彼同分,是名身根。
2)又,身增上發身識,於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身根。
3)又,身於觸,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身根。
4)又,身於觸,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身根。
5)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身,名為身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
6)此復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中有,非脩所成。
7)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身、名身處、名身界、名身根、名覺、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身根,是內處攝。
6.云何女根?
1)謂女、女體、女性、女勢分、女作用。
2)此復云何?謂臍輪下,膝輪上,所有肉身筋脈流注。
3)若於是處,與男交會,發生平等,領納樂受,是名女根。
7.云何男根?
1)謂男、男體、男性、男勢分、男作用。
2)此復云何?謂臍輪下,膝輪上,所有肉身筋脈流注。
3)若於是處,與女交會,發生平等,領納樂受,是名男根。
8.云何命根?
謂彼彼有情,在彼彼有情聚中,不移、不轉,不破、不沒,不失、不退,壽住、存活,護、隨護,轉、隨轉,是命,是命根,是名命根。
9.云何意根?
1)謂意於法,已、正、當知,及彼同分,是名意根。
2)又,意增上發意識,於法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意根。
3)又,意於法,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意根。
4)又,意於法,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意根。
5)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意,名為意根。亦名所知,乃至,等所證。
6)此復云何?謂心、意、識,或地獄,乃至,或中有,或脩所成。
7)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意、名意處、名意界、名意根、名知、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意根,是內處攝。
[參考]雜阿含322經
云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10.五受根
1.云何樂根?
1)謂順樂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
2)復次,脩第三靜慮,順樂觸所生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
2.云何苦根?謂順苦觸所生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根。
3.云何喜根?
1)謂順喜觸所生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
2)復次,脩初、二靜慮,順喜觸所生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
4.云何憂根?謂順憂觸所生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根。
5.云何捨根?
1)謂順捨觸所生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根。
2)復次,脩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定,順不苦不樂觸所生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根。
[參考]雜阿含485經
云何說五受?謂樂根、喜根、苦根、憂根、捨根,是名說五受。
11.五根
1.云何信根?
1)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淨,是名信根。
2)復次,學信、無學信,及一切非學非無學信,皆名信根。
2.云何精進根?
1)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精進根。
2)復次,學精進、無學精進,及一切非學非無學精進,皆名精進根。
3.云何念根?
1)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念根。
2)復次,學念、無學念,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念,皆名念根。
4.云何定根?
1)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正、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根。
2)復次,學定、無學定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定,皆名定根。
5.云何慧根?
1)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名慧根。
2)復次,學慧、無學慧,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慧,皆名慧根。
[參考]雜阿含658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謂聖弟子,於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謂四正斷。何等為念根?謂四念處。何等為定根?謂四禪。何等為慧根?謂四聖諦。
12.三根
1.云何未知當知根?
1)謂已入正性離生者,所有學慧、慧根。
2)及隨信、隨法行,於四聖諦未現觀,為現觀,故諸根轉,是名未知當知根。
2.云何已知根?
1)謂已見諦者,所有學慧、慧根。
2)及信勝解、見至、身證,於四聖諦已現觀而現觀,為斷餘煩惱,故諸根轉,是名已知根。
3.云何具知根?
1)謂阿羅漢所有無學慧、慧根。
2)及慧解脫、俱解脫,於四聖諦已現觀而現觀,為得現法樂住,故諸根轉,是名具知根。
[參考]雜阿含642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無知根。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覺知學地時,隨順直道進,精進勤方便,善自護其心。
如自知生盡,無礙道已知,以知解脫已,最後得無知。
不動意解脫,一切有能盡,諸根悉具足,樂於根寂靜。
持於最後身,降伏眾魔怨。
---
參考
arthaviniścayasūtram |
śrīmañjugurave (śriye) namaḥ |
No. 762 佛說決定義經,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No. 763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濟法師金總持等奉詔譯
(8) dvāviṃśatīndriyāṇi katamāni? yaduta cakṣurindriyaṃ śrotrendriyaṃ ghrāṇendriyaṃ jihvendriyaṃ kāyendriyaṃ manendriyaṃ puruṣendriyaṃ strīndriyaṃ duḥkhendriyaṃ sukhendriyaṃ saumanasyendriyaṃ daurmanasyendriyaṃ upekṣendriyaṃ śraddhendriyaṃ vīryendriyaṃ samādhīndriyaṃ smṛtīndriyaṃ jñānendriyaṃ jīvitendriyam, anājñātamājñāsyāmīndriyam, ājñendriyam, ājñātāvīndriyam | imāni bhikṣava dvāviṃśatīndriyāṇi ||
[法]又復何名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根、女根、命根、意根、樂受根、苦受根、喜受根、憂受根、捨受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名為二十二根。
[金]云何二十二根?佛言:所謂:眼等五根,謂:眼、耳、鼻、舌、身。信等五根,謂:信、進、念、定、慧。五受根,謂:苦、樂、憂、喜、捨。三無漏根,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及意、命、男、女。比丘!是名二十二根。
---
參考
arthaviniścayasūtram |
śrīmañjugurave (śriye) namaḥ |
No. 762 佛說決定義經,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No. 763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濟法師金總持等奉詔譯
[16] tatra bhikṣavaḥ katamāni pañcendriyāṇi? yaduta śraddhendriyaṃ vīryendriyaṃ smṛtīndriyaṃ samādhīndriyaṃ prajñendriyam| tatra katamacchraddhendriyam? yayā śraddhayā caturo dharmān śraddadhāti| katamāṃścaturaḥ? saṃsārāvacarālaukikīṃ samyagdṛṣṭiṃ dadhāti| sa karmavipākapratiśaraṇo bhavati| yadyadeva karma kariṣyāmi kalyāṇaṃ vā pāpakaṃ vā, tasya karmaṇo vipākaṃ pratisaṃvedayāmi| sa jīvitahetorapi pāpakaṃ karma nābhisaṃskaroti| idamucyate śraddhendriyam|| tatra katamadvīryendriyam? yān dharmān średdhendriyeṇa śraddadhāti, tān dharmān vīryendriyeṇa samudānayati| idamucyate vīryendriyam|| tatra katamat smṛtīndriyam? yān dharmān vīryendriyeṇa samudānayati, tān dharmān smṛtīndriyeṇa...........||.........vipraṇāśayati| idamucyate samādhīndriyam|| tatra katamat prajñendriyam? yān dharmān samādhīndriyeṇa ekāgrīkaroti, tān dharmān prajñendriyeṇa pratividhyati| sa teṣu dharmeṣu pratyavekṣaṇajātīyo bhavati| idamucyate prajñendriyam|| imāni bhikṣavaḥ pañcendriyāṇi||
[法]復何名為五根?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名五根。
[金]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五根?佛言:所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1)云何信根?謂於因果而生信樂,輪迴世間信行正見業報差別。若作諸業,或善或惡,彼彼業果,如如招報,於自信根,如實了知。是名信根。
2)云何進根?謂於妙法而生信樂,勤加精進,如法修行。是名進根。
3)云何念根?以精進力,積集善行,念念修習,而無退轉。是名念根。
4)云何定根?謂於法念,專心一境,而無散動,是名定根。
5)云何慧根?謂於定中,觀照一切,通達無礙,是名慧根。
[17] tatra bhikṣavaḥ katamāni pañca balāni? yaduta śraddhābalaṃ vīryabalaṃ smṛtibalaṃ samādhibalaṃ prajñābalam| ime ca bhṛtyārthe kleśairanavamṛdyatvāt(?)| imāni bhikṣavaḥ pañca balāni||
[法]復何名為五力?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是名五力。
[金]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五力?佛言:所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1)云何信力?謂諸有情,受如來法,信為根本,善能安住,而無流轉。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世間法皆能信解,隨順攝受。是名信力。
2)云何進力?謂能勇猛,精進堅固,安住善法,無有疲懈,雖被眾苦,而能堪忍,不捨善軛,行大精進。是名進力。
3)云何念力?謂於念中,安住分位,堅固憶持,常無散動,亦無忘失,是名念力。
4)云何定力?謂能摧伏欲染業果諸不善法,乃至安住四禪、三昧。是名定力。
5)云何慧力?謂住世間,發起正慧,於聖道行,具足修行,擇不善法,離諸苦際,是名慧力。
辛六、根善巧2 壬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處非處善巧。根善巧我今當說。
已經說過處非處善巧,現在將說根善巧。
壬二、決擇一切2 癸一、嗢柁南標
總嗢柁南曰:初義意建立 廣分別為後
總說根善巧的整個內容,以偈頌標列出來,分成四大部分;二十二根的名義、目的、建立、廣分別。
癸二、長行別釋4 子一、釋名義
問:何等是根義?答:增上義是根義。
問:什麼是根的義呢?答:一件事對於另一件事有強大的影響力量,是另一法生起的強大助緣,以此為依,幫助另一法的生起,這是增上義。
子二、顯所為
問:為顯何義?答:為顯於彼彼事彼彼法最勝義。
問:為了顯示哪種道理而開顯二十二根?答:安立二十二根是為了顯示二十二根在各式各樣的事情、各式各樣的法中是最殊勝、最有力量的,所以安立二十二根。
子三、明建立2 丑一、長行辨2 寅一、徵
云何建立二十二根?
怎麼樣來建立二十二根?
寅二、釋6 卯一、約作業差別辨6 辰一、眼等六根
謂能取境增上義故,建立六根。
眼能取色境、耳能取聲境、鼻能取香境、舌能取味境、身能取觸境、意能取法境,以諸根對於取得各自的境界最有力量,所以建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是以取境業用而建立六根。
辰二、男女二根
安立家族相續不斷增上義故,建立二根。
家族能夠相續不斷,力量最強的就是男根與女根,所以建立這二根。
辰三、命根
為活性命事業方便增上義故,建立一根。
以作種種的事業為方便,為了使性命能夠存活相續,而建立命根。
辰四、苦等五根
受用業果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面對境界時,心裡生起種種的感受,這都是業果。生命中不如意或如意的境界都是業果,這些業果誰來受呢?就是由苦、樂、憂、喜、捨,五受根來受。因此以受用業果增上義而建立苦等五種受根。
辰五、信等五根
世間清淨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對於成就禪定證得世間清淨,最有力的是信進念定慧五善根,由此能成就禪定證得世間清淨的增上義,而建立信等五根。信等五根通於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信等五根於世間清淨有增上力,依此增上世間清淨的作用建立五善根。
辰六、未知欲知等三根
出世清淨增上義故,建立三根。
對於成就出世聖道斷除煩惱種子獲得清淨,最有力量的是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具知根這三無漏根。以成就出世間清淨的作用而建立三無漏根。
預流果向名未知欲知根,見道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預流果向,是未知欲知根。未知是指未知道聖道,未知道法,未證得法;欲知是指想要證得佛法真理的善法欲;廣義的未知欲知根是指從初發心修行追求聖道。
已知根是指預流果以上,或者是初地以上,初果以上乃至四果向的人,都有已知根。
具知根,圓滿證得諸法實相,就是阿羅漢。
卯二、約受用安立辨2 辰一、第一義2 巳一、辨受用4 午一、眼等六根
復次,受用顯境增上義故,建立六根。
其次,受用色聲香味觸法等明顯的境界,最有力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故安立眼等六根。
午二、男女二根
受用隱境增上義故,建立二根。
受用看不到的境界最有力量的是男根和女根,所以建立男女二根。
午三、命根
受用境界時分邊際增上義故,建立一根。
受用境界時間的長短分量、邊際,最有力量的是命根,所以建立命根。
午四、苦等五根
受用境界發生雜染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受用色聲香味觸法境界時,由於有苦樂憂喜捨等感受,而產生愛等種種的煩惱,對於引發煩惱雜染最有力量的是苦等五受,因此建立苦等五根。
巳二、明安立
安立清淨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以對於證得禪定成就世間清淨,及證得聖道成就出世間清淨,最有增上力的是信進念定慧五善根,還有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的三無漏根,而建立八根。
辰二、第二義2 巳一、辨受用4 午一、眼等六根
復次,顯於內門受用境界增上義故,建立六根。
其次,為開顯有情內身能夠受用境界,其中力量最強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以建立眼等六根。
午二、男女二根
顯於外門受用境界增上義故,建立二根。
為開顯有情向外受用色聲香味觸及他身等外塵,其中力量最強的是男根及女根,所以建立男女二根。
午三、命根
受用內身增上義故,建立一根。
為開顯有情受用內身,使身體能夠繼續存活,最有力量的是命根,所以建立命根。
午四、苦等五根
受用外境及與內身發生雜染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為開顯有情受用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及內身的六根,而生愛等雜染,所以建立苦樂憂喜捨五受根。
巳二、明安立
對治雜染、安立清淨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以能對治煩惱雜染,安立世間及出世間清淨,最有力量的是信進念定慧五善根及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三無漏根,因此建立八根。
卯三、約依止差別辨6 辰一、眼等五根
復次,依止端嚴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其次,為了使身體看起來端正、莊嚴,力量最強的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
辰二、意根
能令依止隨自在轉增上義故,建立一根。
為了能使令身體隨著心自在運轉,最有力量的就是意根,所以建立意根一根。
辰三、命根
依止安住增上義故,建立一根。
令有情依止的根身能夠安住一段時期,最有力量的就是命根,由此增上義故,建立一根,即是命根。
辰四、男女二根
依止出生增上義故,建立二根。
依止出生有情身心,能夠傳宗接代等,最有力量的就是男女二根,由此增上義故,建立男女二根。
辰五、苦等五根
依止損益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能令所依止的身體受到損害或增益,最有力量的就是苦樂憂喜捨五受根,而建立五受根。喜、樂二受能令身體健康、心情快樂,對所依止的身體能得到增長利益;憂苦二受使人免疫力下降,生出種種疾病,有害身心;捨受通於二種,損與益裡面都有捨。
辰六、信等八根
依止解脫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能夠使令身心成就解脫的功德,使煩惱及苦果之身寂靜,最有力量的就是信等五善根及未知欲知等三無漏根,所以建立八根。
卯四、約有情差別辨2 辰一、第一義6 巳一、眼等六根
復次,顯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六根。
其次,為開顯有情三界五趣的果報體等種種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以建立六根。
巳二、男女二根
生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二根。
男女二根對於生出有情生命體數量增加這件事最有力量,所以建立二根。
巳三、命根
令有情事若住、若沒增上義故,建立一根。
能使有情果報體在世間能夠安住存活或死沒,力量最強的是命根,所以建立一根,就是命根。
巳四、苦等五根
顯諸有情受用境界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為開顯、最能夠表達出有情受用境界的就是苦樂憂喜捨等五受根,所以建立五根。
巳五、信等五根
顯諸有情勝生方便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為了顯示有情成就一生比一生增上殊勝的生命,最有力量的是信進念定慧這五善根,所以建立五根。
巳六、未知欲知等三根
顯諸有情定勝方便增上義故,建立三根。
為開顯諸有情決定能夠趣證涅槃,成就決定殊勝的利益,最有力量的方法是成就三無漏根,因此建立三根。
辰二、第二義5 巳一、眼等六根
復次,顯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六根。
其次,為顯示有情事增上義故,建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巳二、男女二根
顯了有情增長增上義故,建立二根。
為了顯示有情數量能夠增長,也必須有男女二根。
巳三、命根
顯了有情壽漸損減增上義故,建立一根。
為了顯示能令有情的壽命漸漸損減,最有力量的是命根,所以建立命根這一根。
巳四、苦等五根
顯了有情興盛、衰損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有情興盛時,有喜根與樂根的活動;衰損時,有憂根與苦根的活動,捨根是通於興盛與衰損的,因此能夠顯示有情興盛,對衰損最有力量的是苦樂憂喜捨五受根,因此建立五根。
巳五、信等八根
顯了有情功德、過失增上義故,建立八根。
能夠顯示有情對治煩惱的功德,以及煩惱的過失,成就世間清淨的禪定及出世間清淨的聖道,最有力量的是信進念定慧五善根及三無漏根,因此建立八根。
卯五、約施設差別辨2 辰一、在家品2 巳一、配建立4 午一、眼等六根
復次,依如是名,建立六根。
其次,依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名言施設,來建立六根。
午二、男女二根
依如是種、如是姓,建立二根。
依如是族姓,建立男女二根。
午三、苦等五根
依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建立五根。
依受用段、觸、思、識四食差別,能生喜、樂、憂、苦、捨等受,建立苦樂憂喜捨五受根。
午四、命根
依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建立一根。
依壽量長短,有情是長壽、短壽、久住、或證得初果乃至阿羅漢等成就壽量邊際,依壽量差別來建立命根這一根。圓測法師說:南閻浮提人五十歲以上名長壽,八十歲以上名久住,百歲以上名壽量邊際。
巳二、結明依
當知此諸根,依在家品施設建立。
應當了知以上所說眼等六根、男女二根、苦等五根及命根,這十四根,是依在家品施設安立。《瑜伽論記》卷16:這是依八施設句而建立六根,依如是名為第一,指名中有體;種姓為第二,指父母種姓即迦葉等種剎利等姓也;如是食苦樂為第三,指依好飲食則受喜樂,依惡飲食則受憂苦等;如是壽為四;如是住為五;如是壽量為第六。以上依在家品施設。
辰二、出家品2 巳一、配建立
依如是信、如是精進,乃至如是慧、如是向、如是果,建立八根。
依對佛法有清淨的信心,有向上向善的精進力,有專注所緣的定力,有明記不忘的念力,還有決斷簡擇的智慧等五種善根;又由初果向建立未知欲知根,初果以上到四果向建立已知根,阿羅漢果建立具知根,所以建立五種善根及三無漏根等八根。
巳二、結明依
當知此諸根,依出家品施設建立。
應當了知五種善根及三無漏根等八根,是依出家人修行的資糧及證果的次第而建立。
卯六、約修行次第辨6 辰一、眼等六根
復次,依修行者防護根門增上義故,建立六根。
其次,佛陀常常告誡修行人,要防護眼根不要貪色、耳不要貪聲、鼻不要貪香、舌不要貪味、身不要貪觸、意不要貪法,依修根律儀防護根門最有增上力故,建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辰二、男女二根
堪得出家證沙門果增上義故,建立二根。
要能夠出家修道證果,男根和女根必須正常。
辰三、命根
積集善品增上義故,建立一根。
生命在活的時候,才能夠積聚戒定慧等善品及修學世出世善,命不在的時候,不能積聚善品,依壽命長有助於善品的積集建立命根。
辰四、苦等五根
正知而行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修行人如果具足正知,隨時正確的知道自己內心的苦樂憂喜捨受,則不會被受所轉而生愛等雜染。
辰五、信等五根
證沙門果諸方便道增上義故,建立五根。
對於證沙門果修學聖道,最有助益的是信進念定慧五善根。
辰六、未知欲知等三根
證沙門果增上義故,建立三根。
以能夠證得聖道果,最有力量的是三無漏根。因為未知欲知根有助於見道位;已知根有助於修道;乃至到圓滿的具知根有助於現法樂住。
丑二、嗢柁南結
中嗢柁南曰:隨境界轉等 由顯及內門 莊嚴二有情 假設防護等
將前面六大科,以偈頌總結前文所說:
1)隨境界轉等,2)由顯及3)內門,4)莊嚴、5)二有情,6)假設,7)防護等。
子四、廣分別2 丑一、初嗢柁南攝2 寅一、長行辨8 卯一、作業差別6 辰一、眼等六根2 巳一、舉眼根
問:眼根作何等業?答:於諸色境已見、今見、當見為業。
問:眼根能夠作什麼事,有何作用呢?答:對於色的境界,過去已見,現在見到的,未來要見到的有見的功能。過去的眼根能見過去色,未來的眼根能見未來色,就已見、當見。事實上,凡夫的眼根,只能緣現在的色法。
巳二、例餘根
如是耳根乃至意根所有作業,如應當知。
如眼根如是,耳於諸聲境,已聞、今聞、當聞為業;鼻於諸香境,已嗅、今嗅、當嗅為業;舌於諸味境,已嚐、今嚐、當嚐為業;身於諸觸境,已觸、今觸、當觸為業;意於諸法境,已了、今了、當了為業,可推理了知。
辰二、男女二根
問:男根、女根作何等業?答:父母、妻子、親戚、眷屬互相攝受顯現為業。
問:男根、女根能夠作什麼業用?答:男女二根可以使父母,妻子、兒女、親戚,眷屬互相攝受顯現為業。由於有男女二根,使令有情互相攝受,繁衍後代,擴大家族成員。
辰三、命根
問:命根作何等業?答:令諸有情墮在存活住持數中為業。
問:命根能夠作什麼業用?答:命根能夠令諸有情入於(墮)繼續存活、安住、持續、有生命的種類(數)為它的功能。
辰四、苦等五根
問:受所攝根作何等業?答:令諸有情領納一切興盛、衰損為業。
問:受所攝的苦樂憂喜捨五根,這五受根能夠作什麼業用?答:喜根與樂根令有情領納興盛為業;苦根與憂根令有情領納衰損為業;捨根是通於興盛與衰損,五受根能夠令諸有情領納一切興盛、衰損為其業用。
辰五、信等五根
問:信等諸根作何等業?答:能生善趣及能圓滿涅槃資糧為業。
問:信進念定慧這五善根能有什麼業用?答:有二個業用,第一增上生,五善根能使令有情生到人天的善趣;第二決定勝,能夠使有情修行圓滿涅槃的資糧,證得無漏的涅槃。
辰六、未知欲知等三根
問:最後三根作何等業?答:能於現法趣證涅槃為業。
問:最後三無漏根能有什麼業用?答:能夠使有情於現在的色受想行識趣向或證得涅槃,令有情趣向於決定勝的涅槃。三無漏根的前二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可使有情分證涅槃趣向圓滿證得涅槃,具知根使令有情圓滿證得涅槃,因為具知根是阿羅漢果。
卯二、假實差別
問:如是諸根幾是實有?幾非實有?答:十六實有;餘非實有。
問:這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根是屬於實有?哪一些根是屬於假有的?答:有十六根是實有的;餘其六根不是實有。若是實有的色、心、心所法,是屬實有,若依諸實法分位假立,是假有的。二十二根中屬於實有的,總共有十六個,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苦樂憂喜捨五受根、信進念定慧五善根。其它六個屬於假法,包括男女根、命根及三無漏根。
卯三、所攝差別2 辰一、總明攝5 巳一、色所攝
問:幾色所攝?答:七。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些根屬於色法所攝?答:眼耳鼻舌身及男女二根,這七色根屬於色法所攝。
巳二、心所攝
問:幾心所攝?答:一,三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些根屬於心法所攝?答:一意根全部屬於心法所攝,三無漏根少分屬於心法所攝,指意根名少分,因為意根是屬於心法所攝。三無漏根由九法所生,意根是心王所攝,其他八個(五善根及喜樂捨受)都是屬於心所法所攝。
巳三、心法所攝
問:幾心法所攝?答:十,三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些根屬於心所法所攝?答:苦樂憂喜捨及信進念定慧十根全部屬於心所法所攝;三無漏根中的少分,指信進念定慧及喜樂捨八根屬於心所法所攝。
巳四、心不相應行所攝
問:幾心不相應行所攝?答:一。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些根屬於心不相應行法所攝?答:命根一根,屬於心不相應行法所攝。
巳五、有為所攝
問:幾有為所攝?答:一切是有為,無有根是無為。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些根屬於有為法所攝?答:有為意指有所作為、有造作,由因與緣和合而成遷流不息的現象諸法。一切二十二根都是有為法,沒有任何一根是無為法所攝。
辰二、別料簡3 巳一、男女二根
問:男女二根何等根分?答:是身根分。
問:男女二根是哪一個根的分位?答:是身根的分位。
巳二、未知欲知等三根
問:最後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謂意根,信等五根,樂、喜、捨根。
問:最後三無漏根是哪些根的分位?答:三無漏根是九根的分位,就是意根、信等五根,及樂、喜、捨根。
巳三、命根
問:命根何等根分?答:此無所屬。依先業所引時量決定而建立故,唯說假有。
問:命根是哪一個根的分位?答:命根沒有所繫屬的根,是依過去的業力所引發今生壽量長短的定數,安住時量依業因長短而決定,屬心不相應行法,唯是假有。
卯四、善等差別3 辰一、善
問:幾善?答:或八;或五,及六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善法?答:或八;或五,及六少分。
一、或八,若假實合說,包括信進念定慧五善根,及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三無漏根,八根全部屬於善法。
二、或五,若唯取實法,包括信進念定慧五善根。
三、及六少分:是指意根與苦樂憂喜捨等六根的少分狀況,屬於善法。比如因苦受或憂受或任何受,而發心修行是屬於善法,若因受而生雜染造業是屬於不善,意根與苦樂憂喜捨等六根,通於善與不善二種,此處說六少分,是五受根與意根少分屬於善法。
辰二、不善
問:幾不善?答:六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不善法?答:六少分;是意根與苦樂憂喜捨等六根的少分狀況,屬於不善法。若因為苦樂憂喜捨引起內心的煩惱而造業,屬於不善法。由此可知意根與苦樂憂喜捨等六根,少分是善,少分是不善。
辰三、無記
問:幾無記?答:八,五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無記法?答:八根全部及五根少分,屬於無記。八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男根與女根及命根。凡是屬於異熟果報的都是無記的;包括五根、男根與女根、命根。苦樂喜捨四個受根與意根這五根中少分是無記,五受根裡面除掉憂以外,因為憂只有善與不善,憂愁沒有屬於無記性的。其餘四受根與意根都通於三性,與善作意相應就屬於善;與不善作意相應就屬於不善;與無記作意相應就屬於無記。
卯五、異熟等差別7 辰一、有異熟
問:幾有異熟?答:一,十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些是有異熟?答:憂根一根全部屬於有異熟,苦樂喜捨四受根、意根、及信進念定慧等十根少分與善惡作意相應時,屬於有異熟。如果此法屬於善或不善,令心造業,造業能感得當來異熟,就是有異熟。憂根一根不通無記,唯通善惡的有記性,而且是有漏法,所以能招感當來異熟之果;意與喜、樂、捨等四根的有記有漏性是有異熟;苦根的有記性是有異熟,無記性為無異熟;信、勤、念、定、慧等五善根能招感人天果報的有漏性是有異熟,所以說苦樂喜捨四受根、意根、及信進念定慧等十根少分屬於有異熟。
辰二、無異熟
問:幾無異熟?答:十一,十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些是無異熟?答:眼等五根、男女根、命根及三無漏根十一根全無異熟,苦樂喜捨四受根、意根及信進念定慧五善根這十根少分沒有異熟。眼、耳、鼻、舌、身、男、女、命等八根為無記性,未知當知、已知、具知等三根是無漏性,這十一根不會有當來異熟之果,所以為無異熟;意與喜、樂、捨等四根中的無記無漏性為無異熟,苦根的無記性為無異熟;信、進、念、定、慧等五善根的無漏性為無異熟,所以說十根少分無異熟。由此可知苦樂喜捨四受根、意根及信進念定慧五善根,這十根通有異熟、無異熟二性,全看境界出現時如何運用它?如果是與善法相應就會有異熟;如果是無記性的就沒有異熟;或無漏的情況下也沒有異熟。
辰三、有異熟助伴
問:幾有異熟助伴?答:最後三,能助有可愛異熟法,令轉明盛,能感決定人天異熟。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些是能招感異熟的助伴呢?答:最後三無漏根,能夠幫助修行人得到可愛異熟果法,令生命展轉更加光明殊勝,一生比一生更好,能夠感得決定人天異熟,不會墮到三惡道。
辰四、是異熟
問:幾是異熟?答:一,九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是異熟?是異熟與有異熟不同,有異熟是指能令將來感得異熟果報;是異熟表示它本身就是異熟。答:命根全部都是異熟果報,眼等五根、男女二根、意根及捨根這九根的少部分是屬於異熟。七色根是色蘊,出生屬於異熟果報,出生以後有一部分還要後天的長養,必須靠受用飲食、睡眠、持戒、梵行、修禪定等長養諸色,才可以繼續維持下去,所以除去等流流、長養等流,其餘一少分是異熟。意與捨為什麼說少分是屬於異熟呢?因為意根包括八個心王,八個心王中全部屬於異熟的是阿賴耶識,還有阿賴耶識相應受是捨受,屬於異熟,所以說意與捨的少部分是異熟,合說九根少分是異熟。
辰五、有種子異熟
問:幾有種子異熟?答:一切皆有。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些是有種子異熟?答:一切二十二根都有種子異熟。
三藏法師說:種子在異熟識中持故,一切種子都為名異熟。又解釋說:現在根據相續者名異熟,一切種子都相續故,皆名異熟。
辰六、非異熟
問:幾非異熟?答:十二,九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根是非異熟?答:苦、樂、喜、憂,及信等五善根、三無漏根,十二根全部不屬於異熟,眼等五根、男女二根,及意、捨根,九根少分屬於非異熟。苦樂憂喜是由現在的境界產生的,所以不算異熟,信進念定慧也是必須很用功,要精進,才會有信心、念力、禪定、智慧;三無漏根,也是要經過修行才有,所以這十二根全部都不是異熟。九根少分不是屬於異熟,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及男女二根,如果是屬於長養等流流的部分應簡除,不能算是異熟;意根、捨根,如果是前七識相應的捨,有一部分也是現法才引起的,有一部分不是異熟。
辰七、異熟生
問:幾是異熟生?答:亦一切,種子所攝異熟所生故。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根是異熟所生?答:一切二十二根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生。
卯六、界繫差別4 辰一、欲界繫
問:幾欲界繫?答:四,十五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欲界繫?答:男女二根、苦根及憂根,這四根全屬於欲界繫。十五根中少分屬於欲界;十五根是指眼等五根,喜樂捨三根、意根、命根及信進念定慧五根。眼等五根通於欲界與色界;初禪、二禪都有喜根、樂根,三禪有樂根、四禪有捨根,四空天也有捨根,喜樂二根通於欲界與色界,捨根通於三界;意根通於三界乃至不繫,命根通於三界;信進念定慧這五善根,通於三界乃至不繫,所以說這十五根中少分屬於欲界。
辰二、色界繫
問:幾色界繫?答:十五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色界繫?答:十五根中少分屬於色界,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喜樂捨三根、意根、命根,還有信進念定慧五根,這十五根如果生到欲界是屬於欲界繫,如果生到色界是屬於色界繫。
辰三、無色界繫
問:幾無色界繫?答:八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無色界繫?答:捨根、意根、命根、及信進念定慧五善根,這八根少分屬於無色界繫。
辰四、不繫
問:幾不繫?答:三,九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不繫?不繫意指無漏。答: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具知根三根全部是不繫,意樂喜捨與信進念定慧這九根少分與無漏聖道相應時也是不繫。
卯七、諸地差別2 辰一、明可得6 巳一、未至地2 午一、略標數
問:未至地幾可得?答:十一。
問:未到地定,有幾根可得?答:意根、喜根、捨根,信等五根,及三無漏根,十一根。未至地若是有漏時除三無漏根,有八根可得;若依未至地引發證無漏證聖道,此時諸根轉成無漏,加上三無漏根有十一根,由於未至地通有漏無漏,合說未至地有十一根。
午二、問答辨2 未一、釋差別
問: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故不如初靜慮地建立喜耶?答:由於彼地喜可動故。
問:若未到地定有喜根,說到功德支時,為什麼不像初禪建立喜為功德支呢?答:因為在未到地定時,喜根不堅固能被動搖。修到未到地定的人,還有一點少分的欲,會被欲界的境界風所動,所以不立喜為功德支。雖然在未到地定時,已有相似初禪之離生喜樂,但樂受不明顯,喜受較明顯,所以只針對喜根討論。
未二、引教證2 申一、問
問:喜於彼有何教為證?
問:未至地雖有喜根,但不像初靜慮地建立喜為功德支,有何經教可以證明呢?
申二、答2 酉一、舉教
答:如世尊言:如是苾芻!離生喜樂滋潤其身,周遍滋潤、遍流、遍悅,無有少分不充不滿,如是名為離生喜樂。
答:如世尊說:這類比丘,於加行究竟作意時最初證得未到地定,有相似之離生喜樂滋潤其身;當證入初禪離生喜樂地時,已經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遠離欲界欲恚害煩惱,由此為因、為緣,無間所生喜樂,滋養、潤澤整個身體、全分遍滿喜樂的滋潤、全身流動著喜樂的感受無所不至、滿滿的喜樂歡悅,沒有少分不充分不圓滿之處,這種境界名為離生喜樂。這就是未到地定與初禪的差別。
酉二、釋說
此中初門說未至位,後門說根本位。
這句話中初門是指離生喜樂時滋潤其身,最初得未到地定,將證得根本定前,未到地定就有相似初禪之離生喜樂;後門是指得到初禪,不但離生喜樂時滋潤其身,遠離欲界的煩惱,並且周遍滋潤、遍流、遍悅,沒有少分不充不滿,這是證得初禪根本位時,全身充滿喜樂,說明未到地定與初禪喜樂的差別相。以上是根據《瑜伽論記》卷16解釋。
《顯揚聖教論》卷21 攝事品所說則有所不同:建立近分及根本者。
如經中說:所謂此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謂初靜慮近分。
如經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謂初靜慮根本。
巳二、初二靜慮地2 午一、舉初靜慮
問:初靜慮地幾根可得?答:十八。
問:初禪的人有幾根可得?答:有十八根。包括眼等五根、意根、命根、喜樂捨三根、信等五善根、及三無漏根。二十二根中,初靜慮地,除去男、女、苦、憂根等四根,還有十八根可得。初禪也通有漏無漏,合說有十八根可得。
午二、例第二靜慮。
第二靜慮地亦爾。
第二靜慮與初靜慮地一樣,也是這十八根,是扣掉男女根,苦根與憂根以外,其他的十八根是第二靜慮地所攝,即眼等五根、意根、命根、喜樂捨三根、信等五善根、及三無漏根。
巳三、第三靜慮地
問:第三靜慮地幾根可得?答:十七。
問:第三靜慮地有幾根可得?答:十七根,三禪只有樂受,沒有喜受,因為喜太湧動,已遠離喜的過患,將初、二靜慮地十八根中的喜根除去,成十七根,包括眼等五根、意根、命根、樂根、捨根、信等五善根、及三無漏根。
巳四、第四靜慮地
問:第四靜慮地幾根可得?答:十六。
問:第四靜慮地有幾根可得?答:四禪的人還要再去掉樂根,四禪的人覺得樂太粗糙了,離喜妙樂這件事也不好,就將樂去掉。十八根去掉樂與喜,剩下十六根,包括眼等五根、意根、命根、捨根、信等五善根及三無漏根。
巳五、空無邊處等地2 午一、舉空無邊處地
問:空無邊處地幾根可得?答:十一。
問:空無邊處地有幾根可得?答:有十一根可得。因為空無邊處地是無色界沒有色根可得,將四禪十六根,除掉眼耳鼻舌身五根,就剩下十一根。包括,意根、命根、捨根、信等五善根、及三無漏根。
午二、例識無邊處等
如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應知亦爾。
如空無邊處地,其他的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也是一樣,也有十一根可得,包括意根、命根、捨根、信進念定慧與三無漏根。
巳六、非想非非想處地
問:非想非非想處地幾根可得?答:八。
問:非想非非想處地有幾根可得?答:有八根可得,就是信進念定慧,還有意根、命根和捨根,不含三無漏根。以上所說但就現行法而言,若以種子,凡聖通論,一切地中都有二十二根可得。
辰二、簡差別2 巳一、舉有漏無漏2 午一、初靜慮等地所攝2 未一、舉初靜慮
問:初靜慮地所攝諸根,當言有漏?當言無漏?答:當言二種。
問:初靜慮地所攝諸根,應當說是屬於有漏,還是無漏呢?答:應當說有二種。若屬於無漏時,不但令根轉成無漏,再加上三無漏根,則具足十八根。若屬於有漏時,只有十五根,則十八根除去三無漏根。
未二、例餘隨應
如初靜慮所攝諸根,乃至無所有處地所攝諸根,當知亦爾。
如初禪所攝諸根,如是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三空定,這七地所攝的諸根也是一樣,都通於有漏與無漏。
午二、非想非非想處地2 未一、約種類辨
非想非非想處地所攝諸根,當言有漏。此約種類。
非想非非想處地所攝諸根,有八根,應當說是有漏的。這是以得定的種類來說明。
未二、約相續辨
若約相續,當言二種。又由煩惱解脫故,令彼諸根成無漏性。
若以有情身來說,通有漏無漏,又由煩惱解脫故,諸根就成為無漏的。若以非想非非想處的性質而言,則是唯有漏;若是已得解脫之聖者入非想非非想處,可以是無漏的。由此而知,非想非非想處通於有漏、無漏二種。
巳二、例應斷不應斷等
如有漏無漏,如是應斷不應斷、世間出世間,當知亦爾。
如同諸根有漏無漏的情況是這樣,如是應斷除,或不應該斷除,屬於世間法所攝,或出世間法所攝,道理也是一樣。
卯八、得捨差別2 辰一、明成就3 巳一、生欲界2 午一、總說
問:若生欲界,當言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
問:生到欲界的眾生,可以成就幾根?答:總說二十二根都可能成就。
午二、別辨2 未一、生那落迦等2 申一、舉那落迦2 酉一、問
問:生那落迦成就幾根?
問:生到那落迦(地獄)的有情,在二十二根中可以成就幾根?
酉二、答3 戌一、現種皆得成就
答:八,現行、種子皆得成就。
答:生到地獄的眾生,眼耳鼻舌身五根、命根、意根及苦根這八根的現行和種子都能成就,因為惡業令五根門恆受苦,所以一定有五根具足受報;有命才能夠領受苦果,所以有命根;一定也有意根;受苦無窮,所以有苦根。
戌二、現種或成就或不成就2 亥一、總標簡
除三,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
除三無漏根,地獄的有情一定沒有三無漏根,這三無漏根決定是現行不成就,而種子或成就或不成就,所以將它除掉。所剩餘的根,包括男女根、喜樂捨憂根、信等五根等十一根,有可能成就,有可能不成就;其餘的根包括其信等五根、男女二根,或現行不成就,指斷善根者,若不斷善根者有男女二形差別故。
亥二、隨難釋
三,約現行不成就,約種子或成就,謂般涅槃法;或不成就,謂不般涅槃法。
前文所說三,是指三無漏根,地獄的有情三無漏根的現行一定不會成就,但是三無漏根的種子可以成就,這種情況是指有般涅槃法。若是沒有三乘無漏種姓的人,當然到地獄去也不會有三無漏根的現行,也沒有種子。所以說除三,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
戌三、現不成就種成就
餘三,現行故不成就,種子故成就。
剩餘的三根,喜根、樂根與捨根三根現行必定不成就,種子一定成就。
申二、例生傍生餓鬼2 酉一、例同
如生那落迦趣,於一向苦傍生、餓鬼,當知亦爾。
如生到地獄中的有情是這樣的,生到一向有苦的畜生道、餓鬼道當中,也是同一種情況。
酉二、顯別
若苦樂雜受處,後三種亦現行成就。
如果是苦受與樂受雜處的地方,也可能有喜樂捨三受,所以後三種根也可以現行成就。
未二、生人趣等2 申一、總說2 酉一、舉人趣
問:若生人趣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
問:若生人趣成就幾根?答:全部二十二根都有可能成就。
酉二、例天趣
如生人中,生天亦爾。
如生人趣二十二根都有可能成就,生到欲界的天人也一樣。因為前面的文說過,色界天初禪、二禪的人有十八根,三禪有十七根,四禪有十六根,三空天有十一根,非想非非想天有八根。
申二、別辨6 酉一、闕根具根等差別3 戌一、闕根
問:諸闕根者成就幾根?答:除五,容有餘。
問:闕根的人,成就幾根?答:除了沒有男女根及三無漏根,其餘眼等五根、意根、命根、信等五善根、苦等五受根,這十七根都可能現行成就。
戌二、具根
問:諸具根者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
問:諸具根的人成就幾根?答:具根者是指有正常男女根的人,二十二根都可能現行成就。
戌三、半擇迦
問:諸半擇迦成就幾根?答:除五,容有餘。
問:諸半擇迦是不具男根或男根不完整的人成就幾根?答:除男女根及三無漏根五根,其餘十七根都可能現行成就。
酉二、女男等差別3 戌一、女
問:女成就幾根?答:容有二十一。
問:女人可以成就幾根呢?答:除了男根以外,其餘二十一根都可能現行成就。
戌二、男
問:男成就幾根?答:亦容有二十一。
問:男人成就幾根?答:除掉女根以外,也有二十一根可能現行成就。
戌三、二形生
問:諸二形者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九。
問:諸二形者,同時有男女根的人,成就幾根?答:除三無漏根,其餘十九根都可能現行成就。由於二形者有男根,也有女根,但是不能修行證聖道,因此沒有三無漏根。
酉三、斷善根等差別2 戌一、斷善根
問:斷善根者成就幾根?答:除八,容有餘。
問:斷善根這一類的人,成就幾根?答:除去信進念定慧及三無漏八根,其餘十四根都可能現行成就。
斷善根:卷1說斷善根者是利根的人,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信順惡友;這類人的邪見煩惱極重圓滿到究竟;於一切惡現行中毫無畏懼;毫無哀愍;令善法不能現行。
戌二、不斷善根
問:不斷善根者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
問:不斷善根的人成就幾根?答:二十二根都可能現行成就。
酉四、凡聖差別2 戌一、異生
問:諸異生成就幾根?答:十九,除後三。
問:諸凡夫成就幾根?答:諸凡夫有十九根現行成就,除後面三無漏根。
戌二、見諦
問:諸見諦者成就幾根?答:容有一切。
問:諸見諦的人成就幾根?答:二十二根都可能現行成就。
酉五、學無學差別2 戌一、有學
問:有學成就幾根?答:容有二十一。
問:有學聖者成就幾根?答:除了具知根,二十一根都能現行成就。
戌二、無學
問:無學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九。
問:無學聖者成就幾根?答:除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憂根這三根之外,十九根都可能現行成就。
酉六、沙門果向差別4 戌一、預流果向
問:預流果向成就幾根?答:容有二十。
問:初果向的聖人成就幾根呢?答:除掉已知根與具知根外,容有二十根都能現行成就。
戌二、預流果等2 亥一、舉預流果
問:預流果成就幾根?答:亦容有二十。
問:初果的聖者成就幾根?答:除了未知欲知根與具知根,其餘二十根都能現行成就。
亥二、例餘隨應
如預流果,一來果向、一來果、不還果向,當知亦爾。
如初果聖者成就二十根,一來果向,是二果向的聖人;一來果就是二果,因為一來人間天上往返一次,就可以證阿羅漢果,所以稱一來果;向於三果的不還果向聖人,也是一樣,總說容有二十根都能現行成就。
戌三、不還果等2 亥一、舉不還果
問:不還果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九。
問:不還果的聖者成就幾根?答:除掉未知欲知根、具知根及憂根不可得。其餘的十九根都能現行成就。
亥二、例阿羅漢向
如不還果,阿羅漢向亦爾。
如同不還果成就十九根,四果向的聖者也一樣,也是沒有未知欲知根、具知根,以及憂根,只有十九根。
戌四、阿羅漢果
問:阿羅漢果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九。
問:阿羅漢果成就幾根?答:除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憂根不可得,有十九根能現行成就。
巳二、生色界
問:若生色界成就幾根?答:容有十八。
問:若生到色界的人,能夠成就幾根?答:除掉男根、女根、苦根、憂根,色界的人,有十八根。
巳三、生無色界
問:生無色界成就幾根?答:容有十一。
問:生無色界的人成就幾根?答:無色界的人只有十一根,包括意根、命根、捨根、信等五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具知根。因為無色界的人無業果色,所以除去七色根,又因只有捨受相應,所以再除去苦、樂、喜、憂四受根,唯有十一根能現行成就。
辰二、明捨得2 巳一、約欲界沒生欲界辨2 午一、問
問:若欲界沒欲界生時,當言捨幾根,得幾根?
問:若欲界眾生死了又生到欲界時,應當說捨幾根,得幾根?
午二、答5 未一、色根2 申一、具闕得捨
答:且約色根容有而說。或捨闕諸根,得闕諸根;或捨闕諸根,得具諸根;或捨具諸根,得具諸根;或捨具諸根,得闕諸根;
答:以這人有色根來說,有四種情形:
一、是捨棄所闕諸根,又得到闕根的情形;比如這人在欲界時,色根有缺,死後下一生再到欲界來受生時,也是缺諸根。
二、是捨棄所闕諸根,得到色根具足;比如這人在欲界時,色根有缺,死後下一生再到欲界受生時,是色根具足。
三、或捨棄圓滿具足的色根,又得到圓滿具足的色根;比如這人在欲界時,色根具足,下一生再到欲界受生時,也是色根具足。
四、是捨棄圓滿具足的色根,得到闕根的果報。比如這人在欲界時,色根具足,下一生再到欲界來受生時,得到闕根的果報,色根不具足。
申二、勝劣得捨
或捨劣諸根,得劣諸根;或捨劣諸根,得勝諸根;或捨勝諸根,得劣諸根;或捨勝諸根,得勝諸根。
得捨諸根的勝劣差別有四種情形:
一、捨劣諸根,得劣諸根:今生死時捨掉品質比較差的五根,下生還是得到品質差的五根;
二、捨劣諸根,得勝諸根:譬如捨惡趣牛或狗的五根,下生再來欲界人天受生,得到殊勝的五根;
三、捨勝諸根,得劣諸根:捨棄欲界人天殊勝的五根,死後到三惡道受報,得到下劣的五根;
四、捨勝諸根,得勝諸根:本來是人天的諸根,死後到人天繼續去受報,得的也是殊勝的色根。
未二、意根命根
意根、命根勝劣得捨,當知亦爾。
意根是有情的心,命根是有情的壽命。意根、命根勝劣得捨,也與前面一樣,或從劣到劣,或從劣到勝,或從勝到劣,或從勝到勝。
未三、受根2 申一、例隨應
若諸受根勝劣得捨,隨其所應亦爾。
若諸受根勝劣得捨,隨其受生處所相應的情形也同色根一樣;或從劣到劣,或從劣到勝,或從勝到劣,或從勝到勝。如果生到人天有殊勝的喜樂根;如果到三惡趣,有下劣的憂苦諸根。勝劣得捨,是以喜樂憂苦來說,隨眾生受生處所相應的捨與得的情況,得的感受也不一樣。
申二、釋差別
此約異熟果故有差別。
這是以異熟果說有差別。如果等流果就不一定,人天也有可能有劣的感受,畜生也有可能殊勝的感受,譬如說有福報的畜生,牠也有可能有樂受與喜受,前面曾分析過了。這裡是指異熟果,是以整體的總果報來說,若人天應是殊勝的;如果三惡趣則是下劣的。
未四、信等五根2 申一、捨劣得勝
若諸善根約等流果,捨前前劣,得後後勝,非由生故。
若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根,以等流果來說,若曾熏習過佛法,栽培過信進念定慧,每熏習一次,善根就增強一次,雖然隔生,只會生生增上,一生比一生殊勝,捨前前劣,得後後勝,這不是以業生異熟果來說,是以等流果來說。
申二、捨勝得劣
捨勝得劣,後邪方便乃有斯義。
信等五根捨勝得劣的人,是因為有邪方便,就是斷善根的情況才有這種道理,不然的話,應該是捨前前劣,得後後勝;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本來是人或天,後來到三惡趣受生也有可能捨勝得劣,使他的信進念定慧不能增長。
未五、最後三根
最後三根,於一切位與生相違,是故不說。
最後三無漏根於一切狀態,能令有情不再流轉生死,與受生相違,所以這裡不說這件事情。
巳二、約欲界沒生色界等2 午一、略說一切2 未一、舉從欲界沒生色界
問:從欲界沒色界生時,捨幾根,得幾根?答:容捨下地一切,容得上地一切。
問:從欲界死的有情,生到色界時,會捨掉幾根,得到幾根呢?答:總相來說,捨掉下地一切諸根,前面說欲界有二十二根;容得上地一切諸根,上地是指色界,初、二禪天有十八根,三禪天有十七根,四禪天有十六根。
未二、例於欲界沒生無色等
如欲界沒色界生時,從欲界沒無色生時,從色界沒無色生時,當知亦爾。
如在欲界死的有情生到色界去,或從欲界死以後,生到無色界天;或是從色界天死後生到無色界的情況,也是一樣。捨下地一切的根,得上地一切的根。如果生到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這三處裡面有十一根;如果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只有八根。捨下地一切根,得到無色界天一切諸根,道理應當也是一樣。
午二、簡後三根2 未一、簡無異熟
最後三根,由證沙門果方便而得,不由沒生。
最後三無漏根是從哪裡得到?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具知根,是由於修行人證得成就沙門果的方便而得,經過沙門果的修行而得到這三無漏根。
未二、顯彼增上2 申一、於等流果
先修習力所任持故,後等流果轉盛而生。
就等流果來說,因為過去的修習力,不斷的修習聖道所保任執持的緣故,後等流果,下一次再修行時,會展轉的強盛。
申二、於異熟果
又能為緣,生異熟果,令轉明盛。
因為有未知欲知根、已知根等三無漏根,一定不會到三惡道受生,一定會得到人天增上生的異熟果,因此三無漏根能為緣,生異熟果,令果報更加的光明殊勝。
寅二、嗢柁南結
中嗢柁南曰:業實有色等 善等異熟等 若界若諸地 及死生得捨
中間的偈頌說:業、實有、色等,善等、異熟等、若界、若諸地,及死生得捨,總結共有八個部分已經討論過;所對應的是指作業差別、假實差別、所攝差別、善等三性差別、分別異熟等差別、界繫差別、諸地差別、死生得捨差別。
丑二、第二嗢柁南攝2 寅一、長行辨6 卯一、境義差別3 辰一、總顯2 巳一、有義非有義
問:幾根由境界義名有義?幾非耶?答:二十一名有義,一非。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幾根,是由境界的義理,稱作有義?哪幾根不是?答:二十一根;二十二根中除了一個命根。命根不是有境界的,命根是由過去業力所引的,不能說是有境界。其他的都與受用境界有關,是由境界義名有義。
由境界義名有義:謂若由根增上,能受用境,根望彼境,得有義名。
巳二、色非色助伴2 午一、色於非色為助伴
問:幾於非色助伴義轉?答:七色根。
問:二十二根哪些是非色法的助伴,能夠這樣現前?答:七色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還有男女二根,這七色根是其他非色法的助伴。
*助伴是指七色根與非色等俱有相應,不是指同時和合運轉的心心所法之同行相應,因為心心法於同一所緣展轉同行名同行相應。眼耳鼻舌身、男根、女根,七色根。非色法包括意根,苦樂憂喜捨,信進念定慧這些心所法,還有三無漏根。七色根與這些非色法的心心所法同時一起活動,稱為助伴。
俱有相應者,謂一身中諸蘊界處,俱時流轉同生住滅。
同行相應者,謂心心法於一所緣展轉同行。
午二、非色於色為助伴
問:幾色非色為助伴耶?答:餘有義根。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非色法,是色法的助伴呢?答:其他有境界的根。命根不是有義根,不在這裡討論。除掉七色根以外,其他意根、苦樂憂喜捨、信進念定慧、還有未知欲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都有可能為色根的助伴。
幾色非色為助伴者:此中問意,謂幾非色為色助伴?
辰二、別辨12 巳一、五色根
問:五色根何義?答:色等五各別境。
問:五色根為何說是有境界,是什麼義理?答:色聲香味觸的五境,是眼耳鼻舌身根各別緣取的境,五色根是以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各別為境。
巳二、第六根
問:第六根何義?答:一切法。
問:第六根,第六意識依止的意根,以什麼境界?答:意根以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為境界。
巳三、男女根
問:男女根何義?答:因欲相應,即觸所攝。
問:男女根為何說是有義?答:因為與欲相應,是屬於觸所攝。
巳四、五受根
問:五受根何義?答:隨順苦、樂、憂、喜、捨處,即六根義。
問:五受根是以什麼為境界?答:由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隨順於有苦、有樂、有憂、有喜、有捨的境界,會生起苦樂憂喜捨五種受,所以五受根就是六根的境界。苦、樂、捨是前五根的境界,五受是意根的境界
巳五、信根
問:信根何義?答:應得應捨所有境界。
問:信根是什麼境界?答:信根是以應得善、應捨惡所有的境界。
巳六、精進根
問:精進根何義?答:即於二種若得、若捨,俱無所憚。
問:精進根是什麼境界呢?答:二種,是指善或惡,希望得到善捨掉惡,很勇猛都沒有害怕。
巳七、念根
問:念根何義?答:於聞思修憶持不忘。
問:念根的境界是什麼?答:對於聞思修的佛法能在心裡憶念、受持、明記不忘,就是念根。
巳八、定根
問:定根何義?答:奢摩他、毗鉢舍那。
問:定根的境界是什麼?答:止、觀 。
巳九、慧根
問:慧根何義?答:所知真實。
問:慧根的境界是什麼?答:所知真實是慧根的境界。慧根能通達第一義諦諸法實相的境界,這是所知真實。真實由淺到深有四種:一、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巳十、未知欲知根
問:未知欲知根何義?答:修諦現觀者,從善法欲已去,於一切方便道中,即彼五根義當知是此義。
問:未知欲知根是什麼樣的境界?答:想要轉凡成聖,必須修諦現觀,修行人從有善法欲、發出離心,想出家修行開始,修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乃至三十七道品等一切方便道中,所有的信進念定慧,都屬於未知欲知根的境界。
巳十一、已知根
問:已知根何義?答:從預流果乃至金剛喻定,即彼五根義當知是此義。
問:已知根是什麼境界?答:證得從預流果一直到四果向金剛喻定之間,所成就的信等五善根的境界,都屬於已知根的境界。具已知根的聖人與未知欲知根都是信進念定慧五根,只是強度不同。金剛喻定,是指能破除最微細的煩惱的禪定,此定如同金剛能摧斷一切物,稱為金剛喻定。
巳十二、具知根
問:具知根何義?答:從初無學道乃至無餘涅槃界,即彼五根義當知是此義。
問:具知根的境界是什麼?答:從初證入阿羅漢果一直到入無餘依涅槃以前,信進念定慧等五善根的境界,就是具知根的境界。
辰三、料簡2 巳一、約諸門辨7 午一、有色有見有對等3 未一、有色等3 申一、有色為義
問:幾有色,有色為義?答:七。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有色法,以有色為境界?答:眼耳鼻舌身五根及男女二根,是屬於有色法的七根,以有色為境界。
申二、有色無色為義
問:幾無色,有色無色為義?答:除命根,餘一切。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無色法,以有色法與無色法為其境界呢?答:除掉命根與七色根外,還剩下十四根,包括意根,苦樂憂喜捨五受根,信進念定慧五善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具知根是屬於無色法,這些無色根是以有色法與無色法為它的境界。
申三、非有色非無色為義
問:幾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色非無色為義?答:即此命根,是假法故。
問:二十二根中哪一些是屬於非有色非無色,它不是屬於色法,也不是屬於無色,但也是以非有色非無色為它的境界呢?答:就是命根這一法,命根是依色無色法安立的假法。
未二、有見等
問:幾有見,有見為義?答:一切非有見。一有色以有見為義;及餘非有色一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是屬於有見,是以有見為其境界?答:這裡分為依勝義與依世俗二種方式回答。一切非有見,是依勝義道理回答,因為一切法現前,如眼見色等,要由眾緣所生,現行之後剎那就滅,沒有真實的作用,無有一法真實存在過,不能說是眼根見色,還是眼識見色,故說一切非有見。若依世俗道理回答,眼根乃至意根等於見色乃至知法等是最主要的助緣,故可安立是眼見色。眼根所取、眼識所緣的色塵境界,就是有見義。因此安立眼根一有色,能夠以有見(可以看得見)的色塵為它的境界,及於諸無色法中一分與眼根一起活動的眼識(意根所攝)等也是以有見色為境界。
未三、有對等
問:幾有對,有對為義?答:七有色及餘無色無對一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是屬於有對質礙的色法,及以有對質礙的色法為境界?答:眼耳鼻舌身及男女根等七有色根,屬於有對礙的色法,以有對礙的色法為境界;及於無色無對法中,簡取其中一部分的五識(意根所攝)與七色根一起活動時,稱為相屬有對,也以有對礙的色法為境界。
午二、有漏有為有諍等3 未一、有漏等2 申一、問
問:幾有漏,有漏為義?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是屬於有漏法,以有漏法為境界?
申二、答2 酉一、標差別4 戌一、有漏以有漏為義
答:唯七。
答:唯眼耳鼻舌身男女七色根是有漏法,也是取有漏法為境界。
戌二、有漏無漏以有漏無漏為義
除最後二及苦、憂根,餘有漏、無漏,以有漏、無漏為義。
除了最後的已知根、具知根,這二根全部都是無漏的之外,剩餘的再除去苦根、憂根,苦根及憂根有另外特別的情況;再簡除唯有漏的七色根及假安立的命根,其餘的意根、喜樂捨三受根、信進念定慧五善根及未知欲知根共十根通於有漏、無漏,以有漏、無漏法為境界。
戌三、有漏無漏以有漏為義
當知苦根有漏、無漏,以有漏為義。
應當了知凡夫的苦根,自性唯是有漏,在阿羅漢身中的苦根通於無漏,合說苦根的自性通有漏無漏,以有漏法為境界。
戌四、有漏以有漏無漏為義
憂根有漏,以有漏、無漏為義。
與第六意識相應的憂根屬有漏法,以有漏法及無漏法為境界。緣有煩惱境界時能令人心中憂愁。緣聖道無漏法為境界,擔心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夠證得聖道轉凡成聖,所以,憂根也以無漏法為境界。
酉二、隨難釋
未知欲知根,若遠沙門果,世間行所攝,是有漏;若近沙門果,出世行所攝,是無漏。
從初善法欲以去,一直到成就聖道以前,都可以稱為未知欲知根,如果是距沙門果尚遠,包括資糧位及加行位的行者所修的戒定慧,離證果解脫還很遠時,屬於有漏;如果已接近沙門果,出世聖道所攝,如見道十五心時,是屬於無漏的範圍。
未二、有為等
問:幾有為,有為為義?答:一切是有為。八有為為義,餘有為、無為為義。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屬於有為法,以有為法為境界?答:一切二十二根都是有為。其中眼耳鼻舌身男女的七色根及苦根,這八根都是以有為法為境界;其餘非色根,包括意根,還有樂喜憂捨,五善根,與三無漏根,這十三個根是以有為、無為為境界。從種子生現行,及有所造作而熏習成種子,現在雖然還沒有現行,將來因緣具足一定會現行,也屬於有為法,命根是假法,屬不相應行法,也可以攝在有為裡面,所以說二十二根都是有為法。
未三、有諍等2 申一、舉有諍
問:幾有諍,有諍為義?答:如說有漏,當知此亦爾。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屬於有諍法,以有諍法為境界?能夠引起有情瞋心的,都可以屬於有諍。答:如說有漏法,有四種情況,有諍也與有漏法同樣的道理。
申二、例有愛味等
如說有諍,當知有愛味、依耽嗜、世間、出世間等亦爾。
如說有諍法與有漏法同樣的道理,應知有愛味、依耽嗜、世間、出世間等依理類推,也是一樣。
午三、過去現在未來3 未一、在過去過去為義2 申一、問
問:幾過去,過去為義?
問:二十二根哪些是過去,以過去為境界?
申二、答2 酉一、過去為義
答:除有色根及苦根,餘有義一分。
答:除掉七有色根與苦根,剎那生滅,屬於過去,七有色根與苦根只能取現在境,不是以過去為境界;除去假法的命根,其餘有十三個非有色根,就是意根、樂喜憂捨根、五善根及三無漏根,這十三個非有色根是心心所法,可以緣過去、現在、未來三時境。五受根中唯苦根體是以有漏有為為境,其餘四受根可以與意識相應,以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為境。當意識以無漏無為為境時,唯苦根不與相應,因此將苦根與性質相同以有漏有為為境之七有色根合說。
酉二、非過去為義
若有色根及苦根在過去,非過去為義。
其中七有色根,還有苦根剎那滅已名為在過去,只能取現在境,不是以過去為義。
未二、在過去現在為義等2 申一、問
問:幾過去,現在為義?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流落到過去,屬於過去,能以現在為境界?
申二、答2 酉一、指前說
答:即如所說一分。
答:就如前文所說除七有色根及苦根,除命根是假法不算在內,所餘不屬色法與第六意識、意根相應的信等五善根、樂喜憂捨四受根及三無漏根,流落到過去,屬於過去,因為意識可以通緣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境,這裡所說的一分是能以現在為境界的這一分。
酉二、例當知
當知即此在過去,以未來為義。又即此在現在,以過去、未來為義。
應當了知,就是與意識、意根相應的樂喜憂捨四受根、信等五善根、三無漏根等十三根,體性是在過去,而以未來為境界,道理也是一樣。又這些與意識、意根相應的樂喜憂捨四受根,信等五善根、三無漏根等十三根,體性是在現在,能以過去、未來為境界。
未三、在現在現在為義等2 申一、問
問:幾現在,現在為義?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是屬於在現在,以現在為境界呢?
申二、答2 酉一、明現在
答:一切有色根及苦根,并前所說一分。
答:一切有色根及苦根,還有前面所說的與意根相應之非有色根一分,都可以說是在現在,以現在為境界。
酉二、例未來2 戌一、約無色諸根辨
又此一分在未來,以過去、未來、現在為義。
又此與意根相應之非有色根,如果在未來將會現起時,能夠以過去、未來、現在為境界。
戌二、約有色及苦根辨
若諸色根在未來,非未來為義。苦根亦爾。
七色根如果在未來才會現行,也不能以未來為境界,苦根也是一樣。
午四、三界繫及不繫2 未一、問
問:幾欲界繫,欲界繫為義?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是屬於欲界繫,而且以繫屬於欲界的法為境界?
未二、答7 申一、苦憂男女四根
答:四。
答:有四個;苦根、憂根、男根與女根這四根繫屬於欲界,也是以欲界的色聲香味觸為境界。
申二、鼻舌二根
二,欲、色界繫,欲界繫為義。
二十二根中哪些是通於欲界的眾生及色界的眾生,也是以欲界繫為它的境界的呢?答:鼻根與舌根這二根,欲界有情與色界有情都有,只有欲界有情是以欲界的香與味為境界,色界天人雖然有鼻根與舌根,不過他們不用的。
申三、眼耳身三根
三,欲、色界繫,欲、色界繫為義。
二十二根中哪些是欲界與色界有情都有,而且在欲界與色界都能夠有作用,以欲色界繫為境界呢?答:眼、耳、身這三根,欲界與色界有情都有,也都有作用。色界天人五根具足,但唯有初禪離生喜樂,眼、耳、身三根才有作用,二禪以上都是意識相應。
申四、喜樂二根
二,欲、色界繫及不繫,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為義。
二十二根中哪些屬於欲、色界繫、及不繫屬於三界,以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為境界?答:喜根與樂根,欲界的有情也有,色界初禪、二禪、三禪的有情也有,無漏聖道相應時也有喜根與樂根,能夠以欲界、色界、無色界,還有不繫為境界。
申五、信等五及意捨七根
七,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彼義亦爾。
二十二根中哪些屬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以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為境界?答:信等五善根及意、捨,這七根屬欲、色、無色界繫,能夠以欲、色、無色界繫及不繫為境界。
申六、未知欲知根
一,色界繫及不繫,一切繫不繫為義。
二十二根中哪些屬於色界繫及不繫,一切繫不繫為境呢?答:前文說修諦現觀者從善法欲已去名未知欲知根,這是通取遠近方便說。從發善法欲順解脫分的行者就有未知欲知根,此處就近方便順決擇分以後說,修諦現觀者入順決擇分時,至少有未到地定才能引發無漏聖慧,所以說未知欲知根屬色界繫及不繫,能以一切繫不繫為境界。
申七、已知具知二根
二,不繫,一切繫不繫為義。
二十二根中哪些屬於不繫,一切繫不繫為境呢?答:已知根與具知根二根屬於無漏法,能以三界繫及不繫為境界。初果以上的有學聖人及初地以上的諸菩薩有已知根,阿羅漢或佛有具知根,可以緣於三界有漏的境界,也可以緣於無漏的境界。
午五、善不善無記2 未一、問
問:幾善,善為義?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屬於善法,以善法為境界?
未二、答5 申一、信等五及三無漏八根
答:八,唯善,善、不善、無記為義。
答:信等五善根及未知欲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這八根唯屬善法,以善、不善、或是無記三性為境界。
申二、苦樂喜捨及意五根
五,善、不善、無記,善、不善、無記為義。
苦樂喜捨及意這五根通於善、不善、無記三性,也以三性法為境界。
申三、憂根
一,善、不善,善、不善、無記為義。
憂根一根通於善、不善,沒有無記,以善、不善、無記為境界。
申四、鼻舌身男女五根
五,無記,無記為義。
鼻舌身男女這五根是無記,而且以無記為境界。
申五、眼耳二根
二,無記,善、不善、無記為義。
眼根與耳根二根屬於無記,以善、不善、無記三性為境界。
午六、學無學非學非無學2 未一、問
問:幾學,學為義?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屬於有學,以有學為境界呢?
未二、答6 申一、意喜樂捨及信等五九根
答: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為義。
答:意、喜樂捨三受根及信等五善根,共有九根屬於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以此三種為境界。
申二、眼等七色根
七,非學非無學,即以此為義。
眼耳鼻舌身及男女根等七色根屬於非學非無學,也是以非學非無學為境界。
申三、苦根
一,通三種,非學非無學為義。
苦根通於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因為唯凡夫會因苦根而生貪瞋癡,聖人則不會再因苦根而生貪瞋癡,因此苦根以非學非無學為境界。
申四、憂根
一,學、非學非無學,以三種為義。
憂根通於有學、非學非無學,以有學、無學、還有非學非無學三種為境界。初、二果的有學聖者的憂根是指出離欲具行憂,擔憂自己不能證得涅槃,所以說憂根通於有學及凡夫以三種為境界。
申五、未知已知二根
二,學,以三種為義。
未知欲知根、已知根這二個無漏根屬於有學,以有學、無學、還有非學非無學三種為境界。
申六、具知根
一,無學,以三種為義。
具知根是無學,以有學、無學、和非學非無學三種為境界。
午七、見斷修斷非斷2 未一、問
問:幾見所斷,見所斷為義?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屬於見道所斷,而且是以見道所斷為境界呢?
未二、答2 申一、標差別3 酉一、七色五受及命意十四根
答:十四,一分見所斷,一分修所斷。
答:七色根、五受根、命根及意根,這十四根一部分是屬於見道位所斷除;一部分是修道位所斷除。七色根與命根,如果是惡趣根是見道位所斷除的,因為見道位以上就不到三惡道去了;如果是善趣根是修道位要斷,修道位要入無餘依涅槃才究竟圓滿,所以即使生到人天善趣也應該斷除。五受根苦樂憂喜捨及意根,如果是惡趣因,或是惡趣果,也是見道位所斷的,善趣因或善趣果,就是修道位所斷。
酉二、五受意信等五未知欲知十二根2 戌一、標
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分非所斷。
有十二根一部分是修道要斷除,一部分是不再需要斷除的。
戌二、釋
謂即十四中六及餘六。
即前十四根中的意根及五受根,以及其餘的六根,就是信等五善根,還有初無漏未知欲知根,合有十二根一部分是修道要斷除,一部分是不再需要斷除的。
酉三、已知具知二根
餘二非所斷。
餘二的已知根與具知根,初果以上的已知根,還有阿羅漢的具知根,都屬於非所斷的範圍。
申二、釋略義
此中有色諸根,見、修所斷為義;無色諸根,三種為義,謂見、修所斷,非所斷義。
這當中有色諸根是通於見道位和修道位所應該斷除的境界;無色諸根,通於見道、修道,還有非所斷。有色諸根若惡趣根是見道位所斷,若善趣根是修道位所斷;無色諸根中五受根的苦根,如果是惡趣苦根是見道所斷,善趣苦根是修道所斷;無學身中的苦根是非所斷;不善憂根與見惑相應是見所斷,善憂根與修惑相應是修所斷;喜樂捨根與意根,與見惑相應是見所斷,與修惑相應就是修所斷;信進念定慧五根與未知欲知根,有漏的是修所斷,無漏的就是非所斷,已知根與具知根都是非所斷。
巳二、約斷知辨3 午一、雜染捨所顯
問:幾根於義雜染捨所顯?答:除諸善根,以諸善根於義清淨捨所顯故。
問:說明二十二根中哪些於境界雜染捨所顯?雜染的意思就是不清淨。雜染不淨是要將它捨除、捨棄的,是所應棄捨的對象。雜染共有三種,包括煩惱雜染、業雜染、與生雜染。答:除信進念定慧五善根及三無漏根,這些善根是屬於清淨的境界,能夠捨除雜染,而且能夠對治雜染。除掉這八善根,還有十四個屬於雜染捨所顯,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及意根六根、男女根、五受根及命根。
午二、顛倒差別攝4 未一、顛倒義
問:幾根顛倒義?答:除諸善根,所有六根義。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能於境界生起顛倒,屬顛倒的境界所攝呢?答:除了上面所說的這八種善根以外,意根與五受根這六根,能於境界生起貪瞋癡等染著心。意根與五受根也可能與善根相應,除掉與八種善根相應的意根與五受根之外,一分不與善根相應的就是顛倒的境界。
未二、顛倒所依
問:幾根顛倒所依?答:七色根。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是生起顛倒的依止處?答:眼耳鼻舌身及男女二根,是生起顛倒的依止處。
未三、顛倒自性
問:幾根顛倒自性?答:六少分。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是顛倒的自性?答:意根與五受根除掉與八種善根相應外,這六根少分與貪瞋癡等雜染相應時,名顛倒自性。
未四、顛倒對治
問:幾根顛倒對治?答:八根。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能對治顛倒?答:信等五善根及三無漏根八根能對治顛倒。
午三、觀察義過失2 未一、略標舉
問:幾根觀義過失?答:或八、或五、或一。
問:二十二根中,哪些能觀察一切有為法的境界有過失,而生起厭離心?答:假法與實法通論的話,或八是指信等五善根及三無漏根;或五是就實法為論,指信等五善根;或意根一根是就勝為論。
未二、釋妨難4 申一、舉難問4 酉一、標
問:若彼諸行亦有四德相應可得,云何唯觀為過失耶?
問:如果遷流不息的有為法,有四種殊勝的德行相應,不應該說有為法都是有過失,應該也有好處與功德,為什麼只有觀全部都是過失呢?所謂的功德,是指常樂我淨。
酉二、徵
何者四德?
是哪四德?
酉三、釋
一、堅住德;謂如一蘊住經百年,若正將御,或有過者。
一、堅住德,是常德。外道這樣認為,譬如說色蘊,好好照顧身體,每天注意飲食、運動等,可以安住經百年之久,才滅壞御除,甚至超過百年,這就是堅住,佛法怎麼說是無常的呢?
二、勢力德;謂能生樂,及現清淨。
二、勢力德,是執著有樂德。外道執著色受想行識如果緣取好的色聲香味觸,也能夠產生快樂,這種樂受在現法裡面就是一種清淨,認為有為法也是有樂,有使令快樂的勢力功德。
三、轉變德;謂牽引、修治、受用、棄捨自在轉故。
三、轉變德,就是執著有「我」德,外道執著有「我」牽引這個身體,牽引自己的心去造作種種的業,可以修治身與心:保養自己的身體、修禪定使令心裡快樂,修治以後,可以受用快樂的境界,受用完以後,也可以棄捨掉,可以自在運轉,就是執著有「我」,認為「我」是可以轉變身心,有為法也有可以自在運轉的功德。
四、可樂德;謂依彼處生種種著故。
四、可樂德,執著所依境界清淨有淨德。依止各式各樣的境界,產生種種相似清淨快樂的感受,或認為禪定就是清淨的,認為有為法的另外一種功德,稱為可樂德。
酉四、結
是名諸行有四德相。
這就是外道計著這一切有為法,也有四種功德的相貌。
申二、釋義答
答:雖有世間於彼諸法取為功德,然彼一切皆諸過失之所隨逐。
答:雖然有世間的人,對一切有為法認為有功德,可是一切有為法,都有種種的過失所隨逐。
申三、更徵問
問:何等名為諸過失耶?
問:哪些法名為種種的過失呢?
申四、別辨答2 酉一、辨4 戌一、無堅住德
答:雖少時住,非究竟故,愛變無常現可得故,死沒無常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初功德。
答:雖然這一切有為法雖有少時間可以安住,但不是究竟可以安住。可愛的事物很快的就變化、就無常,現前都可以觀察得到。死的無常,可以觀察得到,可以知道這一切有為法是沒有堅住功德的。
戌二、無勢力德
又能發生種種苦惱現可得故,種種不淨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二德。
又這一切有為法,能夠使令發生種種的苦惱與種種不淨,現前可得故。由此應當觀察有為法,沒有第二種令有情快樂的勢力功德。
戌三、無轉變德
又於老病死等不隨所欲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三德。
有為法遷流不息,逼得人不得不老病死,不能隨心所欲,這是眼睜睜的事實,應當觀察有為法沒有自在轉變的功德。
戌四、無可樂德
又諸糞蟲及豬犬等亦極樂著糞穢不淨現可得故,當觀諸行離第四德。
糞裡面的蟲,還有豬與狗這些畜牲,也是很歡喜糞穢、不清淨的境界,現前就可以觀察得到。應當以此方法來觀察一切有為法都是不清淨,沒有外道所執著的清淨可令人貪樂耽著的功德。
酉二、結
由彼諸行離諸功德,是故一切過失相應,故應觀彼具諸過失。
由於這一切有為法遠離四種功德,與一切過失相應,應該觀察它具足種種的過失。
卯二、依處差別3 辰一、明為依13 巳一、眼根
問:眼根誰所依處?答:見色依處。
問:眼根是誰的依止處?答:眼根是見色的依止處。所依根、所緣境、空間、光明、種子、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此九緣具足時,眼識依止眼根能了別色塵,所以說眼根是眼識見色的依止處。
巳二、耳鼻舌身意根
問:乃至意根誰所依處?答:各取自境之所依處。
問:耳鼻舌身乃至意根是誰的所依處呢?答:各別取相對應的自境之所依處。耳根為耳識聞聲的依止處,鼻根是鼻識嗅香的依止處,舌根是舌識嚐味的依止處,身根是身識觸境的依止處,意根是意識知法的依止處。
巳三、男女二根
問:男女二根誰所依處?答:習欲依處。
問:男女二根是誰的所依處?答:男女二根是世間人習近男女欲的依止處。
巳四、命根
問:命根誰所依處?答:乃至死有,為前時有之所依處。
問:命根是誰的依處呢?答:命根是死有之前,生有與本有的依止處。
巳五、五受根
問:諸受根誰所依處?答:於諸境界可意、不可意,若愛、若恚等之所依處。
問:五受根是誰所依處?答:五受根是對於境界可意或不可意,產生貪愛或瞋恚的依止處。於可意境,容易生起喜樂二受,而引發內心的貪愛;於不可意境,容易生起苦憂二受,而引發內心的瞋恚;遍於苦樂憂喜時都有捨受,因此說五受根是於諸境界可意、不可意,若愛、若恚等之所依處。
巳六、信根
問:信根誰所依處?答:趣入善法之所依處。
問:信根是誰的所依處?答:信根是趣入善法的依止處。
巳七、精進根
問:精進根誰所依處?答:已入善法,恆常修習之所依處。
問:精進根是誰的依止處?答:要進入佛法的大門先要有信,信了以後,才能契入善法,以後還要恆常精進修習,所以說精進根是恆常修習善法的依止處。
巳八、念根
問:念根誰所依處?答:正知而行之所依處。
問:念根是誰的依止處?答:念根是正知而行的依止處。
巳九、定根
問:定根誰所依處?答:智見清淨之所依處。
問:定根是誰的依止處?答:定根是明白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實相的智見清淨的依止處。
巳十、慧根
問:慧根誰所依處?答:煩惱永斷之所依處。
問:慧根是誰的所依處?答:慧根是永斷煩惱的依止處。
巳十一、未知欲知根
問:未知欲知根誰所依處?答:證初、第二、第三沙門果之所依處。
問:未知欲知根是誰的所依處?答:未知欲知根是證得初果、二果、三果的依止處。未知欲知根,是指從初發心善法欲之後到見道十五心時,還沒有證得初果之前,修諦現觀者所攝根,通取遠近方便、有漏無漏道。在未到地定中修諦現觀的行者有二類人,第一類人就是在未到地定修毗鉢舍那時證得見道十五心,下一剎那證得初果,這是一種人,屬於漸次的、比較鈍的根器;第二類比較利根的,或者是超越的,在未知欲知根時,直接證入第二果,或者是三果,這種稱為超越人。在經典上常常會看到超越人,超越人就是直接跳級,跳上去直接證果,超過初果,一證就證到二果,或是證到三果。未知欲知根有這二類人,依止未知欲知根可以證得初果、或者二果、或三果。
巳十二、已知根
問:已知根誰所依處?答:乃至金剛喻定、無學沙門果證之所依處。
問:已知根是誰的依止處?答:證初果,或證初地以上的修行人的依止處,是已知根,一直到金剛喻定以前,比喻像金剛一樣那樣的定,是非常的堅固強而有力,決定不會被破壞,一定證得無學阿羅漢果,這樣證得阿羅漢果以前的依止處,就是已知根。這已知根的範圍很廣,從初果以上,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已知根,到四果向以前,或者說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證得佛果無上菩提以前,都是屬於已知根。
巳十三、具知根
問:具知根誰所依處?答:無間煩惱永斷作證、現法樂住、所依永滅之所依處。
問:具知根是誰的依止處?答:具就是圓滿、完全。有具知根者有三類人,聲聞是阿羅漢果,緣覺是辟支佛果,大乘就是佛。具知根能為三種依處:
一、有學聖人在金剛喻定正斷煩惱之後證得盡智、無生智時;
二、阿羅漢於有餘依涅槃成就禪定現法樂住;
三、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所依三界身永滅時的依止處。
辰二、釋經言11 巳一、七色根攝2 午一、舉經問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此身有色,麤滓所成,四大所造,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種種飲食之所長養,常假覆蔽、沐浴、按摩,斷截、破壞、散、滅之法?
問:佛陀是依止哪一個根處說這些話:這個身體是色法,麤滓所成。欲界有情色身是四大地水火風所造的,而且是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的,需要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種種飲食之所長養,寒冷時需要有衣服穿,熱時需要沐浴,疲勞時需要按摩。有時候碰到被用手、刀杖等破壞砍斷的情況,於壽終時色身終究要離散、消滅的。
午二、依義答2 未一、標
答:依七色根作如是說。
答:依眼耳鼻舌身與男女二根七色根,佛陀說了這麼一段話。
未二、釋2 申一、總明繫
當知此中,略說欲界有色諸根。
佛陀說明說這一段話時,是在說明欲界有情的有色諸根,眼耳鼻舌身與男女根。
申二、別辨相5 酉一、共相
初句說彼共相。
初句此身有色,說欲界眾生有色諸根的共相,就是色法。
酉二、自相
第二句說彼自相。
第二句麤滓所成,說明欲界眾生有色諸根的自相。欲界眾生有色諸根,由吃下去的東西消化過的麤滓滋養而成。
酉三、因相
次有三句說彼因相。所謂依因、生因、生已增長因。
接下來有三句說到因相,有依因、生因及增長因,才能使此生命繼續成長。所謂依因是指四大所造,身體是地水火風所造的,依止地水火風色身能夠存活,這是欲界有情色身的依因;再就是生因,七色根是誰生的呢?是父母不淨和合所生,這是說生因;生了以後要種種飲食之所長養,這是增長因。
酉四、轉變相
次有三句說彼轉變相。謂寒所作、熱所作、勞倦所作。
接下來有三句話說身體還會有所轉變相,包括寒所作、熱所作、勞倦所作。常覆蔽是寒所作;沐浴是熱所作;按摩是勞倦所作。
酉五、變壞相
後有四句說彼變壞相。謂初二句活位逼損所作,後二句死後所作;他故、自然故變壞應知。
後面有四句說欲界有情有色諸根種種的變壞相,初二句的斷截、破壞,是指活著時,被逼迫、被損害,後二句散滅在形容人死了以後,四大離散、磨滅之法性;初二句由其他有情所作,後二句自然變壞應當了知。
巳二、意根攝2 午一、舉經問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遠行及獨行,無身寢於窟耶?
問:佛陀依何根處說:遠行及獨行,無身寢於窟?
午二、依義答2 未一、標依
答:依意根處。
答:依止意根佛說遠行及獨行,無身寢於窟這句話。
未二、釋義4 申一、遠行
由於前際無始時故,遍緣一切所知境故,名為遠行。
由於心由前際無始時來,遍緣一切所知境故,名為遠行。
申二、獨行
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主宰故,名為獨行。
諸心相續,一個一個現前,一剎那一剎那現前,並沒有人在那裡主宰,稱作獨行。
申三、無身
無色、無見亦無對故,名為無身。
心是無色的,也不是色法;無見,也見不到;也沒有質礙,名為無身。
申四、寢於窟
依止色故,名寢於窟。
心依止在色身中,如同睡在洞窟中,稱為寢於窟。
巳三、男女二根攝2 午一、舉經問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由八處所男為女縛,謂舞、歌、笑、睇、美顏、妙觸、祇奉、成禮?
問:依止哪一個根處,佛在經裡這樣說:由八種地方,男眾會被女眾所繫縛,第一身體跳舞;第二是唱歌;第三是笑;第四是眼睛在笑,眼目舒悅;第五是美麗的形貌;第六是妙觸,接觸時;第七是供事;第八是完婚,這八種都是男女接觸時,女眾能吸引男眾的地方。
午二、依義答2 未一、標依
答:依男女二根。
答:這是依男女二根,佛陀說這樣的話。
未二、明處2 申一、辨時分
於遊戲時,由四處縛;於受用時,亦由四處。
在遊戲時,被四處所繫縛;在彼此受用時,也是由四處所繫縛。
申二、配釋相
於遊戲時,身、語、面門、眼目舒悅;於受用時,妍容、軟滑、恭事、童分。
於遊戲時,身配合舞、語配合歌、面門配合笑、眼目舒悅配合睇;於受用時,美麗的形貌(美顏)、身體的柔軟細滑(妙觸)、或是恭敬承事(祇奉),或是童分(成婚、成禮),這些事也會有觸,也會多少變成一種繫縛。
巳四、命根攝2 午一、舉經問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眾生存活、住、持、安隱?
問:依止哪一個根處,佛在經裡這樣說:眾生存活、住、持、安隱?
午二、依義答2 未一、標依
答:依命根說。
答:佛陀是依著命根來說這一句話,在經典中看到眾生存活、住、持、安隱,就知道佛陀是依著命根來說這句話。
未二、釋義5 申一、眾生
有諸氣息,故名眾生。
有一口氣在,能夠活下去就是眾生。
申二、存活
思慮相應,故名存活。
有思考,還能夠想,表示有情還存在活著。
申三、住
等餘而住,故名為住。
餘是指過去生的業力。由過去生所造的業力,使令眾生平等而住,這是住。
等是指平等,餘是指過去生的業。隨著過去生所造的引業有差別,所生的生命體,安住的時間,它的限度、數量、勢分勢力、分位也是有差別的。
申四、持
增上而轉,故說名持。
命根能夠有力量使五蘊相續而轉,因此說名持。
申五、安隱
無有病惱,故名安隱。
沒有病痛苦惱,就是安隱。
巳五、五受根攝2 午一、舉喜樂根2 未一、舉經問
問:依何根處說如是言:平正受,受所攝?
問:在經典上,佛陀是依止哪一個根說:平正受,受所攝呢?平正是內心如果有喜樂時,對於身體沒有損害,感覺很平隱,這是平正受。受所攝,是與受在一起活動的,或是身、或是心、或是其他的心所法等,都是受所攝。
未二、依義答
答:依喜、樂根說,望所餘受自相、共相、依止相所顯故。
答:依喜、樂根說有平正受,喜樂根對身體有益,能使身體平正,對望所餘苦受、憂受、及捨受,喜樂受是顯示平正受的自相;受的共相是指心心所共同運轉的相狀,喜樂受不能單獨生起,由其他心心所法與喜樂受相應和合運轉時顯其共相;三禪以下眾生才有喜樂受生,所以喜、樂受是當有喜樂受時的有色依身及所依心所顯。
午二、例苦等根
如平正等,如是不平正等、非平正非不平正等,如應當知。
如平正受、受所攝是喜樂根自相、共相、依止相所顯;如是不平正受、受所攝,是指憂受與苦受的自相,與憂苦受和合相應的心心所法名共相,依止身心而有憂苦受名依止相。共相、依止相所顯的稱為受所攝。非平正非不平正受、受所攝,是指的捨受,與捨受和合相應的心心所法名共相。依止身心而有捨受名依止相。共相、身心依止相所顯的稱為受所攝,如諸受所相應的,依理類推就可以了知。
巳六、信根攝2 午一、舉經問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於如來所淨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間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無有如法能引脫者。
問:佛依止哪一個根處說這樣的話:在佛的地方應該要有清淨、深刻、決定堅固的信心。由世間淨信,世間信根生起,逐漸提昇,建立出世間的淨信,成就出世間的信根。一切世間上各種有智慧的出家人,若主祭祀的婆羅門、若六欲天魔、若初禪最高天的梵天王等,無法動搖他對佛法的信心。
淨信深固,是標出主題的句子;根生建立,是解釋所標示的句子。說根生,是指世間的淨信是出世間淨信的根本;說建立,是指出世間的淨信。因為出世間的淨信,對於佛法僧戒有不可動搖的勝解,能夠建立對於佛真正清淨的信心。
午二、依義答2 未一、標依
答:依信根說。
答:佛說這一句話時,是在解釋信根。
未二、釋義2 申一、第一義2 酉一、釋淨信
此顯其信,於聞思修勝解堅固義。
這是顯示他的信心,由於精進修學聞慧、思慧、修慧,產生勝解,使令信心堅固的意思。
酉二、釋堅固
又此堅固隨所信解方便顯示,謂智、生、主、淨最勝之者,尚不能動,何況凡流。
怎麼樣的情況,信心算堅固?就是當有智慧的出家人(泛指一切外道的修行人);或是生於最高的種姓的婆羅門;或是天魔:六欲天的大自在天王,是欲界天主;或是離欲清淨的梵天王,這些有力量的人,智慧很高的,或者是種姓很高的,或者是天魔,或者是梵王,如果來勸化自己不要信佛法,都不能動搖,何況凡夫之流的普通人。
申二、第二義3 酉一、標差別
又堅固義復有差別。
又信心堅固裡面的道理也有種種的差別。
酉二、釋次第
謂其信深固,由世間善決定勝解為出世勝解根本故,又由出世清淨勝解所建立故。
信心很深刻堅固的次第,是由對世間人天五戒十善都能夠相信、決定,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強而有力殊勝的理解,這是加行智相應的淨信;又由於加行智相應的世間善決定勝解,是出世無漏勝解的根本,這是第一個次第。再來是又由出世清淨勝解,與無分別智相應時,無漏聖道所建立的信心特別深刻堅固,所以名不動,或名不壞信。
酉三、明句義
當知最初是標句,後二是釋句。
應當了知淨信深固是標示句;後面根本與建立是解釋句。
巳七、精進根攝2 午一、舉經問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住有勢、有勤、有勇健、堅猛,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軛?
問:佛陀依止哪一個根說這樣的話,安住在有勢力;有勤,指方便、精進;有勇健,勇敢強健;還有很堅定勇猛,於各種善法中,常常不離開善法的車軛呢?
午二、依義答2 未一、標依
答:依精進根說。
答:這句話是依止著精進根來說的。
未二、釋相
此精進根,略顯其相差別有五。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不下精進、無動精進、無喜足精進。
此精進根,要略顯示它的差別相有五種,包括:被甲精進、方便精進、不下精進、無動精進、無喜足精進。
有勢力精進的相貌稱為被甲精進。有勤是指開始行動之後,有加行,就是方便精進。有勇健是指對於廣大善法沒有怯劣,又稱為不下精進。堅猛是無動精進,不為寒熱,蚊虻等外境所動搖。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軛,這是無喜足精進。
巳八、念根攝2 午一、舉經問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
問:世尊依止哪一個根處說這樣的話: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
午二、依義答2 未一、標依
答:依念根說。
答:這是依念根來說。
未二、指釋
此差別義,如攝異門分應知。
這些念的差別義,如攝異門分卷83,所說應當了知。念就是等於內住;等念就是等住;隨念就是安住,別念就是近住;不忘念就是調順;心明記就是寂靜;無失,就是最極寂靜;無忘,就是專注一趣;無失法,就是等持,這是配合九心住說的。
巳九、定根攝2 午一、舉經問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令心住、等住、安住與近住、調、寂靜、寂止、一趣、等持性?
問:世尊依止哪一個根處說這樣的話:令心住、等住、安住與近住、調、寂靜、寂止、一趣、等持性?
午二、依義答2 未一、標依
答:依定根說。
答:這是依定根說。
未二、指釋
此差別義,如聲聞地應知。
此中令心住等差別的道理,如聲聞地卷30的九心住所說應當了知。初修憶念善法明記不忘稱作念,念久能專注一境名定,念是修定方法。
巳十、慧根攝2 午一、舉經問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簡擇法、極簡擇、遍尋求、遍伺察?
問:世尊依哪一個根來說這樣的話:簡擇法、極簡擇、遍尋求、遍伺察?
午二、依義答2 未一、標依
答:依慧根說。
答:這是依慧根來說的。
未二、指釋
此差別義,亦如聲聞地應知。
簡擇法等這些差別的道理,也如聲聞地卷30的解釋應當了知。
簡別決擇諸法,配合四種毗鉢舍那的第一種正思擇,包括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對這些所緣境要正確的,循著佛所說的法來思惟、簡擇盡所有性;
極簡擇是配合第二種最極思擇,是非常認真、詳細的簡別決斷所緣法的如所有性;
徧尋求是配合第三種周徧尋思,簡取諸法的相狀周徧,沒有漏掉任何一個法來追求、來思惟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這是有分別作意;
徧伺察是配合第四種周徧伺察,對於所緣境還要詳細的、再深刻的推求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稱為周徧伺察,這是配合四種毗鉢舍那來說的四種慧行。
巳十一、未知欲知等根攝
所餘善根,信等攝故,其差別義無復可得。
所餘善根,包括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具知根,屬於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根所攝,差別的道理與五善根一樣,別無它相可得,就不再多說了。
辰三、配建立5 巳一、依念住辨4 午一、身念住
問:於幾根處立身念住?答:七。
問:於哪幾根處安立身念住?答:於眼耳鼻舌身及男女等七色根,修身念住就是緣著色法。
午二、受念住
問:於幾根處立受念住?答:五。
問:於哪幾根處安立受念住?答:以苦樂憂喜捨五受根安立受念住。
午三、心念住
問:於幾根處立心念住?答:一。
問:於哪幾根處安立心念住?答:於意根處安立心念住。
午四、法念住
問:於幾根處立法念住?答:最後八及命根。
問:於哪幾根處安立法念住?答:於最後信等五善根與三無漏根八種根及命根處安立法念住。因為信等五善根及與命根,屬於法處所攝。三無漏根,屬於信等五善根所攝的緣故。
巳二、依四諦辨4 午一、苦諦
問:幾根最勝苦諦依處?答:九。
問:二十二根中哪幾根是苦諦的最勝依處?答:七色根,意根、還有命根這九根,這都是生死苦果的依止處。
午二、集諦
問:幾根最勝集諦依處?答:五。
問:二十二根中哪幾根是集諦的最勝依處?集是愛,為什麼會有愛憎呢?因為有感受。答:五,是五受根,領受生死苦果報的就是這些受,由這些受引起有情種種的愛憎煩惱,然後造業。
午三、滅諦
問:幾根滅諦依處?答:一切。
問:二十二根中哪幾根是滅諦的依處?答:一切都是滅諦的依止處。滅諦包括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前面十四個染著的根(七色根、意根、命根、五受根),一部分屬於見所斷,一部分屬於修所斷。十四根中的意根及五受根,加上信進念定慧五根,再加上未知欲知根,總共有十二根,一部分有漏屬於修所斷,一部分無漏屬於非所斷。已知根與具知根,屬於非所斷的範圍。二十二根全部都是滅諦的依止處,所以說一切都是滅諦的依止處。
午四、道諦
問:幾根道諦依處?答:最後八。
問:二十二根中哪幾根是道諦的依處?答:最後八個是道諦的依處,能滅的道是信進念定慧五善根與三無漏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巳三、依三業辨2 午一、舉善思等3 未一、善思所思
問:依幾根處善思所思?答:九。
問:依幾根處是善思所思相應呢?答:九根,善思所思的九根是:五善根、三無漏根及意根。
未二、善說所說
問:依幾根處善說所說?答:十。
問:依幾根處與善說所說相應呢?答:十根,要思才能夠說,說話需要舌根,如上所說九根(五善根、三無漏根及意根)再加上舌根,就是十根。
未三、善作所作
問:依幾根處善作所作?答:十六。
問:依幾根處與善作所作相應?答:十六根,除了如上所說善思所思相應的九根外,要加上眼、耳、身三根,樂憂喜捨四種感受,都能夠善作所作。
《瑜伽論記》卷16說善作所作十六根,是指除五受根及命根餘十六根。問:男女二根云何名善作所作?答:以有男女根故,能斷惡修善。三無漏根雖在於定,然是出世法故亦名作所作。又說指眼等五根、意根、命根、信等五根,及喜樂捨憂根。
午二、例惡思等
如是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如應當知。
如善思所思等,如是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推理應可以知道。
惡思所思,依止一個意根;惡說所說,依止意根及舌根;惡作所作,依眼、耳、身、苦、樂、憂、喜及男女根九根,意根。
巳四、依惑業辨3 午一、辨最勝
問:幾根最勝惑業依處?答:九。
問:哪幾根是惑業的最勝依處?答:七色根、意根及命根這九根,如果沒有這些根,是不會起惑造業的。這是強調依處(所依的果報),強調整個生命體。
午二、辨生起
問:依幾根處起煩惱業?答:五。
問:依幾個根處生起煩惱造業?答:五受根。這是強調能生起煩惱造業的因。
午三、辨能斷
問:依幾根處斷煩惱業?答:最後八。
問:依幾根斷煩惱及業?答:最後信進念定慧五善根與三無漏根,這八根能夠斷除煩惱與惡業。
巳五、依吉祥等辨2 午一、略辨相3 未一、領納吉祥
問:由幾根故,領納一切世出世間所有吉祥?答:除二。
問:由幾根故,可以領納一切世出世間所有吉祥的事?答:受以領納為相,若就受的自相而言除去苦與憂二個根,只有喜樂捨三根,能領納一切世出世間所有吉祥。
未二、領納吉祥敗壞
問:由幾根故,領納一切吉祥敗壞?答:十一。
問:由哪幾根領納一切吉祥敗壞?答:由七色根、意根、命根,還有憂根與苦根,這十一根領納一切吉祥敗壞。
未三、能引吉祥
問:幾根能引所有吉祥?答:最後八。
問:哪幾根能引發所有吉祥?答:最後八個,那是肯定的。信進念定慧五善根與三無漏根,能成就世間與出世間清淨,決定是吉祥的。
午二、廣釋經3 未一、引經言
復次,如世尊言:諸受欲者,略有五種作吉祥法。謂忍辱、柔和、觀人而捨、行賢善行,及不放逸。
其次,如佛所說:諸多受用欲塵的有情,要略而言有五種作吉祥法:一、忍辱,二、柔和,三、觀人而捨,四、行賢善行,五、不放逸,要有這幾個條件才有吉祥。
未二、別釋義4 申一、忍辱柔和2 酉一、辨行相2 戌一、忍辱3 亥一、徵
云何忍辱?
什麼稱作忍辱?
亥二、釋3 天一、標
謂由三種行相應知。
忍辱有三種行相應該了知。
天二、列
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
第一不忿怒,碰到任何人事的境界都不會憤怒;第二是不報怨,有人對自己不好,自己不會報復,沒有報復的心情;第三不懷惡,不會懷惡心或不懷好心。
天三、廣
若別分別,乃有十種。一、已受怨害忍,二、現前怨害忍,三、慮恐怨害忍,四、饒益怨憎忍,五、損害親友忍,六、一切怨害忍,七、一切因怨害忍,八、受教怨害忍,九、擇力怨害忍,十、自性怨害忍。
若各別分別,忍辱的行相有十種:
一、已受怨害忍:過去受的怨害能夠忍。
二、現前怨害忍:於現前的怨害,自己能夠忍辱。
三、慮恐怨害忍:擔憂恐懼未來有怨害,也能夠忍辱。
四、饒益怨憎忍:對方去利益自己所不喜歡、怨恨的人,也能夠有忍辱。
五、損害親友忍:有人損害自己所愛的親友,能夠忍辱。
六、一切怨害忍:前面五種忍是別說,此處是總說。
七、一切因怨害忍:這是約因相說,是想要修怨害忍的正念之心。不敢生起一念想害人的心。
八、受教怨害忍:受到他人法的教導,因此忍這個怨害。
九、擇力怨害忍:能夠思惟簡擇不與他人結怨。
十、自性怨害忍:修慧相應時,才能有自性怨害忍。菩薩地卷42說。
亥三、結
如是一切,總說名為耐違害忍。
以上能夠忍耐他人違害,總說稱為耐違害忍。
於己怨憎他作饒益能堪忍故,名饒益怨憎忍。
於己親友他為損害能堪忍故,名損害親友忍。
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名一切怨害忍。
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是名受教怨害忍。
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是名擇力怨害忍。
種性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是名自性怨害忍。
戌二、柔和2 亥一、徵
云何柔和?
什麼稱為柔和?
亥二、釋2 天一、標義
謂性賢善,由身語意將護於他,令無惱害。
這人的心性賢能善良,身語意三業都要保護他人,使他人不受惱害,稱作柔和。
天二、辨相
若他所有無罪喜樂,未生令生,生已隨護;有罪憂苦,若未生者遮令不生,若已生者方便令脫。
柔和的人心性賢善,對於他人所有的沒有罪過的喜樂(善的喜樂),如修行五戒十善乃至修戒定慧,於此未生的善法能令其生起,已生起的善法能鼓勵他繼續保護它,繼續增長;於造惡所引生有罪的憂苦,如果還沒有產生,遮止它令不生起,如果已經產生了有罪的憂苦,能透過懺悔等方法令其解脫,這樣的人稱為柔和。
酉二、簡差別
此中忍辱,耐他違害;柔和,於他不作違損。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在這當中忍辱,就是能夠忍耐他人的違害;柔和,對於他人不作違損的。總之,自己對於他人不惱害稱為柔和;自己能夠忍辱他人惱害,稱為忍辱,這是二種差別。
申二、觀人而捨2 酉一、觀人2 戌一、標列二時
當知觀人二時差別。一、攝受時,二、處置時。
應當了知觀察他人有二種時間不一樣,第一種是攝受時,以無染及慈悲心,無有顛倒,與作依止,稱為攝受,菩薩初發心時,就頓攝一切眾生為自己的親友,稱為攝受時;第二種是處置時,對方是屬於哪一類的人,就將他安排在哪一類的有情當中,稱為處置時。
戌二、別辨五相2 亥一、於攝受時2 天一、標
於攝受時,應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攝受。
於攝受眾生時,應該以五種相貌來觀察,然後才來攝受他。
天二、列
一、由歸誠,二、由技能,三、由智慧,四、由行跡,五、由廉儉。
如果一個人能對三寶歸敬忠誠、有特殊技藝才能、有智慧、行為端正、不貪而且勤儉,就可以攝受這個人。
《由行跡者:謂能行履正行跡故,離邪行故。
亥二、於處置時2 天一、標
於處置時,亦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處置。
要安排處置人時,也要由五種相貌來觀察對象,然後才做安排處置。
天二、列
一、堪處事業,置事業中;二、堪處思業,置思業中;三、堪處和業,置和業中;四、堪處護身財業,置護身財業中;五、堪處法業,置法業中。
這人能夠承辦事情,就請他去管事;這人能夠善於思考,就請他去作;這人能夠令人和合,就請他作知客師或公關;能夠保護身體、財產,就安排他作醫生、護士或掌管財產作會計等;這人能夠修學佛法,喜歡聽經、念佛、靜坐,就護持他,專門讓他去修戒定慧。
酉二、捨3 戌一、標數
捨略有五。
捨,要略而言有五種。
戌二、列類
一、田地捨,二、財物捨,三、隨宜捨,四、飲食捨,五、最勝捨。
將田地捨出來;施捨財物;在適當時,布施應該要布施的東西。對方沒有東西吃,給他食物;布施最殊勝的物品或法給對方。
戌三、釋名
此中捨相、捨具名捨。
這當中捨的相狀、捨的資具,稱為捨。有無貪俱行思就能發動身語二業,做種種布施成就捨相;捨具是指捨的內容物,如前面所說的田地捨、財物捨、隨宜捨、飲食捨、最勝捨。
申三、行賢善行2 酉一、總標舉
賢善行者,為性於他無所違負、無所欺誑。
有賢善行的人,心性對於他人,既不會違背辜負,也不會欺騙誑惑他人。
酉二、隨難釋
無所違負,復有五種。一、無顛倒違負,二、無委信違負,三、無承事違負,四、無契約違負,五、無他方便違負。
不違背辜負他人,有五種情況。
一、無顛倒違負,不會用矯詐欺騙的方法,將他人寄托自己的東西,占為己有;
二、無委信違負,不會違背辜負人委託信用於己的事物;
三、無承事違負,不會本來答應要恭敬承事他,要伺候他,結果說一說又沒作了;
四、無契約違負,不會違背辜負與人訂下的契約;
五、無他方便違負,不會想出其他各種方法來違背辜負他人。
申四、不放逸2 酉一、總標舉
不放逸者,謂修習諸善法,防護不善心。因果相屬故,俱應為彼相。
什麼稱為不放逸?不放逸是精進的修習種種善法,防護不善心,例如修戒、根律儀等。以斷惡修善為因,能成就可愛的果報,因果相屬,都屬於不放逸的相貌。
酉二、廣種類
此復有五種應知。一、求財不放逸,二、守財不放逸,三、護身不放逸,四、護名不放逸,五、行法不放逸。
不放逸又有五種應當了知:求財時不要放逸;守財時,也不可以放逸,保護自己的身體也不能太過放縱;為保護自己的名譽而修不放逸;不斷精進修習善法,維持無貪、無瞋、無癡的善心而修不放逸。
未三、顯力能2 申一、標列2 酉一、五力
如是一切,總有五力能生吉祥。一、善尸羅力,二、善朋友力,三、無弊吝力,四、可委信力,五、法力。
如上所說忍辱、柔和、觀人而捨、行賢善行、不放逸五法,總共有五種力量能夠產生吉祥:善尸羅力,由忍辱柔和故有;善朋友力,由觀人故有;無弊吝力,由捨故有;可委信力,由行賢善行故有;法力,由不放逸故有。
酉二、吉祥
當知吉祥亦有五種。一、眾所愛樂,二、富貴自在,三、怨敵退伏,四、饒益所依,五、往諸善趣。
應當了知吉祥也有五種:
一、眾所愛樂,大家都歡喜好樂親近;
二、富貴自在,饒具財富身心自在;
三、怨敵退伏,怨家敵人能退開降伏;
四、饒益所依,能令所依身心獲得利益;
五、往諸善趣,來生不墮惡趣,能到人天善趣。
申二、配釋
前四種力,總能生起四種吉祥;第五一力,能生第五。
前四種力,包括善尸羅力、善朋友力、無弊吝力,還有可委信力,這四種力都能夠得到四種吉祥,就是眾所愛樂、富貴自在、怨敵退伏、饒益所依;第五種善法力能夠往諸善趣。
卯三、證得等差別2 辰一、略配屬3 巳一、由為緣4 午一、先煩惱業為緣
問:幾根先煩惱業之所感得?答:八。
問:哪幾根是過去的煩惱與業所感得的呢?答:有八根,由過去生的煩惱業為緣,產生現在的七色根與命根。
午二、名色為緣
問:幾根名色為緣?答:一。
問:幾根是以名色為緣?答:意根一根。
午三、觸處為緣
問:幾根觸為緣?答:五。
問:幾根以觸為緣?答:苦樂憂喜捨這五受根。
午四、策勵為緣
問:幾根策勵為緣?答:八。
問:幾根以策勵為緣呢?答:信進念定慧,與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具知根這八根;五善根與三無漏根要靠後天的努力才能夠得到的,由策勵精進的修道才能夠得道,因此是以策勵為緣。
巳二、由應修4 午一、應防護
問:幾根應防護?答:八。
問:哪幾根是應該要防護的?
答:七有色根與命根這八根要防護它,不要讓它去攀緣外境;命根也要保護好,才能夠修行,這是應防護的。
午二、應調靜
問:幾根應調靜?答:一。
問:幾根應該要調靜的?答:意根一,不要讓意根一直心猿意馬,到處亂跑,應調伏意根,使遠離煩惱令心寂靜。
午三、應寂止
問:幾根應寂止?答:五。
問:哪幾根應該寂靜、止息?答:五受根,若無苦樂憂喜捨的干擾,能令心常處於寂靜、止息,不會產生喜怒無常而造業,所以應該寂止這五受根。
午四、性調順等
問:幾根自性調順、寂靜、寂止,復能調伏、寂靜、寂止?答:八。
問:哪幾根自性是調順、寂靜、寂止,又能調伏、寂靜、寂止?答:有八根,就是五善根與三無漏根。當修行人內心不被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等十相所干擾,呈現調順時,或遠離五蓋、八種尋思的障礙,趣向寂靜的禪定,乃至心住一趣而寂止得定時,才能成就五善根與三無漏根的功德,所以說這八根的自性是調順、寂靜、寂止,又能調伏、寂靜、寂止。
巳三、由類別2 午一、有漏攝4 未一、捨
云何諸根捨?謂同分界地諸根滅,餘生起。
什麼是諸根捨呢?這個人在同分界地的諸根滅了,在另一個同分界地的諸根又生起了。如欲界有情死歿後,屬於欲界的諸根滅,在欲界又生起另外一個果報體的諸根,可能是人,可能是畜生,可能是餓鬼,仍是在同一個欲界內,這是同分界地。
未二、棄
云何諸根棄?謂不同分界地諸根滅,餘生起。
什麼是諸根棄呢?就是這個人在一個界地的諸根滅了,而另一個不同分界地的諸根生起了。譬如說在欲界死歿,欲界的諸根滅了,感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果報的諸根生起,這是棄捨前一個界地的諸根,而生起其餘不同界地的諸根。
未三、斷
云何諸根斷?謂斷彼繫縛一切煩惱。
什麼是諸根斷呢?是指斷除繫縛諸根的一切煩惱。
未四、退
云何諸根退?謂世間興盛若定、若生所有失壞。
什麼稱為諸根退呢?世間的興盛、富貴吉祥、或者得到禪定、或者是生到色界天去等,如果又再退失了,這是諸根退。
以上是解釋捨棄斷退的定義,這些都屬於有漏的種類。
午二、無漏攝2 未一、問
問:聲聞、獨覺、菩薩諸根,有何差別?
問:聲聞、獨覺、菩薩的諸根有什麼差別?
未二、答2 申一、標列
答:當知差別略有五種。一、品類差別,二、任持差別,三、羂索差別,四、正行差別,五、證得差別。
答:應當知道聲聞、獨覺與菩薩的諸根差別,要略而言有五種:
一、品類差別;二、任持差別;三、羂索差別。四、正行差別;五、證得差別。
申二、隨釋5 酉一、品類差別
品類差別者,諸菩薩根,其性上品;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軟品、中品。
品類差別是指菩薩的根器是屬於上品,聲聞是軟品的根器,獨覺是中品根器。以根性的不同,說明品類差別。
酉二、任持差別
任持差別者,諸菩薩根,一切明處善巧任持;聲聞、獨覺所有諸根,一分明處善巧任持。
一切明處就是五明,包括內明、因明、聲明、工巧明、還有醫方明。菩薩於一切明處都有善巧的智慧,都能任持具足;而聲聞、獨覺所有諸根,只要將五明中的內明一分,做好即可以。
酉三、羂索差別
羂索差別者,諸菩薩根,大悲所羂;聲聞、獨覺根不如是。
羂索差別方面,是指菩薩的根性為大悲所羂,菩薩發願無量劫中在生死度眾生。聲聞、獨覺則不是,他們希望早入無餘依涅槃;這世間太苦,不想再來。
酉四、正行差別
正行差別者,諸菩薩根,自利利他正行現前;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自利現前。
正行差別是指菩薩的根性,不但要自利也要利他。聲聞、獨覺所有諸根,急求了脫生死苦惱,自利現前。這是正行的差別。
酉五、證得差別
證得差別者,諸菩薩根,證得無上大菩提果;聲聞、獨覺所有諸根,證得下中二菩提果。
證得果位的差別;菩薩諸根證得無上大菩提的佛果,是最圓滿的;聲聞的諸根證得阿羅漢是下品的菩提果,獨覺證得辟支佛是中品的菩提果。這是分別菩薩與聲聞獨覺證得果位差別。
以上是說明證得等差別的略配屬,以下是廣決擇。
辰二、廣決擇2 巳一、清淨諸根攝2 午一、約諸根體業辨2 未一、唯辨喜根2 申一、問
問:若補特伽羅依未至定修諦現觀,彼得果時,起初靜慮喜根現前,為不起耶?
問:若有一類人依止未到地定,修四諦現觀,在證果時,會不會有初靜慮的喜根現前呢?還是喜根不生起呢?
申二、答2 酉一、標差別
答:有一能起,有一不起。
答:有的人能生起喜,有的人不能。
酉二、釋因緣
若有利根,眾多善本之所資助;彼能現起,非餘。
若是利根的行者,有眾多信進念定慧的善根、二道資糧圓滿為本做為資助,所以能夠現起喜,其他鈍根的人就不能。
未二、通辨諸根2 申一、配屬證得2 酉一、證得諸定3 戌一、初二靜慮2 亥一、舉初靜慮
問:幾根入初靜慮?答:八。後三,一分能入,一分不能。
問:二十二根中有哪幾根可以入初禪?答:有八個根可以入初禪,就是意根、喜根、樂根、還有五善根。後三是三無漏根,這是意根、喜根、樂根、捨根、信等五善根這九根的分位,其中一部分能入初禪,這一分是意樂喜與信進念定慧可以入。一部分不能入的就是捨根,由於初禪沒有捨的功德。
亥二、例第二靜慮
如初靜慮,第二亦爾。
如初靜慮如是,第二禪也是一樣。也是八根能入,捨根不能入於二禪。
戌二、第三靜慮
第三亦爾,然非即彼。
第三禪也一樣有八根能入,但與前有所不同。三禪的功德是捨、念、正知、樂與心一境性,而無喜根,一分不能入的就是喜根。一分能入是其他的意根、樂根、捨根、還有五善根八根可以入三禪。
戌三、第四靜慮及無色定
第四靜慮及無色定,七根能入。後三,有一能入,有一不能。
第四禪及無色定,信進念定慧五善根與意根、捨根七根能入。後三無漏根的九根分位中,有一分不能入的就是喜根與樂根,其餘能入的是指信進念定慧,還有意根與捨根。後三無漏根的支分中,有一類聲聞能入,即信進念定慧五善根、意根與捨根七根能入。有一分不能,是指若入定深慧淺的無色定,難以增長與修行信等五善根、意根與捨根,此時一類菩薩七根不能入。
酉二、證得聖果3 戌一、初二果2 亥一、辨差別2 天一、預流果
問:幾根得預流果?答:或一、或八。
問:哪幾根得預流果?答:或者有一個未知欲知根,這是約假法而說的;或是八個,是五善根,加上意根、樂根及捨根,這是約實法而說的。
天二、一來果
或二、或九得一來果。
約假法而言,有未知欲知根與已知根這二根;或是約實法而言,有意根、樂根、捨根、五善根及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其中一個,這二種情形可以得二果。
亥二、簡取捨
憂根雖道所依,非道攝故,此中不取。喜根非堅住故,此亦不取。若通取者,當增其數。
有出離欲俱行憂時而精進修行,此時憂根雖然是修道所依,可是不是聖道所攝,所以不將憂根算在裡面;若在未到地定證得聖道,喜根是不堅住的,像有一類鈍根,得到初果但沒有喜,此處也不將喜根算在裡面;如果要通取憂根與喜根,應當增加根數。
戌二、不還果
問:幾根得不還果?答:或十一、或二。憂根道理,如前應知。
問:二十二根裡面有哪幾根是得不還果?答:或是十一根;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善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或二根就是未知欲知根與已知根,憂根不算在內的道理如前文所說。
戌三、阿羅漢果
問:幾根得阿羅漢果?答:或一、或十。
問:哪幾根得阿羅漢果?答:或是具知根一根;或是十根;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善根這九根,再加上具知根。
申二、建立業用2 酉一、憂根攝3 戌一、引經
如經言:於上解脫希、求、憂、慼。
如經上說:有情對於能夠解脫煩惱這一件事情,心裡希望、追求、憂慮、悲慼。
戌二、釋名4 亥一、希
云何希?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是處眾聖能具足住。
什麼是希?修行人心裡這樣想:涅槃是所有的聖人都能夠圓滿安住的處所,希望自己也能夠成就解脫的功德。
亥二、求
求云何?謂修行者作如是念:我於是處當具足住。
什麼是求?修行人心裡這樣想:我應該具足安住到無住涅槃,應該努力追求解脫。
亥三、慼
慼云何?謂於下劣不生喜足。
什麼是慼?修行人對所證得的下品境界心理憂慼不生歡喜滿足。
亥四、憂
憂云何?謂於無上心生思慕。
什麼是憂?修行人對於最圓滿的,不能再超過了的境界,如大乘人對於成佛,小乘人對於得阿羅漢果,心裡生出思惟仰慕,擔心自己不能成就。
戌三、料簡2 亥一、初二果
此中,預流、一來,於一切種皆圓滿故,建立憂根。
在這當中,初果與二果都有希、求、憂、慼的心情,而建立憂根,又稱為出離欲俱行憂。
亥二、不還果
若不還果,雖有初二,餘二無故,不立憂根,唯善法欲。
如果是不還果,為什麼不立憂根?因為三果聖者希望、追求成就阿羅漢果,但是已經離欲界欲,不會有憂,自知只要願意努力就可以很快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沒有慼,也不會憂,因此不立憂根,只有善法欲。
酉二、喜等根攝2 戌一、辨依捨3 亥一、喜為依
問:頗有依止喜根,能捨喜根、憂根、捨根耶?答:有。謂依出離喜根為依止故,捨依耽嗜三根。
問:有沒有依止喜根,能捨喜根、憂根,還有捨根呢?答:有,如果有出離心為依,所生起的依出離喜,就可以捨離愛著五欲引起的依耽嗜喜、依耽嗜憂及依耽嗜捨三根。
亥二、憂為依
問:頗有依止憂根,捨憂根耶?答:有。謂依出離為依止故,捨依耽嗜。
問:有沒有依止憂根捨離憂根呢?答:有,就是以出離心為依止,能捨離愛著五欲引起的依耽嗜憂。
亥三、捨為依2 天一、問
問:頗有依止捨根,捨捨根耶?
問:有沒有依止捨根來捨離捨根?
天二、答2 地一、依一性捨
答:有。謂依一性捨為依止故,捨依種種性捨。
答:有,就是依四空定來捨除色界種種捨。空無邊處定只有緣空為境界;識無邊處定以識為境界;無所有處定以無所有為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就是去除無所有再往上,這四種定稱為一性捨。依一性捨為依止故,捨離色界色乃至法等種種性捨。窺基大師說:無色界捨唯緣法塵,名一性捨。色界境多,名種種捨。緣無心,名無所依捨。緣有心,名一性捨。
地二、依無所依捨
無所依捨為依止故,捨依一性捨。
以出世間無所依捨為依止,能捨離依一性捨。捨的層次有很多種,就世間而言,最高的就是依四空定的一性捨。若就出世間而言,依無相心三摩地或是滅盡定就是無所依捨,可以捨離四空定的一性捨,究竟出離捨根。
戌二、簡差別2 亥一、未知欲知根攝
得預流果時,未知欲知根亦滅亦捨,非起而棄,非斷非退。
修行人證初果時得到已知根,未知欲知根就滅了,也捨了;得到已知根以後,未知欲知根不會再現起,這是非起而永遠的棄捨;證初果並不是說將未知欲知根斷除了,只是轉變而已,由於已成就另一個不同的境界,未知欲知根也是信進念定慧,意、樂、喜、捨九根的分位,與已知根的內容是一樣,只是層次不同,所以也不會退失,因為已經證得擇滅了,證得諸法實相以後,所有的善根都不會退失。
亥二、已知根攝
得阿羅漢果時,已知根道理,應知亦爾。
得阿羅漢果時,已知根亦滅亦捨,非起而棄,非斷非退的道理,應當知道也是一樣。其實三無漏根內容都是一樣,只是層次不同,轉變得更圓滿而已。
午二、約補特伽羅辨2 未一、根性差別2 申一、聲聞2 酉一、明練根2 戌一、辨有無2 亥一、問
問:幾補特伽羅有練根耶?
問:哪一些人有練根呢?
亥二、答2 天一、標有
答:一切有學;及無學五,退、思、護、住、堪達種性。
答:一切有學的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及四果向的聖者,及五種鈍根無學聖者;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堪達種性之無學都有練根。
天二、簡無
非諸獨覺,亦非菩薩,性利根故。
不是獨覺,也不是菩薩有練根,因為獨覺與菩薩是利根,不用修練根。
戌二、辨修證2 亥一、預流2 天一、得證一來果
問:若預流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證一來果耶?答:證。
問:如果初果聖人修習練根,既然能夠練根,能不能證得二果呢?答:可以證得二果。
天二、不證不還果
問:亦證不還果耶?答:不證。對治難得故,所應得義極廣大故。
問:初果聖人修習練根以後,也證不還果嗎?答:不會證三果,由於欲界的貪欲與瞋恚很難對治,要證得三果的聖道很廣大,不容易斷欲瞋證得,因此初果聖人修了練根以後,最多證二果,不能證三果。若已對治欲界的貪欲與瞋恚就可證得三果。
對治難得者:此中對治,謂修四無量定,由能永斷欲界貪欲及與瞋恚,故名難得。
得義者,略有二種。一者、證得沙門果義,二者、證得聖神通義。今說不還,名應得義。證八解脫,離諸愛味,名極廣大。
亥二、不還2 天一、得進離欲
問:若不還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進離欲耶?答:進。
問:若三果聖人修練根時,既然能夠練根,也能夠進一步離欲嗎?答:可以。這是指依未到地定修聖道證得三果的人,假如繼續修,一定可以離欲得到禪定的。
天二、不證阿羅漢果2 地一、問
問:亦證阿羅漢果耶?
問: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嗎?
地二、答2 玄一、由前因
答:不證,由前因故。
答:不能證得阿羅漢果,是由於前面的原因,什麼原因呢?因為要對治最微細的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的我執煩惱,這是很難成就的,所應成就的阿羅漢果及六種神通內容非常廣大,若沒有金剛喻定不能成就。
玄二、明當證
轉根已後,一切皆證。
若修成功以後,轉變根器,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
酉二、明轉根
問:何故轉根?答:於薄少昇進不生喜足故,為植引發勝定力故,為植多聞力故,為植論議決擇力故,為植觀察甚深法忍力故。
問:為何能夠轉根?
答:一、對於鈍根少許昇進不生喜足;
二、為了培植引發殊勝的禪定;
三、為栽培多聞力的緣故。
四、為了栽培論議決擇的能力,成就辯才無礙,也必須練根;
五、為培植觀察甚深法的勝解力,也就是為了觀察甚深的法性,成就忍可的智慧,必須修練根。三果聖人修練根,若成就這五種功德,轉變善根能證得阿羅漢果。
申二、菩薩2 酉一、問
問:諸菩薩未知欲知等三根,云何建立?
問:諸菩薩的未知欲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如何建立?
酉二、答3 戌一、建立初根
答:於勝解行地,建立初根。
答:在勝解行地,還在加行位,建立未知欲知根。
戌二、立第二根
於淨增上意樂地等,立第二根。
淨增上意樂地就是初地以上到十地菩薩,因為已經證得出世聖道,內證清淨意樂的緣故,建立第二根已知根。
戌三、立第三根
於如來地,立第三根。
成佛就是證得具知根了,這是菩薩無漏的第三根具知根。
未二、圓滿差別2 申一、有學2 酉一、問
問:由幾種滿,名學滿耶?
問:有幾種圓滿稱為有學的圓滿呢?
酉二、答2 戌一、略標
答:由三種滿。
答:有學的聖者有三種圓滿。
戌二、列釋3 亥一、根滿
一、根滿,謂利根。
一、根滿,利根的有學是第一種圓滿。
亥二、定滿
二、定滿,謂八解脫定。
二、定滿,成就八解脫定的有學聖者,禪定的功德才圓滿。八解脫定就是得到四禪八定及滅盡定,其實最重要的是指滅盡定,如果得到滅盡定,才是定滿。
亥三、果滿
三、果滿,謂不還果。
三、果滿,是指得不還果。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學聖者,最高的果位就是三果。得了三果的聖人可以稱為有學果滿,得了三果永遠不會退失到欲界來了。
申二、無學2 酉一、明得有
若諸無學,得有二滿。一、根滿,謂不動法。二、定滿,如前應知。
若諸無學阿羅漢有二種圓滿, 第一是利根的不動法的無學聖者,稱為根滿;第二是定滿,如前文所說應當了知。
酉二、顯得名
一切無學,皆由果滿說名為滿。
一切無學都由果滿說名為滿,因為是聲聞乘最高果位。
以上是以清淨諸根來分別二十二根,接下來是要分別雜染諸根。
巳二、雜染諸根攝2 午一、簡方便2 未一、不調伏2 申一、舉經問
問:如說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亦不修習,此差別名有何義耶?
問:如經典上說:凡夫的六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亦不修習,這麼多不同的名字有什麼不同的道理嗎?
申二、釋義答2 酉一、標
答:略說由四因緣,諸根名不調伏。
答:要略而言,根不調伏有四種因緣。前文所說不守、不護、不防,亦不修習,這四種。
酉二、釋2 戌一、舉調伏2 亥一、依簡擇力2 天一、守
謂簡擇力為依止故,於諸境界,若不應縱諸根之者,便起加行令不縱逸。
以聞思慧的簡擇力為依止,對於境界,能夠簡擇得失,若不應該放縱六根時,就能如理作意,使六根不攀緣六塵,守住六根不令放縱奔逸於五欲中。
天二、護
若應縱者,便起加行縱彼諸根,護諸煩惱令不現起。
心境相對,若可以縱許六根去緣取六境時,應當如理作意之後,再令六根去緣取六境,保護這一念心,不要生起煩惱。若久防護根,多生勞倦,暫時的縱許自己的六根去見聞覺知,應當防護煩惱不令現起,是名保護諸根。
亥二、依斷對治力
斷對治力為依止故,即於如前所說境界,為性無著,為性煩惱不復現行。
依止修慧斷除對治煩惱,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能夠防護諸根,心不執著境界;由修慧斷除煩惱的種子,自然就會有根律儀,使得煩惱不再生起現行,這就是修諸根。
戌二、成不調
若無是四調諸根者,當知彼根名不調伏,由不守故、不護故、不防故、不修故。
若沒有運用守、護、防、修這四種方法,令諸根不攀緣外境,或緣取境界時不生煩惱,此時諸根就是不調伏,這是由於不守持、不保護、不防止、不修習諸根的緣故。
未二、善調伏
若有是四調諸根者,當知與彼四種相違,名為調伏乃至修習。
若能善於運用守、護、防、修這四種方法,令諸根不攀緣外境,或緣取境界時不生煩惱,若與前文所說的沒有用四種方法調伏諸根的情形相反,就稱為於諸根善調伏、善防守、善保護、善防止、善修習。
午二、辨得果2 未一、不調伏攝2 申一、徵
云何不調伏者能引眾苦?
為什麼說六根不調伏的人能引生種種的眾苦?
申二、釋2 酉一、標
謂能生六種苦故。
如果不調伏六根,會有六種苦果。
酉二、列
一、擾惱住所生苦,二、他所擯黜苦,三、他所譏毀苦,四、追悔所生苦,五、往生惡趣苦,六、生等諸苦。
不調伏六根的六種苦果:心裡有很多擾動煩惱產生的苦;被他人擯出罷黜出去的苦;被他人譏嫌嘲笑的苦;常常令自己有追憶後悔的苦;來生還有墮到三惡道去的苦;有愛別離苦生老病死等輪迴六道之苦。
未二、善調伏攝
若有諸根善調伏者,當知與此相違,斷六種苦,引諸快樂。
若有人能夠守護防修諸根的話,應當了知與諸根不調者相反,能夠斷除以上所說的六種苦,引生種種的快樂。
卯四、相攝差別6 辰一、約三聚有情辨2 巳一、問
問:十四種根、三聚有情,為十四攝三,三攝十四耶?
問:二十二根中,如果除掉信進念定慧五善根與三無漏根,剩下十四根。十四種根及三聚(界)有情,是十四根攝三聚有情,還是三聚有情攝十四根呢?意指這十四根與三界的有情,三界的範圍廣,還是這十四根的範圍廣呢?
巳二、答2 午一、標攝不攝2 未一、標簡
答:三攝十四,非十四攝三。
答:是三聚有情含攝這十四根,不是十四根含攝三聚。
未二、徵釋
不攝何等?謂外處少分。
為什麼說不是十四根攝三聚,不攝是什麼意思?三界中的器世間,並沒有攝在十四根中,這是外處少分。所以說三聚有情含攝這十四根,不是十四根攝三聚。
午二、隨釋三聚
三聚有情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聚有情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有情。
辰二、約三受辨
問:五根、三受,為五攝三,三攝五耶?答:更互相攝。
問:苦、樂、憂、喜、捨的五受根及苦、樂、捨的三受,是五受根含攝三受呢,還是三受含攝五受根呢?答:五受根與三受的範圍其實是一樣,只是開合不同,稱為更互相攝。
辰三、約三十七覺品法辨2 巳一、問
問:五根、三十七覺品法,為五攝三十七,三十七攝五耶?
問:信進念定慧五根與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五根攝三十七菩提分法,或是三十七菩提分法攝五根呢?
巳二、答2 午一、標攝不攝2 未一、標簡
答:三十七攝五,非五攝三十七。
答:三十七菩提分法可以含攝信進念定慧五善根,並不是信進念定慧五善根含攝全部的三十七道品。
未二、徵釋
不攝何等?謂語、業、命、喜、安、捨。
為什麼說非五善根攝三十七菩提分法,不攝是什麼?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有正語、正業、正命,還有七覺支的喜、安、捨,這六個是信進念定慧五善根所不攝,因此說三十七菩提分法攝五善根,而不是五善根含攝三十七菩提分法。
午二、隨釋開合
如是或六、或四,彼所不攝。
三十七菩提分中的正語、正業、正命、喜支、安支、捨支,這六個不攝屬於五善根;若將喜、安、捨歸屬於受,加上正語、正業、正命,成四個都不攝屬於五善根。
辰四、約三無漏根辨2 巳一、問
問:五根、三根,為五攝三,三攝五耶?
問:五善根及三無漏根的相攝情況,是五善根含攝三無漏根,還是三無漏根含攝五善根呢?
巳二、答2 午一、標簡
答:三攝五,非五攝三。
答:是三無漏根含攝五善根,不是五善根含攝三無漏根。
午二、徵釋
不攝何等?謂意、樂、喜、捨根。
為什麼說不是五善根含攝三無漏根,不攝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三無漏根的體性就是意、樂、喜、捨以及信進念定慧。意、樂、喜、捨根不攝在五善根內,所以說是三無漏根含攝五善根,不是五善根含攝三無漏根。
辰五、約九遍知辨2 巳一、問
問:九遍知幾根攝?
問:九種遍知與二十二根中是哪幾根相攝?
巳二、答2 午一、標非根攝
答:此九遍知,斷遍知攝故,非根所攝。
答:這九遍知不是屬於二十二根所攝,因為九遍知是屬於斷煩惱成就的智慧所認知的對象,所以說不是根所攝。
午二、釋九遍知2 未一、別辨相2 申一、徵
何等為九?
哪些是九遍知?
申二、釋9 酉一、初遍知
謂欲繫苦集見所斷斷,是初遍知。
修行者通達了知欲界的苦集二諦,於見道位斷除了繫屬於欲界苦集諦中分別起的煩惱,這就是第一個遍知。
酉二、第二遍知
色無色繫苦集見所斷斷,第二遍知。
修行者通達了知色界與無色界的苦集二諦,於見道位斷除了繫屬於色界與無色界苦集諦中分別起的煩惱,是第二個遍知。
酉三、第三遍知
欲繫滅見所斷斷,第三遍知。
修行者通達了知欲界的滅諦,於見道位斷除了繫屬於欲界滅諦下分別起的煩惱,是第三遍知。
酉四、第四遍知
色無色繫滅見所斷斷,第四遍知。
修行者通達了知色界與無色界繫的滅諦,於見道位斷除了繫屬於色、無色界滅諦下分別起的煩惱,是第四遍知。
酉五、第五遍知
欲繫道見所斷斷,第五遍知。
修行者通達了知欲界的道諦,於見道位斷除了繫屬於欲界道諦下分別起的煩惱,是第五遍知。
酉六、第六遍知
色無色繫道見所斷斷,第六遍知。
修行者通達了知色無色界的道諦,於見道位斷除了繫屬於色界與無色界繫的道諦下分別起的煩惱,是第六遍知。
酉七、第七遍知
下分結斷,第七遍知。
修行者於修道位斷除欲界的修惑,欲界愛煩惱斷盡時,稱為第七遍知。
酉八、第八遍知
色愛盡,第八遍知。
修行者於修道位斷除色界的修惑,色界俱生起的愛見煩惱斷盡時,稱為第八遍知。
酉九、第九遍知
無色愛盡,第九遍知。
修行者於修道位斷除無色界的修惑,無色界俱生起的愛見煩惱斷盡時,稱為第九遍知。
未二、明建立2 申一、標列
當知遍知略由二緣而得建立。一、通達諦斷故;二、永度界斷故。
應當了知遍知要略而言由二種因緣而得建立:
一、通達三界四諦的道理,證得諸法實相時,斷分別所起煩惱;
二、永遠超越三界俱生起的煩惱,屬於修所斷的煩惱斷了。
通達諦斷:見所斷斷,名通達諦斷,由是建立初六遍知。
修所斷斷,名永度界斷,由是建立後三遍知。
申二、配釋2 酉一、通達諦斷攝2 戌一、初二遍知
由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二遍知。
第一遍知斷見道所斷欲界苦集諦中分別起的煩惱;
第二遍知斷見道所斷色界與無色界苦集諦中分別起的煩惱。
由相同分:苦、集二諦,名相同分,有為有漏,其相同故。
界不同分:欲界繫煩惱不與上界的煩惱一起斷,稱界不同分。
界同分:第二遍知是色、無色界二界合起來一起斷煩惱,這是界同分。
戌二、次四遍知
相不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四遍知。
第三遍知是斷見道所斷欲繫滅諦的煩惱;
第四遍知是斷除見道所斷色無色繫滅諦的煩惱;
第五遍知是斷除見道所斷欲繫道諦的煩惱;
第六遍知是斷除見道所斷色無色繫道諦的煩惱;
雖然這四種遍知都是要證得無為,但滅諦是無漏無為的境界,道諦是無漏有為的境界,它們的體性有異,所以說相不同分。
又欲界繫煩惱不與上界一起斷,稱作界不同分。
色、無色界都屬上界,它們的煩惱合在一起斷,就是界同分。
酉二、永度界斷攝3 戌一、第七遍知
永度劣界故,立一遍知。
劣界是指欲界。將欲界所有修所斷的煩惱都斷除了,安立一種遍知,是第七遍知。
戌二、第八遍知
永度中界故,立一遍知。
色界就是中界,將色界修所斷的煩惱也斷除了,安立第八遍知。
戌三、第九遍知
永度妙界故,立一遍知。
無色界就是妙界,最微妙的地方,就是只有心,沒有色法的干擾。將無色界修所斷的煩惱斷除了,安立一遍知,是第九遍知。
辰六、約不共佛法辨8 巳一、諸相隨好2 午一、問
問:諸相、隨好、力、無畏等不共佛法,幾根攝耶?
問: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所畏,等字是指還有十八不共法、三念處、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一切種妙智,永害習氣,四一切種清淨,加起來總共有一百四十種不共二乘的佛法,是幾根所攝呢?
午二、答2 未一、標所攝
答:諸相、隨好,舌根及四根依處所攝。
答: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舌根及身根、男根、眼根及這四根依處的扶塵根所攝。
未二、隨難釋
何等為四?謂身根、男根、眼根、舌根。
是哪四根呢?身根、男根、眼根及舌根。八十隨形好是依三十二相而有,所以佛的相好雖然很多,是為身根、男根、眼根、舌根四根之依的扶根塵所攝。
巳二、十力
諸佛十力,如來身中慧根所攝,及具知根。
諸佛十力,是如來身中慧根及具知根所攝。道理上佛的十力不只是慧,也同時取信等五善根,因為以慧照境功能殊勝,故就勝說慧;十力屬於無學位,是屬具知根攝。
巳三、四無所畏等2 午一、舉無畏
四無所畏,五根所攝,及即此一。
佛的四無所畏功德是五善根所攝,及具知根所攝。佛的四無所畏:
一、所知障永遠解脫,佛徹底斷除所知障,對於一切法已經完全覺悟,這是不共於聲聞的功德,聲聞不知道的佛也知道,這一點佛是沒有什麼可以畏懼的;
二、煩惱障永遠解脫,證得漏盡智,與聲聞一樣,這是第二種無所畏;
三、為了求解脫的有情超越眾苦,說出離道,佛說的苦集滅道這些道理,佛提出來的出離方法,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沒有人能夠攻擊,也沒有什麼可畏懼;
四、對於能出離道的障礙應該遠離,也是沒有什麼可以畏懼。佛說的法能令三乘眾生成就三種菩提,只要能依教奉行,絕對沒有錯。
四無所畏,是具知根所攝之一。
午二、例不護
如無所畏,不護亦爾。
如四無所畏,佛的身語意三種,不必特別去保護,永遠不會有過失,這是三不護,佛的三不護也是信進念定慧五善根與具知根所攝。
巳四、三念住
三種念住,非根所攝,然六根所引無貪、無瞋所攝。
佛有三種念住,不是根所攝,是信等五善根及具知根所引發的無貪無瞋二種善法。這三種念住是指佛對三種有情平等無二:
第一種念住:有的人對佛說所說的法,心生歡喜,與佛很相應,也很認真用功,譬如佛告訴他要用功修行,他就真的去用功修行,這時佛對這個眾生也沒有貪心。
第二種念住:有一類眾生不但調皮搗蛋,還有毀謗佛陀,像提婆達多,佛對他也沒有瞋心。
第三種念住:有一種人是中等根性,有時相信佛,有時毀謗佛,佛對這樣的眾生,也是沒有貪瞋的心。這種人信佛時,佛並沒有特別愛護他;不喜歡佛時,佛也不會特別討厭他。
佛度眾生的心情是弟子們應該要學習的,佛對待任何一類眾生,平等無二不生貪瞋癡,稱為三念住,這是由信等五善根及具知根所引發無貪、無瞋二種善法所攝。
巳五、大悲
大悲,亦彼所引無瞋、無癡所攝,非根所攝。
佛的大悲心也是信進念定慧與具知根六根所引發的無瞋、無癡所攝,不屬於諸根所攝。
巳六、無忘失法
無忘失法,如力應知。
佛在一切處所,所做的一切事,於一切時分,常住正念,都不會忘記,名無忘失法。如十力一樣,佛的無忘失法也是慧根與具知根所攝。
巳七、一切種妙智
佛一切種妙智亦爾。
佛的一切種妙智也是屬於慧根與具知根所攝。
巳八、永斷習氣2 午一、略標簡
永斷習氣,非根所攝,然是六根所證煩惱永斷所攝。
佛除了斷盡煩惱,連煩惱的習氣都已永斷,佛永斷習氣的不共法不屬於二十二根所攝,是五善根與具知根這六根所引發,而證得煩惱的永斷。
午二、問答辨2 未一、問
問:諸煩惱品所有麤重,阿羅漢等永斷無餘;復有何品麤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由斷此故,說名如來永斷習氣?
問:阿羅漢及辟支佛永遠斷除煩惱的麤重,但還有哪一品類的麤重是阿羅漢及辟支佛所未能完全斷除的,若斷除以後,才是如來永斷習氣呢?如來永斷的習氣中,有哪一類是阿羅漢及辟支佛所未能完全斷除的呢?
未二、答
答:異熟品麤重,阿羅漢等所未能斷,唯有如來名究竟斷。
答:果報體上的麤重,是阿羅漢及辟支佛所未能完全斷除的,只有佛才究竟的斷除。窺基大師說:阿羅漢等所未能斷的是法執種子。以唯識學來說,阿羅漢沒有斷法執,法執種子沒有永遠斷除,只有佛才能夠究竟斷,所以說佛習氣永斷。
卯五、長養差別2 辰一、略說2 巳一、舉經問
問:如經言:有四種食,皆能長養諸根大種。云何四食?云何長養諸根大種?
問:如經典上說:有四種食,都能夠長養諸根,以及諸根的地水火風大種。什麼是四食?四食是怎麼樣來長養諸根大種的?
巳二、標義答2 午一、出四食
答: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答: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這四種食。
午二、出諸根大種
由此四種,長養五色根及意根,并根所依所有大種。
由這四種食,長養眼耳鼻舌身五淨色根與意根,以及諸根所依止的扶根塵的所有的地水火風四大種。
辰二、別辨3 巳一、通說四食2 午一、明廢立2 未一、辨食非食2 申一、舉段食
問:云何段食?答:諸所食噉,若能長養諸根大種;與此相違,當知非食。
問:什麼稱為段食?答:一段一段分段所食用的食物,如果能夠長養六根,以及長養地水火風四大種,這就是食;如果不能長養諸根大種的就是非食。
申二、例餘食
如段食,餘食、非食,應知亦爾。
如段食是這樣的定義,能夠長養諸根大種的才是段食,其餘的食是悅意觸食、意思食與識食的定義,也與段食一樣的道理;要成為食物必須有長養諸根大種的功能,如果沒有長養的功能就不是食。
未二、明立不立2 申一、明建立2 酉一、別辨相2 戌一、問
問:段食云何能作食事?乃至識食亦爾?
問,為什麼段食能夠成為食的事情呢?乃至識食也稱為食事?
戌二、答2 亥一、辨4 天一、段食
答:若諸段食,能攝益識令其彊盛;由此長養諸根大種,亦令彊盛。
答:段食的營養,有助於眼耳鼻舌身識和意識,令諸識彊盛,眼耳鼻舌身根這些地水火風也會比較彊盛。
天二、觸食
觸能攝受若喜、若樂、若捨一分,由此復能攝益諸識;由攝益故,復能長養諸根大種。
觸能夠攝取領受歡喜、快樂,以及捨受的一分即色無色定相應捨,除掉一分無漏觸相應捨。由此喜樂捨觸能夠攝受增益諸識,又能長養諸根大種,因此說觸也是一種食。觸食要成為食,是依可愛境觸,攝益所依身心而成食義。
天三、意思食
意思為欲證得可愛境界相故,依正方便,起染不染希望喜根,緣未來境攝益於識,由此長養諸根大種。
與意識相應的思心所,為了希望將來得到可愛的境界相,以正確的方法,令內心生起了有染著或沒有染著含有希望的歡喜心,也能夠長養諸根大種,意思也是一種食。意思要成為食,是由於繫意於希望得到未來可愛事的力量,攝受長養增益所依止的身心,所以稱為食。
起染不染希望喜根者:喜有二種,謂依耽嗜及依出離。如其次第,名染不染。
天四、識食
如是三食攝益其識,由體增盛及緣現在、未來生故,識復長養諸根大種。
這裡解釋的識食指阿賴耶識,由於前面三種的段食、觸食、意思食,能攝受增益識食:段食能令識體彊盛,悅意觸食緣現在可愛境生,意思食緣未來可愛境生,也能攝受增益識食,由於識體彊盛,又能長養諸根大種,所以這三食與識食展轉互相攝益。
亥二、結
故立四食。
因此安立四種食。
酉二、隨釋難2 戌一、問
問:云何識與意根為食?
問:為什麼說識能夠與意根為食?
戌二、答
答:由三資持所任持故,能與後後為增盛因,令彼得生。
答:由段食、觸食與意思食三食的資養及任持的緣故,段食能令身體強盛;觸食領納緣現在的可愛境而生;思食是緣未來的可愛境生,這三食滋潤阿賴耶識,使後後識的現行增長強盛,而識的現行要依意根,所以說識能夠與意根為食。
申二、簡不立2 酉一、簡眠夢等2 戌一、問
問:何故眠夢、梵行、等至皆能長養諸根大種,而不立食?
問:為什麼睡眠、梵行及禪定,都能夠長養諸根大種,卻不安立為食?
戌二、答2 亥一、略標列
答:有二種長養。一、攝受別義長養,二、令無損害長養。
答:有二種長養:
一、攝受別義長養,能攝益諸識及攝受諸根大種各別義利的長養。
二、令無損害長養,不損減傷害諸識及諸根大種。
具足這二種長養才能安立為食。
攝受別義長養:段、觸、思食,能攝益識,識復長養諸根大種及與意根,是名攝受別義,非唯令自無損害故。
亥二、明不立
眠夢等法,於後長養雖能長養,於前即非,是故不立。
眠夢、梵行、等至等,這些是屬於令無損害長養,對有情身體沒有損害,可是不能有如前所說攝益諸識及攝受諸根大種的攝受別義長養,因此眠夢、梵行、等至不安立為食。只有段食、觸食、思食及識食,才能夠有攝受別義長養及令無損害長養的作用,才能安立為食。
酉二、簡命根
問:何故命根能任持身,而不立食?答:若離於食,彼終不能長養身故。
問:為什麼命根能保任支持生命活下去,而不安立為食?答:因為若離四食,命根就不能相續,命根終究不能長養根身,因此不安立命根為食。
午二、辨差別2 未一、約麤細辨2 申一、段食攝2 酉一、麤
問:何等段食名麤?答:若非天所食。
問:哪一種段食稱為麤呢?答:不是欲界天人的食物,都屬於麤的段食。
酉二、細
問:何等名細?答:諸天所食。由彼食已,即於身中便自消化,非漸次故。
問:哪一種段食稱為細呢?答:欲界諸天吃的甘露段食就是細食,諸天受用甘露後立刻能被身體消化吸收,不是漸漸的被消化吸收。
申二、觸意思識食攝2 酉一、麤
問:何等觸、意思、識食名麤?答:若在欲界。
問:哪一類的觸食、意思食與識食是麤食呢?答:欲界眾生多分向外攀緣取著欲境,因此欲界的悅意觸食、意思食與識食都很麤劣的。
酉二、細
問:何等名細?答:若在色無色界。
問:哪一類的觸食、意思食與識食是細食?答:若在色界、無色界,不向外緣取欲境,以禪悅為食,他們的悅意觸食、意思食與識食都很微細的。
未二、約有情辨2 申一、出種類2 酉一、已生有情
問:何等名為已生有情?答:若於現在已生增長。
問:什麼是已生的有情?答:若於現在的生有與及已生增長的本有這二種生命的形態,都可稱作已生有情。
酉二、求有有情
問:何等名為求有有情?答:若有希求未來諸有。
問:什麼是求有有情?答:若有希求未來諸有的有情,名為求有有情。如中有。
申二、辨長養2 酉一、名差別2 戌一、住
問:何等名住?答:若無損害長養。
問:什麼是住?答:如沒有損害的長養,是住。
戌二、安
問:何等名安?答:若攝受長養。
問:什麼是安?答:若是能夠攝受又能夠長養,是安,也就是前文所說的攝受別義長養。
酉二、相差別2 戌一、安住
問:已生有情,云何由食而得安住?答:如前所說道理應知。
問:已生有情如何由這四種食而能安住?答:由於四食能攝受長養諸識、諸根及大種,又具無損害長養的功能,所以說已生有情由食而得安住。應當了知如前文所說道理。
如前所說道理應知者:謂如前說:若諸段食,能攝益識令其彊盛,乃至廣說識復長養諸根大種。安住道理,應如是知。
戌二、攝受2 亥一、問
問:求有有情,云何由食攝受?
問:求有有情的中有,如何由食來攝受?
亥二、答2 天一、初三食
答:由三門故,二種雜染增長。謂業、煩惱二種雜染,依識而有。
答:由段食、觸食和意思食三門的緣故,而有業及煩惱二種雜染的增長,二種雜染都是依識而有的。
天二、第四食
由三門、雜染資長識故,諸求有者,於無間生攝受餘有。
由於段食、觸食、意思食三門以及雜染增長諸識,使令求有的有情,無間去取得另外一個生命體。
巳二、別廣段食2 午一、問
問:段食何時建立為食?
問:眾生分段而食的段食,什麼時候才能夠建立為食?
午二、答4 未一、標簡時
答:於變壞時。若受用時,建立觸食。
答:食物嚼碎變壞進到胃裡面消化以後,才稱為食。若正在吞嚥受用時,是觸食,而不是段食。
未二、出彼體
由彼攝受方得增益,是故段食三處所攝,謂香、味、觸建立為食,不立色處。
由於有情在食物嚼碎變壞消化以後,能夠被攝受成營養,才能使令有情諸根大種獲得增益。所以說段食是香、味、觸三處所攝。以香、味、觸三法建立為食,不立色處為食。
謂香味觸建立為食:此處文中所說段食,應當說是香味觸處所攝。為什麼呢?由於有香、味、觸才受用這些食物,要等到食物正在被嚼碎變壞消化後,才能長養根身,如果不能消化、不能變壞,就會對身體有所損減。色與聲這二法對於身體沒有長養、損減、消變的功能,因此不說色與聲是屬於段食。
未三、明損益2 申一、總標
由彼要至味勢熟等變壞之位,方損益故。
為什麼段食到變壞後,才算是食呢?因為要等到食物嚼碎,香、味、觸變壞以後,才能被消化受用,方能有增益或損害身體的作用。
申二、別辨2 酉一、攝益
或有段物,於受用時有所損害,於變壞時方能攝益,如苦辛等。
有些食物,在受用時感覺不好吃,可是吃下去變壞後就有好處。如苦辛等。
酉二、損害
或有段物,於受用時暫為攝益,於變壞時乃為損害,如有甘美所不宜物。
有些段食,在受用接觸時,很可口很高興,可是變壞受用時,對身體有損害,如甘美但對身體有所不宜。
未四、結建立
故變壞時方立為食,非受用時。
段食變壞後才建立為食,不是受用時建立為食。食物吃下去後能攝益增長諸識及諸根大種,才安立為食。
巳三、簡不說餘2 午一、問
問:更有所餘眾多行法住因可得,謂生、先業、神通、因緣合會、離障;何故但說此四為食?
問:更有其他有為法能夠令生命安住的因緣,如出生、過去世的業力、神通、因緣合會、遠離種種的障礙,為什麼只有說這四種是食?
1-生是諸行住因。由諸行生,方得有住,無有無生而有住者。
2-由善、不善、無記作意引發先業,能牽諸行令住不絕。所謂外分,共不共業之所生起。
3-心自在通。由彼勢力,增諸壽行,或住一劫、或住劫餘。
4-因緣和合是諸行住因。謂善、不善、無記諸法,乃至因緣猶未散壞,於爾所時相續而住,無有斷絕。
5-無諸障礙是諸行住因。由此能令諸行生時無障因緣,諸行生已相似相續而住,遠離相違敗壞因緣。卷66。
午二、答2 未一、略標義
答:以多分故,易覺知故,於諸念住易趣入故,於日日分易資養故,唯此四種應顯為食。
答:有這麼多原因可以使五蘊的生命體安住,為什麼只有說四食能夠令生命體相續安住呢?對於已經存在的生命體而言,四食是能夠使生命體安住的主要的因緣,而且容易感覺得到,於四念住中也容易趣入,因為依身念住觀段食,受念住觀觸食,法念住觀思食,心念住觀識食,每天都能夠資養諸識及諸根大種,因此唯此四種應當開顯為食。
未二、別簡非2 申一、簡非多分
那落迦中無有段食,定地諸天亦復如是。
地獄中的有情沒有段食。還有有禪定的諸天,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也是一樣沒有段食,他們以禪悅為食。
申二、簡非易知
諸那落迦,多由先業力所任持而得久住,雖有廣大諸根大種損害因緣,而不能死。然彼亦有諸微細風隨入身分,以之為食;難可了知,是故不說。
種種的地獄中的有情,多數由過去生的業力所任持而能久住,雖然有廣大的諸根大種受到損害的因緣,卻不能使他死掉。然而他的腑臟裡面有微動風,有這個風吹入他的身體,以之為食,只是微動風難可了知,所以不說有段食。
卯六、諸句差別2 辰一、約所依辨2 巳一、依差別2 午一、問
問:諸根依身轉,亦依境界耶?設依境界者,亦依身轉耶?
問:二十二根是依止著身而現前,還是依止著境界才會現前?或是依止境界,也依止身轉呢?
午二、答2 未一、略標簡
答:若根依境界,必依身而轉。或有依身轉,而不依境界。
答:如果根是依止著境界而活動時,還必定要依止著身而轉,因為根是依附在身體上的。或者有時候這個根是依止於身體上,在身體上相續活動,而不在境界上活動,不是依止境界的。
未二、隨難釋
謂諸有色彼同分根,以諸大種為依止故,說彼依身。
根依止在身體上繼續現前,而不依止於境界,這是什麼情況?這是指諸有色根沒有識的作用,如於靜坐時眼根沒有識的作用,或視而不見,這時的眼根稱為彼同分根,只是有色根依止於地水火風四大種上,相似相續的現前,但沒有識的作用,因此說根依止於身;又由於沒有取境的功能,所以說不依境界。
謂諸有色彼同分根:有識眼界,名為同分;所餘眼界,名彼同分。如眼界,乃至身界亦爾。
巳二、依多寡2 午一、問
問:若諸根有所依而轉者,彼一切皆一依耶?
問:若是諸根有所依止而能夠現前的話,這一切都是一種依止的情況嗎?
午二、答3 未一、一依
答:或有一依,謂諸有色彼同分根。
答:或者只有一種依止的情況;眼耳鼻舌身男女根,沒有與識一起活動,又稱為彼同分根,只有依止身而轉。
未二、二依
或有二依,謂即有色同分諸根。
或有二種依止的情況,有色根是依止於身及境界;當眼耳鼻舌身男女根與識一起活動,稱為同分諸根,這時諸有色根就依止於身及境界。
未三、三依2 申一、出於有色
或有三依,所謂意根及餘無色心法諸根,在有色界。
或有三依的情況,意根與其餘無色的心所法諸根,如五受根、五善根的作用都是依止於心的。因此在有色的欲界和色界,意根及餘心法諸根必須依止身、境界、及心才能生起。
申二、簡於無色
若於無色,即此諸根唯有二依。
意根及餘心法諸根,如果在無色界只有二種依,依止著心、與境界。
辰二、約諸受辨2 巳一、辨苦合等2 午一、問
問:諸根是苦者,一切苦相合耶?設苦相合者,一切是苦耶?
問:二十二根中有一些是苦根,一切苦根都是與苦相合的嗎?假設與苦相合的根,都是苦根嗎?
午二、答4 未一、是苦非苦相合
答:或諸根是苦,而非苦相合,謂樂根、喜根。
答:或者有根的體性是苦,可是不與苦相合,這是樂根與喜根是屬於五受根,樂根通於五識、六識,喜根唯第六識相應。佛說諸受皆苦,受的體性是苦,可是樂根、喜根的相又不是與苦相合。所以樂根、喜根是苦,非苦相合。
未二、是苦亦苦相合
或有是苦,亦苦相合,謂苦根、憂根。
或者有是苦,也與苦相合,這是苦根、憂根本身是苦,也是苦的相貌。
未三、是苦非苦樂相
或有是苦,非苦樂相,謂捨根。
或者有一種根是苦,非苦樂相,這是捨根。
未四、非苦亦非苦相
或有非苦,亦非苦相,謂後三根,苦對治故。
或者有一種根,體性不是苦,也不是苦相,是後三無漏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及具知根,這三根能夠對治苦。
巳二、辨引樂等2 午一、問
問:諸根是善,彼根引樂耶?設根引樂,彼根是善耶?
問:有一些根,本身體性是善的,這些根能夠引生快樂嗎?若是能夠引生快樂的根,這些根是屬於善性嗎?
午二、答4 未一、是善不引樂
答:或根是善,而不引樂,謂憂、苦俱而修梵行,彼諸善根於現法中不能引樂。
答:或有一種情況,這些根的體性是善,可是不能引生快樂,那是心中有憂受、苦受,而修清淨的梵行,這時的信等善根於現在的生命體不能引生快樂。
未二、引樂非是善
或根引樂,而非是善,謂諸無記及不善根,於現法中能引無記及染汙樂。
或者有一種根能夠引生快樂,可是它不是善根,是指無記的根及不善相應的根,如無記的七色根或意根及五受根一分與不善法相應,在現在的色受想行識當中,能引生無記的快樂與染污的快樂。
未三、是善亦引樂
或根是善,亦能引樂,謂喜、樂俱修諸梵行所有善根,於現法中能引其樂。
或者有一種根是善,也能引生快樂,就是有喜、樂受相應修種種梵行的所有善根,在現在的生命體中能夠引生快樂。在欲界修梵行通常比較憂苦,如果得定以後,就有喜樂相應,身心自然輕快,這樣的善根,能夠引生快樂。
未四、非善不引樂
或根非善,亦不引樂,謂諸無記及不善根,於現法中能引諸苦。
或者有一種體性不是善,也不能引生快樂,這是指種種的無記根及不善根,在現在的生命體中能引生諸苦。如無記的七色根或意根及五受根一分與不善法相應而有所造作,又能引生種種痛苦時。
寅二、嗢柁南結
中嗢柁南曰:義依處證得 攝食由諸句
這一大段文中間的偈頌說:義依處證得,攝食由諸句。
分成六科;第一科決擇諸根境義差別,第二科決擇諸根依處差別,第三科決擇諸根證得等差別,第四科決擇諸根相攝差別;第五科決擇諸根由攝食所長養差別說明,第六科決擇諸根諸句差別。用義依處證得,攝食由諸句,就能了解所研習的二十二根的各種情況。
庚二、略攝義2 辛一、別辨安立3 壬一、名義差別6 癸一、蘊3 子一、第一義
復次,具足攝持一切行義;具足攝持一切行義,是故名蘊。
其次,蘊具備圓滿攝持一切遷流不息的有為諸行的體性,因為具備圓滿攝持一切遷流不息的有為諸行的體性,所以說名為蘊。
《瑜伽論記》說,重複二次這樣的句法,第一句是說蘊的體性,就是蘊本身的體性是這樣,這是以蘊的義而言;第二句是以蘊的名而言,因為這樣所以才稱為蘊。
子二、第二義
又有別義。常能增長諸業煩惱;常能增長諸業煩惱,是故名蘊。
蘊又有第二義,蘊的體性就是常常能夠增長種種的業及煩惱;又因為蘊能常常能夠增長種種的業及種種的煩惱積聚,假名安立為蘊。
子三、第三義
又有別義。常有所為及速滅壞;常有所為及速滅壞,是故名蘊。
蘊又有第三義,又因為蘊的體性就是常常有所造作,又很快的消滅破壞,這樣的無常法,假名安立為蘊。第一種義說明蘊是有為法,蘊的第二種義說明蘊是有漏法,蘊的第三種義說明蘊是無常法。
癸二、界
發起諸法;發起諸法,是故名界,是牽引義。
就世俗諦而言,界就是種子,由界才能夠現起種種的法,所以假名安立為界。又種子具有牽引諸法現行的作用,假名安立為牽引義。
癸三、處
能生能廣諸心心法;能生能廣諸心心法,是故名處。
依六根觸對六塵,能生起六識及相應心所,所以就世俗諦而言,處的體性就是能生長、增廣種種的心王與心所法,由於處能生長、增廣種種的心王與心所法,假名安立為處。
癸四、緣起
由眾緣故速壞集起;由眾緣故速壞集起,故名緣起。
就世俗諦而言,緣起的體性是依眾緣而生起,眾緣離散時法就立即壞滅,假名安立為緣起。
癸五、處非處
等起理趣;等起理趣,是故名處。若非理趣,說名非處。
處的體性就是諸法的生起符合因果的道理,假名安立為處,如說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等。如果不符合因果的道理,就稱為非處,如說善因得苦果,惡因得樂果等。
癸六、根
於見等事自在相應;於見等事自在相應,是故名根。
二十二根隨其所對應的法都具有自在有力、功能相應的作用,因此名為根。
壬二、立因差別2 癸一、標
當知蘊等略由六因而得建立。
應當了知蘊、界、處、緣起、處非處及根善巧,這六種善巧要略而言由六種原因而建立。
癸二、列
謂身體建立、彼因建立、身者建立、彼轉方便建立、即於彼轉勝劣方便建立、即彼受用增上建立。
身是積聚義,由依有情五蘊身的體性建立蘊善巧;以眼耳鼻舌身意等種子為因,而建立界善巧;身有內身義,由依身(五色根)、身者(染污意根)、受者識(無間滅意根)等六內處(六根)能領受外六處生長六識心心所,而建立處善巧。由於有情依眾緣流轉生死,建立緣起善巧;針對流轉因果法則有符不符合事理的勝劣差別,建立處非處善巧;針對有情受用境界的增上力,而建立根善巧。
壬三、遣執差別3 癸一、標
復略顯示六種善巧,當知為遣六種邪執。
其次,要略的顯示六種善巧,應當了知是為了遣除六種不正確的執著。
癸二、徵
何等為六?
是哪六種?
癸三、列
一、依止邪執,二、自性自在等不平等因邪執,三、能持依止我邪執,四、彼死生轉邪執,五、彼淨不淨方便邪執,六、彼愛非愛境界受用主宰邪執。
一、依止邪執:依止是身體,對身體有錯誤的執著,認為那是我,所以安立蘊善巧,使有情通達有為、有漏、無常諸蘊是唯識所現,依他緣生,無實法實我,而破除依止邪執;
二、自性自在等不平等因邪執:為了對治外道執著一切法由大自在天等不平等因所生的邪執,而安立界善巧,說明一切法由種子所生,十八界是諸法的正因,去除不平等因見,建立正確的因果觀;
三、能持依止我邪執:為對治外道執著有我依根緣境生識,而安立處善巧,說明一切心法現前只是根境和合生識的作用,並沒有我住在根身中操作一切法,由此遣除能持依止我邪執;
四、彼死生轉邪執:為了對治外道執著有情前八萬劫的生死是有始,後八萬劫的生死是有終,而安立緣起善巧,說明眾緣具足而有惑業苦的流轉,眾緣唯識所現,無實自性,流轉也無先後性,由此悟入真如,遣除外道對死生流轉的邪執;
五、彼淨不淨方便邪執:淨就是正確的因果,不淨就是不正確的因果;淨就是處,不淨就是非處。為了對治外道執著不正確的因果,以為用不正確的方法修行可以出離生死輪迴,而安立處非處善巧,由此建立正確的因果觀,用正確的方法修行出離生死,遣除外道淨不淨方便邪執;
六、彼愛非愛境界受用主宰邪執:為了對治外道執著有我主宰受用可愛的境界或不可愛的境界,而安立根善巧,說明於受用境界增上說名為根,是根在受用境界,不是我在受用境界,根也是唯識所現,無實無我,由此遣除外道愛非愛境界受用主宰邪執。
辛二、總觀勝利2 壬一、問
問:觀幾勝利,分別建立簡擇諸法、修習善巧?
問:由觀察修習六種善巧而分別、建立、簡擇諸法,有哪些殊勝的利益呢?
壬二、答3 癸一、標
答:略有十種。
答:要略而言有十種好處。
癸二、列4 子一、蘊界處善巧攝4 丑一、離增益執
謂當遍知薩迦耶見,分析一合之想。
薩迦耶見,是在自身五蘊和合之體上,執著我及我所的妄見。若通達蘊界處善巧,知道這個身體是五蘊的和合體,五蘊無我無我所,由此遠離增益執,斷除薩迦耶見,這是第一種勝利。
丑二、離損減執
於有法現有諦故、住故,便不誹謗。
對於因緣所生的如幻的有法,現在是存在著,安住在這裡,因此就不會撥無因果。若通達蘊、界、處可以使令離損減執,這是第二種勝利。
丑三、除自他疑
自無疑惑,善答他問。未信令信,已信令增。
如果通達蘊、界、處善巧,能令自己沒有疑惑,也能夠善巧回答他人的問題。使原來不相信佛法的人,能令其能相信佛法,已經相信佛法的人,會更加增長其信心。
丑四、令教久住
亦令如來聖教久住。
學習蘊、界、處善巧或任何佛法,將來有機會可以弘揚佛法或者自修,都可以使如來聖教長久住世。以上是蘊、界、處善巧的四個好處。
子二、緣起善巧攝
又當悟入緣起道理,能了釋、梵、世主、自性及士夫等非作者,無實性。
又應該悟入緣起的道理,了知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等,惑業苦的輪轉道理,就不會認為帝釋天、梵天王、世主:大自在天及士夫等,是創造出生命體的主宰者。生命只是惑業苦的輪轉,也沒有真實的體性,沒有所謂創世主的存在。
子三、處非處善巧攝
又令慧根增長廣大,於善不善如實了知,廣說乃至緣生差別。
又通達處非處善巧,可以使令慧根增長廣大,對於善法與不善法,善因樂果,惡因苦果,能夠如實正確的了知,廣說乃至因緣所生法有種種的差別,因為有處非處善巧的智慧,就能夠正確的決擇通達。
子四、根善巧攝4 丑一、當善住念
又於善不善法廣說乃至緣生差別,當善住念。
又研讀根善巧,對於善不善法,與種種因緣所生的差別法,是染、是淨,是聖、是凡,就能善於安住正念,這是根善巧所攝的第一種殊勝利益。
丑二、證心一境
由有法隨法行故,即以住念為依止、為建立,當證善心一境之性。
由於有法隨法行,法就是涅槃,隨法就是三十七道品,能知道最終的目標是什麼?也知道怎麼修行,就安住在正念中,以此正念能為依止、為建立,就能證得與善法相應的心一境性,成就禪定的功德。又在定中修觀,才能斷除煩惱。
丑三、生起聖慧
又即以此心一境性為依止、為建立,令聖慧根當得生起。
又以此心一境性,為依止、為建立,在定中修毗鉢舍那,使令不共於外道、無漏的聖慧可以生起。
丑四、隨證漏盡
依聖慧根,永斷顛倒,隨證漏盡。
依止無漏的聖慧,能永遠斷除常樂我淨的顛倒,將無始劫來,執著諸法有我及諸法是實的煩惱種子斷除,隨順證得煩惱完全斷除的功德。
癸三、結
由觀如是諸勝利故,分別建立簡擇諸法、修習善巧。
由於觀察蘊等善巧有這麼多殊勝的利益,應該分別、建立、簡擇諸法,修習這六種善巧。
丁三、略不說餘
已略決擇五識身地、意地,於二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已經要略決斷簡擇五識身相應地與意地,於這個二地中其他決斷簡擇的文,不會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