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世經五陰品T.482
八善巧。又復,持世!菩薩摩訶薩勤修集如是法門,入是法方便門者,則能得分別陰方便,界方便,入方便,因緣生法方便,四念處方便,五根方便,八聖道分方便,世間出世間法方便,分別有為無為法方便。
2.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八無盡意菩薩品T.397
八善巧。舍利弗!云何菩薩慧者,處所具八方便?何等八?諸陰方便、諸界方便、諸入方便、諸諦方便、諸緣方便、三世方便、諸乘方便、諸法方便。
3.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一菩薩藏會-T.310
十善巧。舍利子!云何名為如是般若分別善巧?舍利子!如是善巧無量無邊,吾今略說十種善巧。何等為十?所謂蘊法善巧、界法善巧、處法善巧、諦法善巧、無礙解善巧、依趣善巧、資糧善巧、道法善巧、緣起善巧、一切法善巧。舍利子!如是十種微妙善巧所有分別,若通達者是則名為般若分別,菩薩摩訶薩於是善巧應當修學。
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五T.220
六善巧。又,滿慈子!若諸菩薩隨所修行甚深妙慧,皆為於法遠離顛倒、得諸善巧,謂蘊善巧、若界善巧、若處善巧、若諦善巧、若緣起善巧、若是處非處善巧。
5.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十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之餘T.0261
八善巧。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修八法。云何為八?所謂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諦善巧、緣起善巧、三世善巧、一切乘善巧、一切法善巧。
6.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四善臂菩薩會T.0310
藏-英https://read.84000.co/translation/toh70.html
七善巧。是菩薩聞是諸法,受持修學、廣分別已,知陰、界、入、四聖諦、十二因緣、三世、三乘,得如是知。
---略
7.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第三十五T.0310
八善巧。復有八法入於智慧。何等為八?一者蘊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緣起善巧,五者諦善巧,六者三世善巧,七者一切乘善巧,八者一切佛法善巧。是名八法入於智慧。
8.文殊師利問菩提經T.464
五善巧。智名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
9.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T.625
五善巧。善分別陰。善分別界,趣法界故。善於諸入,知分別故。善於緣法,知因住故。善於諸諦,知解滅故。
10.印度佛教思想史:善巧是於法無倒了知的,是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
11.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法義的類集:不同的法門,逐漸聯合起來。最顯著的,是《多界經》。列舉四種善巧:界善巧中,集種種界(四一或六二)而成;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
1.蘊善巧
無盡意 |
菩薩藏會 |
理趣 |
善臂菩薩會 |
云何諸陰方便? 1.若說諸陰如沫如泡,如熱時焰,如芭蕉樹,如幻、如夢,如呼聲響,如鏡中像,如影、如化。 1)色,如水沫如水沫性,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色亦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色方便。2-5)受喻如泡,想喻如焰,行如芭蕉,識喻如幻,如泡、如焰、如芭蕉。幻性,無我無眾生,無命無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受想行識方便。 諸陰如夢如響,如像如影,如化如化等性,無我無眾生無命無人,是諸陰等亦復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陰方便。 3.所謂陰者即世間相,世間相者是可壞相。如可壞相即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寂滅性。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陰方便。 |
舍利子!蘊法善巧者,所謂依諸蘊法起於言說。何等言說?1.舍利子!如是言說猶如幻、化、陽焰、夢中、傳響、光影,是故如來以無礙辯為諸眾生說如是法。 1)舍利子!我說此色喻如聚沫。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聚沫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聚沫性即色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2)又舍利子!我說此受喻如水泡。何以故?舍利子!即此水泡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水泡性即受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3)又舍利子!我說此想喻如陽焰。何以故?舍利子!即此陽焰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陽焰性即想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4)又舍利子!我說此行喻如芭蕉。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芭蕉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養育、無數取、無意生、無摩納婆、無作者、無受者,以芭蕉性即行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5)又舍利子!我說此識喻如幻事。何以故?舍利子!即此幻事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養育、無數取、無意生、無摩納婆、無作者、無受者,以幻事性即識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3.舍利子!所言蘊者說名世間,世間之法即敗壞相,是故當知諸世間性即蘊自性。舍利子!何等名為世間性耶?謂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如是等性名為蘊性,如是蘊性即世間性。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善巧知者,是則名為蘊法善巧。 |
云何蘊善巧? 1.謂觀色蘊猶如聚沫, 1)愚人見之謂是白[疊*毛],入水而取,其沫散滅不可撮摩。 2)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了色性空猶如聚沫。 以是因緣,名正知見。 2.復觀受蘊如水上泡, 1)速起速滅、剎那不住。 2)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了受性空猶如水泡。以是因緣,名正知見。 3.復觀想蘊猶如陽焰, 1)如人熱渴遠見陽焰謂之為水,馳走尋覓近之則無。 2)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了相性空。以是因緣,名正知見。 4.復觀行蘊猶如芭蕉, 1)中無有堅,剝之不已竟無所得。 2)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知行性空。以是因緣,名正知見。 5.復觀識蘊猶如幻化, 1)如世幻師幻作金銀珍寶真珠瓔珞,求其實體了不可得。 2)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了識性空猶如幻化。以是因緣,名正知見。 作是觀已,於諸有情起大悲心興拔濟意,如是觀察,名蘊善巧。 2.復觀五蘊猶如幻夢,皆從妄想顛倒心生,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非養育、非士夫,非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以善巧方便了蘊性空,猶如夢想都不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3.復次,菩薩摩訶薩觀蘊如響,無我、無人乃至無作者、受者,如是蘊性如空谷響,屬諸因緣。如實了知,等無二相,是則名為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4.復次,觀蘊如影,從業緣現,無我、無人乃至受者,如是影性了不可得,等無二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5.復次,觀蘊如鏡中像,無我、無人乃至受者,如是鏡像非內非外,了不可得平等無二,是名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6.復次,觀蘊從緣而有、如幻如化,無我、無人乃至受者,以善巧智如實了知,等無二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7.復次,觀蘊是變壞相,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性本空寂、非壞非不壞,如實了知,名蘊善巧智。 |
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五陰。所謂色陰、受想行識陰。 1.色如水沫,即是生滅不得久住。 2.受如水泡,即是生滅不得久住。 3.想如野馬,即是生滅不得久住。 4.行如芭蕉,即是生滅不得久住。 5.識如幻化,即是生滅不得久住。是名知五陰。 |
大般若經
云何名為於蘊善巧?
1.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受、想、行、識蘊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蘊善巧。
2.界善巧
無盡意 |
菩薩藏會 |
理趣 |
善臂菩薩會 |
云何菩薩知界方便? 1.法界、地界、水火風界,是法界中無有堅相濕相熱相動相。 2.法界眼界耳界鼻舌身意界,是法界中無有見相聞相嗅相別相覺相知相。 3.法界色界聲香味觸法,是法界中,無眼可見相、耳可聞相、鼻可嗅相、舌可別相、身可覺相、意可知相。 4.法界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是法界中,無眼識知色,乃至無意識知法。 5.法界色界法界非色作相,乃至法界亦復如是。 6.法界我界無二無別。法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界生死界涅槃界無二無別,法界虛空界,一切法界我界空界,無相無願無作不出不生無所有等如涅槃。虛空涅槃及一切法,等無有二。 7.如是無量有為法界入無為界,能如是知如是說者,是名菩薩知界方便。 |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界法善巧? 1.舍利子!界法善巧者,1)所謂法界即為地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堅鞕相故。2)又法界者即為水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濕潤相故。3)又法界者即為火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成熟相故。4)又法界者即為風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搖動相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如實了知,是則名為界法善巧。 2.又舍利子!1)言法界者即眼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照明相故。2)又法界者即耳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聞聲相故。3)又法界者即鼻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嗅香相故。4)又法界者即舌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甞味相故。5)又法界者即身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覺觸相故。6)又法界者即意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分別相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如實了知,是則名為界法善巧。 3.又舍利子!如是我界與法界平等,有情界與法界平等,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與法界平等,生死界涅槃界與法界平等,如是乃至虛空界法界及一切法界皆悉平等。舍利子!以何義故而得平等?謂由空平等故一切法平等,無變異平等故一切法平等。 4.又舍利子!若有宣說有為界證入、無為界證入,如是則有無量無邊。若諸菩薩摩訶薩作是簡擇證入法界,是則名為界法善巧。 |
復次,云何名為菩薩界善巧智? 1.謂觀眼界、色界、眼識界,無我亦不屬我,亦非眼界、色界、眼識為緣而起,乃至意界、法界無我,亦不繫屬於我,乃至意識界無我,亦非意識為緣而起,如是菩薩以正智慧觀第一義,知十八界性即是空、無我、無人,法界平等清淨不動,是名菩薩摩訶薩界善巧智。 2.復有界善巧,所謂了法界智,了知地、水、火、風界性是空,堅、濕、暖、動皆不可得,同真際,等法性,是名菩薩摩訶薩了法界智。 3.復有了法界智,了眼界乃至意界性空,色界乃至法界性空,眼識界乃至意識界性空,亦無見聞覺知分別之相,是則名為了法界智。 |
云何知界? 1.知二界。有為界、無為界,是名二界。1)云何有為界?若法生住滅者,是名有為界。2)云何無為界?若法無生住滅,是名無為界。是名知有為、無為界。 2.復次知三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1)云何善界?若不貪共不貪、若不恚共不恚、若不癡共不癡,是名善界。2)云何不善界?若貪共貪、若瞋共瞋、若癡共癡,是名不善界。3)云何無記界?除善不善,若有餘法,是名無記界。 3.復次知三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1)云何欲界?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於此中欲染貪著,瞋恚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知欲界。2)云何色界?梵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果實天、少果天、廣果天、無量果天、無想天、無熱天、無惱天、善見天、好善見天、阿迦膩吒天。若於此中,色染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色界。3)云何無色界?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若於此中,無色染污愚癡悕望,欲得心所作業,是名無色界。是名三界。 4.復次知四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無為界,是名知四界。 5.復次知六界,所謂欲界、恚界、害界、出界、不恚界、不害界,是名知六界。 6.復次知六界,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是名六界。1)觀地大無常變壞,無堅無牢相,若無常即是苦,若是苦即無我。2)水火風空識大,無常變壞無堅牢相,若無常即苦,若苦即無我。是名知六界。 |
大般若經
云何名為於界善巧?
1.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
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
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
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
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水、火、風、空、識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界善巧。
3.處善巧
無盡意 |
菩薩藏會 |
理趣 |
善臂菩薩會 |
云何菩薩觀入方便? 1.如佛所說,眼空、我空、我所空。何以故?是眼性中無我無我所,耳鼻舌身意空亦復如是。觀是入者見一切法,若善不善,無有二相,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2.若眼入色入,若見眼色離欲,不證離欲法,是名菩薩觀入方便。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入意入法入,若見離欲,不證離欲法,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3.所謂入者,若聖入非聖入。云何聖入?若修集道。云何非聖入,不修集道?若菩薩住道,於不修道者生大悲心不捨入道,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處法善巧?1.舍利子!處法善巧者,眼為是空無我我所。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如是眼性,乃至意為是空無我我所。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如是意性,菩薩摩訶薩雖於諸處不積集不善而積集於善,然於善不善中不起二相,如是了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處法善巧。 2.又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眼處色處而能通達善巧了知?舍利子!謂於眼色觀見離欲,然於離欲而不作證。如是了知,是名菩薩處法善巧。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即此意法觀見離欲,然於離欲而不作證。如是了知,是名菩薩處法善巧。 3.又舍利子!諸佛如來說微妙法,或說聖處或非聖處。言聖處者堪受道法,非聖處者遠離道法。菩薩摩訶薩安住於道,於離道住諸眾生所,獲得大悲不捨道處。若有菩薩如是了知善通達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處法善巧。 |
1.復次,云何名為處善巧? 1)謂觀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內法皆空。 2)次觀色處,聲、香、味、觸、法處,外法亦空。以正智慧觀第一義,非內非外,名正知見,是則名為處善巧智。 2.復有處善巧,所謂了眼、耳、鼻、舌、身、意處皆悉是空,亦無見、聞、覺知之相,名法處智。 3.復有了法處智,了色、聲、香、味、觸、法處自性空寂,非眼、耳、鼻、舌、身、意處境界相,名了法處智。 4.復有處善巧,謂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法性空寂、無我我所。色處,聲、香、味、觸、法處,法性皆空、無我我所,非相應非不相應,非善法非不善法,不增不減,無有二相,本來空寂,是名菩薩摩訶薩處善巧智。 5.復有處善巧智,眼處色處本來清淨無染無著,眼處堅固寂然常住。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性本清淨無染無著,乃至意根堅固寂然常住不變,是名菩薩處善巧智。 6.復次,云何名為處善巧?所謂聖人處非凡夫處,能生聖道,是名為處。凡夫邪行生於惡道,名為非處。菩薩摩訶薩住八聖道,起大悲心,令諸有情入正定聚,是則名為處善巧智。 |
1.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內入。1)所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是名內六入。 2)眼入即是苦法老法死法、空無我無我所、熾然三毒。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能熾然諸苦惱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熾然三毒乃至諸苦。是名知內六入。 2.復次知外六入,1)眼所見色是名外六入,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知法,是名外六入。2)眼所見色是外入,不堅牢性、無所依止、亦無勢力,一切無常,如實非不如實,如幻如化。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知法亦如是,是名知外六入。 |
大般若經
云何名為於處善巧?
1.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
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聲、香、味、觸、法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處善巧。
4.諦善巧
無盡意 |
菩薩藏會 |
理趣 |
善臂菩薩會 |
云何菩薩觀諦方便? 1.所謂甚深難入。云何難入?若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苦智者觀陰無生,集智者觀斷愛因,滅智者觀無明等諸煩惱無有和合,道智者得平等觀,於一切法無所倚著。菩薩若於四聖諦中作如是觀,而不取證,為化眾生,是名菩薩觀諦方便。 2.復有三諦。何等三?俗諦、第一義諦、相諦。云何俗諦?若世間所用語言、文字、假名法等。云何第一義諦?乃至無有心行,何況當有言語文字。云何相諦?觀一切相同於一相,一相者即是無相。菩薩隨順俗諦而不厭倦,觀第一義諦而不取證,觀諸相諦一相無相,是名菩薩觀諦方便。 3.復有二諦。何等二?俗諦、第一義諦。何等俗諦?若說苦集道諦。若世間語言、文字、假名法等。云何第一義諦?若於涅槃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如與法界其性常故,菩薩隨俗不生厭倦,觀第一義而不取證。 4.復有一諦。何等為一?於一切法無所倚著,為化眾生現有所著,是名菩薩觀諦方便。 5.復次,五陰苦。若見五陰苦相,是名為苦觀。苦即空,是名苦智觀苦聖諦。若觀五陰諸煩惱愛因見因,是名為集。若觀愛因見因,不取不著不希不求,是名集智觀集聖諦。若五陰畢竟盡相,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不住,是名為滅,能如是知,是名滅智觀滅聖諦。若得道者證集滅智比智知已,是名為道。若於是中悉見空性,是名道智觀道聖諦。若能如是觀四聖諦,是名菩薩觀諦方便。 6.若一切受,是名為苦。若於諸受思惟分別,是名苦智觀苦聖諦,受因和合是名為集。若於受因知如真實,是名集智觀集聖諦。若除諸受無受者受,觀受滅盡不證於滅,為化眾生,是名滅智觀滅聖諦。若有所受,是名為道。雖有和合猶如筏喻,不為所受不求於道,是名道智觀道聖諦。作如是知,見四聖諦清淨平等,是名菩薩觀諦方便。 7.復次,略說生苦是名為苦。若觀於生,是名苦智觀苦聖諦。生從因緣,是名為集。若觀有非有,是名集智觀集聖諦。一切生非生,是即非滅,若法不生即無有滅,是名為滅。若觀此滅即是滅智觀滅聖諦。若如是等,推求稱量思惟分別,是名為道。若滅如是求稱量等,入法門者,是名道智觀道聖諦。若住於智不證聖諦,是名菩薩觀諦方便。 |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諦法善巧? 1.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有四種行入諦善巧。何等為四?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1)舍利子!云何名為苦智乃至道智?謂於諸蘊本無生智,如是之智名為苦智。2)於諸染愛永斷滅智,如是之智名為集智。3)謂於一切無生無壞,如是之智名為滅智。4)於一切時諸所緣法無有損益,如是之智名為道智。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是四諦以如是等智慧了知,雖復明達而不作證。何以故?為欲成熟諸眾生故。如是具足名諦善巧。 2.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諦善巧者,復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世俗諦,二者勝義諦,三者相諦。1)舍利子!世俗諦者,當知乃至世間所有語言文字音聲假說,如是等相名世俗諦。2)勝義諦者,所謂若於是處尚非心行,況復文字而能陳說,如是等法名勝義諦。3)相諦者,所謂諸相即是一相,如是一相即是無相,如是說者名為相諦。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世俗諦為眾生故說無厭倦,勝義諦者於中作證而無退墮,於彼相諦深達本性了知無相。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學諦法善巧。 3.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精勤修學諦善巧者,如實當知復有一諦無有第二。何等一諦?所謂滅諦。舍利子!諸佛如來於此一諦明了通達無有增益,既通達已,為處增益諸含生等宣說如是一諦之法,令彼修學悟無增益故。舍利子!若有菩薩作如是知,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4.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應修學諦法善巧。舍利子!諦善巧者,謂善通達諸聖諦故。1)何等名為通達聖諦?舍利子!苦聖諦者謂五受蘊,其性實苦是名苦諦。菩薩摩訶薩於是諦中通達五蘊皆為苦相,夫苦相者即為空相,如是則名為苦聖諦。2)舍利子!集聖諦者五受蘊因,隨眠愛見是名集諦。菩薩摩訶薩於此因法,若愛若見無有增益,無取無迷明了通達,如是則名為集聖諦。3)舍利子!滅聖諦者,若五受蘊究竟滅盡是名滅諦。菩薩摩訶薩觀是諦法,不失前際、不往後際、不住現在,明了通達,如是則名為滅聖諦。4)舍利子!道聖諦者,若依彼道證得苦智集智滅智,無第二智,是名道諦。菩薩摩訶薩於如是諦明了通達無有分別,是則名為趣苦滅行聖諦。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此諦以智觀察,亦令眾生觀察解了,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5.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諦法,又應觀知如是四諦。1)云何苦諦?於諸一切能受所受皆是苦諦。於如是中善當簡擇,即此智性善簡擇覺明了通達,是名菩薩苦聖諦。2)云何集諦?若從是因諸蘊集起皆是集諦。於如此因如實了知,是名菩薩苦集聖諦。3)云何滅諦?諸受永息無所覺受是名滅諦。雖觀受滅而不作證,如是通達,是名菩薩苦滅聖諦。4)云何道諦?若善修習離受聖道是名道諦。譬如船筏不求於受亦不求道,是名菩薩趣苦滅行聖諦。如是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如是現觀,依寂靜定發四種見,而此四見非畢竟淨。若能通達如此法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6.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諦法善巧通達,1)若證於滅則苦不生,觀無生智是名苦智。2)舍利子!有為生緣觀察此有非有非無,如是之智名為集智。3)舍利子!一切生者即是無生,了知此故都無所滅,此無滅智名盡滅智。4)舍利子!若如是道無所稱量、無所追尋、無所觀察,名廣大智,如是之智名為道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此諦法善能建立,而於諦智無所住著,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
|
復次,云何名為諦善巧? 1.所謂四諦——苦、集、滅、道。觀此五蘊苦苦、行苦、壞苦,名苦聖諦智。了知無明增長五蘊,名集諦智。不起貪欲滅盡諸苦,名滅諦智。為此滅故修八聖道,名道諦智。是名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2.復有諦善巧,所謂知苦無生,名苦諦智。知集不起,名集諦智。了本不生今則無滅,名滅諦智。於不二相修中道觀,名道諦智。是則名為諦善巧智。 3.復次,菩薩摩訶薩了知苦受空無自性,能觀正智亦復皆空,名苦中苦智。觀集緣起從緣幻有,能觀正智亦皆是空,名集中集智。知貪愛滅既本性空,正智現前清淨平等,名滅中滅智。知出苦道了不可得,正智觀察自性皆空,名道中道智。如是正智離諸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4.復次,能知生苦體即無生,名苦中真智。知生集起集無和合,名集中真智。知生本無即無有滅,名滅中真智。知出苦道離有離無,是名道中真智。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名諦善巧。 5.復有諦善巧,所謂三諦——世俗諦、勝義諦、實相諦。世俗諦者,謂一切世間語言文字、見聞覺知。勝義諦者,謂心行處滅無復文字,離於一切見聞覺知。實相諦者,所謂一切相即無相,如是無相即是實相。菩薩摩訶薩於俗不染,觀真不住,一相平等,是則名為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6.復有二諦,所謂世諦、真諦。世諦者,所謂一切世間色心等法,如實而見,稱實而知。真諦者,謂二空理,清淨湛然究竟寂滅,化之不厭,知真無取,無法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7.復有一諦,謂即真如清淨法界,無生無滅、非斷非常,遠離二邊究竟安樂,於生無生心無二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
1.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四聖諦。所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是名四聖諦。 2.云何苦聖諦?若五陰、六界、內六入、外六入,是名苦。此苦無常,喻如怨賊,如癰如箭、如獄閉繫、如器壞敗,是不自在即是無我。得如是知已,是名知苦聖諦。 3.云何集聖諦?所謂貪恚癡慢我慢專取於我,決定計我常住不壞。我即是色、我異於色。我即是想、我異於想。我是想非想、我異想非想。我即是陰、我異於陰。我中有陰、陰中有我。我即是界入、我異界入。我中有界入、界入中有我。我即是受、我異於受。我即是知、我異於知。我是無受、我異無受。我是色少、我異色少。我是色多、我異色多。我是常、我是無常。我是常無常、我是非常非無常。我是有邊、我是無邊、我是有邊無邊、我是非有邊非無邊。死後如去、死後不如去、死後亦如去亦不如去、死後非如去非不如去。命即是身、身即是命。此眾生從何處來、去至何處?此諸眾生即是斷滅非有相續,自作自受、他作他受。計有我者即有我所,有我所者即是有我。如是攝取我見身見,若結若使、若我我所。我受貪恚癡本,若總身口意業、若福業若罪業、若欲界業、若色無色界業,是名集聖諦。 4.云何滅聖諦?若貪恚癡盡、我我所盡、受取有盡,是名滅聖諦。 5.云何道聖諦?若見苦集盡,思惟一切有為過患,見涅槃寂靜,所作已辦,住如是法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道聖諦。 6.如是知四聖諦,是菩薩分別思惟四聖諦時,見有為法是苦、是無常、是空、是無我。見無為法能為覆護、是舍是依,雖作是觀不證涅槃。如是知四聖諦。 |
大般若經
云何名為於諦善巧?
1.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集、滅、道聖諦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於諦善巧。
5.緣起善巧
無盡意 |
菩薩藏會 |
理趣 |
善臂菩薩會 |
1.云何菩薩觀緣方便?集不善思惟故無明集,無明集故行集,行集故識集,識集故名色集,名色集故六入集,六入集故觸集,觸集故受集,受集故愛集,愛集故取集,取集故有集,有集故生集,生集故老死集,老死集故憂悲苦惱集。若知如是諸苦聚集,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2.若住如是諸法聚集,則不長養,無所作,無諍訟,無有主,無所屬,無繫縛。所謂若因善法、因不善法、因不動法、若因向涅槃法,如是等法如實分別。若諸眾生根量齊限,因是諸根所作諸業,若有受報及非受報,善知其因聚集方便,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3.不善思惟滅則無明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滅,老死滅故憂悲苦惱諸苦聚滅。若知如是諸苦聚滅,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4.一切諸法屬因屬緣屬和合;若法屬因緣和合,是法則不屬我人眾生壽命;若法不屬我人眾生壽命則不入法數,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緣方便。若菩薩所修諸法,為助菩提安止菩提,如是諸緣悉見滅盡,而不取證為化眾生,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
1.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緣起善巧? 1)舍利子!謂諸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修緣起者,處密靜室作是思惟:如是世間純大苦聚,從於何所而得集起?既思惟已便自了知,如是苦聚,由不如理作意集故無明集起,無明集故諸行集起,諸行集故諸識集起,諸識集故名色集起,名色集故六處集起,六處集故諸觸集起,諸觸集故諸受集起,諸受集故諸愛集起,諸愛集故諸取集起,諸取集故諸有集起,諸有集故而生集起,生集起故老死愁歎憂苦逼惱皆悉集起。 2)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如彼諸法雖復集起,無作無用無有主宰。如是諸法諸善為因、不動為因、涅槃為因,彼一切法從緣生起,無有主宰亦復如是。若諸眾生下根為因、中根為因、上根為因、諸業為因,因果流轉亦復如是。舍利子!如是一切有所取法,因緣和合而得集起,菩薩一切悉能了知,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2.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由何滅故彼諸法滅?既思惟已便自了知,由不如理作意滅故而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便滅,諸行滅故乃至純大苦聚滅。舍利子!若能了知如是法智,是則名為緣起善巧。 3.舍利子!是諸菩薩又作是念:因依正法、依止諸緣、依止和合得修諸善。是法若由諸因和合、依止諸緣,則此法等不依止我、不依有情、不依命者、不依數取,是則此法不可稱量。舍利子!諸菩薩等若能如是如理觀察,是則名為緣起善巧。 4.又復觀察一切佛法皆菩提相緣所起相,觀諸緣起皆盡滅相,以能觀待諸眾生故,而不趣入畢竟寂滅,是則又名緣起善巧。 |
1.復次,云何名緣起善巧? 1)菩薩摩訶薩觀察緣起流轉不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2)菩薩以正智慧如實了知緣起無性,無生無滅,法性現前,無心無作、無主無攝,是名菩薩摩訶薩緣起善巧智。 2.復次,所有善因不善因、動因不動因、生死因涅槃因,如此因等皆如實知。所有眾生利根、鈍根如是根性,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如是本末,皆如實知。隨其因緣,生善修集而無所失,是名菩薩摩訶薩緣起善巧智。 3.復次,妄想滅則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愁歎苦憂惱滅。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了知緣起,無生無滅、無主無攝,是名緣起善巧智。 4.復次,慈氏!一切因緣,皆假和合無有自性,不從我、人、眾生、壽命而得生長,為是有情說如是法,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如實了知,是名緣起善巧智。 5.復次,菩薩摩訶薩了知一切緣生之法,無生無滅、無盡之相,此無盡相即菩提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緣起善巧智。 |
1.是菩薩聞如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十二因緣。 1)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名十二因緣。 2)若不知不見四聖諦、十二因緣,是名無明。 3)若有身口意業,若福業、若罪業,若欲界繫、色無色界繫,是名行。 4)若有心意識,是名識。 5)若有受想思觸思惟,是名名。若有四大、四大所造色,從歌羅羅乃至化生,若作色、非作色,是名色。名色合故名名色。 6)若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六入。 7)若眼緣色生眼識,三法和合故生觸,是名觸。 8)若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名受。 9)若有愛染,是名愛。若有愛見戒取,是名取。 10)若有色受想行識,是名有。 11)若此有發起,是名生。若此有衰變,是名老。若此有滅壞,是名死。 2.菩薩如是分別思惟十二因緣, 1)見聞覺知地非是我不生愛著,我非地不生愛著,亦非悕望。水火風空識亦如是。 2)見聞覺知涅槃非我不生愛著,我非涅槃不生愛著,亦非悕望。 3)是菩薩見諸法從因緣起,知三解脫門,廣修學見諸法空、無相、無作。 4)是菩薩見諸法從因緣起,知寂滅樂,精勤修學廣分別已,則無明滅。 5)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6)如是菩薩雖觀十二因緣起滅而不證於滅。菩薩如是知十二因緣。 |
大般若經
云何名為緣起善巧?
1.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種種自相,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種種共相,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
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種種自相,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種種共相,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緣起善巧。
6.大般若經
云何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1.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種自相,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自相,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種共相,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共相,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5.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6.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7.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8.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9.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10.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11.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12.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13.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
7.三世善巧
無盡意 |
理趣 |
善臂菩薩會 |
1.云何觀三世方便?1)若念過去己身他身,善不善心心數法,不善心法呵責毀呰,善心數法悉以迴向無上菩提,是名菩薩觀過去方便。2)若未來世心心數法,一向專念菩提之道,若起善心願悉迴向無上菩提,所有不善心心數法不令入心,發如是願,是名菩薩觀未來方便。3)若現在世心心數法,善思惟等所作諸業,悉以迴向無上菩提,是名菩薩觀現在方便。作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 2.復次,善解三世空無所有。若作是觀觀三世空智慧力故,若於三世諸佛所種無量功德,悉以迴向無上菩提方便力故,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 3.復次,雖見過去盡法不至未來,而常修善精勤不懈;觀未來法雖無生出,不捨精進願向菩提;觀現在法雖念念滅,其心不忘發趣菩提。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 4.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雖如是觀心心數法生滅散壞,而常不捨聚集善根助菩提法,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 5.復次,若諸神通,念過去世所作善根,念已迴向無上菩提,念未來世未生善根,願心所圖如意成就,現在世中常生善根,專念不懈迴向無上菩提之道。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 6.復次,若化眾生,念過去世所作善根助道功德,所謂隨眾生心應可化者,如其所樂悉已化訖。若未來世所有眾生,或須見佛及諸聖人而得度者,隨形應適悉令得度。若現在世所有眾生,若應聞法應見神力,亦隨所應皆悉化之,隨所教化諸眾生已,則於三世成自他利,如是之利悉為菩提具無礙智。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 |
1.復次,云何三世善巧?1)謂念過去所有善法如實修行,不善之法常當遠離,如實知已,悉皆迴施一切有情,是名菩薩摩訶薩過去善巧智。2)復念未來所有善根菩提資糧,皆悉迴向一切智智,是名菩薩摩訶薩未來善巧智。3)復次,現在所有正念相應善法,不起邪念相應不善,是名菩薩摩訶薩現在善巧智。 2.復次,觀於過去皆悉是空,現在、未來亦復皆空,三世平等,住第一義,是真解脫。復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福德智慧,生隨喜心,是名菩薩摩訶薩三世善巧智。 3.復觀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善法所修勝行,悉願迴向無上菩提,現在善法剎那不住,而恒發起菩提之心,是名菩薩摩訶薩三世善巧智。 4.復次,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如是生滅念念不住,心常覺悟,是名菩薩摩訶薩三世善巧智。 5.復次,菩薩不思議自在神通,能憶過去所種善根,現在所修諸善,未來覺心當願圓滿,願皆迴向無上菩提,是名菩薩三世善巧智。 6.復次,為欲成就諸有情故,憶念過去所有善根,一切有情,隨彼彼根依願成就,所有供養未來諸佛,一切有情,隨彼彼根當來成就,所有現在一切有情,神通說法種種教化隨根成就。如是三世利益自他,圓滿菩提勝妙之行,是名菩薩三世善巧智。 |
是菩薩聞是法已,一心受持修學, 1.廣分別已即知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1)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2)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3)云何現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 2.是菩薩念過去世諸不善根,輕毀可惡背捨離之。未來不善根,當受不善果報,不喜不愛不可適意。現在不善根,當令不起。 3.是菩薩能攝護身口意業及六情根,常起善業無有中間。於過去善根,是菩薩菩提心,專念菩提、悕望菩提、欲得菩提,以深重愛樂願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未來世現在世亦如是,常不離是心,終不懈怠失念放逸。 4.若過去世陰界入等,即是滅盡、不實不在、無我無我所。若未來世陰界入等,是未生未起,無我無我所。若現在陰界入,是念念不住。何以故?世法無有一念住者。若有一念,是一念中亦有生住滅,是生住滅亦復不住。如生住滅中有內外陰界入,是內外陰界入亦有生住滅。若如是不住者,即是非我非我所。 5.若過去世滅盡、不實不在、非我非我所。若未來世未生未起,非我非我所。若現在念念不住,是非我非我所。 6.若見三世非我非我所,是名實智慧者。不見我我所、是我我所,是即於諸有行無我無我所,行離欲想、行斷想行滅想,雖作是行不證涅槃。是名知三世。 |
8.三乘善巧
無盡意 |
理趣 |
善臂菩薩會 |
舍利弗!云何菩薩觀諸乘方便? 世有三乘。何等三?聲聞乘、緣覺乘、大乘。復有二乘。何等二?天乘、人乘。 1.云何菩薩觀聲聞乘?佛未出世無聲聞乘。何以故?從他聞法生於正見。所謂聞者持戒威儀,戒威儀具故戒聚具足,戒聚具足已定聚具足,定聚具足已慧聚具足,慧聚具足已解脫聚具足,解脫聚具足已解脫知見聚具足。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聲聞乘方便。 2.復次,觀聲聞乘,若善不善及不動行,心常毀呰厭離三界,觀一切行無常苦無我寂滅涅槃,乃至一念不悕受生,常懷怖懼心不甘樂,觀陰如怨界如毒蛇,入如空聚,於一切趣不願受生。若能如是開示分別,是名菩薩觀聲聞乘方便。 3.云何菩薩觀緣覺乘方便?若緣覺出世,觀其所行如實知之,緣覺所行出過聲聞所有功德,欲精進不放逸,持戒少聞不多供養諸佛世尊給侍使令,以中根故。常有厭心,所作眾事皆悉尠少,厭患憒閙常樂遠離,獨住空閑威儀庠序,出入凝重安心靜默簡於人事,能為眾生現世福田,其心翫樂觀十二緣,常念一法出世涅槃,數遊禪定不從他聞,自然覺了少分境界,因緣悟道故名緣覺。若能如是開示分別,是名菩薩觀緣覺乘方便。 4.云何菩薩觀大乘方便?其乘無量,今於此中當說少分。是乘無量,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無罣礙故;是乘增長一切善根,令無量眾生得受用故;是乘具足諸波羅蜜,能隨眾生心行化故;是乘能過助道之法,進趣無礙至道場故;是乘平等無礙光明照於一切,無量眾生悉堪受故;是乘無畏過怯弱道,悉能示現諸佛法故;是乘能壞一切諸魔外道邪眾,了十二緣,建立佐助菩提幢故;是乘能除一切諸邊有無斷常因緣諸見所起煩惱障礙,覆蓋疑網調戲,得佛無礙真智慧故;是乘富足具諸珍寶,真實不虛能益眾生,大悲勇猛本願成就故;是乘具足十力無畏不共之法,相好嚴身身口意故。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大乘方便。 |
復次,云何名三乘善巧?謂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依此三乘而求出離。 1.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聲聞乘善巧智慧?遇佛出世,聞四諦法,因聲悟理,生正見故,是名聲聞。修淨戒故圓滿戒身,得禪定故圓滿定身,見諦理故得智慧、解脫、解脫知見身。是名菩薩摩訶薩於聲聞乘得善巧智。 2.復有聲聞乘善巧,於三界中生疲倦想,於有為法深觀無常,見一切法悉皆無我,涅槃寂靜歡喜愛樂。復觀五蘊如怨賊,觀諸界如毒蛇,觀內六處如空聚,常願出離,樂於涅槃起依怙想,是名菩薩摩訶薩於聲聞乘而得善巧。 3.復次,云何菩薩摩訶薩於獨覺乘善巧?謂厭諸有為,樂於出離,少欲知足,離諸戲論,樂居閑寂,於諸因緣自然覺悟諸法無常而得解脫,是名菩薩摩訶薩於獨覺乘善巧智。 4.復次,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大乘法而得善巧?大乘功德無量無邊,悉令有情咸皆悟入彼最上乘無有障礙,無生無滅得大智慧,積集一切福德善根,一切有情所受用故;成就諸波羅蜜,令諸心行善調伏故;增長無上大菩提故;有大威力,詣菩提樹,坐於道場,觀眾生根大悲不捨,無障無礙普於一切,悉皆憐愍等如一子,能越一切惡道諸怖畏故;能令一切佛法皆現前故;摧伏外道諸魔怨故;建立菩提勝法幢故;能除斷常諸結使故;得佛如來無礙智故;豐益佛法諸珍寶故;隨根利益無錯失故;養育有情大悲成故;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功德瓔珞莊嚴無過失故。如是所有一切善巧,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善巧智。 5.復次,一切諸佛之所乘故,具足七法佛為大乘,如轉輪王具足七寶。云何為七?所謂大觀察故、大隨順故、大智慧故、大精進故、大方便故、大證悟故、大事業故。大觀察者,菩薩摩訶薩親近善友聽聞正法,於一剎那悟一切法,實相現前。大隨順者,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智大定大悲,利益自他故。大智慧者,菩薩摩訶薩見真實相,我法皆空。大精進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大悲萬行能成辦故。大方便者,菩薩摩訶薩得平等忍,不住生死、不證涅槃。大證悟者,菩薩摩訶薩證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無邊大功德故。大事業者,菩薩摩訶薩於生死中得大菩提,成就圓滿恒沙萬億佛事業故。具足如是七種勝法而為法王,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善巧智。 |
1.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三乘。所謂天乘、梵乘、聖乘。1)云何天乘?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名天乘。2)云何梵乘?慈悲喜捨是名梵乘。3)云何聖乘?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聖乘。是菩薩時時修集天乘梵乘聖乘,教化眾生令住三乘,是時自身不證解脫,是名知三乘。 2.復次知三乘,所謂聲聞乘、緣覺乘、大乘。1)云何聲聞乘?軟根解脫,於一念中離三有窟宅,樂欲出世欲得涅槃見寂滅處,勤加精進如救頭然。若其未解四聖諦者,欲以智箭射四諦的,欲證欲解以深欲精進,是名聲聞乘。2)云何辟支佛乘?中根解脫,欲得寂靜獨在一處,而自利益入寂靜定,方便分別十二因緣,欲得緣覺道、欲證緣覺,是名緣覺乘。3)云何大乘?上根解脫,欲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六波羅蜜,欲利益一切世界,欲斷一切眾生苦惱,於一切世界五欲樂中心尚輕賤,何況世間無量諸苦。欲令眾生持無上戒,欲得聞見大乘經典,受持修學思惟分別,讀誦令利,勤加精進。若有菩薩修四攝法應往親近,欲令眾生攝真智慧安住四攝。常欲得聞諸深法要,受持分別。欲令一切入於禪定,自捨己樂利益眾生,欲以自力隨他所樂令住三乘。雖作是化,常自安住無上道中,不壞不動心如金剛。常願欲得無上菩提,願求菩提是名大乘。是名知三乘。 |
9.一切法善巧
無盡意 |
菩薩藏會 |
理趣 |
善臂菩薩會 |
云何菩薩觀一切法方便? 1.所謂若有為、若無為,菩薩於中善知方便。 1)云何善觀有為方便?所有身善業、口善業、意善業,願以迴向無上菩提,是名有為方便。2)若觀身口意業同菩提相,迴向菩提,是名菩薩觀無為方便。 2.復次,1)有為方便,若能聚集五波羅蜜,是名有為方便。2)雖知般若波羅蜜其性無為,於所聚集終無厭賤,要欲具足諸波羅蜜,深解善根同無漏菩提,而猶願成一切種智,是名菩薩無為方便。 3.復次,1)有為方便,住於無礙平等心中,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是名有為方便。2)云何無為方便?善解眾生無我無人無所悕求,知四攝法同無為解脫,而能迴向一切種智,是名無為方便。 4.復次,1)有為方便,若諸煩惱生死相續斷令不起,所有善根助菩提者令不斷絕,乃至不行少煩惱分,是名有為方便。2)云何無為方便?雖觀空無相無願,知此三空即助道方便故能不證,是名無為方便。 5.復次,1)有為方便,雖在三界不為三界煩惱所污,是名有為方便。2)云何無為方便?雖出三界不證於出,是名無為方便。 6.如佛所說,知諸法方便則能具足一切種智。何以故,一切種智無量無邊,具足正念慧方便故,是故名為一切法方便。舍利弗!是名菩薩智慧所緣八方便也。 |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一切法善巧? 1.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遍攝一切有為無為。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應修善巧。1)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所謂妙善身行、妙善語行、妙善意行,是則名為有為善巧。2)云何名為無為善巧?即以如是妙善身語及以意行,迴向畢竟無為菩提、迴向無為菩提妙觀,又復迴向於薩伐若,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2.復次舍利子,1)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即是積集五到彼岸。何等為五?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波羅蜜多,是名有為。2)若由般若波羅蜜多無為智故,則五到彼岸不可厭毀。如此妙智又能積集諸到彼岸資糧善法,信解無漏無上菩提及以迴向一切智智,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3.復次舍利子!1)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所謂以無礙光照諸眾生,以四攝法攝諸眾生,是名有為。2)若觀諸法無我無有情無取無執,於四攝法方便善巧,愛樂信受無為等覺,及以迴向一切智智,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4.復次舍利子!1)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所謂不斷能令生死相續結縛,而復永斷能令生死相續煩惱,任持菩提結縛相續一分結縛不復現行,是名有為善巧。2)若復修習空無相願諸法正智,現觀善巧無上菩提不由他緣,於無為法而復作證,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5.復次舍利子!1)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謂諸菩薩雖行三界,而不為彼三界煩惱之所染污,如是名為有為善巧。2)雖具通達一切三界出離之法,而不墜墮出離界中,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6.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一切法善巧者,是則名為一切智智。若諸菩薩圓滿證入一切智智,即一切時智慧善巧,即此名為諸法善巧。 |
復次,云何一切法善巧? 1.謂有為、無為。1)菩薩於此二法巧便最勝,於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清淨增長,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有為善巧智;2)菩薩於身、口、意具三無作,清淨平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無為善巧智。 2.復有善巧,1)謂菩薩摩訶薩於布施、持戒乃至靜慮增長修習,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有為善巧智;2)復以般若波羅蜜多,離一切相修諸波羅蜜多,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為善巧智。 3.復有善巧,1)以方便智行四攝法攝取眾生,是名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智;2)復有善巧,住第一義,雖攝眾生而無取著,迴向菩提,是名菩薩無為善巧智。 4.復有善巧,1)了知煩惱增長生死,菩提分法斷絕生死,是名菩薩有為善巧智;2)復次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決定平等、無二無別、無有退轉,是名菩薩無為善巧智。 5.復次有為善巧,1)行於三界不著三界,是名菩薩有為善巧智;2)了知三界性皆是空,如幻如化而不取著,是名菩薩無為善巧智。 6.復次,如是了知法性清淨無相無名,具一切智,名為實智;為度眾生假名方便,如是分別,是名權智。菩薩摩訶薩於此八法二智自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7.復次,悉能了知一切法性,名為智慧;所有觀察善不善法,名為方便;隨順解脫離諸分別,聖智現前,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8.復能如是善巧分別諸見結使,以奢摩他、毘鉢舍那如是拔除,是名方便;而能圓滿無上大願,是名智慧。除彼熱惱使得清涼,是名方便;能解煩惱性不可得,是名智慧。除身心苦得輕安樂,是名方便;遊法園苑得念總持,理智現前,是名智慧。與諸有情作依止處,是名方便;能依所依無住無著,是名智慧。獲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名方便;應常離念而與實相智慧相應,得大法樂,是名智慧。 9.復能生長五波羅蜜,是名方便;隨所樂乘同歸佛慧,自性照明,是名智慧。能度一切生死瀑流,是名方便;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名智慧。建立正行,是名方便;見本性空,是名智慧。除客煩惱,是名方便;善能覺悟智性無染,是名智慧。行無所行,是名方便;悟於法空,是名智慧。不著三界,是名方便;令諸菩薩了第一義,是名智慧。攝諸眾生行於萬善,是名方便;一切賢聖同一法界,是名智慧。隨其根性除妄分別,是名方便;見本清淨寂滅無生,是名智慧。能起方便斷滅癡闇,是名方便;深入禪定不住禪定,是名智慧。誘導二乘,是名方便;除斷法執入佛知見,是名智慧。隨眾生根令生勝解,是名方便;了根性空,是名智慧。超妄境界,是名方便;示勝義諦,是名智慧。權說四諦,是名方便;於諸修行了不可得,是名智慧。勤求功德悲願無盡,是名方便;了應非真不來不去,法界平等,是名智慧。隨緣普示教化一切,是名方便;了煩惱性本來解脫,是名智慧。了知結使虛妄分別,是名方便;了眾生心本來寂靜,是名智慧。勸令修斷隨眠習氣,是名方便;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即佛慧門,是名智慧。聲聞、緣覺善巧勸修漸入佛道,是名方便;菩薩修行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般若波羅蜜多。 |
1.是菩薩聞是法已,受持修學廣分別已,即知方便。於佛法僧五體投地以此為業,於其所作願無上道。如是歸依發菩提心,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飲食洗浴,於此事中更無餘心,但願無上菩提,常作如是廣博修學。 2.是菩薩若始入定、若入定已,常願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欲於世界中尊,欲調伏一切眾生,欲於一切眾生中無能勝者,欲得最勝,欲教誡一切眾生,欲令一切眾生得寂滅,欲於一切法得成正覺。具學 3.是菩薩若一切所作善根,願一切眾生無有恐怖,出三惡道滅無量苦,斷諸煩惱。令現在未來欲得緣覺乘者,願令具足。現在未來欲得大乘者,願令具足。願請一切世間所有現在未來諸佛世尊,住世一劫說法,令聖人眾隨佛在世而得和合。 4.是菩薩如是思惟:若在在處處,所有眾生所修善根,若欲生人中天上、若住聲聞乘、若住辟支佛乘,若愛語布施利益同事,願令具足。 5.是菩薩以是法故,於三時中讀誦通利思惟此法。所謂我今歸依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諸佛佛法僧菩薩,頭面禮敬。諸佛威德無能勝者,其相甚妙。 6.菩薩常應作如是念諸佛法僧,願令世間在在處處無有空處,所在方面常有諸佛,令我勸請留住一劫,說微妙法、呵責諸惡。若已作若今作,我今已得離一切惡,乃至一念中間,當願以一切善根令諸眾生壽命無量,住於一切諸善法中。 7.如諸菩薩速轉法輪,令諸聖人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願令佛法常住於世利益眾生。生五道者悉得善根乃至敬禮諸佛。常住是願。 8.是諸菩薩所有善願,令他眾生及其己身得妙威德善妙威德。若未來現在一切世間佛法僧寶,令住一劫無諸留難。及諸菩薩寶速令具足六波羅蜜,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留難。欲令一切眾生斷除苦惱怖畏、行於喜樂,斷一切不善根、成就一切善根,隨如所願成就三乘,速疾成就諸波羅蜜,壽命無量而得解脫成無上道。乃至敬禮諸佛,常作是願。 9.是菩薩欲令一切眾生斷諸苦惱,若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諸佛乃至法身,願我以身奉施彼佛,欲令一切眾生得度成無上道,在所生處信敬三寶。以天香花奉養恒河沙等諸佛世尊,亦供養法僧及諸菩薩,令所奉寶如須彌山。一切世間在在處處所有眾生若有所須,七寶房舍、衣服飲食、醫藥臥具,悉當給與令無所乏。若有樂於忍辱精進持戒者,我當隨其所樂而為解說使成就勝法,令三寶具足修六波羅蜜疾成佛道。離諸惡法,善行實義身口意業,不退菩提樂於菩提,在在處處見佛菩薩常學善根,安止眾生於善法中。 10.是菩薩自知及他所有善根,趣向智慧、思惟智慧,願欲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 11.是菩薩趣向思惟已,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故,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 12.是菩薩如是智慧,若無力能學,應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斷於無明。我今復當倍加精進,時時漸漸學此智慧,令此智慧增廣具足,乃至生有終不懈怠生於憂愁。 13.如是菩薩發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心,是菩薩無量無邊善智慧。何以故?此慧於餘善慧中最勝第一,令一切世間眾生,發起無量智慧、發起無學智慧,生無漏智慧、生無學智慧。善臂!如是菩薩行此智慧,不以為難、以為喜樂,速疾具足般若波羅蜜。 |
持世!何謂菩薩分別五陰方便?菩薩摩訶薩正觀五取陰,所謂無明陰是五取陰,苦陰是五取陰,癡陰是五取陰,病陰癰陰,如箭入身陰是五取陰。
1.菩薩分別觀察選擇色取陰。云何為分別觀察選擇色取陰?是色取陰從四大生,假名為色取陰,是色陰無有自性,但以四大和合,假名為色陰。色陰無有作者,無使作者,無作無起無出,名為色陰。但以先業因緣四大所攝,數名色陰,非陰是色陰,譬如虛空,陰實無生相。若說虛空陰,是中無有法生,但有名字,故名為虛空陰。凡夫於此無陰陰相,以顛倒心故,無實實相貪著我五陰我所五陰,我色陰我所色陰,如是貪著。是諸凡夫貪著色已,於色中依止我我所,有色受色取色著色依色,受行種種惡不善業。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我等應勤修集助菩提法,今應正觀色陰。
2.菩薩正觀色陰時,知同水沫聚。云何知同水沫聚?無聚是水沫聚?但從眾緣生,不可執捉無有堅牢,水沫聚中無有聚相,無聚是水沫聚;色陰亦如是,色陰中無有陰相。
3.菩薩如是觀時,作是念:凡夫不能正觀虛妄色,不能如實知色無常,不能如實知色相。我等入正道,不應貪著虛妄,不應貪著色。何以故?色是不可貪著相,色但有名字無決定相,當觀是色無決定相,離名字故名之為色。又說色名惱壞相,智者通達知是無相,我等應當善知修集色無相方便,不貪著色相。若人貪著色相,即貪著色,我等應善知入色相。
4.菩薩如是正觀時,如實觀察選擇色,是色陰皆從凡夫憶想分別起。若法從憶想分別起,即是不生,一切憶想分別皆非真實。凡夫依止顛倒所起色,為色所縛為色所害,往來苦惱,無明癡闇故貪色不捨,見色有常牢固,是凡夫人為色縛。色所縛故,往來地獄、畜生、餓鬼、天人,深貪色味,不觀色中有諸過惡。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應當觀察選擇分別修習色方便。
5.分別觀察選擇色時,見色性如夢,譬如夢中色,皆從憶想分別覺觀起,曾所見聞覺知因緣起,是夢中亦知彼我,亦見地水火風,亦見山河叢林。夢中色相無有決定,但以憶想故有。色陰相亦如是,從先世業因緣出,無有決定性。菩薩如是思惟不取色。若我若我所,但正觀色如實無常相虛妄顛倒,眾生顛倒貪著取色,若我色若我所色,若彼色若彼所色。如是正觀察選擇色時,不得色,不見色性,亦不貪著色無常。
6.菩薩爾時若於色中,愛念貪著皆悉除斷,善知色正相,善知色平等相,善知色滅相,善知色滅道相,善知色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作是念:是身色陰,皆從業果報覺觀起,四大所攝。是身色陰,非我非彼無有所屬,無所從起。觀色陰如是,內色不貪不受,外色不貪不受,過去色不貪不受,未來色不貪不受,現在色不貪不受,即知一切色陰是無生相。是菩薩爾時不滅色亦不求滅色法。持世!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色取陰如是。
1.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受取陰?菩薩作是思惟: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皆從因緣生,屬諸因緣入受相中。此中無有受者,但以貪著故,貪著者即是不真虛妄,從憶想分別起。是菩薩如是思惟時,作是念:是凡夫為虛妄受所縛,為三受所害,所謂苦樂不苦不樂受。是凡夫若受樂,為愛結所使,以愛結所使故,能起惡業。若受苦,為恚結所使,以恚結所使故,起諸惡業。若受不苦不樂受,為無明結所使,是人因無明結所使故,不脫憂悲苦惱。我等今不應隨凡夫學,應正觀諸法,我等應如實觀諸受。
2.菩薩如實觀受陰,作是念:非陰是受陰,從憶想分別起,顛倒相應無有受者,但從先世業因起,今世緣故;諸受自性空,受中無有受相。
3.菩薩觀達受陰,譬如雨渧水泡,有生有滅無有決定。受陰亦如是,次第因緣起,屬諸因緣無有住時,虛妄不實,從憶想顛倒相應起。菩薩爾時作是念:凡夫可愍,為諸受所制,以不正觀受陰故,故得樂受生著,得苦受亦生著,得不苦不樂受亦生著,為諸受所縛馳走往來,從身至身受結所縛,輪轉五道無有休息。是凡夫著於諸受,為受所制為受所繫,不脫受陰,於受陰所不見出處,不知正觀受陰故。不知如實觀受陰無常,於受陰中為欲染所縛,不知受陰如實相。我等今不應隨凡夫學,應如實觀察選擇受陰。即時如實觀受陰,無陰是受陰,不真陰是受陰,顛倒陰是受陰,不住陰是受陰。是時見受陰如實相,無有作者,無有使作者,於受陰中不見受陰相。如是觀受陰,不見受陰在內不見受陰在外,不著受我不著受彼,知受陰無所從來無有所屬。無法能生受者,但從顛倒相應先世業果報數名受陰,見受陰虛妄因緣相續行。爾時過去受陰不受不貪不著,未來受陰亦不受不貪不著,現在受陰亦不受不貪不著。是人於樂受中除却愛結,於苦受中除却恚結,不苦不樂受中知見無明結故,勤行精進。菩薩爾時,若受樂受心不生愛,若受苦受心不生恚,若受不苦不樂受心不生癡。
4.持世!凡夫多於樂受生愛,苦受生恚,不苦不樂受生癡。是諸凡夫以愛恚癡故深入闇冥,不能如實知受陰,亦不知愛恚癡相,深貪著愛恚癡,所謂是我我所,是此彼等。
5.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正觀受陰者,不為愛恚癡所牽。若生愛恚癡,即能除斷行於正道,於樂受中斷愛結使故勤精進,於苦受中斷恚結使故勤精進,於不苦不樂受中斷癡結使故勤精進。如實知三受相,爾時有所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皆離不著。離愛結使,離恚結使,離癡結使,諸受起時皆能知見,知受陰如實無常。若能如是知已,於受陰中欲染悉斷,入斷受陰欲染道中,不為諸受所污。是菩薩若如是正觀受陰,如實知受陰,知受陰集受陰滅受陰滅道,然後如實知受陰是無生相,以無生相,通達受陰無相。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選擇受陰。
1.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想陰?菩薩摩訶薩正觀想陰時,見想陰皆從顛倒起,虛妄不堅固不真實,從本已來不生相,以因緣和合從先世業力起。作是念:非陰是想陰,虛妄陰是想陰,顛倒陰是想陰,想陰中無想陰想。譬如春後月焰,以名字故說名為焰,陰想陰亦如是,以識相故說名想陰。凡夫於此為虛妄想所繫,或識樂或識苦,或識不苦不樂,或識寒熱,或識男女,或識五道生死,或識合或識散,或識過去或識未來或識現在,或識好或識醜,或識有或識無。是凡夫想,皆為顛倒虛妄,屬諸因緣,但假名為想陰。此中若內若外,無有想者,凡夫人虛妄想所繫故。或識貪欲,或識瞋恚,或識愚癡,或識妻子,凡夫依止是想陰貪著虛妄,以是想陰馳走往來,不能如實觀想陰是虛妄。凡夫人以我想彼想男女想,繫於想陰不能得脫,貪著想陰,我是想陰,我所是想陰。我等不應隨凡夫學。
2.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想陰,想陰中想陰想不可得,如焰陰中焰,陰相不可得。菩薩見想陰如焰性,過去想陰不貪不受不著,未來想陰亦不貪不受不著,現在想陰不住,不分別若我若彼,即彼滅想受陰道,通達想陰是無生。不見想陰若來處若去處,但以顛倒相應先世業因所起,現在緣所繫,無陰是想陰,觀察選擇想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即通達想陰無生,亦不分別想陰滅,但為滅一切想受陰故,亦住如實知見故。
3.菩薩如實觀想陰時,遠離一切想道心,亦不住一切想道。但住知見想陰,亦如實想陰,不貪著想陰,如實觀察一切想陰,如實知想陰集滅盡。
4.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選擇想陰,則離想陰欲染,亦能行斷想陰欲染道。
1.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行陰?持世!菩薩摩訶薩觀行陰從顛倒起,虛妄憶想分別假借而有。菩薩爾時若身行口行意行,皆觀不淨無常苦空無我。如是觀時,作是念:非陰是行陰,苦陰是行陰,因緣生陰是行陰,像陰是行陰,諸行陰無增無減無集。若身行口行意行無有作者,智者不貪受是行陰。何以故?是諸身行,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中間。口行意行亦如是,不在意內,不在意外,不在中間。行陰中無行陰相。何以故?是行陰從眾因緣顛倒起,虛妄不真,先業果報所攝,亦令因緣所繫,能有所行。諸所有行,若身行若口行若意行,皆非真行,是無所有行,是虛妄行,是顛倒行,是故說非陰是行陰。何以故?智者不決定得行陰相,是身行是口行是意行,此處彼處若內若外。又身口意行,尚無決定行相可得可說,何況行陰可得可說?是故說無陰是行陰。凡夫起顛倒想,貪著身口意行,憶念分別是行陰,為行陰所縛馳走往來。是凡夫人以顛倒故,起身口意行,起已貪著歸趣,無法生法想,無陰生陰想。貪著顛倒行故,為行陰所繫往來五道,常隨身口意行,不能如實觀身口意行,不能如實觀行陰故,以身口意而起諸行。是諸凡夫著顛倒故,著不真法故,著虛妄故,數名行陰。
2.持世!菩薩於此中如是正觀諸行無有根本,羸劣無力以眾緣和合,可說行陰。是中無有真實行陰,無陰是行陰,從本已來不生是行陰,無性是行陰。諸行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無有住時,諸行念念生滅。
3.持世!菩薩如是正觀行陰空不可得,不堅牢相,乃至毫釐亦不可得,作是念:是諸凡夫為不堅牢法所繫,行陰所繫,貪著所縛,起身口意行,我是行我所是行。起如是業為行陰所縛,不知行陰性入無明癡冥,於諸行中生真實想,以顛倒故貪著受取行陰。是人貪著受取行陰故,或起樂行,或起苦行,或起不苦不樂行。是人起樂行已得樂身,起苦行已得苦身,起不苦不樂行已得不苦不樂身。是人得樂身已生愛,得苦身已生瞋,得不苦不樂身已生愚癡。是人以愛瞋癡故,不見諸行過惡,不能清淨身口意行。是人身口意行不清淨故,墮不清淨道中,所謂地獄、畜生、餓鬼;或時暫生天人中,貪著身口意行,深著行陰。
4.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正觀,今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我等應清淨身口意行,不應貪著行陰,應觀行陰過惡,應求出行陰道。如是觀者名為如實正觀行陰,亦名正觀行陰無常。即時如實觀諸行,諸行集諸行滅諸行滅道,不受不貪不著諸行,亦不貪不著行陰。如是觀時遠離行相,亦行無行陰道,即觀諸行空。於一切諸行中,驚怖生厭離心,但起清淨身口意行,壞行相故,離行陰相故。是人有所得身皆是清淨。何以故?是人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是人遠離行陰相,壞諸法及根本相。如是正觀時,見行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得諸行決定生相,亦不得決定滅相,即觀諸行無生滅相,一切諸行亦無生滅。
是人觀一切諸行無生滅相,生厭離心,正通達諸行集滅相。雖證諸行無生相,而善通達諸行相。何以故?持世!是行陰無決定相。譬如芭蕉堅牢相不可得,無堅牢相亦不可得,行陰亦如是,堅牢相不可得,無堅牢相亦不可得。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選擇思惟入於行陰。
1.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察選擇識陰?菩薩摩訶薩觀非陰是識陰,顛倒陰是識陰,虛妄陰是識陰。何以故?持世!是識陰從顛倒起,虛妄緣所繫,從先業有,現在緣所繫,屬眾因緣,虛妄無所有,憶想分別起,從識而生,有所識故名之為識。從憶想分別覺觀生,假借而有,有所識故數名為識。以識諸物故,以起心業故,以思惟故,眾緣生相故,起種種思惟故,數名識陰。從有所識,有識像出,示心業故,攝思惟故,數名識陰。或名為心,或名為意,或名為識,皆是意業分別故,識陰所攝,識相識行識性示故,數名識陰。如是非陰是識陰,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顛倒相應緣虛妄識故,數名識陰。何以故?是識陰從眾因緣生無自性,次第相續生,念念生滅,是識緣不生陰相。何以故?是識陰生相不可得,決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決定相不可得故,根本無所有故,自相無故,牢堅不可得故,智者正觀察選擇通達非陰是識陰。
2.凡夫於非識陰生識陰相,以覺觀分別憶想顛倒相應虛妄所縛,強名為識陰,貪著是識陰,依止所識,依止識種種示思惟故生起識陰。是人種種分別,貪著內識,貪著外識,貪著內外識,貪著遠識,貪著近識,以識相故分別起識陰。是人以憶想分別若心若意若識,假借強名是心是意是識,如是知種種心相生。是凡夫貪著識陰,為識陰所縛,心意識合故,起種種識陰。分別虛妄事故,以一相故,以決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識,能得分別愛著。是人依止識陰深貪識故,亦得過去識陰貪著念有,亦得未來識陰貪著念有,亦得現在識陰貪著念有。
3.諸凡夫於見聞覺知法中,計得識陰貪著念有,是人貪著見聞覺知法,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以心意識合繫故馳走往來。所謂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皆識陰所縛故。不能如實知識陰,識陰是虛妄不實顛倒相應,因見聞覺知法起,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或起善識,或起不善識,或起善不善識,是人常隨識行,不知識所生處,不知識如實相。
4.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如是正觀,知識陰從虛妄識起,所謂見聞覺知法中眾因緣生,無法生法想故貪著識陰。我等不應隨凡夫學人,我等當如實正觀察選擇識,如實正觀察選擇識陰。是諸菩薩如實觀時,知識陰虛妄不實,從本已來常不生相,知非陰是識陰,像陰是識陰,幻陰是識陰。譬如幻所化人,識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識性亦如是;如幻性虛妄緣生,從憶想分別起,無有實事如機關木人,識亦如是,從顛倒起虛妄因緣和合故有。如是觀時,知識皆無常苦不淨無我,知識相如幻,觀識性如幻。
5.菩薩爾時作是念:世間甚為狂癡,所謂從憶想分別識起於世間,與心意識合,三界但皆是識,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不在法內不在法外。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故,於識陰中貪著若我若我所,是人貪著識陰在內,貪著識陰在外,貪著識陰在內外,貪著識陰在彼我,是人貴此識陰,為識陰所縛,受識陰味,說識陰相,所謂若心若意若識,隨味行故貪受識陰,是人為識所縛,識陰合故為心意識所牽。以心意識因緣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隨心意識力故生,依止諸入,貪著識陰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菩薩於此中如實正觀選擇識陰,如實正觀識陰無常相故,過去識陰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未來世識陰亦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現在識陰亦不依止。如實知識陰無常相,如實知識陰生滅相。若如是思惟正觀識陰,是名正觀入識陰道。所謂如實知識,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滅,如實知識滅道,是人如實觀識陰集滅相,能壞識陰,能斷一切相,知識陰集滅相,亦通達識陰集滅相。菩薩爾時亦不生識陰,亦不滅識陰,是識陰從本已來無生,如是觀時不分別識滅相,通達識陰無生相。何以故?持世!是識陰無生無相無成,是識陰生性虛妄故,入在無生相中。持世!識陰終不有生成相,是識陰相從眾因緣生。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因緣法,非陰是識陰,觀察選擇信解證知通達諸所有識悉皆知實。菩薩知識陰實故,如是一切所緣知皆破壞。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識陰,知是識陰無生者,無作者無起者,無受者無所受者,但以眾緣生,眾緣合故有,緣見聞覺識法故繫有,從本已來常畢竟空。如是觀識陰時,即知識陰是無作無起相,不貴不著。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選擇入識陰。若菩薩能如是方便入五陰,能如是方便正觀五陰,是名通達入五陰集滅道,皆能斷諸陰相,真知五陰方便。以是方便故,於五受陰中,不貪不著不縛不繫,如實知色無常相,是菩薩若於色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則能除斷。菩薩於五受陰中除斷欲染故,隨順通達決定五陰方便,如是觀時,能知五受陰細微生滅相。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能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生滅相?菩薩摩訶薩觀眾生初入胎歌羅羅時,先五陰滅即更有五陰生。從是已來觀五陰生滅相,雖先識滅亦知五陰非斷滅相識,雖依止歌羅羅,亦知五陰不至不常。如是觀初入胎一念五受陰生滅相,從歌羅羅乃至出生,及後增長乃至死時,觀此五受陰念念生滅相,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微細生滅相。
持世!是五受陰微細生滅相者,所謂先五受陰滅,次第無物有至胎,識初合時五陰即有生滅,因歌羅羅五受陰假名為人。所以者何?持世!識無所依則不能住,識所依者五受陰是。持世!又無色界中諸天,五受陰細微生滅相亦應如是知。
持世!如是細微五受陰生滅相,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何況聲聞智慧?惟諸佛如來善知五受陰,從初入胎細微生滅相,及無色天諸陰念念生滅,所謂一切智慧,出一切世間智慧。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至佛慧境界,是人雖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相,從初入胎乃至無色天,亦不能究盡如諸佛所知。
持世!諸佛如來無有隨他智慧,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智慧無所不達,諸佛無礙智慧於一切法中得決定慧,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何以故?於無量無數千萬億阿僧祇劫行於深法故。
持世!一切凡夫不能如是方便觀五受陰,何況觀五受陰細微生滅相?何以故?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陰如實,凡夫不知取,不知受陰。
持世!何謂為取?取名我取、眾生取、見取、戒取、五陰取、十八性取、十二因緣取,是名為取。乃至所有法,若內若外,所謂欲取,有取,見聞覺識取,我我所取。
持世!凡夫於此虛妄取不知不見,顛倒因緣而取諸法,是人為取所繫,無明因緣取諸行,諸行因緣取識,識因緣取名色,名色麁相眾生染著歸趣。所謂色取色合色縛,及取四無色陰,受想行識分別為名。
持世!若無諸佛,眾生則無所知無所見,不能正觀五受陰。諸佛出於世間,壞眾生依止色,壞依止受想行識,壞和合一相故。諸佛如來作如是分別說:汝等所依所歸,是名為色,是色但以四大和合,受想行識但有名字,名色相成就故說五受陰;汝等眾生莫貪歸此不牢堅五受陰。
持世!如來何故說五受陰?持世!是凡夫人從顛倒生入無明網,馳走往來何所歸趣?貪受五受陰相,作是念:我依止此當以得樂。是人以是樂想貪歸五陰,以苦想以不苦不樂想貪歸五陰。凡夫人所歸所依止處,是名五陰。
持世!諸凡夫人從生以來,盲不知五陰為是何等,不知五陰從何所來,不知五陰如實故,貪受五陰,是故說名受陰。於此中誰有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但以顛倒貪著分別虛妄自縛無明癡闇故,取我取我所,取此彼,是故說受陰是五陰,無有取者亦無決定相。是故,智者知非陰是五受陰,顛倒陰是五受陰,無明陰是五受陰,凡夫於此為所繫縛,貪歸五取陰。以貪歸故不知何等是取?何等是取陰?但為貪著所歸五陰,往來生死,貪著是五陰故馳走諸趣。
貪歸何等?貪歸見、貪歸聞、貪歸覺、貪歸識、貪歸愛、貪歸無明。是諸凡夫為愛縛所縛,貪愛五受陰,為諸蓋所覆入無明闇冥,不知不覺我等今為貪歸何處?繫縛何處?以不知故,往來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道中,生死所縛,貪歸生死不放不捨,不斷五陰亦不能知五陰如實相。不如實知故,為種種苦惱所害,墮虛空獄不知出處。是人不見出道故,於無始生死道中受諸生死,是故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不得度無量生死險道,亦不得脫諸大苦聚,還復歸趣於苦,貪著於苦,為苦所使。何等為苦?五受陰是,生時但苦生,滅時但苦滅。
持世!我以是因緣故,為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正觀色陰,亦當如實知色無常相。汝等!若於色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汝等當正觀受想行識,亦當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除斷欲染故心得正解脫。
持世!若有人知我所說法義如是,能如說修行,當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人不能如說修行,為色縛所縛,為愛繫所繫,入無明闇冥貪取五陰,是人貪取五陰故,不能得脫生死險道。
持世!以是義故,我說世間與我諍,我不與世間諍。何等為世間?所謂貪著五受陰者,為世間所攝,是人貪歸五陰,為五陰所縛。不知五陰性,不知五陰空相,而與我諍。是人違逆佛語,與佛共諍,故墮大衰惱。若有人於佛在世若佛滅後,能如是觀虛妄五受陰空無所有,從顛倒無明闇冥起,虛誑妄想但誑凡夫,非五陰似五陰,如是之人不與佛諍,不逆佛語故,得脫地獄、畜生、餓鬼、苦惱。
持世!諸佛不與人諍,斷一切諍訟名之為佛,但為眾生演說實法,作是言:汝等!先所取者皆是顛倒,一切眾生顛倒力故,貪歸五陰往來世間。是人貪歸五陰已,起種種邪見,貪歸種種名字,貪歸種種憂悲苦惱,是人為種種邪見煩惱、種種憂悲苦惱之所殘害,無有能為作救作舍作歸作趣,唯佛能救。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貪嗜五欲,依止多過五陰,是凡夫人與救者歸者依者脫一切苦惱者,而共諍訟。
持世!我今舉手其有見五陰者,見陰相者,貪五陰者,我則不與是人為師,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隨我出家,不隨我行,不歸依我,是人入於邪道,入虛妄道取不實者,是為顛倒不知佛意,不知佛隨宜說五陰,不知佛第一義,是人不受佛教,不應受供養而受。是人我尚不聽出家,何況當得受人供養?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黨,所謂生五陰相者,貪著歸趣五陰者。
持世!當來之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於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陰相者,決定說五陰相,深著五陰入虛妄邪道,於我法中而得出家,袈裟繞咽,常樂往來白衣居家,當知是人與外道無異,亦以我法多為眾人恭敬供養。
持世!我說是見五陰者,決定說五陰者,貪著五陰者,不聽受人一[木*盃]之水。所以者何?是人於我法中,乃至無有柔順法忍,是人違逆我法,背捨聖行。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應如是發大誓願,於我如是甚深經典當共護持,亦斷眾生五陰見故而為說法。
持世!我是經中說破一切陰相、離貪著陰相。爾時,多有在家出家聞如是等經,起於諍訟不生實相。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應發大誓願:我等於後惡世貪著五陰邪見眾生,作大利益,所謂度脫貪著見五陰眾生,隨宜方便以法利益。是故,持世!菩薩摩訶薩若欲得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諸法章句,欲得念力,欲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常觀是五陰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虛妄相、不堅牢相、畢竟空相、從本已來不生相。常正觀時,五受陰中所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意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持世!是大意山王佛,有八十億那由他聲聞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及八十億那由他學地阿那含。謂菩薩摩訶薩眾四十億那由他。是大意山王佛壽八萬歲。
持世!爾時有王名為德益,是德益王有二萬大城,具足豐樂人民充滿。其城七重縱廣十二由旬,四寶合成有七重塹,皆有欄楯七重行樹,諸寶羅網遍覆其上。城塹諸樹及上羅網,皆以黃金琉璃車渠馬瑙四寶合成。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園林,皆有七寶衣樹充滿其中。一一園林各有五百寶池,八功德水皆滿其中。
持世!是德益王有八萬婇女,其大夫人有二子:一名無量意、二名無量力。持世!是二王子各年十六,夢中見佛端正無比如閻浮檀金幢,見大歡喜,覺已各說偈曰,其一人言:
我今夢見二足尊,金色百福相莊嚴,
成就無量諸功德,見已心得大歡喜。
第二人言:
我夢見佛明如日,端正姝妙第一尊,猶如須彌眾山王,巍巍高顯見歡喜。
持世!即時無量意、無量力二子,詣父母所具說是事,白父母言:今我二人於夢中見佛,惟願父母,當聽我等俱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放逸不能覺知,沒五欲泥,為色縛所縛,為受想行識縛所縛。我等在家,以放逸故,不能見佛。
持世!是二王子為父母說是事已,即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請佛及僧三月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於大城邊莊嚴德益王所遊園林,懸繒幡蓋寶華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中,以一切樂具供佛及僧,供養已畢,於佛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願,而為廣說是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方便經,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腹食亦不傾臥,若坐若經行。又於四萬歲中不念餘事,但念五受陰虛妄空相,知是五受陰從顛倒起,通達是五受陰相畢,其年壽常修梵行,命終即生兜率天上。於佛滅後,還生閻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復夢見佛,為說五陰十八性菩薩從方便經。聞是法已,即覺驚怖,復於佛法滿萬歲中常修梵行;亦復方便深觀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所行方便經,命終生於忉利天上。畢天之壽,生閻浮提大姓婆羅門家。大意山王佛法末後千歲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緣故復得出家,學問廣博其智如海,亦善觀察選擇是五陰性入法,如實通了,於其世中教化二萬人及二十億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是二菩薩從是已後,世世同心,共值十億那由他佛,然後乃得無生法忍。得法忍已,復值一億那由他佛,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人共劫次第作佛:一名無量音、二名無量光。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若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於是清淨無染法中,勤行修集此陰入性,及餘有為法中說實知見相。
持世經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十八性?菩薩摩訶薩方便正觀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堅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虛妄無所有,從憶想分別起,眼性無有決定相,虛空性是眼性。譬如虛空無決定相,無根本故,眼性亦如是,無決定相亦無根本故。何以故?眼性中實事不可得故。眼性無處無方,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眼性無決定相,以無事故。眼性事不可得,眾因緣生故。眼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但以先業果報,屬現在緣故數名眼性。眼性者即是無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識行處故數名眼性。
若眼根清淨,色在可見處,意根相應,以三事因緣合,說名為眼性;眼性中無決定眼性相,智者通達無眼性是眼性性。
持世!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觀察選擇眼性,即通達無性是色性。何以故?色性中色性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無決定相故說名色性。色無根本、無分別,何況色性?色性則是亦無根本,色性不在色內、不在色外、不在中間,但以憶想分別。色在可見處,眼根清淨,以意識相應,見現在色故數名色性。譬如鏡中面像,若鏡明淨則生色相,鏡中色無決定相。鏡中無人而見色像,但以外有鏡,內起色相,如是眼性清淨所緣之色在可見處。如鏡中像數名色性,色無性相無形性,無決定性是名色性,諸色相無我故數名色性,隨眾生所知故,說名色性。
若菩薩知是色性,即知無性是色性,無生性是色性,無作性是色性。何以故?是色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示無所有性,示虛妄性,示假名性,名為色性。如是觀察選擇色性,是菩薩正觀察選擇眼識性。
所謂眼識中無眼識,無眼識性無有常性,眼識性無有根本、無決定法,眼識性無所示。是眼識性非合非散無有根本,但以先業因緣起,屬現在緣,繫色緣故數名眼識性,隨凡夫顛倒心故數名眼識性,賢聖通達眼識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識性無決定故,從眾因緣生,屬諸因緣故數名眼識性。識所行處是眼識性,是識無決定故。說無決定相,無生故,示虛妄故,能分別色相故,能示緣故。
說是眼識性,隨眾生所知,如來方便分別,破壞和合一相故。說是十八性示識無決定相,但眼清淨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說眼識性,示眼識實相故說眼識性。眼識性者示眼所行處,能識色是眼識,性即是說無性。何以故?智者眼識性中,求眼識性相不可得,眼識性中,亦不得眼識性根本。所以者何?無決定性是眼識性,眼識性者以假名說,所說性者即是說不取義,能有所見處是眼識,意業起是眼識相,故名為眼識。
眼性、色性、眼識性,以是性門,說三事和合,以知諸緣相故,即是離諸性義。所謂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識性,有如是數,得令眾生入於實道。此中實無眼性、色性、眼識性,諸如來說是知見諸性相,方便分別說是諸性。若人通達是諸性方便者,則知三性無性。何以故?諸性中無性相故,諸性中相不可得故。耳性、聲性、耳識性,鼻性、香性、鼻識性,舌性、味性、舌識性,身性、觸性、身識性,皆亦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性?菩薩作是念:意性無決定,根本無所有故,意性中無意性,無決定性是意性。譬如諸種子種於大地,因於水潤,得日得風,漸漸芽出。芽不從種子出,種子亦不與芽和合,芽生則種子壞,種子不離芽,芽不離種子,芽中無種子。意性亦如是,能起意業故,示意識故,如種示芽,得名意性。離意性則無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字故說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內、不在意外、不在中間,但以先業因緣故起,識是意業故,知所緣故,諸性名字合故,現在緣起故,數名意性,即是不決定意業相,即是眾緣和合相。亦說意性從和合起,隨眾生所知,於第一義中無有意性。何以故?根本無所有故,無生是意性,生無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語,第一義中決定無意性,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智者通達無性是意性。
諸菩薩觀擇法性,無性是法性,法性無自性,自性不可得,無決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決定事亦不可得故。但為起顛倒眾生虛妄結縛,有所知故,說言法性,欲令眾生入無性故,故說是法性。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是法性從眾緣生,眾緣生法即無自性,諸因緣中無有自性,諸因緣皆從眾緣和合顛倒故相續而生。如來於此欲教化眾生說是法性,以世俗語言示無性法,是法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令眾生知見善不善法,以法性說離一切法相知見,畢竟空相故。說畢竟空即是法性。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法性中無決定有相。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法性亦如是無決定相。破法相故說名法性,法性即是無性。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但屬眾緣與緣合故,數名法性說名法性,如眾生所知故。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無法性相無多無少,以示性方便故,說法性名為性。
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即知見無性,是三界法性中無分別相,眾因緣和合故,分別諸法故,說是法性,示無決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法性是無生相。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智者通達無相是法性,法性中無分別相,無相無分別故說名法性。法性中無有住處,無處無起無住無依止,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是法性無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無合無散,無作無決定,名為法性。菩薩摩訶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識性?菩薩摩訶薩作是念:不生性是意識性,不決定性是意識性,意識性無根本,無有定法,以意識性示無性相。何以故?意識性中,意識性不可得,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顛倒相應以意為首,識諸法故名為意識,隨凡夫所行故,說意識性。賢聖觀知非性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是意識性。但示因緣法故,以意為首故,識諸緣合故,說為意識性,隨眾生所知故如是說。
智者知非性是意識性,從眾因緣生,憶想分別起,無有性相,即是第一義中無性相義。世俗法中為引導眾生故,說是意識性,欲令眾生知無性是意識性,但以小法壞離諸性故,說是意識性。何以故?聖人求之不可得,意識性不在意識性內,不在意識性外,不在中間,智者通達不合性是意識,意識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識,但眾因緣生,從顛倒起,以意為首,知於諸緣二事和合故,著虛妄故,從覺觀起示眾生識相故,說名意識性。是意識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是意識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住處,從本已來不生相。意識中無根本定法。何以故?是意識性相即是無二相,即是無相,是相不以二相故有,無所示性是意識性。
智者通達意識性,是意識性,不在一切法中,無處無方,不與法若合若散。聖人通達不生相是意識性,是意識性無來無去無緣。何以故?第一義中意識性無緣,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達意識性,是不作是意識性,作者不可得故,無生是意識性,生相無所有故。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意識性。諸菩薩作是觀時,觀擇欲界、色界、無色界,皆是無生性無所有性。云何為觀?所謂欲界中無欲界,色界中無色界,無色界中無無色界。以界示無界法,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為取無色界相者示是無色界。以界寄說無界,如智者所知,無所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智者不得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三界皆無根本無有定法,從眾緣起,是故智者知見無界是三界。此中無有界相,是三界皆虛妄合顛倒行。何以故?智者不得三界,不說三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賢聖通達是三界虛妄無所有,無自性離諸法,但是顛倒起,為斷眾生顛倒故,知見三界故,如來分別說三界相,欲令眾生知無界義故,說三界非以性相有,智者知見三界相是無界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觀眾生性、我性即是虛空性、無所有性、無生性。何以故?眾生性、我性、虛空性無別無異,如是諸性皆虛空出,但從眾緣生故名之為性,此中決定無性相。何以故?虛空中無一定性相,是諸性相皆入虛空,是無所有義。譬如虛空無性,是法畢竟離相無所有相,一切諸性亦如是離性相,諸性中無性相,性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性中無有性,性中不攝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無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於諸性中,不得生性,不得滅性,不得住性,一切諸性,不生不起不住,從本已來不可得。智者不貪不著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達知見一切諸性皆是無生相。若是無生相即無有滅,第一義中一切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別說諸性,第一義中不說諸性,智者知見通達一切諸性如第一義。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通達十八性,及三界眾生性、我性、虛空性。諸菩薩如是觀擇通達時,不得性不見性,亦通達一切諸性假名字,亦信解諸入一切性是無性,亦知分別諸性。以世俗故分別說諸性,令一切諸性入第一義中,亦善通達無性方便,亦為眾生分別說諸性,亦令眾生善住諸性。以世俗語言為眾生說無性法,亦不以二相示諸性,雖知一切諸性無二,亦以方便說諸性從因緣起。雖以世俗言說引導眾生,而示眾生第一義,雖善知分別諸性,而信解通達一切諸性無所有。何以故?持世!如來以第一義故,於性無所得,亦不得諸性相。
持世!我於諸性無所斷無所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一義中無諸性,一切諸性無所有無決定,一切性同虛空,一切性入虛空,一切性無生相,如來通達一切性如是。
持世!如來不說諸性相,亦不說諸法力勢。何以故?若法無所有,不應更說無所有性相。持世!如來亦說無所有性相,此中實無所說性相。持世!是名善分別諸性。菩薩摩訶薩得是善分別,能知一切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義相,能知諸性決定,能知世諦,能分別諸相,能知隨宜,能知諸相合,能知諸相旨趣,能知諸相所入,能分別諸相,能知諸相無性,能令一切諸性同虛空性,亦於諸性不作差別。於諸性中不得差別不說差別,亦為眾生善說破壞諸性。
持世!譬如工幻師能示眾生種種幻事,令知種種幻相。若有知識親友,語言是幻,說幻實事,是幻虛妄,示顛倒眾生,若有智者則知是幻。
持世!世間性如幻,諸菩薩摩訶薩入此幻法中,知世間是幻性,世間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眾生世間如幻。若有知此世間如實相,為說世間虛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不開示之自能得知,知諸法空如幻無實無有根本,知一切法皆誑凡夫,一切法皆繫虛妄緣中。
持世!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入如是諸性方便,於如是等深經無染無得,說一切諸性知見相,說一切諸性無文字無和合,亦說諸性方便智慧,亦說因緣所作旨趣,亦說一切諸法如實相。所謂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繫不繫,善知方便旨趣,說第一義世俗義,了義經未了義經,種種因緣解說,於是甚深經中,應勤精進。
持世經十二入品第四
佛告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十二入?菩薩摩訶薩正觀擇十二入時,作是念:眼中眼入不可得,眼中眼入無決定,又眼入根本不可得。何以故?眼入從眾緣生顛倒起,以緣色故繫在於色,二法合故有。因色有眼入,因色說眼入,二法相依故說名眼色。所謂眼色,色是眼入門與緣故,眼是色入門與見故,是故說入。以色緣故說眼入,以眼見故說色入,但以世諦故說,其實眼不依色、色不依眼,眼不依眼、色不依色,但從眾緣起,色作緣故說名眼入;又從眾因緣起,眼所知見相故,說名色入。云何為說?隨世俗顛倒法故說,第一義中眼入不可得,色入不可得。智者求諸入,不見有實入。但以凡夫顛倒相應,以二相說是眼入、是色入。是眼入、是色入,即示虛妄入,欲令眾生如實知諸法實相故,說是諸入皆從眾因緣生顛倒相應行,此中諸入實相不可得。何以故?若眼入若色入,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眼入色入,亦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但現在因緣知色故說眼入。如凡夫所行,智者通達諸入皆是虛妄無所有,從憶想顛倒分別起,知見非入是入,不說諸入性,諸入無決定相,但以眾因緣生故說。
如來說是諸入知見相,所謂是諸入虛妄無所有,屬諸因緣顛倒相應行,諸入無有作者,無使作者,眼入不知不分別色入,色入亦不知不分別眼入,二俱離相。若法離相,此中不可分別說是入相,皆從因緣生,如凡夫顛倒,如賢聖所通達,是眼入色入,無生無滅,不來不去相,眼不知眼、眼不分別眼,色不知色、色不分別色。何以故?二俱空故,二皆離故。眼不知眼性,色亦不知色性,眼色皆無性無法,此中無一決定相。眼不自作,眼亦不自知,色亦不自作,色亦不自知,二俱無所有故。眼不作是念我是眼,色亦不作是念我是色,眼色性如幻性,以虛妄假名故,說是眼是色。諸菩薩摩訶薩觀擇眼入色入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亦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入?菩薩摩訶薩觀擇意入時,作是念:意入中意入不可得,意無決定入相,意入無根本。何以故?意入即是眾因緣生,從顛倒起,繫法入緣,二法和合能有所作,是意入因法、入起因法、入可分別說。是二相依,意是法入處,意是法入門,法入是意入門,是故說名法入,緣法入門故說是意入,示意相門故說是法入。以世諦故說,其實意不依法法不依意,因緣生故以諸法為緣故說意入,因緣生故示意相故說法入。隨世諦顛倒故說,第一義中意入不可得,法入亦不可得,智者求諸入不見有實。但凡夫顛倒相應,以二相說是意入是法入。是意入法入虛妄無所有,如來如實通達故示是諸入。如是諸入從因緣生,顛倒相應行,此中意入法入實不可得。又意入法入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又意入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但能覺現在因緣故,說意入法入,隨凡夫心故說。智者通達是意入法入虛妄無所有,從憶想顛倒分別起,非入是入。何以故?諸入中無決定入相。智者通達是諸入虛妄無所有,意入法入自性不可得,亦不得是意入法入所起實相,是意入法入但因緣生。
如來說是諸入知見相,是諸入虛妄無所有,顛倒相應行屬諸因緣。意入法入無有作者,無使作者,意入不知不分別法入,法入亦不知不分別意入。何以故?二俱離故,若法離相此中無可分別,是諸入皆從因緣生,隨凡夫顛倒心故說。
如賢聖所通達,意入法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意入不知意不分別意,法入不知法不分別法,二俱空故二俱離故。意不知意性,法不知法性,是二性無所有,此中無一決定法。意不能成意不能壞意,法不能成法不能壞法,二俱無所有故。意入不作是念我是意入,法入不作是念我是法入,是二俱空皆如幻相,但假名字故分別說。菩薩摩訶薩觀擇意入法入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擇內六入、外六入?所謂是十二入皆虛妄,從眾緣生顛倒相應,以二相故有內外用。凡夫不聞真法,不知十二入如實相故,貪著眼入,我是眼入,我所是眼入;貪著色入,我是色入,我所是色入;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我是意入,我所是意入,我是法入,我所是法入,以貪著故為十二入所縛,馳走往來五道生死不知出道。
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正觀十二入時,見是十二入虛誑不牢堅,空如幻相,不貪著眼入若我若我所,乃至不貪著法入若我若我所,以不貪著故,不憶念分別。菩薩如是善知十二入。
持世!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入方便,於一切十二入中不繫不縛,亦證諸入而能分別諸入,亦以眾緣生法通達十二入,亦以無相相壞十二入,亦不墮是諸入所依道中,亦知諸入性則是無性,亦知諸入方便究竟到邊。
持世!譬如機關出水四面俱灑,十二入亦如是,內外因緣能有所作,此中實事不可得。是十二入先業機關所繫故能有所作。
持世!所謂入者,是諸凡夫無知見者煩惱所入門。眼是色門,以生愛恚故。色是眼門,以生愛恚故。耳鼻舌身意是法門,以生愛恚故。法是意門,以生愛恚故。如是十二入,與愛恚共合故不知實相。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善知諸入性,知是諸入實相故,不為愛恚所制。持世!菩薩摩訶薩善知諸入如是。
持世經十二因緣品第五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觀擇十二因緣?菩薩摩訶薩觀擇十二因緣,所謂無有故說名無明,於無明中無法故說名無明,不知明故說名無明。云何不知明?不知無明決定法不可得,是名無明。何以故?說無明因緣諸行,諸行無所有,而凡夫起作故,說無明因緣諸行。從行起故有識生,是故說諸行因緣識。名色二相,是故說識因緣名色。從名色生六入,是故說名色因緣六入。從六入生觸,是故說六入因緣觸。從觸生受,是故說觸因緣受。從受生愛,是故說受因緣愛。從愛生取,是故說愛因緣取。從取生有,是故說取因緣有。從有生生,是故說有因緣生。從生有老死憂悲苦惱聚集,是故說生因緣老死憂悲苦惱聚集。如是大苦惱聚,於此中為集何法?但知顛倒與明相違,無明聚為後身愛,依止喜染求處處生,則是愛集。
持世!世間如是,為十二因緣所繫縛,盲無眼故,入無明網墮黑闇中。無明為首故,具足起十二因緣。諸菩薩如是思惟觀無明實相,知無明空故本際不可得。何以故?無明無故本際無,智者觀非際是本際,則不分別本際,斷憶想分別故。不貪著無明,知一切法無所有,是法不爾如所說。若說一切法無所有,即是說知見不明,能通達一切法無所有,是為即得明。於此中更無餘明,但知見無明是名為明。云何為知見無明?所謂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一切法虛妄顛倒,一切法不爾如所說,是名知見無明。知見無明即為是明。何以故?明無所有故。
無明因緣諸行者,諸法無所有,凡夫入無明闇冥中,狂惑作諸行業,是行業無形無處,是無明不能生行業,無法而起作故,說無明因緣諸行業。諸行業無有聚集,若是處若彼處來諸行業,亦非過去亦非未來亦非現在,無明無明性空,行業行業性空,諸行業無所依,但依無明起諸行業。諸行業不依無明,無明不依行業,無明不知無明,行業不知行業,如是無明諸行業,以顛倒故從無明生,此中不得無明,不得諸行業,不得無明性,不得諸行業性,但以闇冥數名闇冥。以是無明闇冥故,分別說行業從無所有法而起作故,無明行業皆無所有。
行業因緣識者,識不依行業,亦不離行業生識,行業亦不生識。何以故?行業不知行業,行業亦無持來者,但顛倒眾生從行業生識,是識不在行業內,不在行業外,亦不在中間。是識無有生者,亦無使生者,但緣行業相續不斷故有識生。智者求識相不可得,亦不得識生,識亦不知識,識亦不見識,識不依識。
識因緣名色者,名色不依識,亦不離識生名色,是名色亦不從識中來,但緣識故。凡夫闇冥貪著名色,識亦不至名色。智者於此求名色,不可得不可見,是名色無形無方,從憶想分別起,是名色相識因緣故有,識性尚不可得,何況從識緣生名色?若決定得是名色性者,無有是處。
名色因緣六入者,是六入因名色起,名在身中,故有出入息利益身及心心數法,是六入皆虛誑無所有,從分別起有顛倒用。
六入因緣觸者,是觸依色而有,觸不觸色。何以故?色無所知,與草木瓦石無異,但從六入起故分別說觸。何以故?六入尚虛妄無所有,何況從六入生觸?觸空無所有,從憶想顛倒起,是觸無方無處,觸空以無觸性故,觸不知六入,六入亦不知觸。
觸因緣受者,是受不在觸內,不在觸外,不在中間,是觸亦不餘處持受來,而從觸起受,是觸尚虛妄無所有,何況從觸生受?諸受無一決定相,諸受皆無所有,從顛倒起有顛倒用。
受因緣愛者,是受不於餘處持愛來,受亦不與愛合,受亦不知愛不分別愛,愛亦不知受不分別受,愛不與受合。是愛亦不依受,亦不離受有愛,受中尚無受相,何況受因緣生愛?愛不在受內不在受外不在中間,愛亦不在愛內亦不在愛外亦不在中間,愛中愛相不可得,是愛但從虛妄憶想顛倒相應故名為愛。是愛非過去未來現在,是愛非以縛相故起,是愛亦非縛相,但以因緣相續不斷故,說受因緣愛。智者知見是愛無處無方,空無牢堅,虛妄無所有。
愛因緣取者,愛不於餘處持取來,愛不與取合,愛亦不能生取,有愛故說名取,隨因緣和合故說。取不與愛合亦不散,愛不與取合亦不散,取不在愛內不在愛外亦不在中間,愛尚無有,何況愛因緣生取?諸取決定相不可得。智者知見是取虛妄無所有,取中無取相,是取非過去未來現在,取不在取內不在取外不在中間,是取但從顛倒起,因本緣生,今眾緣故有取。無有法若合若散,是取無有根本,無一定法可得。凡夫受是虛妄取,是諸行皆虛妄故。世間為取所繫縛,智者通達是取虛妄空無牢堅,無有根本,無一定法可得。
取因緣有者,是取不持有來,是取不能生有,而說取因緣有,是有不在取內不在取外不在中間。有不依止取,取不與有合亦不散,但以眾緣和合故說取因緣有。取不能生有,取不分別有,取尚虛妄無所有,何況從取因緣生有?有無有持來者,有中有不可得,有不在內有不在外有不在中間,是有非過去未來現在。智者通達是有虛妄,顛倒相應無合無散。有無所知無所分別,是有無處無方,是有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是有非有故、非無故,但隨順十二因緣故說是有。智者通達有相空、無牢堅。
有因緣生者,是有不持生來,生亦不與有合亦不散,是生不在有內不在有外不在中間。有不能生生,亦不離有有生,但示十二因緣相續,說有因緣生。有與生非緣非不緣,有尚不可得,何況從有生生?智者通達是生不依於有生,生中無生相,生中無自性,生中無根本,無一定法可得。智者通達是生無性無所有,但示十二因緣和合相續,故說有因緣生。生無有法若合若散,生不在有內不在有外亦不在中間,是生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生前際後際中際不可得,是生根本不可得,智者通達從眾因緣生,顛倒相應、虛妄無所有、如幻化相。
生因緣老死憂悲苦惱者,是生不持老死憂悲苦惱來,生亦不能生老死憂悲苦惱。老死憂悲苦惱,不在生內不在生外不在中間。老死憂悲苦惱,亦不依生,以生故老死憂悲苦惱可說,但示眾因緣生法故。生不與老死憂悲苦惱合亦不散,生中生尚不可得,何況生因緣老死苦惱?老死苦惱中老死苦惱不可得。何以故?老死苦惱不在老死苦惱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老死苦惱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老死苦惱不與老死合亦不散,但顛倒相應眾緣和合,具足十二因緣,故說生因緣老死苦惱。老死苦惱無所依止,老死苦惱決定相不可得,老死苦惱前際後際中際不可得。智者通達老死苦惱,虛妄無所有、顛倒相應、無有根本、不作不起不生。
如是觀十二因緣法,不見因緣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亦不見因緣相。但知因緣是無緣,無生無相無作無起無根本,從本已來,一切法無所有故。通達是十二因緣,亦見是十二因緣無有作者受者。若法所從因生,是因無故是法亦無,菩薩隨無明義故,一切法不可得。入如是觀中,無緣即是十二因緣,此中無所生。菩薩觀十二因緣是虛妄生,隨順無明義,通達十二因緣。若法無者是法亦無,是故說隨順無明義,通達十二因緣,無明是不生不作不起、無根本、無一定法、無緣無所有。菩薩爾時不分別是明是無明,無明實相即是明,因無明故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緣無憶想分別,是故隨順無明義,通達十二因緣。
持世!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因緣方便智慧。若菩薩能如是通達十二因緣合散,是名菩薩善得無生智慧。何以故?以生滅觀則不能善知十二因緣,若觀十二因緣集散,是名得無生智慧。若得無生智慧,是名通達十二因緣。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入通達、欲證無生智慧,應當如是勤行修集是十二因緣智慧,則能觀證十二因緣無生相。
持世!若菩薩摩訶薩知無生即是十二因緣者,即能得如是十二因緣方便,是人以無生相知見三界,疾得無生法忍。當知是菩薩於諸現在佛得近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菩薩不久當得受記次第受記。
持世!如是善人因與受記得安隱心,於一切法旨趣方便中,得智慧光明,是人通達十二因緣是無生,是人得近現在諸佛,是人於諸惡魔無所怖畏,是人度生死流得到陸地,是人得度無明淤泥,是人得到安隱之處。
持世!若我今世若我滅後,若聞若信若讀誦若修習是十二因緣方便者,我與是人授記不久當得無生法忍,我亦記是人不久當於現在諸佛所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持世經四念處品第六
佛告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四念處?菩薩摩訶薩觀擇四念處:順身觀身,順受觀受,順心觀心,順法觀法。
何謂為順身觀身、順受心法觀受心法?
持世!菩薩摩訶薩順身觀身時如實觀身相,所謂是身無常苦如病如瘡,苦惱憂衰動壞之相,是身不淨可惡惡露,身中種種充滿其內,九瘡孔中常流臭穢,身之不淨猶如行廁。如是正觀身時,不得是身一毫清淨無不可惡者,知是身骨體筋纏,皮肉所裹,從本業因緣果報所起集取所縛。何等為集?何等為取?從先因緣起是身,是名為取。今以沐浴飲食衣被床臥被蓐醫藥,是名為集。如是現在因緣為集取所縛,本業果報力故有用。又是身四大所造無決定實,色陰所攝數名為身。
何故說名為身?能有所作故,說名為身。貪著依止處故,說名為身。隨意有用故,說名為身。從憶想分別起故,說名為身。假合作故,說名為身。與業合故,說名為身。是身不久終歸壞敗,無常無定變異之相。是身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中間,是身不知身,亦不見身。是身無作無動無有願求,亦無有心,與草木瓦石等無有異,身中無有決定身相。
如是正觀擇身,知是無有作者,亦無使作者,是身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是身無一常定堅牢之相,如水沫聚不可撮摩。是身八萬虫之所住處,是身百種諸病之所侵惱,以三苦故是身為苦,無有救者,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是身眾苦之器。
如是正觀身時又復思惟:是身非我非彼,不得自在不得隨意作是不作是,是身無根本,無一定法可得,是身性空無一決定相。是身虛妄所起,繫於機關作法,從本業因緣起,不應於身中生我我所想,我等不應惜身壽命。
菩薩如是觀時,不得身若合若散,不見有所從來、去有所至、有所住處。不分別是身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則不依止身命,不貪惜身若我若我所,常離身受。是菩薩觀身空無我無我所,是身中我我所不可得故,是身相不可得。是菩薩若不得身相,即不願身入,身不起作道。云何為入?是身無有作者無有起者,是身不作不起相,從眾因緣生,是因緣能和合身,而是因緣亦虛誑無所有,顛倒相應空無牢堅。亦以是因緣故是身得生,是因緣亦無生無相。如是觀身即入身無生相中,入已觀身無相,以無相相觀身,知是身無相,相不可得故無生。是身過去相未來相現在相不可得。何以故?是身無根本,無一定法可得,是身若此若彼不可得。如是觀時,知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即入身不生不滅道。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順身觀身入如實相,於身欲染則能除斷,疾令其念正住身中,是名順身觀身。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順受觀受?菩薩摩訶薩觀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見是三受,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虛妄緣合,本業果報所持顛倒相應,知諸受虛妄,從憶想分別起。菩薩如是觀諸受,不得過去受,不得未來受,不得現在受。是菩薩見過去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牢堅,無不變異相。如是觀是過去諸受空相,寂滅相無相相,觀未來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牢無堅,無不變異相。觀未來諸受空相,寂滅相無相相。
是菩薩如是觀時作是念:諸受無決定相,無有根本無一定法,不相似故,新新生滅無有住時。菩薩作是念:是諸受無作亦無作者,但凡夫顛倒相應心中起三種受,屬本業因,今世緣合故有是諸受,是諸受皆空無有牢固,虛妄之法猶如空拳。如是觀受,心住一處。
菩薩爾時得通達諸受集沒滅相,見諸受不合不散,又受中不見受,作是念:諸受空,性空故。即通達諸受無生相。此諸受無生無滅無有成相,是諸受皆無相無成相。如是思惟,受諸受時皆能不著,如實知見諸受相,離諸所受,於此諸受亦無所依,於諸受中心皆放捨,則疾得捨三昧。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順受觀受。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順心觀心?菩薩摩訶薩觀心生滅住異相。如是觀時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識緣相故生,無有根本無一定法可得,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心識緣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無一生相,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無使生者,起雜業故說名為心。能識雜緣故說名為心,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說名為心,但令眾生通達心緣相故。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別。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空故,根本無所有故。是心無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合若散,是心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但凡夫顛倒相應,以虛妄緣識相故起。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牢無堅,無不變異相。如是思惟,得順心念處。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智者通達是心無生無相,爾時如實觀心生集沒滅相,如是觀時,不得心若集相若滅相,不復分別心滅不滅,而能得心真清淨相。
菩薩以是清淨心,客塵所不能惱。何以故?菩薩見知心清淨相,亦知眾生心清淨相,作是念: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如是思惟時,不得心垢相,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順心觀心。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順法觀法?菩薩觀一切法,不見內不見外不見中間,亦不得諸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但知諸法從眾緣生顛倒起,諸法無有決定相,所謂是諸法屬是人,諸法本體於諸法中無諸法,諸法不在諸法內,不在諸法外,不在中間。諸法不與諸法合亦不散,一切法無根本無一定相。諸法無所有故。不動不作,一切法如虛空無所有故。一切法虛誑如幻,幻相無所有故。一切法常淨相,俱不污故。一切法是不受相,諸受無所有故。一切法如夢,夢性無所有故。一切法無形,形無所有故。一切法如像,性常無故。一切法無名無相,名相無所有故。一切法如響,虛妄所作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性,性不可得故。一切法如焰,知無所有故。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時,不見諸法若一相若異相,亦不見法與法若合若散,亦不見法依止於法。如是觀時,見一切法無所從來,亦不見一切法住處。何以故?一切法無住無依無起,一切法無住處,住處無所有故,住處不可得故。
持世!諸法無有差別,一切法無分別相,從眾生顛倒故有用。是諸法無處無方,智者得諸法非一相、非二相、非異相。何以故?持世!一切法不生不作不起,無能作者,一切法離根本,一切法無自性,過諸性故。一切法無歸處,諸歸處無所有故。如是觀諸法,善知諸法無我無人,觀擇諸法性空。是諸法皆空,性自空故。諸法無相,不見相故,於諸法中不起願。即時觀擇一切法無生,作是念:此中實無有法若生若滅。如是觀時心住一處,爾時便得通達一切法無生,亦知見一切法集盡滅,亦能入一切法離相離性。何以故?持世!一切法無決定性,智者通達諸法無相離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順法觀法。如是觀者,於法無所得無所受,於法不為生不為住不為滅故行,而見一切法盡滅相寂滅相。
持世!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四念處。何故說名念處?念處者,即是一切法無處,無起處無所有處,能如是入一切法則念不亂,名為念處。又念處,是一切法不住不生不取,如實知見處,名為念處。
持世經五根品第七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諸根?菩薩摩訶薩正觀出世間五根。何等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菩薩修習五根時,信一切法皆從眾因緣生,顛倒所起虛妄緣合,似如火輪又如夢性。信一切法無常苦不淨無我,如病如瘡無有堅牢,虛偽不實敗壞之相。又信一切法虛妄無所有,猶如空拳如虹雜色誑於小兒,憶想分別假借而有,無有本體無一定法。又信一切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信一切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信一切法空無相無作,信一切法無生無作無起無相離諸相,而信持戒清淨,禪定清淨,智慧清淨,解脫清淨,解脫知見清淨。
菩薩如是成就信根得不退轉,以信為首故能信持戒。是信常不退不失,成就不退法安住不動,信中常隨業果報成就信人,斷一切邪見,不離法求師,但以諸佛為師,常隨諸法實相,知僧行正道,住清淨戒成就忍辱,得如是不動不壞信,增上信故,名為成就信根。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精進根、成就精進根、善知精進根?菩薩摩訶薩行精進不休不息,常欲除五蓋故勤行精進,乃至為聽如是等深法,名為精進。是菩薩求法不休不息精進不退,亦欲斷諸障礙法故,勤行精進而不怯弱,亦為斷種種惡不善衰惱法故勤行精進,又為增長種種善法故勤行精進。是菩薩決定成就精進,不貪著是精進,而入是平等精進,成就不退精進。是人為正方便,通達一切法故發行精進,於精進中不隨他人,於精進中得智慧明成不退相。能得如是不退精進增上精進故,得名成就精進根。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能得念根?善修習念根,菩薩摩訶薩常攝念一處,布施柔和具足梵行,持畢竟清淨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常思念淨身口意業,常思念究竟其事,常思念一切法生滅住異相方便,常思念知見苦集滅道諦,常思念諸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諸三昧方便,常思念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作不起不可說相,常思念欲得無生智慧,常思念欲得具足忍智,常思念離智滅智,常思念欲得具足佛法,常思念不使聲聞辟支佛法入心,常思念無礙智慧,常不忘不失不退是念,入如是觀中而不隨他。是人得如是堅牢增上念故,名為成就念根。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能得定根、能得定根方便?菩薩摩訶薩於聖地中常行禪定,不依禪定、不貪禪定,善取禪定相,善得禪定方便解,善生禪定,亦能行無緣禪定。悉知諸禪定門,善知入禪定,善知住禪定,善知起禪定,而於禪定無所依止。善知所緣相,善知緣真相,亦不貪受禪味,於諸定中自在遊戲而不隨他,亦不隨禪生。於諸定中得自在力,於諸定中不以為難不以為少,隨意所欲。是人得如是增上禪定故,名得定根,得定根方便。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成就慧根、得慧根方便?菩薩摩訶薩能成就通達慧根,所謂能正滅諸苦。是人成就是通達慧,處處所用皆得離觀捨觀,成就隨涅槃智慧。成就是慧根故,善知三界皆悉熾然,善知三界皆是苦,以是智慧不處三界。是人觀擇三界一切皆空,皆無相無願,無生無作無起,見出一切有為法道,為具足諸佛法故,勤行精進如救頭然。是菩薩智慧無能沮壞,以是通達智慧能出三界,亦不依止三界事,斷一切有為法中喜,一切可染可著繫縛法中心不貪嗜,於諸五欲心皆厭離,心亦不住色無色界,成就增上智慧,成就無量功德猶如大海,以是智慧於一切法方便中無有疑難。是人以是智慧,通達三界,於三界中心無所繫,得是增上慧故,說名度慧根,得慧根方便。
持世!何故名之為根?增上義故說名為根,不動義故說名為根,無能壞故說名為根,無能退故說名為根,不隨他故說名為根,不退轉故說名為根,無能牽故說名為根,隨順正法故說名為根,不貪著故說名為根,不雜故說名為根。
又,持世!菩薩摩訶薩善知眾生諸根,亦能善學分別諸根。菩薩知染欲眾生諸根,知離染欲眾生諸根;知瞋恚眾生諸根,知離瞋恚眾生諸根;知愚癡眾生諸根,知離愚癡眾生諸根;知欲墮惡道眾生諸根,知欲生人中眾生諸根,知欲生天上眾生諸根;知軟心眾生諸根;知上眾生知中眾生知下眾生諸根;知壞敗不壞敗眾生諸根;知勤修不勤修眾生諸根;知巧不巧眾生諸根。
知有罪無罪有垢無垢,知瞋礙不瞋礙,知隨順不隨順,知障礙不障礙眾生諸根;知欲界行,知色界無色界行眾生諸根;知厚善根薄善根,知畢定不畢定邪定眾生諸根;知慳貪離慳貪,知戲調不戲調,知狂惑不狂惑,知輕躁不輕躁,知瞋恚不忍,知柔軟能忍,知深厚慳,知具足施眾生諸根。
知信者知不信者,知恭敬者知不恭敬者,知具足持戒,知清淨持戒,知具足忍辱;知懈怠知精進,知散心知得定,知無智慧知有智慧,知闇鈍知不闇鈍,知增上慢知不增上慢,知行正道知行邪道,知忘念知得念安慧。知散根知攝根,知壞根不壞根,知淨根不淨根,知明根,知發小乘根,知發辟支佛乘根,知諸菩薩根,知發佛乘根。是菩薩得度如是諸根分別方便,於如是等眾生分別諸根智慧中方便,不隨他故,說名得諸根方便,亦名不為他所牽,亦名不可破壞,亦名不退轉,亦名得方便力,亦名得人根,亦名得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根,亦名得最自在,亦名得不壞不動,亦名到彼岸者。成就如是功德者,於一切法中,疾得自在力。
世間相不可得,世間法中世間法不可得,以無所有故,通達是法即是出世間。
持世!若世間與出世間異者,諸佛不出於世,諸佛亦不說一切世間不可得、一切世間不生,如實知見一切世間。持世!若不得世間不取世間,即是出世間。是故當知,如實知見世間,通達世間不可得故,即說出世間。是故諸佛出於世間,一切諸法若世間若出世間,以不二不分別證如實知見故,即是說出世間法。
持世!如是世間甚深難可得底。依世間法者,得世間法者,悕望出世間法者,於世俗語生第一義相者,住在二法者,不能得入如是法中。何以故?是人不知世間,不知出世間,是皆行二法者。持世!行二法者,不能通達世間出世間。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善知世間出世間法,亦得世間出世間法方便。
持世經有為無為法品第十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有為無為法得有為無為法方便?持世!菩薩摩訶薩正觀擇有為無為法。云何為正觀擇?是有為法無有作者無有受者,是有為法自生自墮數中,是故名有為法。是有為法以虛妄因緣和合行。云何為行自墮數中?以二相緣知故,名有為法生,是法無有作者無使作者,是法自生無能起作者,是故說名有為法。
是諸有為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合不散,從虛妄根本分別起,無明因緣故皆無所有。但以諸行力故有用,是法無有作者無有起者,是名有為。有為者即是繫義,隨凡夫顛倒所貪著說。智者通達不得有為法,不得有為所攝法,智者所不數故名有為法。何以故?諸智者不得有為分別,為凡夫世俗假名故,分別是有為。賢聖不隨一切諸法名數,諸賢聖離諸法名數,是故說得無為者名為賢聖。
智者通達一切有為法皆是無為,是故不復起作諸業。智者知見一切有為法起相虛誑妄想,是故不復起作有為。何以故?有為法無有定性,一切有為法,皆無性無起作。何以故?持世!無有行有為緣而能通達無為,通達無為者更不復緣有為。云何為通達?智者見一切有為法皆虛妄,無有根本無所繫屬,不墮數中,如是觀時不復貪著有為緣,亦不取有為法。何以故?持世!非離有為得無為,非離無為得有為,有為如實相即名無為。何以故?有為中無有為,無為中無無為,但為顛倒相應眾生,令知見有為法故,分別說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有為相、是無為相。於是中何等為有為相?所謂生滅住異。何等為無為相?所謂無生無滅無住異。是有為相無為相,但為引導凡夫故說。
持世!有為法無生相無滅相無住異相,是故說生滅住異相無相無生。若是有為法定有三相,佛當決定說,如是相是生,如是相是滅,如是相是住異。持世!如如來說一切法皆是無相。持世!無生若當有相,無滅若當有相,無住異若當有相,佛應決定說是無為相。
持世!若無為有相有說即非無為,以說相故。但凡夫以數法故,說有為三相,所謂生滅住異,無為三相,所謂無生無滅無住異。持世!若人通達知見有為無為法,是人更不復有生滅住異,是故說得無為者。
持世!生滅者,即是見集沒義。若法無集則無有沒,若不起集,則不有退亦無住異。持世!是名有為如實知見。若人如實知見有為則不墮數中,所謂生滅住異。菩薩如是思惟有為無為法,不見有為法與無為法合,亦不見無為法與有為法合。但作是念:有為法如實相,即是無為。則更不復有所分別。若不分別有為無為法,即是無為法。若分別是有為是無為,則不能通達無為。斷一切分別,是名通達無為,如實通達緣性斷諸緣故,不在數不在非數。
持世!是名菩薩摩訶薩有為無為法方便,所謂於諸法無所住無所繫,亦不貪受若有為若無為法。
----
大智度初品中十喻釋論第十一(第六卷)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論】
是十喻,為解空法故。
問曰:
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甞、可觸、可識者?
若實無所有,不應有可見乃至可識。
復次,若無而妄見者,何以不見聲、聞色?若皆一等空無所有,何以有可見、不可見者?以諸法空故,如一指第一甲無,第二甲亦無,何以不見第二甲,獨見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實有故可見,第二甲實無故不可見。
答曰:
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
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
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
如《德女經》說:
德女白佛言:世尊!如無明內有不?
佛言:不!
外有不?
佛言:不!
內外有不?
佛言:不!
世尊!是無明從先世來不?
佛言:不!
從此世至後世不?
佛言:不!
是無明有生者、滅者不?
佛言:不!
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
佛言:不!
爾時德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內,無外,亦無內外,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真實性者,云何從無明緣行乃至眾苦集?世尊!譬如有樹,若無根者,云何得生莖、節、枝、葉、華、果?
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智故,而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業因緣作後身,身因緣受苦受樂。是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內有不?
答言:不!
外有不?
答言:不!
內外有不?
答言:不!
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
答言:不!
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
答言:不!
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答言:不!
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不?
答言:我亦聞亦見。
佛問德女:若幻空,欺誑無實,云何從幻能作伎樂?
德女白佛:世尊!是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
佛言:無明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有,不內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乃至眾苦陰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至眾苦集皆盡。
復次,是幻譬喻,示眾生一切有為法空不堅固;如說: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
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如炎者,炎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見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之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熱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為一相,為男、為女。是名如炎。
復次,若遠見炎,想為水,近則無水想。無智人亦如是,若遠聖法,不知無我,不知諸法空,於陰、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聖法,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誑種種妄想盡除。
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炎。
如水中月者,月實在虛空中,影現於水;實法相月在如、法性、實際虛空中,而凡天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復次,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人亦如是,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男相、女相等;諸得道聖人笑之。如偈說:
如水中月炎中水,夢中得財死求生;
有人於此實欲得,是人癡惑聖所笑!
復次,譬如靜水中見月影,攪水則不見。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慧杖攪心水,則不見吾我等諸結使影。
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水中月。
如虛空者,但有名而無實法。
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
如小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以遠視故,謂為青色;諸法亦如是。以是故說如虛空。
復次,如虛空性常清淨,人謂陰曀為不淨。諸法亦如是,性常清淨,婬欲、瞋恚等曀故,人謂為不淨。如偈說:
如夏月天雷電雨, 陰雲覆曀不清淨;
凡夫無智亦如是, 種種煩惱常覆心。
如冬天日時一出, 常為昏氣雲蔭曀;
雖得初果第二道, 猶為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 時為陰雲所覆曀;
雖離欲染第三果, 餘殘癡慢猶覆心。
若如秋日無雲曀, 亦如大海水清淨;
所作已辦無漏心, 羅漢如是得清淨。
復次,虛空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
復次,如摩訶衍中,佛語須菩提:虛空無前世,亦無中世,亦無後世,諸法亦如是。彼經,此中應廣說。
是故說諸法如虛空。
問曰:
虛空實有法。何以故?若虛空無實法者,若舉、若下,若來、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應無有,以無動處故。
答曰:
若虛空法實有,虛空應有住處。何以故?無住處則無法。若虛空在孔穴中住,是為虛空在虛空中住,以是故不應孔中住;若在實中住,是實非空,則不得住,無所受故。
復次,汝言住處是虛空,如石壁實中,無有住處;若無住處則無虛空,以虛空無住處,故無虛空。
復次,無相故無虛空;諸法各各有相,相有故知有法。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識識相,慧解相,世間生滅相,涅槃永滅相;是虛空無相故無。
問曰:
虛空有相,汝不知故言無,無色處是虛空相。
答曰:
不爾!無色是名破色,更無異法,如燈滅,更無法。以是故,無有虛空相。
復次,是虛空法無。何以故?汝因色故,以無色處是虛空相。若爾者,色未生時,則無虛空相。
復次,汝謂:色是無常法,虛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時,應先有虛空法,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則無無色處;若無無色處,則無虛空相;若無相則無法。以是故虛空但有名而無實。
如虛空,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無實。
以是故,諸菩薩知諸法如虛空。
如響者,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更有聲,名為響。響事空,能誑耳根。
如人欲語時,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退,是名語言。如偈說:
風名憂檀那, 觸臍而上去;
是風七處觸, 項及齗齒脣,
舌咽及以胸, 是中語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瞋癡;
中人有智慧, 不瞋亦不著,
亦復不愚癡, 但隨諸法相。
曲直及屈申, 去來現語言,
都無有作者。 是事是幻耶?
為機關木人? 為是夢中事?
我為熱氣悶, 有是為無是?
是事誰能知? 是骨人筋纏,
能作是語聲, 如融金投水。
以是故言諸菩薩知諸法如響。
如犍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揵闥婆城。
有人初不見揵闥婆城,晨朝東向見之,意謂實樂;疾行趣之,轉近轉失,日高轉滅;飢渴悶極,見熱氣如野馬,謂之為水,疾走趣之,轉近轉滅;疲極困厄,至窮山狹谷中,大喚啼哭,聞有響應,謂有居民,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渴願心息。無智人亦如是,空陰、界、入中見吾我及諸法,婬瞋心著,四方狂走,求樂自滿,顛倒欺誑,窮極懊惱;若以智慧知無我無實法者,是時顛倒願息。
復次,揵闥婆城非城,人心想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為身,非心想為心。
問曰:
一事可知,何以多喻?
答曰:
我先已答,是摩訶衍如大海水,一切法盡攝;摩訶衍多因緣故,多譬喻無咎。
復次,是菩薩甚深利智故,種種法門,種種因緣,種種喻,壞諸法;為人解故,應多引喻。
復次,一切聲聞法中,無揵闥婆城喻,有種種餘無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及《幻網經》中空譬喻。以是揵闥婆城喻異故,此中說。
問曰:
聲聞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說揵闥婆城喻?
答曰:
聲聞法中城喻眾緣實有,但城是假名;揵闥婆城眾緣亦無,如旋火輪,但惑人目。聲聞法中為破吾我故,以城為喻;此中菩薩利根深入諸法空中故,以揵闥婆城為喻。
以是故說如揵闥婆城。
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復自笑。以是故言如夢。
復次,夢者眠力故,無法而見;人亦如是,無明眠力故,種種無而見有,所謂我、我所,男女等。
復次,如夢中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三界眾生亦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不應喜而喜,不應怖而怖。
復次,夢有五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黃、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多,則多見飛、見黑;又復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則夢見;或天與夢,欲令知未來事故。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道中眾生,身見力因緣故,見四種我:色陰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無實。
問曰:
不應言夢無實。何以故?識心得因緣便生;夢中識有種種緣,若無此緣,云何生識?
答曰:
無也!不應見而見,夢中見人頭有角,或夢見身飛虛空,人實無角,身亦不飛,是故無實。
問曰:
實有人頭,餘處亦實有角;以心惑故,見人頭有角。實有虛空,亦實有飛者;以心惑故,自見身飛,非無實也。
答曰:
雖實有人頭,雖實有角,但人頭生角者,是妄見。
問曰:
世界廣大,先世因緣種種不同;或有餘國,人頭生角,或一手一足,有一尺人,有九頭人,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
若餘國人有角可爾,但夢見此國所識人有角,則不可得。
復次,若人夢見虛空邊、方邊、時邊,是事云何有實?何處無虛空、無方、無時?以是故夢中無而見有。
汝先言:無緣云何生識?雖無五塵緣,自思惟念力轉故,法緣生。若人言有二頭,因語生想;夢中無而見有,亦復如是。
諸法亦爾,諸法雖無而可見、可聞、可知。如偈說:
如夢、如幻、 如揵闥婆; 一切諸法,
亦復如是。
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夢。
如影者,影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如偈說:
是實知慧, 四邊叵捉; 如大火聚,
亦不可觸; 法不可受, 亦不應受。
復次,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煩惱遮正見光,則有我相、法相影。
復次,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出。如偈說:
空中亦逐去, 山石中亦逐,
地底亦隨去, 海水中亦入!
處處常隨逐, 業影不相離。
以是故說諸法如影。
復次,如影空無,求實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無有實。
問曰:
影空無有實,是事不然!何以故?《阿毘曇》說:云何名色入?青、黃、赤、白、黑、縹、紫、光、明、影等,及身業三種作色,是名可見色入。汝云何言無?
復次,實有影,有因緣故——因為樹,緣為明,是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無?若無影,餘法因緣有者,亦皆應無!
復次,是影色,可見長短、大小、麁細、曲直,形動影亦動,是事皆可見,以是故應有。
答曰:
影實空無,汝言阿毘曇中說者,是釋阿毘曇義人所作;說一種法門,人不體其意,執以為實。如《鞞婆沙》中說:微塵至細,不可破,不可燒。是則常有!
復有三世中法,未來中出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無所失。是則為常!
又言:諸有為法,新新生滅不住。若爾者,是則為斷滅相!何以故?先有今無故。
如是等種種異說,違背佛語,不可以此為證。
影今異於色法,色法生必有香、味、觸等,影則不爾,是為非有。
如瓶二根知:眼根、身根;影若有,亦應二根知,而無是事。以是故,影非有實物,但是誑眼法;如捉火[火*曹],疾轉成輪,非實。
影非有物!若影是有物,應可破可滅;若形不滅,影終不壞,以是故空。
復次,影屬形,不自在故空,雖空而心生眼見。
以是故說諸法如影。
如鏡中像者,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
何以非鏡作?若面未到,鏡則無像,以是故非鏡作。
何以非面作?無鏡則無像。
何以非執鏡者作?無鏡、無面則無像。
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鏡、未有面則無像,像待鏡、待面然後有。以是故非自然作。
何以非無因緣?若無因緣應常有;若常有,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
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無因緣。
云何非自作?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諸法屬因緣故,是以非自作。
亦非他作者,自無故他亦無,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他作有二種:若善、若不善;若善應與一切樂,若不善應與一切苦。若苦樂雜,以何因緣故與樂?以何因緣故與苦?
若共,有二過故:自過、他過。
若無因緣生苦樂,人應常樂,離一切苦;若無因緣,人不應作樂因、除苦因;一切諸法必有因緣,愚癡故不知。
譬如人從木求火,從地求水,從扇求風;如是等種種各有因緣。是苦樂和合因緣,是苦樂和合因緣生:先世業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緣,從是得苦樂;是苦樂種種因緣,以實求之,無人作,無人受,空五眾作,空五眾受。無智人得樂,婬心愛著,得苦生瞋恚;是樂滅時,更求欲得。如小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失樂更求,亦復如是,亦為得道聖人所笑。
以是故,說諸法如鏡中像。
復次,如鏡中像實空,不生不滅,誑惑凡人眼;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無實,不生不滅,誑惑凡夫人眼。
問曰:
鏡中像從因緣生,有面、有鏡、有持鏡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憂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實空,不生不滅?
答曰:
從因緣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實有,是亦不應從因緣生。何以故?若因緣中先有,因緣則無所用;若因緣中先無,因緣亦無所用。
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無酪,如水中無酪,是乳亦非因;若無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緣,乳亦不自在,乳亦從因緣生;乳從牛有,牛從水草生,如是無邊,皆有因緣。以是故因緣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法從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如偈說:
若法因緣生, 是法性實空;
若此法不空, 不從因緣有。
譬如鏡中像, 非鏡亦非面,
亦非持鏡人, 非自非無因。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此語亦不受, 如是名中道。
以是故說諸法如鏡中像。
如化者,十四變化心:初禪二:欲界、初禪;二禪三: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是十四變化心,作八種變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塵;二者、能作大乃至滿虛空;三者、能作輕乃至如鴻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為小,以長為短,如是種種;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無所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遠到;七者、能動地;八者、隨意所欲盡能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石壁皆過,履水蹈虛,手捫日月;能轉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風、風作火,石作金、金作石。
是變化復有四種:欲界藥物、寶物、幻術能變化諸物;諸神通人神力故,能變化諸物;天龍鬼神輩得生報力故,能變化諸物;色界生報、修定力故,能變化諸物。
如化人無生老病死、無苦無樂,異於人生,以是故空無實。一切諸法亦如是,皆無生住滅。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復次,化生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無有實。人身亦如是,本無所因,但從先世心生今世身,皆無有實。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如變化心滅則化滅;諸法亦如是,因緣滅果亦滅,不自在。
如化事雖實空,能令眾生生憂苦、瞋恚、喜樂、癡惑;諸法亦如是,雖空無實,能令眾生起歡喜、瞋恚、憂怖等。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復次,如變化生法,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
如變化,生時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諸法亦如是。
復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虛空,無所染著,不為罪福所污;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屬,是水種種不淨,入大海水中皆清淨。
問曰:
不應言變化事空。何以故?變化心亦從修定得,從此心作種種變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云何空?
答曰:
如影中已答,今當更答。此因緣雖有,變化果空。如口言無所有,雖心生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無所有便是有;若言有第二頭、第三手,雖從心口生,不可言有頭、有手。如佛說:觀無生,從有生得脫;依無為,從有為得脫。雖觀無生法無,而可作因緣,無為亦爾;變化雖空,亦能生心因緣。譬如幻、焰等九譬喻雖無,能生種種心。
復次,是化事於六因、四緣中求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緣不相應故空。
復次,空不以不見為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
以是故言諸法如化。
問曰:
若諸法十譬喻皆空無異者,何以但以十事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為喻?
答曰:
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難解空。
復次,諸法有二種:有心著處,有心不著處。以心不著處解心著處。
問曰:
此十譬喻,何以是心不著處?
答曰:
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滅故,以是故,是心不著處。
復次,有人知十喻,誑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此喻諸法。
若有人於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種種難論,以此為有,是十譬喻不為其用,應更為說餘法門。
問曰:
若諸法都空,不生不滅,是十譬喻等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論議,我已悉知為空。若諸法都空,不應說是喻;若說是喻,是為不空。
答曰:
我說空,破諸法有。今所說者,若說有,先已破;若說無,不應難!
譬如執事比丘高聲舉手唱言:眾皆寂靜!是為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以是故,雖說諸法空,不生不滅,愍念眾生故,雖說非有也。
以是故說諸法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