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界善巧

 《瑜伽師地論》卷27:
云何界?云何界善巧?謂界有十八。則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為界。若復於彼十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種子、別別種性,生起、出現,如實了知、忍可、審察,名界善巧。如實了知十八種法 ,從別別界、別別而轉,即於因緣而得善巧,是故說此名界善巧。
[解]云何界?云何界善巧?
1)界有十八種不同。則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眼界就是眼根,色界就是色塵,眼識界。這就叫做界。
2)界善巧怎麼講呢?若是這位修行人對十八種法,能夠通達、能夠明白。出現在現實界的根塵識的十八界,是從各別的各別的界來。什麼叫做界呢?就是別別的種子,眼根是從眼根的種子來,色界從色的種子來,眼識從眼識的種子來。界就是種子,現行是從種子來。什麼叫做種子?就是別別的種性,種性和種子是同義。界、種子、種性這三個名詞不同,它的義是一樣,都是種子義。現實界的十八界,就是從種子生起、從種子出現。種子是能生起,現實的十八界是所出現。對於現行的十八界,從十八種種子生起的這件事,能真實的認識這件事,心裡面忍可是這樣,是經過智慧的觀察,忍可這件事,這叫做界善巧。如實了知十八種法,從別別的種子,別別的現行現起,十八界這個地方就指因緣說,通達因緣就叫做善巧,是故說此名界善巧。
tatra katame dhātavaḥ / katamad dhātukauśalyam / āha aṣṭādaśa dhātavaḥ / cakṣur-dhātū rūpadhātuś cakṣurvijñānadhātuḥ śrotradhātuḥ śabdadhātuḥ śrotravijñānadhātur ghrāṇadhātur gandhadhātur ghrāṇavijñānadhātur jihvādhātū rasadhātur jihvāvijñāna-dhātuḥ kāayadhātuḥ spraṣṭavyadhātuḥ kāyavijñānadhātur manodhātur dharmadhātur manovijñānadhātuḥ / ima ucyante dhātavaḥ / (tatra katamad dhātukauśalyam /..) yat punar etān aṣṭādaśa dharmān svakāt svakād dhātoḥ svakasvakād bījāt svakasvakād gotrāj jāyante nirvartante prādurbhavantīti /jānāti rocayann upanidhyāti /idam ucyate dhātukauśalyam/ yad aṣṭādaśānāṃ dharmāṇāṃ svakasvakād dhātoḥ pravṛttiṃ jānāti tad evaṃ sati hetupratyayakauśalyam etad yaduta dhātukauśalyam /

《顯揚聖教論》卷14:云何界善巧?頌曰:
見三因生故,說名界善巧;從無始自種,多種種生起;   
由此及於此,取者不可得;依自智成故,能除下劣性。
論曰:由觀根境識三法,從自因而生,名界善巧。所以者何?由彼諸法無始流轉從自種生、多生起及種種生起,當知多生起者,如經言:非一界故。種種生起者,如經言:種種界故。復次,由依諸根於諸境界能取之我不可得故,能知所作依自成立,不由大自在天等,是故凡所欲為不生下劣自在修習,此中顯示界善巧自體及彼障斷勝利,是名界善巧。

 


辛二、界善巧3 壬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決擇蘊事善巧。界事善巧今當決擇。
如前面從53卷到56卷,已經決斷簡擇蘊的善巧,現在應當要決斷簡擇十八界事的善巧。
1)界是因,阿賴耶識中有諸法的種子而說名為界;
2)界能任持自法特有的相貌;又能任持因果性,故名為界。十八界中有六根界、六塵界及六識界;由各種界而攝持一切法的差別性。

壬二、決擇一一4 癸一、廣分別3 子一、相分別2 丑一、長行8 寅一、出體性2 卯一、眼界乃至意識界及法界一分2 辰一、舉眼界
問:何等是眼界?答:若眼未斷,或復斷已命根攝受。
問:什麼是眼界?答:如果眼根的種子沒有完全斷除,將來遇緣能生起眼根,名為眼界;或者當來生眼根的種子已經斷除,可是命根還在,也名眼界,這是指阿羅漢有餘依涅槃的情況。

辰二、例所餘
如眼界,乃至意識界及法界一分,當知亦爾。
如同眼界,耳界乃至意識界及法界一分,也是一樣。以未斷惑及已斷惑,或以諸法現不現前,來分別耳界乃至法界一分。法界中除假有的不相應行法及無為法之外,其餘的色法、心所有法,是法界的一分。

卯二、色界乃至觸界2 辰一、舉色界
問:何等是色界?答:若色根增上所生,若彼於此為增上,是名色界。
問:什麼是色界?答:色界是指色法的種子。以現行色根能增上色法而言,如卷54所說,由於眼耳鼻舌身根要有所受用,於外塵有強而有力的增上力,由此變現出外塵的色聲香味觸,令根受用。由於色根有所受用的力量增上,而有色法的生起;若以種子而言,彼色根種子能增上此色等五塵生起,說名色界。
若色根增上所生:是指為受用色等五塵故五色根生,五色根生已增上勢力引生色等。
若彼於此為增上:1)指業種子能增上所生色等。2)彼應該是指由眼界的力量生眼根,由眼根受用色的增上力,外色界相生。

辰二、例所餘
如色界,乃至觸界,當知亦爾。
如同色界,由色根增上力及色根種子增上所生,乃至觸界,也是由身根增上所生及身界增上所生,道理也一樣。

寅二、辨假實2 卯一、問
問:此十八界,幾是實有?幾是假有?
問:十八界的六根界、六塵界及六識界中,哪些是實有?哪些是假有的?

卯二、答3 辰一、標
答:實有者,或十七、或十二。
答:實有的,有十七界,或有十二界。

辰二、釋
六為一故,一為六故。
若說十八界當中十七界是實有,只有意界是假有,由於以六識無間滅意攝為一個意,離六識了別之外無別意界可得,所以意界是假有;若說有十二界是實有,則是說六根界、六塵界是實有。而六識界是假有,因為意界可以開成六識界,離意界無六識可得,所以說六識界是假有。

辰三、簡
此約世俗安立道理。
這是約世俗諦安立的道理,是通於聲聞乘《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的說法,不是大乘的說法,大乘《攝大乘論》說意界有二種,包括染污意及無間滅意,所以說十八界都是實有。

寅三、別思擇2 卯一、舉眼界2 辰一、問
問:若有眼亦眼界耶?設有眼界亦眼耶?
問:有一種情況是有眼根,也是眼根的種子嗎?第二種情況,假設有眼根的種子也是眼根嗎?           

辰二、答2 巳一、總標
答:應作四句。
答:眼和眼界的關係,應作四句話回答才周延。

巳二、列釋4 午一、初句
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眼。是名初句。
第一種情況,或者有眼根,可是不是眼界;有眼根而沒有眼的種子,這是指阿羅漢臨入涅槃前最後一剎那的眼根,此後不再會有感得下一剎眼界的因緣。此外,三果聖人從下二界命終生無色界時,最後捨眼,也是眼非眼界。

午二、第二句
或有眼界非眼,謂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或眼無間滅;若諸異生生無色界。是第二句。
或有一種情況是眼界非眼。有眼根的種子,可是沒有眼睛,這是什麼情況?1)就是生到有色界的欲界中,在母胎中眼根還沒有生出來,2)或是眼根生了以後,眼壞掉了;3)或是沒有得到眼,4)或眼根無間斷滅,這個時候是眼界非眼。5)或者是凡夫生到無色界。這是第二句。凡夫生到無色天有眼根的種子,可是沒有眼,因為無色界的有情沒有色法,這是眼界非眼。
若眼未生等者:卵生有情處卵㲉中,胎生有情在母腹中,羯羅藍位、額部曇位、或閉尸位,乃至未得根位,如是等類,名眼未生。
不得眼:或者是從業力所召感的,從出生以來就沒有生出眼,這是不得眼。
眼無間滅:或是過去眼的因已經受盡,感得眼根存在的時間盡,眼的果報已經受盡,這個時候眼根不能發生作用,沒有間斷地生出來其他的法即下一剎那的眼種子繼續熏習相續,種生種,這是眼無間滅,只有眼的種子沒有眼的作用現前。

午三、第三句
或有眼亦眼界,謂除爾所相。是第三句。
或者有眼根也有眼根的種子,就是除了前面那些相狀及第四句以外,都是有眼亦眼界,這是第三句。

午四、第四句
或有無眼亦無眼界,謂阿羅漢眼已失壞,或不生眼,若生無色界,或於無餘依涅槃界已般涅槃。是第四句。
或有沒有眼根,也沒有眼根的種子,1)阿羅漢的眼被破壞,眼睛瞎了,也沒有當來眼根的種子;2)或者是阿羅漢本來就不得眼根,這是不生眼;3)或是三果以上的聖人生到無色界後證得阿羅漢;4)或從三界身入無餘依涅槃界,這些是第四句。

卯二、例所餘2 辰一、內界2 巳一、例同
如眼界,一切內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如眼界如是,其它的耳鼻舌身意界,也是應該這樣子來分別。

巳二、顯別
身界應分別,謂無先來不生身者。餘隨所應,當具宣說。
身界要特別分別一下,在欲色二界的有情一定有身根,不會沒有身體的,沒有身就沒有生命體,所以在未命終前一定是有身根的。不像眼根生後還會有失去眼根的情形,沒有眼並不防礙壽命,乃可存活。若作四句,
1)應該說或有身非身界,如阿羅漢最後身,及學人從下二界命終生無色界,在無色界證得阿羅漢,於下二界命終時最後所捨的色身;
2)或有身界非身,指下二界身根無間滅去,及凡夫生無色界,其餘二句如前可知。
餘隨所應當具宣說:此約意界,說名為餘。集論中說:若有意亦意界耶?設有意界亦意耶?
1)或有意非意界,有意根,不是意界,阿羅漢臨入無餘涅槃以前最後一剎的意。
2)或有意界非意,有意的種子,但不是意,處於滅盡定的聖者,前六識的及與前六識相應的受想心所暫時滅除了,只有意的種子,沒有意的現行。此外凡夫入無想定時,前六識及與前六識相應的受想心所暫時滅除,這時只有意的種子,沒有意的現行,也是意界非意。
3)或有意亦意界,有意根也有意根的種子,除上所說其它的情形。
4)或有無意無意界,或有無意無意界,依三界身入無餘依涅槃界。


辰二、外界2 巳一、色香味觸
於四外界,隨其所應,亦當具說。
於色香味觸這四種外界,隨其所相應,也應當要全部說一說。
若欲界色香味觸四塵恒有,若在色界無香味,唯色觸恒有。以有色界四句分別,
1)第一有色非色界,指羅漢最後色及三果聖人從下二界命終生無色時最後所捨色;2)第二有色界非色,指欲界胎內未到根位前還不能受用色香味觸外四界,及無色界凡夫有色塵的種子,可是沒有色塵的現行,而色界眾生,沒有鼻舌二識及香味二塵,所以只有香味的種子,沒有香味的現行;
3)第三句色香味觸也有色香味觸界,是指除上所說的情形外,唯欲界有色香味觸及色香味觸界(種子),色界有色觸及色觸界;
4)第四句無色香味觸亦無色香味觸界,指三果以上的聖人生到無色界後證得阿羅漢果,不會再退還到有色界,也是無色香味觸無色香味觸界,或依三界身入無餘依涅槃界,就沒有色香味觸的現行也沒有色香味觸界的種子。

巳二、聲界
若聲、聲界,正宣擊時當言俱有;若不宣擊,當言隨逐餘界,唯界、非聲。
什麼時候具有聲音及有聲音的種子?宣說或是拍擊時,有聲也有聲界。如果沒有宣說或是拍擊時,此時只有聲音的種子,沒有聲音的現行。聲音是必須有因緣才有,沒有因緣就沒有。

寅四、辨同分等2 卯一、問
問:此十八界,幾是同分?幾彼同分?
問:這十八界中,什麼情況是同分?什麼情況是彼同分?

卯二、答2 辰一、別辨2 巳一、舉眼界
答:有識眼界,名為同分;所餘眼界,名彼同分。
答:眼界有識和眼根一起活動時,稱為同分;其他沒有識和眼根在一起活動時,就是彼同分,又名無識眼,就是視而不見的情況下,不在色塵上分別,稱為彼同分。

巳二、例餘界
如眼界,乃至身界亦爾。
如眼界同分、彼同分的道理,其它諸界乃至身界道理也是一樣。有識的身界,稱為同分;無識的身界,就是彼同分。

辰二、料簡2 巳一、標非外色
唯根所攝內諸界中,思量同分及彼同分;非於色等外諸界中。
這裡所考量的只有根所攝的內身諸界中,依止根能發識,依發識或不發識的情況,才要思量它是同分,或者是彼同分。對於外色界無情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外諸界中,不必思量它同分或不同分。

巳二、釋法界攝
當知法界諸有所緣,如心界說;諸無所緣,如色等說。
當知法界中,有所緣的作用就是心所法,如心界所說的道理,與有識眼界等所緣時名同分,不與識同緣時名彼同分;無所緣的無為法,就和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所說的道理一樣,沒有同分和彼同分的差別。

寅五、辨能所取3 卯一、約合不合能取辨
問:幾界合而能取?幾界不合能取?答:六,合能取;四,不合能取;五及一少分,非能取;一界,若合不合,二俱能取。
問:哪幾界是與色塵合在一起才能夠取境?哪幾界不與色塵合在一起能夠取境?答:1)有六界與境合了以後才能夠取境;這六界是鼻界、舌界、身界,鼻識界、舌識界及身識界,這六種與境和合則能取。鼻要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才能生鼻識界、舌識界及身識界,所以說六界要與塵和合在一起才能夠取境,如果不合就不能取境,這是六合能取。
2)眼界和耳界還有眼識界和耳識界,這四個不合能取,因為要有距離才能夠看到色塵、才能夠聽到聲音,這是四個不合能取。
3)色聲香味觸這五個不能取境,及法界一少分無所緣法一分也不能取境。
4)意識界的一界,是由五根、五識取境時才有意識的活動,意識不受合、不合的限制,這二種情況下都能夠取境。

卯二、約所取能取辨
問:幾唯所取、非能取?幾亦所取、亦能取耶?答:一切皆所取。謂五及一少分,唯所取;十二及一少分,亦是能取。
問:十八界中有哪些只是所取,不是能取的?哪一些是所取也是能取?答:十八界中都能夠被意識緣慮,所以十八界都是所取。色界的色聲香味觸,還有法界一少分無為法、不相應行法及法處所攝色等無所緣法,唯是所取,而不是能取;六根界和六識界,這十二個是能取,及法界一少分的有所緣法,就是心所法這個部分也是能夠取境。

卯三、約助伴或獨能取辨
問:幾由助伴故能取?幾獨能取耶?答:十及一少分,由助伴故能取;一及一少分,獨能取。
問:十八界中哪些是助伴,也是能取?哪幾個只是單獨能取?答:五根界及五識界這十種,還有法界中和五識相應的一少分,這些都需要根境和合為助伴才能取;而意界、意識界以及法界中與意識相應的這些心所法是獨能取,獨頭意識不用有色聲香味觸的外境也能夠現前,只有意識界能夠有這種作用。

寅六、明界繫3 卯一、唯一界繫3 辰一、欲界繫
問:幾唯欲界繫?答:四。
問:十八界中哪些法唯獨屬於欲界繫,而不屬於上二界繫的?答:只有四種,香界、味界、鼻識界和舌識界,這四界只有欲界才有。

辰二、色界繫
問:幾唯色界繫?答:無。
問:十八界中有哪些唯獨是屬於色界繫,而不屬於欲界繫或無色界繫的?答:沒有。十八界中屬於色界繫的也都屬於欲界繫。

辰三、無色界繫
問:幾唯無色界繫?答:亦無。
問:十八界中有哪些唯獨屬於無色界繫的?答:也沒有。十八界中只有香味和鼻舌,這四界是唯欲界繫。意界、意識界、法界這三個通於三界,十八界扣掉欲界繫的四個以及通於三界的三個,剩餘的十一個通於欲色二界。

卯二、唯二界繫2 辰一、欲色界繫
問:幾唯欲色界繫?答:十一。
問:十八界中哪一些法是屬於欲界,也同時是屬於色界的?答:有十一個是屬於欲界和色界的,就是眼等五根界,加上眼識、耳識、身識這三個識界,以及色、聲、觸三塵界。

辰二、色無色界繫
問:幾唯色無色界繫?答:無。
問:十八界中哪些只是屬於色界和無色界繫的?答:沒有。

卯三、通三界繫
問:幾通三界繫?答:三。
問:十八界中哪些是通於三界繫的?答:三個,就是意界、法界和意識界。

寅七、辨執受等2 卯一、問
問:幾執受?幾非執受?
問:十八界中哪些是屬於有執受,哪些是屬於非執受的?

卯二、答2 辰一、標差別
答:五執受,五執受、非執受,所餘一向非執受。
答:眼等五根界屬於有執受,眼耳鼻舌身根界由阿賴耶識所執受。色聲香味觸五塵界屬於執受、非執受;依附於根身的色聲香味觸屬於有執受,而離根的五塵就屬於非執受。

辰二、隨難釋
何以故?以離於彼,餘能執受執受於彼不可得故。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離開意界、六識界、法界之外,再無其它法能夠執受五根五塵。

寅八、釋經名3 卯一、種種界
云何種種界?謂即十八界展轉異相性。
什麼是種種界?十八界的體性相狀彼此展轉不同,因此稱為種種界。

卯二、非一界
云何非一界?謂即彼諸界無量有情種種差別所依住性。
什麼是非一界?是指無量無邊的有情有種種的差別,都是依於有情有種種不同的十八界,因此十八界又稱為非一界。有情是假法,界是實法,界是種子,依止不同的種子,有十法界無量差別的有情產生。

卯三、無量界2 辰一、徵
云何無量界?
什麼稱作無量界?

辰二、釋2 巳一、標名
謂總彼二名無量界。
總合種種界和非一界這二種,而名無量界。約種子而言,十八界根據種子本身的體相不同,稱為種種界;約有情來說,由種種十八界的種子產生無量的有情,這是非一界。前者指種子,後者指有情,這二法合起來,稱為無量界。

巳二、引證
如佛世尊,於惡叉聚喻中說:我於諸界,終不宣說界有邊際。
如佛在《惡叉聚喻經》中說:我對於種種界,始終不說界是有邊際的,因為界是無量無邊的,沒有邊際。

丑二、嗢柁南
中嗢柁南曰:何等實有性 四句與同分 取界執受非 種種等非一
1)十八界是何等的體性,說明界的體性。
2)實有性,就是辨別十八界的假實差別。
3)四句是將十八界作四句的分別;如眼非眼界、或是眼界非眼根等。
4)同分是辨別十八界的同分及彼同分,有識在一起活動的根,就是同分;沒有識在一起活動的根,稱為彼同分。
5)又辨別十八界的能取、所取差別,
6)辨十八界的界繫差別,
7)以及十八界的執受與非執受差別。
8)再說十八界的異名,種種界、非一界、還有無量界。一共有八段,這是對於十八界的相狀的分別,是大乘禪者修習界善巧的最勝觀察。

子二、義分別4 丑一、依施設安立辨3 寅一、一切名界義
問:何等是界義?答:因義、種子義、本性義、種性義、微細義、任持義是界義。
問:什麼是界,界的定義是什麼?答:界的定義總共有六種:
能為所依,是名因義,如說地界乃至風界。
能為因緣,親生諸法展轉異相,名種子義,如說色界乃至意識界。
無始時來理成就性,名本性義,如說安住法性、法住、法界。
一切種子識中,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般涅槃法,名種性義,如說種性、或名種子、或名為界,即自種性。
由未與果、未習成果,名微細義。
又諸造色為彼大種之所任持,彼四大種亦說名界。

寅二、涅槃虛空名界義
問:以何義故,涅槃、虛空亦說名界?答:由彼能持苦不生義,持身眼等運動用義。
問:為什麼涅槃和虛空也說名為界?答:由於成就涅槃就得清涼自在,不會再得生三界的苦果,涅槃能夠令苦不生,因此稱為界。由於有空間,眼才可以見色,身可以往來,虛空能持身運動,又能令眼能見色,所以虛空也稱為界。

寅三、建立十八界義
問:為顯何義建立界耶?答:為顯因緣義及顯根境受用義。
問:為了顯示什麼道理而建立界?答:一切法都是十八界的因緣所顯示出來的,為了顯示因緣,而建立界,這是以因緣義來說明界義;約根境受用義而說界,為顯示六根接觸六境有六識可受用苦樂,這是以根增上緣,境為所緣緣,受用為等無間來建立界。
為顯因緣義:前說界義,一切為論。此十八界唯取二義而得建立,謂種子義及任持義。即此所說因緣義,及根境受用義,如次配釋應知。

丑二、依法補特伽羅辨2 寅一、問
問:此十八界由誰分別?
問:這十八界是由誰來分別,依什麼道理來分別的?

寅二、答3 卯一、略標
答:若略說當知由六種。
答:若要略而言,應當了知由六種來分別十八界。

卯二、列釋6 辰一、法界
一、法界。謂眼等法有眼等界。
一、法界,是指眼等法有眼等界,十八界都是法,每一法都有種子,種子是生出法的因,所以稱為法界。法界相當於前所說的因義。

辰二、淨界
二、淨界。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界。
二、以淨界來分別,指安住三乘無漏種性的有情所有諸界,名淨界。淨界相當於前所說的種性義。

辰三、本性界
三、本性界。謂即如所說十八界,無始時來,於後後生其性成就;及住種性、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始時來,涅槃、非涅槃法其性成就。
三、本性界,是指十八界無始時來,在一次又一次的受生當中,他的體性是成就的;及無始時來有無漏種性的補特伽羅能夠成就涅槃,沒有無漏種性的人,不能夠成就涅槃,這是本來如是,名本性界。本性界相當於前面所說的本性義。

辰四、熏習界
四、熏習界。謂即此諸界,淨不淨法先所熏習,於生死中得勝劣生涅槃因性。
四、熏習界,這些諸界是過去生由淨不淨法所熏習成的,在生死中有的可以得人天的殊勝果報,有的到三惡道受下劣的果報,有的新熏無漏種子,有成就涅槃的因性,這是熏習界。熏習界相當於前面所說的種子義。

辰五、已與果界
五、已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感果已滅。
五、已與果界,十八界的種子感果以後就消滅,這是已與果界。已與果界相當於前面所說的任持義。

辰六、未與果界
六、未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未感得果,或滅、未滅。
六、未與果界,如果十八界的種子沒有感果以前,有可能被滅掉,有可能不會被滅掉,這是未與果界。未與果界相當於前面所說的微細義。

卯三、結指
如是略說諸界有六種;若廣說者,其數無量。
如上所說諸界,要略歸納有六種,如果廣泛地說,界有無量無數的差別。

丑三、依諸門分別辨
問:此十八界,幾有色?幾無色?乃至幾無斷耶?答:如前所說相應隨順建立。
問:十八界中哪些是屬於有色?哪些是無色?哪些是見所斷、修所斷乃至無斷?答:如前面五蘊善巧處廣分別有色、無色、見所斷、修所斷、無斷等,由二十九門分別諸蘊。此處十八界的諸門分別比照蘊善巧處廣分別建立可知,因此這裡沒有再說。

丑四、依勝義世俗辨2 寅一、問
問:如說眼見諸色乃至意了諸法,此為眼等是見者乃至是了者耶?為彼識耶?
問:如說眼看到色塵,乃至意了別諸法,那麼眼等是見者乃至意等是了別者嗎?還是眼識在見乃至意識在了別?

寅二、答2 卯一、明勝義2 辰一、標非
答:約勝義道理,非是眼等,亦非彼識。
答:如果以勝義諦的道理來說,既不是眼見色,也不是眼識見色。

辰二、釋由
何以故?諸法自性眾緣生故,剎那滅故,無作用故。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因緣具足諸法才能現行。諸法現行之後剎那就滅,沒有真實的作用,無有一法真實存在過,故不能說是眼見色,還是眼識見色。這是由勝義諦道理來看的。

卯二、顯世俗3 辰一、標最勝
約世俗道理,眼等最勝,故可於彼立見者等。
約世間的道理來說,以世間人共同的認知而言,眼等根識與見色等有最勝的功能,就假安立為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知法等,說眼等是見者乃至是意是了者,或識是見者乃至了者等。

辰二、釋所以
何以故?若有眼等諸根,識決定生,無所闕減。或有識流,非眼等根若闕不闕,俱可得故。
為什麼這樣說?1)因為若有眼等諸根,依根緣境眼等諸識決定能生,若無諸根不能發識,事實上真的能了別色塵的,還是心識而不是根,但是因為有眼根才可能有眼識,所以我們就說眼見色,乃至耳聞聲等。這是依於最勝所依的道理。2)或有一種情形,無論眼等根闕或不闕,識流的相續都一直存在,識種子的相續不會因為根壞掉,就沒有了。有些人的眼根壞掉,換了眼角膜,還可以再看,因為識種子沒有壞掉,不因為根不在,而識種子就不在。由此可知若有眼等根就能生眼等識,若根缺不現行,識種並未斷滅,遇緣仍可現行。
如果眼等六根沒有壞滅時,說名無闕。
諸根沒有羸弱衰減,說名無減。
由眼等六根沒有闕減,決定相續,能為眼等諸識最勝所依,能生六識。
有時候因緣具足根境和合,就有識依根現前活動,名為有識流。並不是眼等根若闕或不闕,識流都是可得的;根壞時,識即不能現行。

辰三、明安立
此中實義,唯於見等說見者等。
這裡真實的道理,是要我們這樣觀想,唯於見色等說見者等,離見等之外,沒有其他的見者存在。見色聞聲不是我在那裡見色聞聲,而是眼等根識在那裡活動。

子三、次第分別2 丑一、問
問:此十八界,幾種次第宣說因緣?此復何等?
問:十八界有幾種次第宣說的因緣?內容又是什麼?

丑二、答2 寅一、標列
答:略有二種。一、三種次第宣說因緣,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答:十八界為什麼要這樣安立,要略而言有二種道理。一種是三種的次第宣說因緣,另一種是六種的次第宣說因緣。

寅二、隨釋2 卯一、三種因緣2 辰一、徵
云何三種次第宣說因緣?
什麼稱為三種次第宣說因緣?

辰二、釋2 巳一、標差別
謂所依、境界、俱依差別故。
以三種次第宣說十八界因緣,是以諸識所依的六根界,所緣的六塵境界,及俱依的六識差別,而安立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

巳二、隨難釋
所以者何?由識與根同一處義,故說名依;境界是所緣義,故亦名依。
為什麼這樣說?由於識與根同在一個處所,而說名依;境界是識的所緣,所以也是依。依根緣境才能發識,因此識就是俱依。

卯二、六種因緣2 辰一、徵
云何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什麼是由六種次第宣說十八界的因緣?

辰二、釋2 巳一、長行2 午一、別說眼等6 未一、依所行差別辨
謂彼所行眾多差別數數行故,先說眼等。是初因緣。
以第一個因緣,說明為什麼先安立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的次第。這是以諸根活動的所緣境多少有差別而安立的。五根中眼所見色最多,耳於所聞聲較少,所以先說眼,次說耳,如是乃至身等,這是第一個以所緣多少安立十八界次第的因緣。
意地中說:屢觀眾色,觀而復捨,故名為眼。
數數於此聲至能聞,故名為耳。
數由此故能齅諸香,故名為鼻。
能除饑羸、數發言論、表彰呼召,故名為舌。
諸根所隨,周遍積聚,故名為身。

未二、依世間俗事辨3 申一、標
又隨世間俗事轉故,說彼次第。
又隨順世間的俗事,世間人作事時是怎麼樣活動,是依活動的過程來安立十八界的次第。

申二、釋
由諸世間先互相見,次相慰問,次設飲食,次過晝分夜分現前,敷設種種軟妙臥具氈蓐被枕,觸習侍女。
由於世間人互相見面時,先用眼睛看到對方,因此先說眼界;再出聲互相招呼慰問,故次說耳界;接著施設飲食招待吃飯,安立鼻界、舌界;吃完飯,太陽下山白天已過,夜幕低垂,沐浴淨身之後,舖設種種柔軟舒適的微妙臥具和氈蓐棉被、枕頭及侍女伺候,還要身觸這些事情,最後安立身界。

申三、結
是第二因緣。
這是第二因緣。

未三、依喜樂差別辨
又喜樂差別為依止故,次第宣說。是第三因緣。
景法師說:隨諸佛菩薩喜樂故,而安立十八界次第。
窺基大師說:以有情內心對境的歡喜好樂而安立,依此安立十八界次第。
這也是以色聲香味觸五境而言,依止色等所生內心的喜樂有殊勝、下劣的差別,就這樣次第安立。

未四、依嚴飾差別辨3 申一、標
又嚴飾差別所攝受故,次第宣說。
又依有情莊嚴修飾身相差別,而安立眼等十八界次第。

申二、釋
諸受欲者,必以安繕那等先莊眉眼,次以耳璫、耳輪等莊嚴其耳,非於餘根。
世間受欲的人,化妝時喜歡在眼睛上面畫藍色、或黑色眼影;眼睛畫好了,要掛耳環、耳璫等莊嚴她的耳朵,不是在鼻子、舌頭或身上掛。

申三、結
如是嚴飾,是第四因緣。
如此依莊嚴修飾身相差別,是安立十八界次第的第四個因緣。

未五、依作業等事辨3 申一、標
又依作業、飲食、習欲等事,次第宣說。
又依世間人所做的事,吃飯,還有習欲,有欲就是要有觸,這些事情的次第來宣說十八界。

申二、釋
由諸眾生皆先依止身語二業若淨不淨方便勤求,次食段食;既飽醉已,習近諸欲。
由世間人都先依止身語二種業,動身發語勤造作淨不淨業追求生活所需,其次一日三餐維持生命,飽暖思淫欲,所以習近諸欲。依世間人做事、吃飯、習欲之日常生活而安立十八界次第。

申三、結
是第五因緣。
這是第五個因緣,依世間人作業、飲食、習欲等事的次第來安立十八界。

未六、依作業攝受辨4 申一、標
又由作業差別攝受故,次第宣說。
又由五根作業差別所攝受事,而宣說十八界的次第。

申二、徵
所以者何?
怎麼說?

申三、釋5 酉一、眼界作業2 戌一、辨
由眼能見種種諸色;往還無失;威儀不亂;記識他身曾見不見及怨親中;了悟方所,宣示於他,起想言說;覩眾舞樂角力戲等,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
由於眼睛能夠看到種種的色法;在道路來來往往時,不會走錯路;行住坐臥四威儀有條不紊;能夠認識他人的身相,知道是否看過這個人,是親家、怨家、或是非親非怨;了知處所的差別,告訴他人,令人生起名想而能言說;依眼觀看種種唱歌、跳舞、角力、戲劇等事;以上這些事都要依止眼根才能成辦,使眾生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色身。

戌二、結
如是等類,有無量種眼界作業。
如上所說,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有無量種事,都必須靠眼睛來完成。

酉二、耳界作業2 戌一、辨
由耳能聞種種音聲,因此了悟善說、惡說種種義理,起諸言論;因聞種種微妙樂音,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
欲界的人,由耳能夠聽種種的音聲,聽到聲音以後,就知道這是善說、惡說,是合理或是不合道理的,然後能夠發出種種的語言。耳根可受用種種好聽的音樂,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色身。

戌二、結
如是等類耳界作業,比前狹劣。
如上所說,用到耳根的作業情況,比前面的眼根的範圍窄一點。

酉三、鼻界作業2 戌一、辨
鼻界能齅種種諸香,尋香而往,受諸喜樂,長養依身。
由鼻根能齅種種諸香氣,追逐薰香馥郁,吸取悅鼻的香氣,領受喜樂,長養色身。

戌二、結
如是等類鼻界作業,方前狹劣。
如上所說,依照鼻根所作事而言,比前面耳根又少一點。

酉四、舌界作業2 戌一、辨
舌界能嘗種種諸味,受諸喜樂,長養依身。
舌根能夠品嘗各式各樣食物的味道,受諸喜樂,長養色身。

戌二、結
如是等類舌界作業,方前狹劣。
如上所說,依照舌根所作事而言,比起用到鼻根的機會,舌根又用得少一點,範圍小一些。

酉五、身界作業2 戌一、辨
身界能觸種種所觸,受諸喜樂,雖能長養依身,然彼樂具,或於一時復為損害。
身根界能夠觸對種種柔軟細滑等觸,領受種種喜樂,雖能夠長養所依止的身體,然而使身體快樂的器具,有時候反而對身體有傷害。

戌二、結
如是等類身界作業,最為狹劣。
如上所說,身體的作業是最少的。運用身根的機會比前面用舌根的機會又少一點。

申四、結
是名第六次第宣說因緣。
這就是第六種因緣。

午二、總說意界
於此眼等六種因緣差別中,意遍行故,最後宣說。
在眼等六種因緣差別中,意遍於眼耳鼻舌身都有,所以最後才說意界。

巳二、嗢柁南
為攝如是次第因緣,中嗢柁南曰:
眾多順世俗 喜樂與莊嚴 隨二種作業 故次第宣說
為了攝受如是次第因緣,在文的中間用一個偈頌歸納前文所說。
1)眾多是指眾多的因緣,六因緣中的第一個因緣依所行差別因緣;因為眼等所緣最多。2)順世俗是指第二個因緣,就是依世間俗事辨。3)喜樂指第三個因緣是依喜樂差別辨。4)與莊嚴,第四個因緣是依嚴飾差別辨。5)隨二種作業,第五及第六因緣是依作業等事辨、依作業攝受辨,這二種作業的情況,所以才次第宣說十八界為六根界、六塵界及六識界。

癸二、明所攝
復次,此十八界,當知能攝一切經中所說餘界。
其次,十八界能夠含攝一切經中所說的其他界。

癸三、釋妨難5 子一、色生鼻舌難2 丑一、問
問:生色界者,已於境界而得離欲,何緣復生鼻、舌兩界?
問:生到色界天的人,他們已經離欲界的欲,為什麼還生出鼻界和舌界?

丑二、答2 寅一、令端嚴
答:為令所依身端嚴故。
答:這樣使他的身體看起來比較莊嚴。

寅二、未離欲
又色界中,於此二種未離欲故。
又在色界中,還沒有離鼻根和舌根這二法的境界欲,因此還有鼻舌二界。
於此二種未離欲故:謂生色界,雖於香、味境界而得離欲,然於一切色根未離欲故,是故復生鼻、舌兩界,由是說言二未離欲。

子二、尋伺有無難2 丑一、問
問:生第二靜慮或生上地,若有尋有伺眼等識現在前,云何此地無尋無伺?若不現前,云何於彼有色諸根而能領受彼地境界?
問:生到第二禪天,或生三禪、四禪的人,若是有尋有伺必須與眼等諸識同時現前活動,如果是這樣的話,怎麼可以說二禪以上稱為無尋無伺?若是尋伺不現前的話,為什麼二禪以上的人他們的有色諸根,能夠領受那一界地的境界?
有尋有伺眼等識現在前:尋伺相應,唯意識有。今於此中,說眼等識隨意識轉,名眼等識有尋有伺。

丑二、答2 寅一、答初問
答:由有尋有伺諸識種子隨逐無尋無伺三摩地故,從彼起已,此得現前。又此起已,識現行時,復為無尋無伺三摩地種子之所隨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無尋無伺。
答:由於和有尋有伺相應的意識種子,隨逐著二禪以上的無尋無伺定,從無尋無伺的三摩地出來以後,與尋伺相應的意識是可以現前的。又尋伺相應的分別意識生起來,與五識共緣境界時,還是有無尋無伺定的種子所隨逐。所以二禪以上無尋無伺定,不是一向完全無尋無伺,出定時也可以有尋有伺的。

寅二、答後問
由彼有情於諸尋伺以性離欲而離欲故,彼地雖名無尋無伺,此復現行,亦無過失。
由於二禪以上的有情,心已離尋伺色聲香味觸的欲,二禪以上雖然是無尋無伺地,尋伺仍然可以現前;尋伺現前不是為了尋伺欲,而是依尋伺觀察境界,他的心已離欲,因此尋伺現行也沒有過失。

子三、眼等生二難
問:何緣眼界、耳界、鼻界各生二分,非餘?答:為令依止得端嚴故。
問:為什麼我們的眼睛,耳朵、還有鼻孔都有兩個部分,但沒有兩個舌頭,也沒有兩個身體?答:為了使我們的身相能夠端正莊嚴。

子四、依生識難2 丑一、問
問:眼、耳與鼻諸識生時,為依二分,當言一耶?當言二耶?
問:依眼、耳、鼻各有二個部分,生眼識、耳識和鼻識時,依止二個眼、耳、鼻應當說能生一個眼識、耳識和鼻識等識?還是各生出兩個眼識、耳識和鼻識等識?

丑二、答2 寅一、標唯一
答:當言唯一。
答:應當說依止眼、耳、鼻各有二個部分都只能生出一個眼識、耳識、及鼻識。

寅二、釋所以2 卯一、由識明了不明了生
何以故?若彼一分無障不壞,識明了生;若彼有障,或復失壞,識不明了生故。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如果其中有一個部分沒有障礙,沒有破壞,識可以很明了地現前;如果其中一分裡面有障礙,或是破壞了,識則不能很明了地現前。

卯二、由識非色無方所別
又識非色故,無有如色由方所別成二分義。
又因為識不是色法,不會像色法一樣,在空間佔據處所,因此不像眼等佔據二邊的處所而分成二個部分。

子五、因果俱有難2 丑一、問
問:眼與眼識若是因果,云何俱有?若俱有者,云何得成因果兩性?
問:眼與眼識如果是因果關係,怎麼可以同時而有?如果同時而有,怎麼能說是因果?

丑二、答2 寅一、正顯2 卯一、舉眼與眼識3 辰一、標義
答:識依眼生,非如種芽因果道理。
答:眼識依眼根而生,這不像種子生出芽的因果道理。

辰二、釋由
何以故?眼與眼識,非正生因,唯建立因。是故此二俱時而有,因果性成。
怎麼說?眼根與眼識有因果關係,不是指正生因,正生因就是眼根為種子,生出眼識,才是正生因。現在是眼識以眼根為依止生出眼識,所以是唯建立因,也就是增上緣。此處是依增上緣來說他們二個同時而有,有因果性。

辰三、引喻
猶如燈焰光明道理。
眼根和眼識的因果關係,就好像燈焰會發出種種光明的道理一樣。

卯二、例餘與諸識
如眼與眼識,耳、鼻、舌、身與彼諸識,當知亦爾。
如眼根和眼識的因果關係是這樣的,耳鼻舌身與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同樣的道理。

寅二、反成
若異此者,雖有自種,無所依故,眼等諸識應不得生。
如果不依增上緣來建立根識的因果關係的話,雖然眼等識也有種子,而且不會間斷,若沒有依止的根,眼等諸識是不能現前的。

癸四、辨彼轉3 子一、於欲界2 丑一、不決定轉2 寅一、舉眼界
問:若於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耶?答:此非一向。
問:如果在欲界受生或是長大的人,應該說他眼界一定會現前嗎?答:不一定會現前,也有人生來就盲的。

寅二、例餘界
如眼界,耳、鼻、舌界及彼識界,當知亦爾。
如眼界不一定現前,耳界、鼻界、舌界,以及眼耳鼻舌識界也是一樣,不一定會現前。

丑二、決定轉2 寅一、舉身界
身界決定轉。
身界決定現前,一定要有身體。

寅二、例餘界
如是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色、聲、香、味、觸界亦爾。
如身界決定現前,如是身識界、意界、意所取的法界、意識界,以及為欲界眾生所受用的色、聲、香、味、觸界也是一樣,一定決定現前的。

子二、於色界3 丑一、舉眼界
問:若於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耶?答:決定轉。
問:如果生在色界天的人,或在那裡成長的人,他的眼界一定會現前嗎?答:他的眼界一定現前。

丑二、例耳等
如眼界,如是耳、鼻、舌、身界,眼、耳、身識界亦爾。
如色界天人眼界一定現前,如是耳界、鼻界、舌界,眼識界、耳識界、身識界三個識界,也是一樣一定會現前。

丑三、簡差別
除香、味界及彼識界,餘一切界亦決定轉。
除香界、味界、鼻識界及舌識界不會現前,因為色界天人沒有段食,沒有香界和味界,也沒有鼻識界和舌識界。除了這四界,十八界裡面的其他界也一定會現前。

子三、於無色界2 丑一、簡差別
於無色界或生或長,除意界、法界、意識界,餘定不轉,唯除自在所獲諸色。
無色界天的人,除了意界、法界、意識界,這三界一定現前,其他的一定不會現前,因為他們沒有色法。

丑二、顯定轉
當知三界於彼定轉。
應當了知意界、法界、意識界三界在無色界中決定會現前。

壬三、例頌當知2 癸一、指蘊事
界事善巧,如蘊善巧,亦應宣說嗢柁南頌。
界事善巧如同說蘊善巧一樣,也應該要宣說偈頌。

癸二、指處事
如界善巧,處事善巧嗢柁南頌,當知亦爾。
如界善巧嗢柁南頌:自性義差別 次第攝依止。處事善巧的頌也應當是一樣。 

https://upayakusala.blogspot.com/2020/10/aksayamatinirdesasutra-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