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品類足論

品類足論

1.辯五事品 ………………02

2.辯諸智品 ………………07

3.辯諸處品 ………………12

4.辯七事品 ………………19

5.辯隨眠品 ………………28

6.辯攝等品 ………………46

7.辯千問品

五學處 ………………87

四證淨 ………………90

四沙門果 ………………93

四通行 ………………96

四聖種、四正斷、四神足 ………………99

四念住 ………………102

四聖諦 ………………113

四靜慮 ………………120

四無量 ………………122

四無色 ………………125

四修定 ………………130

七覺支 ………………135

二十二根 ………………138

十二處 ………………145

五蘊 ………………152

十八界 ………………159

8.辯抉擇品 ………………169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尊者世友造---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五事品第一

有五法:一、色;二、心;三、心所法;四、心不相應行;五、無為。

I.略說

1.色云何?

謂諸所有色,一切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

1)四大種者,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2)所造色者,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無表色。


2.心云何?

1)謂心、意、識。

2)此復云何?謂六識身,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3.心所法云何?

1)謂若法心相應。

2)此復云何?謂受、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信、勤,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諸所有見,諸所有現觀。

3)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總名心所法。


4.心不相應行云何?

1)謂若法心不相應。

2)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性,名身、句身、文身。

3)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總名心不相應行。


5.無為云何?

謂三無為:一、虛空;二、非擇滅;三、擇滅。


II.廣釋

1.

1)四大種者,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1.1)地界云何?謂堅性。

1.2)水界云何?謂濕性。

1.3)火界云何?謂煖性。

1.4)風界云何?謂輕等動性。

2)所造色者,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無表色。

2.1)眼根云何?謂眼識所依淨色。

2.2)耳根云何?謂耳識所依淨色。

2.3)鼻根云何?謂鼻識所依淨色。

2.4)舌根云何?謂舌識所依淨色。

2.5)身根云何?謂身識所依淨色。

2.6)色云何?

+1謂諸所有色,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二中間,似顯處色。

+2如是諸色,二識所識,謂眼識及意識。

+3此中一類眼識先識,眼識受已,意識隨識。

2.7)聲云何?

+1此有二,謂有執受大種為因聲,及無執受大種為因聲。

+2如是諸聲,二識所識,謂耳識及意識。

+3此中一類耳識先識,耳識受已,意識隨識。

2.8)香云何?

+1謂諸所有香,若好香、若惡香、若平等香,鼻所嗅。

+2如是諸香二識所識,謂鼻識及意識。

+3此中一類鼻識先識,鼻識受已,意識隨識。

2.9)味云何?

+1謂諸所有味,若可意、若不可意、若順捨處,舌所嘗。

+2如是諸味二識所識,謂舌識及意識。

+3此中一類舌識先識,舌識受已,意識隨識。

2.10)所觸一分云何?

+1謂滑性、澁性、輕性、重性、冷飢渴性,身所觸。

+2如是諸觸及四大種,二識所識,謂身識及意識。

+3此中一類身識先識,身識受已,意識隨識。

2.11)無表色云何?謂法處所攝色。此及五色根,於一切時一識所識,謂意識。


2.心云何?

謂心、意、識。此復云何?謂六識身,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1)眼識云何?謂依眼根,各了別色。

2)耳識云何?謂依耳根,各了別聲。

3)鼻識云何?謂依鼻根,各了別香。

4)舌識云何?謂依舌根,各了別味。

5)身識云何?謂依身根,各了別所觸。

6)意識云何?謂依意根,了別諸法。


3.心所法云何?

謂若法心相應。此復云何?謂受、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信、勤,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諸所有見,諸所有現觀。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總名心所法。

1)受云何?謂領納性。此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2)想云何?謂取像性。此有三種,謂小想、大想、無量想。

3)思云何?謂心造作性,即是意業。此有三種,謂善思、不善思、無記思。

4)觸云何?謂三和合性。此有三種,謂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

5)作意云何?謂心警覺性。此有三種,謂學作意、無學作意、非學非無學作意。

6)欲云何?謂樂作性。

7)勝解云何?謂心正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性。

8)念云何?謂心明記性。

9)定云何?謂心一境性。

10)慧云何?謂心擇法性。

11)信云何?謂心澄淨性。

12)勤云何?謂心勇悍性。

13)尋云何?謂心麁動性。

14)伺云何?謂心細動性。

15)放逸云何?謂不修善法性。

16)不放逸云何?謂修善法性。

17)善根云何?謂三善根,即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

18)不善根云何?謂三不善根,即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19)無記根云何?謂四無記根,即無記愛、無記見、無記慢、無記無明。

20)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20.1)愛結云何?謂三界貪。

20.2)恚結云何?謂於有情能為損害。

20.3)慢結云何?謂七慢類,即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1慢者,於劣謂己勝、或於等謂己等,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

+2過慢者,於等謂己勝、或於勝謂己等,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

+3慢過慢者,於勝謂己勝,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

+4我慢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或我所,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

+5增上慢者,於所未得上勝證法謂我已得,於所未至上勝證法謂我已至,於所未觸上勝證法謂我已觸,於所未證上勝證法謂我已證,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

+6卑慢者,於他多勝謂自少劣,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

+7邪慢者,於實無德謂我有德,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

20.4)無明結云何?謂三界無智。

20.5)見結云何?謂三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

+1有身見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或我所,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2邊執見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或斷或常,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3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20.6)取結云何?謂二取,即見取、戒禁取。

+1見取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最、為勝、為上、為極,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2戒禁取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為能清淨、為能解脫、為能出離,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20.7)疑結云何?謂於諦猶豫。

20.8)嫉結云何?謂心妬忌。

20.9)慳結云何?謂心鄙悋。

21)縛云何?謂諸結,亦名縛。復有三縛,謂貪縛、瞋縛、癡縛。

22)隨眠有七種,謂欲貪隨眠、瞋隨眠、有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

22.1)欲貪隨眠有五種,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修所斷貪。

22.2)瞋隨眠有五種,謂見苦、集、滅、道,修所斷瞋。

22.3)有貪隨眠有十種,謂色界繫五,無色界繫五。

+1色界繫五者,謂色界繫見苦集滅道、修所斷貪。

+2無色界繫五亦爾。

22.4)慢隨眠有十五種,謂欲界繫五,色界繫五,無色界繫五。

+1欲界繫五者,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慢。

+2色、無色界繫各五亦爾。

22.5)無明隨眠有十五種,謂欲界繫五,色界繫五,無色界繫五。

+1欲界繫五者,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修所斷無明。

+2色、無色界繫各五亦爾。

22.6)見隨眠有三十六種,謂欲界繫十二,色界繫十二,無色界繫十二。

+1欲界繫十二者,謂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2),見苦道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2*3),見集滅所斷邪見、見取(2*2)(2+6+4=12)

+2色、無色界繫各十二亦爾。

22.7)疑隨眠有十二種,謂欲界繫四,色界繫四,無色界繫四。

+1欲界繫四者,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所斷疑。

+2色、無色界繫各四亦爾。

23)隨煩惱云何?

+1謂諸隨眠,亦名隨煩惱。

+2有隨煩惱,不名隨眠,謂除隨眠,諸餘染污行蘊心所。

24)纏有八種,謂惛沈、掉舉,睡眠、惡作,嫉、慳,無慚、無愧。

25)諸所有智者,有十智,謂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25.1)法智云何?

+1謂緣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諸無漏智。

+2復有緣法智,及法智地,諸無漏智,亦名法智。

25.2)類智云何?

+1謂緣色、無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諸,無漏智。

+2復有緣類智,及類智地,諸無漏智,亦名類智。

25.3)他心智云何?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智。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皆名他心智。

25.4)世俗智云何?謂諸有漏慧。

25.5)苦智云何?謂於五取蘊,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無漏智。

25.6)集智云何?謂於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緣所起無漏智。

25.7)滅智云何?謂於擇滅,思惟滅、靜、妙、離所起無漏智。

25.8)道智云何?謂於聖道,思惟道、如、行、出所起無漏智。

25.9)盡智云何?謂自遍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由此而起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皆名盡智。

25.10)無生智云何?謂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由此而起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皆名無生智。

26)諸所有見者,

+1且諸智,亦名見。

+2有見非智,諸八現觀邊忍。

+3一苦法智忍;二苦類智忍;三集法智忍;四集類智忍;五滅法智忍;六滅類智忍;七道法智忍;八道類智忍。

27)諸所有現觀者,若智、若見,俱名現觀。


4.心不相應行云何?

謂若法心不相應。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性,名身、句身、文身。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總名心不相應行。

1)得云何?謂得諸法。

2)無想定云何?謂已離遍淨染、未離上染,出離想作意為先,心心所滅。

3)滅定云何?謂已離無所有處染,止息想作意為先,心心所滅。

4)無想事云何?謂生無想有情天中,心心所滅。

5)命根云何?謂三界壽。

6)眾同分云何?謂有情同類性。

7)依得云何?謂得所依。

8)處事得云何?謂得諸蘊。

9)處得云何?謂得內外處。

10)生云何?謂令諸蘊起。

11)老云何?謂令諸蘊熟。

12)住云何?謂令已生諸行不壞。

13)無常云何?謂令已生諸行滅壞。

14)名身云何?謂增語。

15)句身云何?謂字滿。

16)文身云何?謂字眾。


5.無為云何?

謂三無為:一、虛空;二、非擇滅;三、擇滅。

1)虛空云何?謂體空虛,寬曠無礙,不障色行。

2)非擇滅云何?謂滅非離繫。

3)擇滅云何?謂滅是離繫。

品類足論辯諸智品第二之一

有十智,如前說。

[]有十智,謂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1)法智云何?謂緣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諸無漏智。復有緣法智,及法智地,諸無漏智,亦名法智。

2)類智云何?謂緣色、無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諸,無漏智。復有緣類智,及類智地,諸無漏智,亦名類智。

3)他心智云何?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智。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皆名他心智。

4)世俗智云何?謂諸有漏慧。

5)苦智云何?謂於五取蘊,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無漏智。

6)集智云何?謂於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緣所起無漏智。

7)滅智云何?謂於擇滅,思惟滅、靜、妙、離所起無漏智。

8)道智云何?謂於聖道,思惟道、如、行、出所起無漏智。

9)盡智云何?謂自遍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由此而起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皆名盡智。

10)無生智云何?謂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由此而起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皆名無生智。


1.何所緣?

1)法智何所緣?謂緣欲界繫諸行及一分無漏法。

2)類智何所緣?謂緣色、無色界繫諸行及一分無漏法。

3)他心智何所緣?謂緣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

4)世俗智何所緣?謂緣一切法。

5)苦智何所緣?謂緣五取蘊。

6)集智何所緣?謂緣有漏因。

7)滅智何所緣?謂緣擇滅。

8)道智何所緣?謂緣學、無學法。

9)盡智何所緣?謂緣一切有為法及擇滅。

10)無生智何所緣?謂緣一切有為法及擇滅。


2.何故?

1)何故法智緣欲界繫諸行及一分無漏法?

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故。

2)何故類智緣色、無色界繫諸行及一分無漏法?

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故。

3)何故他心智緣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

答:他心智知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故。

4)何故世俗智緣一切法?

答:世俗智知一切法,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故。

5)何故苦智緣五取蘊?

答:苦智知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

6)何故集智緣有漏因?

答:集智知有漏因,因、集、生、緣故。

7)何故滅智緣擇滅?

答:滅智知擇滅,滅、靜、妙、離故。

8)何故道智緣學、無學法?

答:道智知學、無學法,道、如、行、出故。

9)何故盡智緣一切有為法及擇滅?

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故。

10)何故無生智緣一切有為法及擇滅?

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故。


3.幾智全?幾智少分?

1)法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

答:法智是法智全,七智少分,謂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2)類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

答:類智是類智全,七智少分,謂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3)他心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

答:他心智是他心智全,四智少分,謂法智、類智、世俗智、道智。

4)世俗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

答:世俗智是世俗智全,一智少分,謂他心智。

5)苦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

答:苦智是苦智全,四智少分,謂法智、類智、盡智、無生智。

6-7)集智、滅智應知亦爾。

8)道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

答:道智是道智全,五智少分,謂法智、類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9)盡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

答:盡智是盡智全,六智少分,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10)無生智亦爾。


4.何故...幾智全?幾智少分?

1)法智

何故法智是法智全?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故。

何故法智是他心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能斷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

何故法智是苦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

何故法智是集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因,因、集、生、緣故。

何故法智是滅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滅,滅、靜、妙、離故。

何故法智是道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能斷道,道、如、行、出故。

何故法智是盡智少分?答:法智自遍知,我已知欲界繫諸行苦、我已斷欲界繫諸行集、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

何故法智是無生智少分?答:法智自遍知,我已知欲界繫諸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欲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復當修故。

2)類智

何故類智是類智全?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故。

何故類智是他心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

何故類智是苦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

何故類智是集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因,因、集、生、緣故。

何故類智是滅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滅,滅、靜、妙、離故。

何故類智是道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道、如、行、出故。

何故類智是盡智少分?答:類智自遍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集、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

何故類智是無生智少分?答:類智自遍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復當修故。

3)他心智

何故他心智是他心智全?答:他心智知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故。

何故他心智是法智少分?答:他心智知欲界繫諸行能斷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

何故他心智是類智少分?答:他心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

何故他心智是世俗智少分?答:他心智知他有漏心心所故。

何故他心智是道智少分?答:他心智知聖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

4)世俗智

何故世俗智是世俗智全?答:世俗智知一切法,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故。

何故世俗智是他心智少分?答:世俗智知他有漏心心所故。

5)苦智

何故苦智是苦智全?答:苦智知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

何故苦智是法智少分?答:苦智知欲界繫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

何故苦智是類智少分?答:苦智知色無色界繫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

何故苦智是盡智少分?答:苦智自遍知我已知苦故。

何故苦智是無生智少分?答:苦智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故。

6)集智

何故集智是集智全?答:集智知有漏因因、集、生、緣故。

何故集智是法智少分?答:集智知欲界繫諸行因因、集、生、緣故。

何故集智是類智少分?答集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因因、集、生、緣故。

何故集智是盡智少分?答:集智自遍知我已斷集故。

何故集智是無生智少分?答:集智自遍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故。

7)滅智

何故滅智是滅智全?答:滅智知擇滅滅、靜、妙、離故。

何故滅智是法智少分?答:滅智知欲界繫諸行滅滅、靜、妙、離故。

何故滅智是類智少分?答:滅智知色無色界諸行滅滅、靜、妙、離故。

何故滅智是盡智少分?答:滅智自遍知我已證滅故。

何故滅智是無生智少分?答:滅智自遍知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故。

8)道智

何故道智是道智全?答:道智知聖道道、如、行、出故。

何故道智是法智少分?答:道智知欲界繫諸行能斷道道、如、行、出故。

何故道智是類智少分?答:道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道、如、行、出故。

何故道智是他心智少分?答:道智知聖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

何故道智是盡智少分?答:道智自遍知我已修道故。

何故道智是無生智少分?答:道智自遍知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故。

9)盡智

何故盡智是盡智全?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故。

何故盡智是法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欲界繫諸行苦、我已斷欲界繫諸行集、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

何故盡智是類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集、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

何故盡智是苦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苦故。

何故盡智是集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斷集故。

何故盡智是滅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證滅故。

何故盡智是道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修道故。

10)無生智

何故無生智是無生智全?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故。

何故無生智是法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欲界繫諸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欲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復當修故。

何故無生智是類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復當修故。

何故無生智是苦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故。

何故無生智是集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故。

何故無生智是滅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故。

何故無生智是道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故。


5.幾有漏?幾無漏?

如是十智,幾有漏?幾無漏?答:一有漏,八無漏,一應分別。

5.1)謂他心智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知他有漏心心所法。

云何無漏?謂知他無漏心心所法。


6.幾有漏緣?幾無漏緣?

如是十智,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二有漏緣,二無漏緣,六應分別。

6.1)謂法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

云何有漏緣?謂緣苦集。

云何無漏緣?謂緣滅道。

6.2-4)類智、盡智、無生智亦爾。

6.5)他心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

云何有漏緣?謂知他有漏心心所法。

云何無漏緣?謂知他無漏心心所法。

6.6)世俗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

云何有漏緣?謂緣苦集。

云何無漏緣?謂緣滅道及虛空、非擇滅。


7.幾有為?幾無為?

如是十智,幾有為?幾無為?答:一切是有為,非無為。


8.幾有為緣?幾無為緣?

如是十智,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四有為緣,一無為緣,五應分別。

8.1)謂法智,或有為緣、或無為緣。

云何有為緣?謂緣苦集道。

云何無為緣?謂緣滅。

8.2-4)類智、盡智、無生智亦爾。

8.5)世俗智,或有為緣、或無為緣。

云何有為緣?謂緣苦集道。

云何無為緣?謂緣擇滅及虛空、非擇滅。

品類足論辯諸處品第三

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1.幾有色?幾無色?

此十二處,幾有色?幾無色?答:十有色,一無色,一應分別。

1.1)謂法處,或有色、或無色。

云何有色?謂法處所攝身語業。

云何無色?謂餘法處。


2.幾有見?幾無見?

此十二處,幾有見?幾無見?答:一有見,十一無見。


3.幾有對?幾無對?

此十二處,幾有對?幾無對?答:十有對,二無對。


4.幾有漏?幾無漏?

此十二處,幾有漏?幾無漏?答:十有漏,二應分別。

4.1)謂意處,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

4.2)法處,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法處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

云何無漏?謂法處所攝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虛空二滅。


5.幾有為?幾無為?

此十二處,幾有為?幾無為?答:十一有為,一應分別。

5.1)謂法處,或有為、或無為。

云何有為?謂法處所攝身語業及受想行蘊。

云何無為?謂虛空二滅。


6.幾有諍?幾無諍?

此十二處,幾有諍?幾無諍?答:十有諍,二應分別。

謂意處、法處,若有漏,是有諍;若無漏,是無諍。如有諍無諍,世間出世間、墮界不墮界、有味著無味著、耽嗜依出離依、順結不順結、順取不順取、順纏不順纏應知亦爾。


7.幾有記?幾無記?

此十二處,幾有記?幾無記?答:八無記,四應分別。

7.1)謂色處,或有記、或無記。

云何有記?謂善不善色處。

云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色處諸餘色處。

7.2-4)聲、意、法處亦爾。


8.幾有覆?幾無覆?

此十二處,幾有覆?幾無覆?答:八無覆,四應分別。

8.1)謂色處,或有覆、或無覆。

云何有覆?謂不善有覆無記色處。

云何無覆?謂善無覆無記色處。

8.2-4)聲、意、法處亦爾。如有覆無覆,染污不染污、有罪無罪應知亦爾。


9.幾應修?幾不應修?

此十二處,幾應修?幾不應修?答:八不應修,四應分別。

9.1)謂色處,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色處。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處。

9.2-3)聲、意處亦爾。

9.4)法處,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有為法處。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處及擇滅。


10.幾有異熟?幾無異熟?

此十二處,幾有異熟?幾無異熟?答:八無異熟,四應分別。

10.1)謂色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色處。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色處。

10.2)聲處亦爾。

10.3)意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處。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處。

10.4)法處亦爾。


11.幾是見?幾非見?

此十二處,幾是見?幾非見?答:一是見,十非見,一應分別。

11.1)謂法處,或是見、或非見。

云何是見?謂五染污見、世俗正見、學無學見。

云何非見?謂餘法處。


12.幾內?幾外?

此十二處,幾內?幾外?答:六內,六外。


13.幾有執受?幾無執受?

此十二處,幾有執受?幾無執受?答:三無執受,九應分別。

13.1)謂眼處,或有執受、或無執受。

云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眼處。

云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眼處。

13.2-9)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處亦爾。


14.幾是心?幾非心?

此十二處,幾是心?幾非心?答:一是心,十一非心。


15.幾是心所?幾非心所?

此十二處,幾是心所?幾非心所?答:十一非心所,一應分別。

15.1)謂法處,或是心所、或非心所。

云何是心所?謂有所緣法處。

云何非心所?謂無所緣法處。


16.幾有所緣?幾無所緣?

此十二處,幾有所緣?幾無所緣?答:一有所緣,十無所緣,一應分別。

16.1)謂法處,或有所緣、或無所緣。

云何有所緣?謂諸心所。

云何無所緣?謂非心所法處。


17.幾是業?幾非業?

此十二處,幾是業?幾非業?答:九非業,三應分別。

17.1)謂色處,或是業、或非業。

云何是業?謂身表業。

云何非業?謂餘色處。

17.2)聲處,或是業、或非業。

云何是業?謂語表業。

云何非業?謂餘聲處。

17.3)法處,或是業、或非業。

云何是業?謂法處所攝身語業及思。

云何非業?謂餘法處。


18.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此十二處,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八無記,四應分別。

18.1)謂色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身表業。

云何不善?謂不善身表業。

云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身表業諸餘色處。

18.2)聲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語表業。

云何不善?謂不善語表業。

云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語表業諸餘聲處。

18.3)意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意處。

18.4)法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法處所攝善身語業及善受想行蘊并擇滅。

云何不善?謂法處所攝不善身語業及不善受想行蘊。

云何無記?謂無記受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


19.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

此十二處,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答:十修所斷,二應分別。

19.1)謂意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處。

云何修所斷?謂若意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處及不染污有漏意處。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意處。

19.2)法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

云何修所斷?謂若法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身語業,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并不染污有漏法處。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法處。


20.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

此十二處,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十非學非無學,二應分別。

20.1)謂意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非學非無學作意相應意處。

20.2)法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身語業及學受想行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身語業及無學受想行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法處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并無為法。


21.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

此十二處,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答:二欲界繫,十應分別。

21.1)謂眼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若眼處欲界繫大種所造。

云何色界繫?謂若眼處色界繫大種所造。

21.2-7)色、耳、聲、鼻、舌、身處亦爾。

21.8)觸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繫四大種及欲界繫大種所造觸處。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四大種及色界繫大種所造觸處。

21.9)意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繫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

21.10)法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繫法處所攝身語業、受想行蘊。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法處所攝身語業、受想行蘊。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受想行蘊。

云何不繫?謂無漏身語業、受想行蘊及無為法。


22.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

此十二處,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答:十一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應分別。

22.1)謂法處,

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23.幾苦諦攝?幾集諦攝?幾滅諦攝?幾道諦攝?幾非諦攝?

此十二處,幾苦諦攝?幾集諦攝?幾滅諦攝?幾道諦攝?幾非諦攝?答:十苦集諦攝,二應分別。

23.1)謂意處,

若有漏,苦集諦攝;

若無漏,道諦攝。

23.2)法處,

若有漏,苦集諦攝;

若無漏,有為道諦攝;

若擇滅,滅諦攝;

若虛空、非擇滅,非諦攝。


24.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所斷?幾見滅所斷?幾見道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

此十二處,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所斷?幾見滅所斷?幾見道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答:十修所斷,二應分別。

24.1)謂意處,或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苦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相應意處。

云何見集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處。

云何見滅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處。

云何見道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相應意處。

云何修所斷?謂若意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處及不染污有漏意處。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意處。

24.2)法處,或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苦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

云何見集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

云何見滅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

云何見道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

云何修所斷?謂若法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并不染污有漏法處。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法處。


25.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九十八隨眠

25.1)五蘊、十二處,為五攝十二?十二攝五耶?

答:十二攝五,非五攝十二。何所不攝?謂諸無為。

25.2)五蘊、十八界,為五攝十八?十八攝五耶?

答:十八攝五,非五攝十八。何所不攝?謂諸無為。

25.3)五蘊、二十二根,為五攝二十二?二十二攝五耶?

答:二蘊全、二蘊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攝二蘊全、二蘊少分。何所不攝?謂一蘊全、二蘊少分。

25.4)五蘊、九十八隨眠,為五攝九十八?九十八攝五耶?

答:一蘊少分攝九十八隨眠,九十八隨眠攝一蘊少分。何所不攝?謂四蘊全、一蘊少分。


26.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九十八隨眠

26.1)十二處、十八界,為十二攝十八?十八攝十二耶?

答:互相攝,隨其事。

26.2)十二處、二十二根,為十二攝二十二?二十二攝十二耶?

答:六處全一處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攝六處全一處少分。何所不攝?謂五處全、一處少分。

26.3)十二處、九十八隨眠,為十二攝九十八?九十八攝十二耶?

答:一處少分攝九十八隨眠,九十八隨眠攝一處少分。何所不攝?謂十一處全、一處少分。


27.十八界---二十二根---九十八隨眠

27.1)十八界、二十二根,為十八攝二十二?二十二攝十八耶?

答:十二界全一界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攝十二界全一界少分。何所不攝?謂五界全、一界少分。

27.2)十八界、九十八隨眠,為十八攝九十八?九十八攝十八耶?

答:一界少分攝九十八隨眠,九十八隨眠攝一界少分。何所不攝?謂十七界全、一界少分。


28.二十二根---九十八隨眠

二十二根、九十八隨眠,為二十二攝九十八?九十八攝二十二耶?

答:互不相攝。

品類足論辯七事品第四

1.二十項

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五取蘊、六界、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五煩惱、五觸、五見、五根、五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


2.釋名

十八界云何?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十二處云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五蘊云何?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五取蘊云何?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六界云何?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十大地法云何?謂受、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

十大善地法云何?謂信、勤、慚、愧、無貪、無瞋、輕安、捨、不放逸、不害。

十大煩惱地法云何?謂不信、懈怠、失念、心亂、無明、不正知、非理作意、邪勝解、掉舉、放逸。

十小煩惱地法云何?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

五煩惱云何?謂欲貪、色貪、無色貪、瞋、癡。

五觸云何?謂有對觸、增語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

五見云何?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五根云何?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五法云何?謂尋、伺、識、無慚、無愧。

六識身云何?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觸身云何?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六受身云何?謂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六想身云何?謂眼觸所生想、耳觸所生想、鼻觸所生想、舌觸所生想、身觸所生想、意觸所生想。

六思身云何?謂眼觸所生思、耳觸所生思、鼻觸所生思、舌觸所生思、身觸所生思、意觸所生思。

六愛身云何?謂眼觸所生愛、耳觸所生愛、鼻觸所生愛、舌觸所生愛、身觸所生愛、意觸所生愛。


3.廣釋

3.1.十八界

眼界云何?謂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

色界云何?謂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

眼識界云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

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耳界云何?謂耳於聲已、正、當聞及彼同分。

聲界云何?謂聲為耳已、正、當聞及彼同分。

耳識界云何?謂耳及聲為緣,生耳識。

如是耳為增上、聲為所緣,於耳所識聲,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鼻界云何?謂鼻於香已、正、當嗅及彼同分。

香界云何?謂香為鼻已、正、當嗅及彼同分。

鼻識界云何?謂鼻及香為緣生鼻識。

如是鼻為增上、香為所緣,於鼻所識香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舌界云何?謂舌於味已、正、當嘗及彼同分。

味界云何?謂味為舌已、正、當嘗及彼同分。

舌識界云何?謂舌及味為緣生舌識。

如是舌為增上、味為所緣,於舌所識味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身界云何?謂身於觸已、正、當觸及彼同分。

觸界云何?謂觸為身已、正、當觸及彼同分。

身識界云何?謂身及觸為緣生身識。

如是身為增上、觸為所緣,於身所識觸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意界云何?謂意於法已、正、當了及彼同分。

法界云何?謂法為意已、正、當了。

意識界云何?謂意及法為緣生意識。

如是意為增上、法為所緣,於意所識法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3.2.十二處

眼處云何?謂眼是色已、正、當能見及彼同分。

色處云何?謂色是眼已、正、當所見及彼同分。

耳處云何?謂耳是聲已、正、當能聞及彼同分。

聲處云何?謂聲是耳已、正、當所聞及彼同分。

鼻處云何?謂鼻是香已、正、當能嗅及彼同分。

香處云何?謂香是鼻已、正、當所嗅及彼同分。

舌處云何?謂舌是味已、正、當能甞及彼同分。

味處云何?謂味是舌已、正、當所甞及彼同分。

身處云何?謂身是觸已、正、當能觸及彼同分。

觸處云何?謂觸是身已、正、當所觸及彼同分。

意處云何?謂意是法已、正、當能了及彼同分。

法處云何?謂法是意已、正、當所了。


3.3.五蘊

色蘊云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受蘊云何?謂六受身,即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

想蘊云何?謂六想身,即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

行蘊云何?此有二種,謂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

心相應行蘊云何?謂心相應法。此復云何?謂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信、勤、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諸所有見,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總名心相應行蘊。

心不相應行蘊云何?謂心不相應法。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總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二種合名行蘊。

識蘊云何?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意識。


3.4.五取蘊

色取蘊云何?謂若諸色有漏、有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色取蘊。

受、想、行、識取蘊云何?謂若諸受、想、行、識,有漏、有取,於此諸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受想行識取蘊。


3.5.六界

地界云何?謂堅性。

水界云何?謂濕性。

火界云何?謂煖性。

風界云何?謂輕等動性。

空界云何?謂隣阿伽色。

識界云何?謂五識身及有漏意識。


3.6.十大地法

受云何?謂受等受、各別等受、已受、受類,是名為受。

想云何?謂想等想、增上等想、已想、想類,是名為想。

思云何?謂思等思、增上等思、已思、思類,心作意業,是名為思。

觸云何?謂觸等觸、觸性等觸性、已觸、觸類,是名為觸。

作意云何?謂牽引心,隨順牽引、思惟牽引,作意造意,轉變心、警覺心,是名作意。

欲云何?謂欲欲性、增上欲性,現前欣喜、希望、樂作,是名為欲。

勝解云何?謂心正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性,是名勝解。

念云何?謂念、隨念、別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為念。

定云何?謂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不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為定。

慧云何?謂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名為慧。


3.7.十大善地法

信云何?謂信性、增上信性、忍可、欲作、欲為、欲造、心澄淨性,是名為信。

勤云何?謂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勤。

慚云何?謂慚、等慚、各別慚、羞、等羞、各別羞、厭、等厭、各別厭、毀、等毀、各別毀,有尊、有敬、有所自在、有自在轉、有所畏忌、不自在行,是名為慚。

愧云何?謂愧、等愧、各別愧、恥、等恥、各別恥、厭、等厭、各別厭、毀、等毀、各別毀,怖罪、懼罪、於罪見怖,是名為愧。

無貪云何?謂有心所,與心相應,能對治貪,是名無貪。

無瞋云何?謂有心所,與心相應,能對治瞋,是名無瞋。

輕安云何?謂身輕安、心輕安,已輕安、輕安類,是名輕安。

捨云何?謂身平等、心平等、身正直、心正直、無警覺、寂靜住,是名為捨。

不放逸云何?謂於斷惡法,具足善法中,堅作、常作、修習不捨,名不放逸。

不害云何?謂於有情,不毀、不損、不傷、不害、不惱、不觸、不令墮苦,是名不害。


3.8.十大煩惱地法

不信云何?謂不信、不信性、增上不信性、不忍、不可、不欲作、不欲為、不欲造,心不澄淨性,是名不信。

懈怠云何?謂下劣精進、微弱精進、羸惙精進、退怯精進、憩息精進,心不勇悍性,是名懈怠。

失念云何?謂虛念、空念、忘念、失念,心外念性,是名失念。

心亂云何?謂心亂、心散、心流轉、心飄蕩、心不一趣、不住一緣,是名心亂。

無明云何?謂三界無知性。

不正知云何?謂非理所引慧。

非理作意云何?謂染污作意。

邪勝解云何?謂染污作意相應心,正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邪勝解。

掉舉云何?謂心不寂靜、心不憺怕、心不寧謐、掉動飄舉,心躁擾性,是名掉舉。

放逸云何?謂於斷惡法具足善法中,不修、不習、不別修習、不堅作、不常作,不勤修習性,是名放逸。


3.9.十小煩惱地法

忿云何?謂忿、等忿、遍忿、極忿、已、正、當忿,是名為忿。

恨云何?謂心結怨、已、正、當恨,是名為恨。

覆云何?謂隱藏自罪。

惱云何?謂心佷悷、已、正、當惱,是名為惱。

嫉云何?謂心妬忌。

慳云何?謂心鄙悋。

誑云何?謂幻惑他。

諂云何?謂心矯曲。

憍云何?謂憍醉、極憍醉、迷悶、極迷悶、慢緩、極慢緩,心傲誕性,是名為憍。

害云何?謂於有情,能為毀損、傷害、惱觸,逼令墮苦,是名為害。


3.10.五煩惱

欲貪云何?謂於諸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欲貪。

色貪云何?謂於諸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色貪。

無色貪云何?謂於無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無色貪。

瞋云何?謂於有情,心懷憤恚,根裁、對礙、憎怒、凶悖、猛烈、暴惡、已、正、當瞋,是名為瞋。

疑云何?謂於諦猶豫。


3.11.五觸

有對觸云何?謂五識身相應觸。

增語觸云何?謂意識身相應觸。

明觸云何?謂無漏觸。

無明觸云何?謂染污觸。

非明非無明觸云何?謂不染污有漏觸。


3.12.五見

有身見云何?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或我所,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有身見。

邊執見云何?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或斷或常,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邊執見。

邪見云何?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邪見。

見取云何?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最、為勝、為上、為極,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見取。

戒禁取云何?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為能清淨、為能解脫、為能出離,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戒禁取。


3.13.五根

樂根云何?謂順樂受觸所觸時,所起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

苦根云何?謂順苦受觸所觸時,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根。

喜根云何?謂順喜受觸所觸時,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

憂根云何?謂順憂受觸所觸時,所起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根。

捨根云何?謂順捨受觸所觸時,所起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根。


3.14.五法

尋云何?謂心尋求、遍尋求、搆度、極搆度、現前搆度、推究、追尋、極思惟、思惟性,令心麁動,是名為尋。

伺云何?謂心伺察、遍伺察、隨遍伺察、隨轉、隨流、隨屬於尋,令心細動,是名為伺。

識云何?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意識。

無慚云何?謂不慚、不等慚、不各別慚、不羞、不等羞、不各別羞、不厭、不等厭、不各別厭、不毀、不等毀、不各別毀,無尊、無敬、無所自在、無自在轉、無所畏忌、自在而行,是名無慚。

無愧云何?謂不愧、不等愧、不各別愧、不恥、不等恥、不各別恥、不厭、不等厭、不各別厭、不毀、不等毀、不各別毀,不怖罪、不懼罪,於罪不見怖,是名無愧。


3.15.六識身

眼識云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已、正、當了別,是名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3.16.六觸身

眼觸云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觸、等觸、觸性、等觸性、已觸、觸類,是名眼觸。耳、鼻、舌、身、意觸亦爾。


3.17.六受身

眼觸所生受云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為集、為類、為生,眼觸所生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受、等受、各別等受、已受、受類,是名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亦爾。


3.18.六想身

眼觸所生想云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想。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為集、為類、為生,眼觸所生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想、等想、增上等想、已想、想類,是名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亦爾。


3.19.六思身

眼觸所生思云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思。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為集、為類、為生,眼觸所生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思、等思、增上等思、已思、思類,心作意業,是名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亦爾。


3.20.六愛身

眼觸所生愛云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愛。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眼觸所生愛。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愛亦爾。


4.問七事-相攝

4.1.眼界,九有色界、十有色處

眼界,幾界?幾處?幾蘊攝?

眼界所攝法,幾界?幾處?幾蘊攝?

眼界所不攝法,幾界?幾處?幾蘊攝?

眼界所攝不攝法,幾界?幾處?幾蘊攝?

除眼界所攝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

除眼界所不攝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

除眼界所攝不攝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乃至意觸所生愛,為問亦爾。

答:眼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一處五蘊。

眼界所攝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一處五蘊。

眼界所不攝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不攝一界一處一蘊。

眼界所攝不攝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無界無處無蘊不攝。

除眼界所攝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不攝一界一處一蘊。

除眼界所不攝法餘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一處五蘊。

除眼界所攝不攝法,所問餘法,無事空論,以一切法皆被除故。

如眼界,九有色界、十有色處,應知亦爾。

4.2.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六識身

眼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二處五蘊。

如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六識身,應知亦爾。


4.3.意界,意處、識蘊、識法

意界,七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一界十一處四蘊。

如意界,意處、識蘊、識法,應知亦爾。


4.4.法界、法處

法界,一界一處四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一處二蘊。

法處亦爾。


4.5.色蘊

色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不攝八界二處四蘊。


4.6.受蘊,想蘊、行蘊、大地法中受想

受蘊,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八界十二處四蘊。

如受蘊,想蘊、行蘊、大地法中受想,應知亦爾。


4.7.色取蘊

色取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不攝八界二處五蘊。


4.8.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五有色界、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五煩惱、五觸、五見、五根四法、後五六身

受取蘊,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如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五有色界、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五煩惱、五觸、五見、五根四法、後五六身,應知亦爾。


4.9.識取蘊、識界

識取蘊,七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三界十二處五蘊。

識界亦爾。


5.相應

5.1.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識取蘊、識界、六識身

眼識界,一界一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如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識取蘊、識界、六識身,應知亦爾。


5.2.意界,意處、識蘊、識法

意界,一界一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三蘊不相應。

如意界,意處、識蘊、識法,應知亦爾。


5.3.法界,法處、行蘊、八大地法

法界,八界二處四蘊相應,十一界十一處二蘊不相應。

如法界,法處、行蘊、八大地法,應知亦爾。


5.4.受蘊,想蘊、大地法中受想

受蘊,八界二處三蘊相應,十一界十一處三蘊不相應。

如受蘊,想蘊、大地法中受想,應知亦爾。


5.5.受取蘊、想取蘊

受取蘊,八界二處三蘊相應,十三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想取蘊亦爾。


5.6.行取蘊、尋、伺法

行取蘊,八界二處四蘊相應,十三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尋、伺法亦爾。


5.7.信,餘九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

信,八界二處四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如信,餘九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應知亦爾。


5.8.忿,餘九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明觸、五見、六愛身

忿,三界二處四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如忿,餘九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明觸、五見、六愛身,應知亦爾。


5.9.色貪

色貪,六界二處四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5.10.有對觸

有對觸,七界二處四蘊相應,十三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5.11.增語觸、六觸身、六思身

增語觸,三界三處四蘊相應,十七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六觸身、六思身亦爾。


5.12.樂根、捨根

樂根,八界二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捨根亦爾。


5.13.苦根

苦根,七界二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5.14.喜根、憂根

喜根,三界二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憂根亦爾。


5.15.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六想身

眼觸所生受,三界二處三蘊相應,十七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

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六想身,應知亦爾。

品類足論辯隨眠品第五

1.九十八隨眠

1.1.九十八隨眠,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

答:三十六欲界繫,三十一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


1.2.此九十八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

答:八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

1)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

答:三十二見所斷,四修所斷。

2)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

答:二十八見所斷,三修所斷。

3)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


1.3.此九十八隨眠,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滅、道、修所斷?

答:二十八見苦所斷,十九見集所斷,十九見滅所斷,二十二見道所斷,十修所斷。

1)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滅、道、修所斷?

答:十見苦所斷,七見集所斷,七見滅所斷,八見道所斷,四修所斷。

2)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滅、道、修所斷?

答:九見苦所斷,六見集所斷,六見滅所斷,七見道所斷,三修所斷。

3)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


1.3.1.隨眠是何義?

答:微細義是隨眠義,隨增義是隨眠義,隨逐義是隨眠義,隨縛義是隨眠義。

如是隨眠,若未斷、未遍知,由二事故隨增,謂所緣故、相應故。

如是隨增,於自界非他界,有十二隨眠,謂欲貪隨眠、瞋恚隨眠、色貪隨眠、無色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有身見隨眠、邊執見隨眠、邪見隨眠、見取隨眠、戒禁取隨眠、疑隨眠。


1.3.2.十二隨眠

云何欲貪隨眠隨增?謂可愛故、可樂故、可戀故、可意故。

云何瞋恚隨眠隨增?謂不可愛故、不可樂故、不可戀故、不可意故。

云何色貪隨眠隨增?謂可愛故、可樂故、可憙故、可意故。

云何無色貪隨眠隨增?謂可愛故、可樂故、可意故。

云何慢隨眠隨增?謂高舉故、輕篾故。

云何無明隨眠隨增?謂無知故、闇昧故、愚癡故。

云何有身見隨眠隨增?謂我故、我所故。

云何邊執見隨眠隨增?謂斷故、常故。

云何邪見隨眠隨增?謂無因故、無用故、誹謗故。

云何見取隨眠隨增?謂最故勝故、上故極故。

云何戒禁取隨眠隨增?謂能清淨故、能解脫故、能出離故。

云何疑隨眠隨增?謂惑故、疑故、猶豫故。


1.3.3.云何起欲貪隨眠乃至云何起疑隨眠?

1)答:欲貪隨眠由三處起:

一者欲貪隨眠未斷、未遍知故;二者順欲貪纏法現在前故;三者於彼處有非理作意故。

2)乃至疑隨眠亦由三處起:

一者疑隨眠未斷未遍知故;二者順疑纏法現在前故;三者於彼處有非理作意故。


1.3.4.有七隨眠、十二隨眠,為七攝十二?十二攝七耶?

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貪隨眠攝欲貪隨眠,瞋隨眠攝瞋恚隨眠,有貪隨眠攝色無色貪隨眠,慢隨眠攝慢隨眠,無明隨眠攝無明隨眠,見隨眠攝五見隨眠,疑隨眠攝疑隨眠。


1.3.5.七隨眠、九十八隨眠,為七攝九十八?九十八攝七耶?

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貪、瞋隨眠各攝五,有貪隨眠攝十,慢、無明隨眠各攝十五,見隨眠攝三十六,疑隨眠攝十二。


1.3.6.十二隨眠九十八隨眠,為十二攝九十八、九十八攝十二耶?

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貪、瞋、色、無色貪隨眠各攝五,慢、無明隨眠各攝十五,有身見、邊執見隨眠各攝三,邪見、見取、疑隨眠各攝十二,戒禁取隨眠攝六。


1.4.九十八隨眠,幾是遍行?幾非遍行?

答:二十七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六應分別。

謂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

云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

云何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

1)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是遍行?幾非遍行?

答:九是遍行,二十五非遍行,二應分別。

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

云何是遍行?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

云何非遍行?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

2)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是遍行?幾非遍行?

答:九是遍行,二十非遍行,二應分別。

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

云何是遍行?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

云何非遍行?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

3)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


1.5.九十八隨眠,幾是遍行修所斷?幾非遍行非修所斷?

答:三十七是遍行修所斷,五十五非遍行非修所斷,六應分別。

謂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

云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

云何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

1)欲界三十六隨眠,幾是遍行修所斷?幾非遍行非修所斷?

答:十三是遍行修所斷,二十一非遍行非修所斷,二應分別。

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

云何是遍行?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

云何非遍行?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

2)色界三十一隨眠,幾是遍行修所斷?幾非遍行非修所斷?

答:十二是遍行修所斷,十七非遍行非修所斷,二應分別。

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

云何是遍行?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

云何非遍行?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

3)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


1.6.九十八隨眠,幾有漏緣?幾無漏緣?

答:八十有漏緣,十二無漏緣,六應分別。

謂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或有漏緣、或無漏緣。

云何有漏緣?謂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無明。

云何無漏緣?謂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不相應無明。

1)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有漏緣?幾無漏緣?

答:三十有漏緣,四無漏緣,二應分別。

謂欲界繫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或有漏緣、或無漏緣。

云何有漏緣?謂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無明。

云何無漏緣?謂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不相應無明。

2)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有漏緣?幾無漏緣?

答:二十五有漏緣,四無漏緣,二應分別。

謂色界繫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或有漏緣、或無漏緣。

云何有漏緣?謂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無明。

云何無漏緣?謂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不相應無明。

3)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


1.7.九十八隨眠,幾有為緣?幾無為緣?

答:八十九有為緣,六無為緣,三應分別。

謂見滅所斷無明隨眠,或有為緣、或無為緣。

云何有為緣?謂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相應無明。

云何無為緣?謂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不相應無明。

1)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有為緣?幾無為緣?

答:三十三有為緣,二無為緣,一應分別。

謂欲界繫見滅所斷無明隨眠,或有為緣、或無為緣。

云何有為緣?謂欲界繫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相應無明。

云何無為緣?謂欲界繫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不相應無明。

2)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有為緣?幾無為緣?

答:二十八有為緣,二無為緣,一應分別。

謂色界繫見滅所斷無明隨眠,或有為緣、或無為緣。

云何有為緣?謂色界繫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相應無明。

云何無為緣?謂色界繫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不相應無明。

3)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


1.8.九十八隨眠,幾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相應故。

隨增非所緣故者,謂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2.二十法

有二十法,謂見苦所斷法、見集所斷法、見滅所斷法、見道所斷法、修所斷法。

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2.1....所斷法,幾隨眠隨增?

1)於見苦所斷法,幾隨眠隨增?

答: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

2)於見集所斷法,幾隨眠隨增?

答: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

3)於見滅所斷法,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

4)於見道所斷法,幾隨眠隨增?

答: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

5)於修所斷法,幾隨眠隨增?

答: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

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2.2.於見苦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3.於見集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4.於見滅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5.於見道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眠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道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修所斷一切隨眠。


2.6.於修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

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3.唯二十法

有唯二十法,謂唯見苦所斷法、唯見集所斷法、唯見滅所斷法、惟見道所斷法、唯修所斷法。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3.1.於惟...所斷法,幾隨眠隨增?

於惟見苦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見苦所斷非遍行隨眠。

於惟見集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

於惟見滅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於惟見道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見道所斷一切隨眠。

於惟修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修所斷一切隨眠。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3.2.於惟見苦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惟見苦所斷非遍行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3.3.於惟見集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惟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3.4.於惟見滅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3.5.於惟見道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道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3.6.於惟修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惟修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4.二十心

有二十心,謂見苦所斷心、見集所斷心、見滅所斷心、見道所斷心、修所斷心。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4.1....所斷心,幾隨眠隨增?

1)於見苦所斷心,幾隨眠隨增?

答: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

2)於見集所斷心,幾隨眠隨增?

答: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

3)於見滅所斷心,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4)於見道所斷心,幾隨眠隨增?

答: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5)於修所斷心,幾隨眠隨增?

答: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4.2.於見苦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4.3.於見集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4.4.於見滅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4.5.於見道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道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4.6.於修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亦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5.四十八心

有四十八心,謂見滅所斷邪見相應心、見滅所斷疑相應心、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心、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心、見滅所斷疑不相應心、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心,見道所斷心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5.1.於見滅所斷...幾隨眠隨增?

1)於見滅所斷邪見相應心,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2)於見滅所斷疑相應心,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3)於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心,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4)於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心,幾隨眠隨增?

答?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5)於見滅所斷疑不相應心,幾隨眠隨增?

答: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6)於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心,幾隨眠隨增?

答: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7)見道所斷心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5.2.於見滅所斷邪見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亦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5.3.於見滅所斷疑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5.4.於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5.5.於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5.6.於見滅所斷疑不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5.7.於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亦爾。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見道所斷心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6.三十六隨眠

有三十六隨眠,謂見苦所斷十,見集所斷七,見滅所斷七,見道所斷八,修所斷四。


6.1…所斷...隨眠云何?

1)見苦所斷十隨眠云何?

謂有身見、邊執見。見苦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無明。

2)見集所斷七隨眠云何?

謂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無明。

3)見滅所斷七隨眠云何?

謂見滅所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無明。

4)見道所斷八隨眠云何?

謂見道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無明。

5)修所斷四隨眠云何?謂修所斷貪、瞋、慢、無明。


6.2.於…幾隨眠隨增?

1)於有身見,幾隨眠隨增?

答: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如有身見,邊執見、見苦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無明亦爾。

2)於見集所斷邪見,幾隨眠隨增?

答: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如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無明亦爾。

3)於見滅所斷邪見,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及見滅所斷有漏緣,并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見滅所斷疑亦爾。

4)於見滅所斷見取,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見滅所斷貪、瞋、慢亦爾。

5)於見滅所斷無明,幾隨眠隨增?

答:除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見道所斷亦爾。

6)於修所斷貪,幾隨眠隨增?答: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修所斷瞋、慢、無明亦爾。


6.3.於有身見,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有身見相應無明,諸餘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有身見相應無明。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有身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有身見及彼相應無明。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如有身見,邊執見、見苦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亦爾。


6.4.於見苦所斷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無明,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苦所斷無明,諸餘見苦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6.5.於見集所斷邪見,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集所斷邪見相應無明,諸餘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邪見相應無明。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集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如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亦爾。


6.6.於見集所斷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無明,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集所斷無明,諸餘見集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6.7.於見滅所斷邪見,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見滅所斷疑亦爾。


6.8.於見滅所斷見取,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見取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見取相應無明。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見取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見取及彼相應無明。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見滅所斷貪、瞋、慢亦爾。


6.9.於見滅所斷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亦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見道所斷亦爾。


6.10.於修所斷貪,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修所斷貪相應無明,諸餘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貪相應無明。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修所斷貪及彼相應無明,諸餘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貪及彼相應無明。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修所斷瞋慢亦爾。


6.11.於修所斷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修所斷無明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修所斷無明,諸餘修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亦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一切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7.四十八無明

有四十八無明,謂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見滅所斷疑相應無明,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無明,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無明,見滅所斷疑不相應無明,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無明。

見道所斷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7.1....無明,幾隨眠隨增?

1)於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邪見,及見滅所斷有漏緣,并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2)於見滅所斷疑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疑,及見滅所斷有漏緣,并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3)於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邪見疑,及見滅所斷有漏緣,并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4)於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疑,及見滅所斷有漏緣,并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5)於見滅所斷疑不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邪見,及見滅所斷有漏緣,并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6)於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

答: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見道所斷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7.2.於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7.3.於見滅所斷疑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疑。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7.4.於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7.5.於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疑。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7.6.於見滅所斷疑不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7.7.於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1)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及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并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2)於彼相應法,

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

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

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

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

3)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見道所斷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8.諸隨眠有漏緣,彼隨眠所緣相應故隨增耶?

答:若隨眠所緣相應故隨增彼隨眠有漏緣。

有隨眠有漏緣彼隨眠非所緣相應故隨增,謂緣異界地遍行隨眠。此復云何?謂諸隨眠欲界繫緣色界繫、若諸隨眠欲界繫緣無色界繫、若諸隨眠色界繫緣無色界繫、若諸隨眠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異地緣亦爾。


9.諸隨眠無漏緣,彼隨眠相應故隨增耶?

答:若隨眠無漏緣彼隨眠相應故隨增。

有隨眠相應故隨增彼隨眠非無漏緣,謂緣異界地遍行隨眠。此復云何?謂諸隨眠欲界繫緣色界繫、若諸隨眠欲界繫緣無色界繫、若諸隨眠色界繫緣無色界繫、若諸隨眠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異地緣亦爾。

品類足論辯攝等品第六

I.

1.一法-5

有所知法、所識法、所通達法、所緣法、增上法。


2.二法

1-5有色法、無色法,有見法、無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

6-10有諍法、無諍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墮界法、不墮界法,有味著法、無味著法,耽嗜依法、出離依法。

11-21心法、非心法,心所法、非心所法,心相應法、心不相應法,心俱有法、非心俱有法,隨心轉法、非隨心轉法。心為因法、非心為因法,心為等無間法、非心為等無間法,心為所緣法、非心為所緣法,心為增上法、非心為增上法,心果法、非心果法,心異熟法、非心異熟法。

22-31業法、非業法,業相應法、業不相應法,業俱有法、非業俱有法,隨業轉法、非隨業轉法。業為因法、非業為因法,業為等無間法、非業為等無間法,業為所緣法、非業為所緣法,業為增上法、非業為增上法,業果法、非業果法,業異熟法、非業異熟法。

32-41有法、非有法,有相應法、有不相應法,有俱有法、非有俱有法,隨有轉法、非隨有轉法。有為因法、非有為因法,有為等無間法、非有為等無間法,有為所緣法、非有為所緣法,有為增上法、非有為增上法,有果法、非有果法,有異熟法、非有異熟法。

42-46所遍知法、非所遍知法,所應斷法、非所應斷法,所應修法、非所應修法,所應證法、非所應證法,所應習法、非所應習法。

47-51有罪法、無罪法,黑法、白法,有覆法、無覆法,順退法、非順退法,有記法、無記法。

52-55已生法、非已生法,正生法、非正生法,已滅法、非已滅法,正滅法、非正滅法。

56-61緣起法、非緣起法,緣已生法、非緣已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法、非有因法,因已生法、非因已生法,因相應法、因不相應法。

62-72結法、非結法,順結法、非順結法,取法、非取法,有執受法、無執受法。順取法、非順取法,煩惱法、非煩惱法,染污法、不染污法,雜染法、非雜染法,纏法、非纏法。所纏法、非所纏法,順纏法、非順纏法。

73-82有所緣法、無所緣法,有尋法、無尋法,有伺法、無伺法,有喜法、無喜法,有警覺法、無警覺法,有事法、無事法,有緣法、無緣法,有上法、無上法,遠法、近法,有量法、無量法。

83-85見法、非見法,見處法、非見處法,見相應法、見不相應法。

86-90異生法法、非異生法法,共異生法、不共異生法,定法、非定法,順熱惱法、非順熱惱法,根法、非根法。

91-95聖諦所攝法、非聖諦所攝法,俱有法、非俱有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果法、非果法,有果法、無果法。

96-103異熟法、非異熟法,有異熟法、無異熟法,因緣法、非因緣法,有因緣法、無因緣法,離法、非離法。有離法、無離法,相續法、非相續法,有相續法、無相續法。


3.三法

1-5

有三法,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

見所斷法、修所斷法、非所斷法。

見所斷為因法、修所斷為因法、非所斷為因法。

有見有對法、無見有對法、無見無對法。

6-10

異熟法、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劣法、中法、妙法。

小法、大法、無量法。

可意法、不可意法、非可意非不可意法。

樂俱行法、苦俱行法、不苦不樂俱行法。

11-15

俱生法、俱住法、俱滅法。

非俱生法、非俱住法、非俱滅法。

心俱生法、心俱住法、心俱滅法。

非心俱生法、非心俱住法、非心俱滅法。

有三界,謂欲界、恚界、害界。

16-20

復有三界,謂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

復有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復有三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

有三有,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有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21-25

有三世,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

有三言依事,謂過去言依事、未來言依事、現在言依事。

有三苦性,謂苦苦性、壞苦性、行苦性。

有三法,謂有尋有伺法、無尋唯伺法、無尋無伺法。

有三地,謂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

26-31

有三業,謂身業、語業、意業。

復有三業,謂善業、不善業、無記業。

復有三業,謂學業、無學業、非學非無學業。

復有三業,謂見所斷業、修所斷業、非所斷業。

復有三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復有三業,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4.四法

1-5

有四念住,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有四正斷,謂為令已生惡不善法得永斷故勤修正斷、為令未生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勤修正斷、為令未生善法生故勤修正斷、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復增廣智作證故勤修正斷。

有四神足,謂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有四靜慮,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有四聖諦,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

6-10

有四無量,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有四無色,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有四聖種,謂隨所得衣喜足聖種、隨所得食喜足聖種、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樂斷樂修聖種。

有四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有四智,謂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

11-15

復有四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有四無礙解,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有四緣,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有四食,謂段食若麁若細、觸食、意思食、識食。

有四瀑流,謂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

16-21

有四軛,謂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

有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有四法,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

復有四法,謂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繫法。

復有四法,謂善為因法、不善為因法、無記為因法、非善為因非不善為因非無記為因法。

復有四法,謂緣有所緣法、緣無所緣法、緣有所緣緣無所緣法、非緣有所緣非緣無所緣法。


5.五法-5

有五蘊,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有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有五趣,謂捺落迦趣、傍生趣、鬼趣、人趣天、趣。

有五煩惱部,謂見苦所斷煩惱部、見集所斷煩惱部、見滅所斷煩惱部、見道所斷煩惱部、修所斷煩惱部。

有五法,謂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6.六法-2

1)有六界,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2)有六法,謂見苦所斷法、見集所斷法、見滅所斷法、見道所斷法、修所斷法、非所斷法。


7.七法-3

1)有七隨眠,謂欲貪隨眠、瞋隨眠、有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

2)有七識住,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初識住。

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時,是第二識住。

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識住。

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

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五識住。

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六識住。

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七識住。

3)有七覺支,謂念等覺支、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喜等覺支、輕安等覺支、定等覺支、捨等覺支。


8.八法-3

1)有八解脫,

謂有色觀諸色,是初解脫。

內無色想觀外色,是第二解脫。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

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四解脫。

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第五解脫。

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

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第八解脫。

2)有八勝處,

謂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初勝處。

內有色想,觀外色多,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二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三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色多,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四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莫迦華,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青衣,若青、青顯、青現、青光。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五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黃衣,若黃、黃顯、黃現、黃光。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六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赤衣,若赤、赤顯、赤現、赤光。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七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烏殺斯星,或如婆羅痆斯,極鮮白衣,若白、白顯、白現、白光。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八勝處。

3)有八聖道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9.九法-2

1)有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2)有九有情居,

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及一分天,是初有情居。

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時,是第二有情居。

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有情居。

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有情居。

有色有情,無想無異想,如無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

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六有情居。

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七有情居。

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八有情居。

無色有情,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如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第九有情居。


10.十法-2

1)有十遍處,謂地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初遍處。

水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二遍處。

火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三遍處。

風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四遍處。

青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五遍處。

黃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六遍處。

赤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七遍處。

白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八遍處。

空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九遍處。

識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十遍處。

2)有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勝解、正智。


11.十一法

有十一法,謂有漏色、無漏色、有漏受、無漏受、有漏想、無漏想、有漏行、無漏行、有漏識、無漏識及無為法。


12.十二處

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13.十八界

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14.二十二根

有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15.九十八隨眠

有九十八隨眠,謂欲界繫三十六、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三十一,如前說。


II.

1.一法

1)所知法云何?

+1謂一切法是智所知,隨其事。

+2此復云何?謂苦智知苦、集智知集、滅智知滅、道智知道。

+3復有善世俗智,知苦、集、滅、道及虛空、非擇滅。

+4故說一切法,是智所知,隨其事,是名所知法。

2)所識法云何?

+1謂一切法是識所識,隨其事。

+2此復云何?謂眼識識色、耳識識聲、鼻識識香、舌識識味、身識識觸、意識識法,眼色眼識、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故說一切法是識所識隨其事,是名所識法。

3)所通達法云何?

+1通達者,謂善慧,此以一切法為所通達,隨其事。

+2此復云何?謂苦忍苦智通達苦、集忍集智通達集、滅忍滅智通達滅、道忍道智通達道;

+3復有善有漏慧,通達苦、集、滅、道及虛空、非擇滅,故說通達者謂善慧,此以一切法為所通達,隨其事,是名所通達法。

4)所緣法云何?

+1謂一切法是心心所法所緣,隨其事。

+2此復云何?謂眼識及相應法緣色、耳識及相應法緣聲、鼻識及相應法緣香、舌識及相應法緣味、身識及相應法緣觸、意識及相應法緣法。眼色眼識、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故說一切法是心心所法所緣,隨其事,是名所緣法。

5)增上法云何?

謂一切有為法互為增上,復有無為法與有為法為增上,是名增上法。


2.二法

2.1.有與無

1)有色法云何?謂十處一處少分。

無色法云何?謂一處一處少分。

2)有見法云何?謂一處。

無見法云何?謂十一處。

3)有對法云何?謂十處。

無對法云何?謂二處。

4)有漏法云何?謂十處二處少分。

無漏法云何?謂二處少分。

5)有為法云何?謂十一處一處少分。

無為法云何?謂一處少分。

6)有諍法云何?謂十處二處少分。

無諍法云何?謂二處少分。

7-10)世間、出世間法,墮界、不墮界法,有味著、無味著法,耽嗜依、出離依法,亦爾。


2.2.

11)心法云何?謂一處。

非心法云何?謂十一處。

12)心所法云何?謂若法與心相應。此復云何?謂受蘊、想蘊、相應行蘊。

非心所法云何?謂若法心不相應。此復云何?謂色、心、心不相應行、無為。

13)心相應法云何?謂心所法。此復云何?謂受蘊、想蘊、相應行蘊。

心不相應法云何?謂非心所法。此復云何?謂色、心、心不相應行、無為。

14)心俱有法云何?謂心俱有十一處少分,除意處。

非心俱有法云何?謂意處,及非心俱有十一處少分。

15)隨心轉法云何?謂若法與心,一生、一住、一滅。此復云何?謂一切心所法,及道,俱有定、俱有戒,若心若彼法生、老、住、無常,是名隨心轉法。

非隨心轉法云何?謂若法不與心一生、一住、一滅。此復云何?謂除隨心轉身語、業,諸餘色法;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心、無為,是名非隨心轉法。

16)心為因法云何?謂除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諸餘心;及除諸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心,諸餘心;及心為因十一處少分,是名心為因法。

非心為因法云何?謂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及諸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心,并心為因十一處少分,是名非心為因法。

17)心為等無間法云何?謂心為等無間心、心所法,若已生、若正生。及無想定、滅定,若已生、若正生,是名心為等無間法。

非心為等無間法云何?謂除心為等無間心、心所法,諸餘心、心所法,及除心為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并色無為,是名非心為等無間法。

18)心為所緣法云何?謂若意識及相應法,以心為所緣,是名心為所緣法。

非心為所緣法云何?謂除心為所緣意識及相應法,諸餘意識及相應法,若五識身及相應法,若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名非心為所緣法。

19)心為增上法云何?謂有為法,以心為增上,是名心為增上法。

非心為增上法云何?謂無為法。

20)心果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

非心果法云何?謂虛空、非擇滅。

21)心異熟法云何?心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

非心異熟法云何?謂聲處及非心異熟十一處少分。


2.3.

22)業法云何?謂身、語業及思。

非業法云何?謂除身、語業,諸餘色。除思,諸餘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

23)業相應法云何?謂若法與思相應。此復云何?謂一切心心所法,除思。

業不相應法云何?謂若法思不相應。此復云何?謂色及思、心不相應行、無為。

24)業俱有法云何?謂意處及業俱有十一處少分,除思。

非業俱有法云何?謂思及非業俱有十一處少分,除意處。

25)隨業轉法云何?謂若法與思一生、一住、一滅。此復云何?謂一切心、心所法,除思及道、俱有定、俱有戒,若思、若彼法生、老、住、無常,是名隨業轉法。

非隨業轉法云何?謂若法不與思一生、一住、一滅。此復云何?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色。及除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思及無為,是名非隨業轉法。

26)業為因法云何?謂除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思,諸餘思。及除諸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思,諸餘思,及意處,并業為因十一處少分,是名業為因法。

非業為因法云何?謂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思,及諸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思,及非業為因十一處少分,除意處,是名非業為因法。

27)業為等無間法云何?謂若法心為等無間。

非業為等無間法云何?謂若法非心為等無間。

28)業為所緣法云何?謂三識身及相應法,以業為所緣,是名業為所緣法。

非業為所緣法云何?謂除業為所緣三識身及相應法,諸餘即此三識身及相應法,并餘三識身及相應法,若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名非業為所緣法。

29)業為增上法云何?謂有為法,以業為增上。

非業為增上法云何?謂無為法。

30)業果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

非業果法云何?謂虛空、非擇滅。

31)業異熟法云何?謂業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

非業異熟法云何?謂聲處及非業異熟十一處少分。


2.4.

32)有法云何?謂有漏法。

非有法云何?謂無漏法。

33)有相應法云何?謂有漏心、心所法。

有不相應法云何?謂無漏心、心所法,及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34)有俱有法云何?謂有漏法,及與有漏法俱生諸無漏法。

非有俱有法云何?謂除有漏俱生諸無漏法,諸餘無漏法。

35-36)隨有轉法及有為因法云何?謂有漏法。

非隨有轉法及非有為因法云何?謂無漏法。

37)有為等無間法云何?謂有漏心、心所法等無間,諸餘有漏無漏心、心所法,若已生、若正生,及無想定、滅定若已生若正生,是名有為等無間法。

非有為等無間法云何?謂除有為等無間心、心所法諸餘心、心所法,及除有為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并色、無為,是名非有為等無間法。

38)有為所緣法云何?謂五識身及相應法,若意識及相應法,以有為所緣,是名有為所緣法。

非有為所緣法云何?謂除以有為所緣意識及相應法諸餘意識,及相應法,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名非有為所緣法。

39)有為增上法云何?謂有為法。

非有為增上法云何?謂無為法。

40)有果法云何?謂有漏法,及世俗道所證結斷。

非有果法云何?謂除有果無漏法諸餘無漏法。

41)有異熟法云何?謂有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

非有異熟法云何?謂聲處及非有異熟十一處少分。


2.5....知、斷、修、證、習

42)所遍知法云何?有二遍知:一智遍知、一斷遍知。

智遍知所遍知法云何?謂一切法皆是智遍知所應知故。

非智遍知所遍知法云何?謂如是法求不可得,無法非智所應知故。

43)斷遍知所遍知法,即是所應斷法。此復云何?謂有漏法。

非斷遍知所遍知法,即是非所應斷法。此復云何?謂無漏法。

44)所應修法云何?謂善有為法。

非所應修法云何?謂不善、無記法及擇滅。

45)所應證法云何?有二作證:一智作證、二得作證。

智作證所應證法云何?謂一切法,皆是智作證所應證故。

非智作證所應證法云何?謂如是法求不可得,無法非智所應證故。

得作證所應證法云何?謂一切善法,及依定所證無覆無記天眼、天耳。

非得作證所應證法云何?謂除依定所證無覆無記天眼、天耳,諸餘無記法及一切不善法。

46)所應習法云何?謂善有為法。

非所應習法云何?謂不善、無記法及擇滅。


2.6.有、無罪、無記

47)有罪法云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

無罪法云何?謂善及無覆無記法。

48-50)黑白法、有覆無覆法、順退非順退法亦爾。

51)有記法云何?謂善、不善法。

無記法云何?謂除善、不善諸餘法。


2.7.生、滅

52)已生法云何?謂過去、現在法。

非已生法云何?謂未來法及無為。

53)正生法云何?謂若法未來現前正起。

非正生法云何?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法,諸餘未來及過去現在,并無為法。

54)已滅法云何?謂過去法。

非已滅法云何?謂未來、現在及無為法。

55)正滅法云何?謂若法現在現前正滅。

非正滅法云何?謂除現在現前正滅法諸餘現在及過去、未來,并無為法。


2.8.緣、因

56)緣起法云何?謂有為法。

非緣起法云何?謂無為法。

57-60)緣已生非緣已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法非有因法、因已生法非因已生法亦爾。

61)因相應法云何?謂一切心、心所法。

因不相應法云何?謂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2.9.結等

62)結法云何?謂九結。

非結法云何?謂除九結諸餘法。

63)順結法云何?謂一切有漏法。

非順結法云何?謂一切無漏法。

64)取法云何?謂四取。

非取法云何?謂除四取諸餘法。

65)有執受法云何?謂有執受九處少分,除聲、意、法處。

無執受法云何?謂聲、意、法處及無執受九處少分。

66)順取法云何?謂一切有漏法。

非順取法云何?謂一切無漏法。

67)煩惱法云何?謂若法是纏。

非煩惱法云何?謂若法非纏。

68)染污法云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

不染污法云何?謂善及無覆無記法。

69)雜染法云何?謂有漏法。

非雜染法云何?謂無漏法。

70)纏法云何?謂若法是煩惱。

非纏法云何?謂若法非煩惱。

71)所纏法云何?謂染污心、心所法。

非所纏法云何?謂不染污心、心所法,及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72)順纏法云何?謂有漏法。

非順纏法云何?謂無漏法。


2.10.有、無

73)有所緣法云何?謂一切心、心所法。

無所緣法云何?謂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74)有尋法云何?謂尋相應法。

無尋法云何?謂尋不相應法。

75)有伺法云何?謂伺相應法。

無伺法云何?謂伺不相應法。

76)有喜法云何?謂喜根相應法。

無喜法云何?謂喜根不相應法。

77)有警覺法云何?謂作意相應法。

無警覺法云何?謂作意不相應法。

78-79)有事、有緣法云何?謂有為法。

無事、無緣法云何?謂無為法。

80)有上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擇滅。

無上法云何?謂擇滅。

81)遠法云何?謂過去、未來法。

近法云何?謂現在及無為法。

82)有量法云何?謂若法果及異熟俱有量。

無量法云何?謂若法果及異熟俱無量。


2.11.

83)見法云何?謂眼根五染污見、世俗正見、學見、無學見。

非見法云何?謂除眼根諸餘色蘊,除餘八見諸餘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

84)見處法云何?謂有漏法。

非見處法云何?謂無漏法。

85)見相應法云何?謂八見相應法。

見不相應法云何?謂八見不相應法。


2.12其餘

86)異生法法云何?謂地獄、傍生、鬼界有情、北俱盧洲人、無想有情天諸蘊界處及生彼業,是名異生法法。

非異生法法云何?謂四通行、四無礙解、四沙門果、無諍願智、邊際定、大悲滅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雜修靜慮現觀邊世俗智、淨居天蘊界處及生彼業,是名非異生法法。

87)共異生法云何?謂共有定及共有生。此復云何?謂如是定及如是生,異生、聖者俱容得有,是名共異生法。

不共異生法云何?謂四通行、四無礙解、四沙門果、無諍願智、邊際定、大悲滅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雜修靜慮現觀邊世俗智、淨居天蘊界處及生彼業,是名不共異生法。

88)定法云何?謂五無間業及學無學法。

非定法云何?謂除五無間業諸餘有漏及無為法。

89)順熱惱法云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

非順熱惱法云何?謂善及無覆無記法。

90)根法云何?謂內六處及法處所攝根法。

非根法云何?謂外五處及法處所攝非根法。

91)聖諦所攝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

非聖諦所攝法云何?謂虛空、非擇滅。

92)俱有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

非俱有法云何?謂無為法。

93)相應法云何?謂一切心、心所法。

不相應法云何?謂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94)果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

非果法云何?謂虛空、非擇滅。

95)有果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

無果法云何?謂無為法。

96)異熟法云何?謂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

非異熟法云何?謂聲處及非異熟十一處少分。

97)有異熟法云何?謂不善、善有漏法。

無異熟法云何?謂無記無漏法。

98)因緣法云何?謂一切法。

非因緣法云何?謂如是法求不可得,以一切法是因緣故。

99)有因緣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

無因緣法云何?謂無為法。

100)離法云何?謂欲界繫善戒、色無色界繫出離遠離所生善定,及學無學法并擇滅。

非離法云何?謂除欲界繫善戒諸餘欲界繫法,除色無色界繫出離遠離所生善定諸餘色無色界繫法,及虛空、非擇滅。

101)有離法云何?謂一切有為。

無離法云何?謂無為法。

102)相續法云何?謂若法以滅法為先或已生或正生。此復云何?謂過去、現在及未來、現前正起法,如是後法與前法相續,是名相續法。

非相續法云何?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法諸餘未來及無為法,是名非相續法。

103)有相續法云何?謂若法以滅法為先而已生。此復云何?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五蘊,諸餘過去、現在法,如是前法有後相續法,是名有相續法。

無相續法云何?謂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五蘊及未來,并無為法。


3.三法

1)善法云何?謂善五蘊及擇滅。

不善法云何?謂不善五蘊。

無記法云何?謂無記五蘊及虛空、非擇滅。

2)學法云何?謂學五蘊。

無學法云何?謂無學五蘊。

非學非無學法云何?謂有漏五蘊及無為法。

3)見所斷法云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修所斷法云何?謂若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法。

非所斷法云何?謂無漏法。

4)見所斷為因法云何?謂一切染污法及見所斷法異熟。

修所斷為因法云何?謂唯一切修所斷法。

非所斷為因法云何?謂無漏有為法。

5)有見有對法云何?謂一處。

無見有對法云何?謂九處。

無見無對法云何?謂二處。

6)異熟法云何?謂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

異熟法法云何?謂不善、善有漏法。

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云何?謂除異熟無記法,諸餘無記法及善無漏法。

7)劣法云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

中法云何?謂善有漏及無覆無記法。

妙法云何?謂無漏有為法及擇滅。

8)小法云何?謂小信、小欲、小勝解及彼相應法,彼俱有法,若諸色法,少小、微細,不多、不廣,是名小法。

大法云何?謂大信、大欲、大勝解及彼相應法,彼俱有法,若諸色法雖復多廣,而非無邊,無際、無量,若虛空、非擇滅,是名大法。

無量法云何?謂無量信、無量欲、無量勝解及彼相應法。彼俱有法,若諸色法多廣、無邊,無際、無量,若擇滅,是名無量法。

9)可意法云何?謂若法意所樂。

不可意法云何?謂若法意所不樂。

非可意非不可意法云何?謂若法順捨。

10)樂俱行法云何?謂若法樂受相應。

苦俱行法云何?謂若法苦受相應。

不苦不樂俱行法云何?謂若法不苦不樂受相應。

11)俱生法云何?謂有為法有生相故。

俱住法云何?謂有為法有住相故。

俱滅法云何?謂有為法有滅相故。

12)非俱生法云何?謂無為法,無生相故。

非俱住法云何?謂無為法,無住相故。

非俱滅法云何?謂無為法,無滅相故。

13)心俱生法云何?謂心俱生十一處少分,除意處。

心俱住法云何?謂心隨轉法。

心俱滅法云何?謂心俱滅十處少分,除聲意處。

14)非心俱生法云何?謂意處及非心俱生十一處少分。

非心俱住法云何?謂非心隨轉法。

非心俱滅法云何?謂聲意處及非心俱滅十處少分。

15)欲界云何?謂欲貪及欲貪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欲界。

恚界云何?謂瞋及瞋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恚界。

害界云何?謂害及害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害界。

16)出離界云何?謂出離及出離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并擇滅,是名出離界。

無恚界云何?謂無瞋及無瞋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無恚界。

無害界云何?謂不害及不害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無害界。

17)欲界云何?謂欲貪隨增法。

色界云何?謂色貪隨增法。

無色界云何?謂無色貪隨增法。

18)色界云何?謂欲界、色界總名色界。

無色界云何?謂四無色。

滅界云何?謂擇滅、非擇滅。

復次一切色法總名色界。

除擇滅、非擇滅諸餘非色法,總名無色界。

擇滅、非擇滅,總名滅界。

19)欲有云何?謂若業欲界繫,取為緣,能感當來彼業異熟,是名欲有。

色有云何?謂若業色界繫,取為緣,能感當來彼業異熟,是名色有。

無色有云何?謂若業無色界繫,取為緣,能感當來彼業異熟,是名無色有。

20)欲漏云何?謂除欲界繫無明,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漏。

有漏云何?謂除色無色界繫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有漏。

無明漏云何?謂三界無智。

21)過去世云何?謂若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集已現、已謝已盡已滅已離已變壞,是過去墮、過去分墮、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世。

未來世云何?謂若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已集未已現、未已和合、未已現前,是未來墮、未來分墮、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世。

現在世云何?謂若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集已現、正安住未變壞、和合現前,是現在、墮現在分、墮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世。

22)過去言依事云何?謂過去所攝行。

未來言依事云何?謂未來所攝行。

現在言依事云何?謂現在所攝行。

23)苦苦性云何?謂欲界由苦苦故苦。

壞苦性云何?謂色界由壞苦故苦。

行苦性云何?謂無色界由行苦故苦。

復次不可意諸行由苦苦故苦,可意諸行由壞苦故苦,非可意非不可意諸行由行苦故苦。

復次苦受由苦苦故苦,樂受由壞苦故苦,不苦不樂受由行苦故苦。

24)有尋有伺法云何?謂尋伺相應法。

無尋唯伺法云何?謂尋不相應伺相應法。

無尋無伺法云何?謂尋伺不相應法。

25)有尋有伺地云何?謂欲界梵世及一分無漏法。

無尋唯伺地云何?謂修靜慮中間得梵大梵及一分無漏法。

無尋無伺地云何?謂一切極光淨、一切遍淨、一切廣果、一切無色及一分無漏法。

26)身業云何?謂身表及無表。

語業云何?謂語表及無表。

意業云何?謂思。

27)善業云何?謂善身語業及善思。

不善業云何?謂不善身語業及不善思。

無記業云何?謂無記身語業及無記思。

28)學業云何?謂學身語業及學思。

無學業云何?謂無學身語業及無學思。

非學非無學業云何?謂有漏身語業及有漏思。

29)見所斷業云何?謂若業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思。

修所斷業云何?謂若業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思,及彼等起身語業,并不染污有漏業。

非所斷業云何?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思。

30)順現法受業云何?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彼業即於此生受異熟非餘生,是名順現法受業。

順次生受業云何?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彼業隨第二生受異熟非餘生,是名順次生受業。

順後次受業云何?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彼業或隨第三生、或隨第四生、或復過此受異熟非餘生,是名順後次受業。

31)順樂受業云何?謂欲界繫善業及色界繫,乃至第三靜慮地善業。

順苦受業云何?謂不善業。

順不苦不樂受業云何?謂第四靜慮地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


4.四法

1)四念住

1.1)身念住云何?謂十有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受念住云何?謂六受身,即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

心念住云何?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意識。

法念住云何?謂受所不攝非色法處。

1.2)復次,身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身念住。

受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受念住。

心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心念住。

法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法念住。

1.3)復次,緣身所起善有漏無漏慧,是名身念住。

緣受所起善有漏無漏慧,是名受念住。

緣心所起善有漏無漏慧,是名心念住。

緣法所起善有漏無漏慧,是名法念住。

2)四正斷

為令已生惡不善法得永斷故,勤修正斷云何?謂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永斷,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為令未生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勤修正斷云何?謂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為令未生善法生故,勤修正斷云何?謂為令未生善法得生,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復增廣,智作證故,勤修正斷云何?謂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復增廣,智證,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3)四神足

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云何?謂欲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云何?謂勤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云何?謂心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云何?謂觀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4)四靜慮

初靜慮云何?謂初靜慮所攝善五蘊。

第二靜慮云何?謂第二靜慮所攝善五蘊。

第三靜慮云何?謂第三靜慮所攝善五蘊。

第四靜慮云何?謂第四靜慮所攝善五蘊。

5)四聖諦

苦聖諦云何?謂五取蘊。

集聖諦云何?謂有漏因。

滅聖諦云何?謂擇滅。

道聖諦云何?謂學無學法。

6)四無量

慈無量云何?謂慈及慈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慈無量。

悲無量云何?謂悲及悲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悲無量。

喜無量云何?謂喜及喜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喜無量。

捨無量云何?謂捨及捨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捨無量。

7)四無色

空無邊處云何?此有二種:一定、二生,此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云何?此有二種:一定、二生,此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云何?此有二種:一定、二生,此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云何?此有二種:一定、二生,此中所繫受、想、行、識,是名非想非非想處。

8)四聖種

隨所得衣喜足聖種云何?謂隨所得衣喜足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隨所得衣喜足聖種。

隨所得食喜足聖種云何?謂隨所得食喜足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隨所得食喜足聖種。

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云何?謂隨所得臥具喜足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

樂斷樂修聖種云何?謂樂斷樂修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樂斷樂修聖種。

9)四沙門果

9.1)預流果云何?此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預流果云何?謂證預流果所有學法,,已、正、當得。

無為預流果云何?謂證預流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預流果。

9.2)一來果云何?此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一來果云何?謂證一來果所有學法,,已、正、當得。

無為一來果云何?謂證一來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一來果。

9.3)不還果云何?此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不還果云何?謂證不還果所有學法,,已、正、當得。

無為不還果云何?謂證不還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不還果。

9.4)阿羅漢果云何?此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阿羅漢果云何?謂證阿羅漢果所有無學法,,已、正、當得。

無為阿羅漢果云何?謂證阿羅漢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阿羅漢果。

10-11)四智

法智、苦智等二種四智,如前應知。

12)四無礙解

法無礙解云何?謂於名句文身所有不退智。

義無礙解云何?謂於勝義所有不退智。

詞無礙解云何?謂於言詞所有不退智。

辯無礙解云何?謂於無滯應理言詞及於等持自在顯示所有不退智。

13)四緣

因緣云何?謂一切有為法。

等無間緣云何?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法。

所緣緣及增上緣云何?謂一切法。

14)四食

段食云何?謂緣段食,諸根長養、大種增益,資助、隨資助、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是名段食。

觸食云何?謂緣有漏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資助、隨資助、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是名觸食。

意思食云何?謂緣有漏思,諸根長養、大種增益,資助、隨資助、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是名意思食。

識食云何?謂緣有漏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資助、隨資助、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是名識食。

15)四瀑流

欲瀑流云何?謂除欲界繫見及無明,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瀑流。

有瀑流云何?謂除色無色界繫見及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有瀑流。

見瀑流云何?謂三界五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是名見瀑流。

無明瀑流云何?謂三界無智。

16)四扼亦爾。

17)四取

欲取云何?謂除欲界繫五見,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取。

見取云何?謂四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是名見取。

戒禁取云何?謂如有一取戒言:戒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取禁言: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取戒禁言:戒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是名戒禁取。

我語取云何?謂除色無色界繫五見,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我語取。

18)四法之一

過去法云何?謂過去五蘊。

未來法云何?謂未來五蘊。

現在法云何?謂現在五蘊。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云何?謂無為法。

19)四法之二

欲界繫法云何?謂欲界繫五蘊。

色界繫法云何?謂色界繫五蘊。

無色界繫法云何?謂無色界四蘊。

不繫法云何?謂一切無漏法。

20)四法之三

善為因法云何?謂善有為法及善法異熟。

不善為因法云何?謂欲界繫染污及不善法異熟。

無記為因法云何?謂無記有為及不善法。

非善為因、非不善為因、非無記為因法云何?謂無為法。

21)四法之四

緣有所緣法云何?謂緣心、心所法、意識及相應法。

緣無所緣法云何?謂五識身及相應法,并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意識及相應法。

緣有所緣、緣無所緣法云何?謂緣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意識及相應法。

非緣有所緣、非緣無所緣法云何?謂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5.五法

1-2)五蘊、五取蘊如前說。

3)五趣

3.1)捺落迦趣云何?謂那落迦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捺落迦趣。

3.2)傍生趣云何?謂傍生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傍生趣。

3.3)鬼趣云何?謂鬼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鬼趣。

3.4)人趣云何?謂人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人趣。

3.5)天趣云何?謂天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天趣。

4)五煩惱部

4.1)見苦所斷煩惱部云何?謂有煩惱部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

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諸煩惱眾。

4.2)見集所斷煩惱部云何?謂有煩惱部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

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諸煩惱眾。

4.3)見滅所斷煩惱部云何?謂有煩惱部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

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諸煩惱眾。

4.4)見道所斷煩惱部云何?謂有煩惱部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

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及彼相應諸煩惱眾。

4.5)修所斷煩惱部云何?謂有煩惱部學見迹修所斷。

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煩惱眾。

5)色等五法如前說。


6.六法

1)地等六界如前說。

2)六法

2.1)見苦所斷法云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

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見苦所斷法。

2.2)見集所斷法云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

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法,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見集所斷法。

2.3)見滅所斷法云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

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法,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見滅所斷法。

2.4)見道所斷法云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

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及彼相應法,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見道所斷法。

2.5)修所斷法云何?謂若法學見迹修所斷。

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諸有漏法,是名修所斷法。

2.6)非所斷法云何?謂諸無漏法。


7.七法

1)七隨眠

1.1)欲貪隨眠云何?謂於諸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

1.2)瞋隨眠云何?謂於有情心懷憤恚、欲為損害,根裁、對礙、憎怒、凶悖、猛烈暴惡,已、正、當瞋,令諸有情互相違害。

1.3)有貪隨眠云何?謂於色無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

1.4)慢隨眠云何?謂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

1.5)無明隨眠云何?謂三界無智。

1.6)見隨眠云何?謂五染污見。

1.7)疑隨眠云何?謂於諦猶豫。

2)七識住

2.1)初識住云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初識住。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彼繫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

2.2)第二識住云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時,是第二識住。

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彼繫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

2.3)第三識住云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識住。此中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彼繫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

2.4)第四識住云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彼繫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

2.5)第五識住云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五識住。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彼繫諸受、想、行、識,總名識住。

2.6)第六識住云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六識住。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彼繫諸受、想、行、識,總名識住。

2.7)第七識住云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七識住。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彼繫諸受、想、行、識,總名識住。

3)七覺支

3.1)念等覺支云何?

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念等覺支。

3.2)擇法等覺支云何?

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般舍那,決擇法性,是名擇法等覺支。

3.3)精進等覺支云何?

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精進等覺支。

3.4)喜等覺支云何?

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現前極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喜性、喜類、樂和合不別離、歡欣、悅豫,有堪任性、踊躍踊躍性、歡喜歡喜性,是名喜等覺支。

3.5)輕安等覺支云何?

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身輕安、心輕安、已輕安、輕安類,是名輕安等覺支。

3.6)定等覺支云何?

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不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覺支。

3.7)捨等覺支云何?

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是名捨等覺支。


8.八法

1)八解脫

1.1.)初解脫云何?謂有色,觀諸色,是初解脫。

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1.2)第二解脫云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是第二解脫。

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1.3)第三解脫云何?謂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

此中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1.4)第四解脫云何?謂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四解脫。

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

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1.5)第五解脫云何?謂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第五解脫。

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

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1.6)第六解脫云何?謂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

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

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1.7)第七解脫云何?謂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

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

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1.8)第八解脫云何?謂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第八解脫。

此中第八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

如是定中,諸解脫、勝解脫、異極解脫。

復次,若法想微細為因、想微細為等無間,是與想不俱義,非不成就義,是名解脫。

2)八勝處

2.1)初勝處云何?謂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初勝處。

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

2.2)第二勝處云何?謂內有色想,觀外色多,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二勝處。

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

2.3)第三勝處云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三勝處。

此中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

2.4)第四勝處云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多,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四勝處。

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

2.5)第五勝處云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青衣,若青、青顯、青現、青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五勝處。

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

2.6)第六勝處云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黃衣,若黃、黃顯、黃現、黃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六勝處。

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

2.7)第七勝處云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赤衣,若赤、赤顯、赤現、赤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七勝處。

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

2.8)第八勝處云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烏殺斯星,或如婆羅痆斯極鮮白衣,若白、白顯、白現、白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八勝處。

此中第八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

3)八聖道支

3.1)正見云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般舍那,是名正見。

3.2)正思惟云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搆度、極搆度、現前搆度,推究、追尋,極思惟,思惟性,是名正思惟。

3.3)正語云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由決擇力所引無漏遠離、止息、各別遠離,寂靜律儀,不作、不造、不行、不犯、不毀分限、堤塘、橋梁、船筏,棄捨軌則、不違、不越、不違越住,是名正語。

3.4)正業云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除趣邪命、身三惡行,於餘身惡行,由決擇力所引無漏遠離、止息、各別遠離,寂靜律儀,不作、不造、不行、不犯、不毀分限、堤塘、橋梁、船筏,棄捨軌則、不違、不越、不違越住,是名正業。

3.5)正命云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於趣邪命、身、語惡行,由決擇力所引無漏遠離、止息、各別遠離,寂靜律儀,不作、不造、不行、不犯、不毀分限、堤塘、橋梁、船筏,棄捨軌則、不違、不越、不違越住,是名正命。

3.6)正精進云何?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正精進。

3.7)正念云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正念。

3.8)正定云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不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9.九法

1)九結

愛結云何?謂三界貪。

恚結云何?謂於有情能為損害。

慢結云何?謂七慢類。

無明結云何?謂三界無智。

見結云何?謂三見。

取結云何?謂二取。

疑結云何?謂於諸諦疑惑猶豫。

嫉結云何?謂妬忌。

慳結云何?謂心鄙悋。

2)九有情居

2.1)初有情居云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初有情居。

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

有情居者,謂諸有情,於此居止、各別居止,由此顯彼受生處故,名有情居。

2.2)第二有情居云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時,是第二有情居。

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

有情居者,義如前說。

2.3)第三有情居云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有情居。

此中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

有情居者,義如前說。

2.4)第四有情居云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有情居。

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

有情居者,義如前說。

2.5)第五有情居云何?謂有色有情,無想、無異想,如無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

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

此居第五。

有情居者,義如前說。

2.6)第六有情居云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六有情居。

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

有情居者,義如前說。

2.7)第七有情居云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七有情居。

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

有情居者,義如前說。

2.8)第八有情居云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八有情居。

此中第八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

有情居者,義如前說。

2.9)第九有情居云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如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第九有情居。

此中第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九。

有情居者,義如前說。


10.十法

1)十遍處

1.1)初遍處云何?謂地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初遍處。

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遍處。

1.2-8)水、火、風、青、黃、赤、白遍處亦爾。

1.9)第九遍處云何?謂空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九遍處。

此中第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九。

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九。

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遍處。

1.10)識無邊處遍處亦爾。

2)十無學法

2.1-8)無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八支聖道說。

2.9)無學正勝解云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已、正、當勝解,是名無學正勝解。

2.10)無學正智云何?謂盡智、無生智,是名無學正智。


11.十一法

1)有漏色云何?謂若諸色有漏、有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有漏色。

無漏色云何?謂若諸色無漏、無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不生,是名無漏色。

2-10)有漏無漏受、想、行、識亦爾。

11)無為法云何?謂三無為,即虛空、非擇滅、擇滅。


12-13.十二處、十八界

十二處、十八界,如辯七事品已說。


14.二十二根

1)眼根云何?謂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

2)耳根云何?謂耳於聲,已、正、當聞及彼同分。

3)鼻根云何?謂鼻於香,已、正、當嗅及彼同分。

4)舌根云何?謂舌於味,已、正、當甞及彼同分。

5)身根云何?謂身於觸,已、正、當觸及彼同分。

6)女根云何?謂身根少分。

7)男根云何?謂身根少分。

8)命根云何?謂三界壽。

9)意根云何?謂六識身。

10)樂根云何?謂順樂受觸所觸時所起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

11)苦根云何?謂順苦受觸所觸時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根。

12)喜根云何?謂順喜受觸所觸時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

13)憂根云何?謂順憂受觸所觸時所起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根。

14)捨根云何?謂順捨受觸所觸時所起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根。

15)信根云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信、信性、增上信性,忍可、欲作、欲為、欲造,心澄淨性,是名信根。

16)精進根云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精進根。

17)念根云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念、隨念、別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念根。

18)定根云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念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不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根。

19)慧根云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名慧根。

20)未知當知根云何?謂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諸學慧、慧等根,由此諸根隨信、隨法行,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是名未知當知根。

21)已知根云何?謂具見已現觀補特伽羅諸學慧、慧等根,由此諸根信勝、解見,至身證於已現觀四聖諦,能趣上勝所證功德,是名已知根。

22)具知根云何?謂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慧、慧等根,由此諸根慧解脫、俱分解脫,能得現法樂住,是名具知根。


15.九十八隨眠如前說。


III.攝、知、識、隨增

1.一法

1-5)所知法、所識法、所通達法、所緣法、增上法,

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二法

1)有色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色法,八界二處四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有見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見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3)有對法,十界十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知,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對法,八界二處五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4)有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漏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5)有為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為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6)有諍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諍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7-10)世間出世間法、墮界不墮界法、有味著無味著法、耽嗜依出離依法亦爾。

11)心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心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2)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心所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3)心相應、心不相應法亦爾。

14)心俱有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心俱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5)隨心轉法,一界一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隨心轉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6)心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心為因法,十三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17)心為等無間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心為等無間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8)心為所緣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為緣隨眠隨增。

非心為所緣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9)心為增上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心為增上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20)心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心果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21)心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除耳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心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2)業法,三界三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謂眼耳意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業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攝識,一切隨眠隨增。

23)業相應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業不相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4)業俱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業俱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5)隨業轉法,八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隨業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6)業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業為因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27)業為等無間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業為等無間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8)業為所緣法,五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為緣隨眠隨增。

非業為所緣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9)業為增上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業為增上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30)業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業果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31)業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除耳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業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32)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有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33)有相應法,八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有不相應法,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34)有俱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有俱有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35-36)隨有轉法、有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有隨轉法、非有為因法,三界三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37)有為等無間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有為等無間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38)有為所緣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非有為所緣法,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39)有為增上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有為增上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40)有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有果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41)有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除耳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有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42)智遍知所遍知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智遍知所遍知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以如是法不可得故。

43)斷遍知所遍知法,即是所應斷法,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斷遍知所遍知法,即是非所應斷法,此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44)所應修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所應修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45)智作證所應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智作證所應證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以如是法不可得故。

得作證所應證法,十二界六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得作證所應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46)所應習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所應習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47)有罪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罪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48-50)黑白法、有覆無覆法、順退非順退法亦爾。

51)有記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52)已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已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53-55)正生非正生法、已滅非已滅法、正滅非正滅法亦爾。

56)緣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緣起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緣。

57-60)已生非緣已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非有因法、因已生非因已生法亦爾。

61)因相應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因不相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62)結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不共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

非結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63)順結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順結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64)取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取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65)有執受法,九界九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五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執受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66)順取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順取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67)煩惱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煩惱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68)染污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不染污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69)雜染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雜染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70)纏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71)所纏法,八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所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72)順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順纏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非隨增。

73)有所緣法,二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所緣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74)有尋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尋法,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75)有伺無伺法亦爾。

76)有喜法,三界二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77)有警覺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警覺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78-80)有事法、有緣法、有上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事法、無緣法、無上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81)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近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82)有量無量法亦爾。

83)見法,二界二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及無漏緣見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非見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84)見處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見處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85)見相應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并無漏緣見及彼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見不相應法,十八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除無漏緣見諸餘一切隨眠隨增。

86)異生法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非異生法法,十一界十處五蘊攝,十智知,四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87)共異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不共異生法,十一界十處五蘊攝,十智知,四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88)定法,五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定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89)順熱惱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順熱惱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90)根法,十三界七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根法,六界六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91)聖諦所攝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聖諦所攝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92)俱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俱有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93)相應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不相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94)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果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95)有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果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96)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97)有異熟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98)因緣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因緣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以如是法不可得故。

99)有因緣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因緣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00)離法,五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離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01)有離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離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02)相續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相續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03)有相續、無相續法亦爾。


3.三法

1)善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不善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2)學、無學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非學非無學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3)見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一切隨眠隨增。

修所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非所斷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4)見所斷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修所斷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非所斷為因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5)有見有對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見有對法,九界九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五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見無對法,八界二處五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6)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異熟法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7)劣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中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妙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8-9)小法、大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量法、可意法、不可意法、非可意非不可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0)樂俱行法,八界二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識,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苦俱行法,八界二處三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不苦不樂俱行法,八界二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1)俱生法、俱住法、俱滅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2)非俱生法、非俱住法、非俱滅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3)心俱生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心俱住法,一界一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心俱滅法,十界十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4)非心俱生法、非心俱住法、非心俱滅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5)欲界,十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恚界亦爾。

害界,五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16)出離界,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恚界、無害界,十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17)欲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色界,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色界,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18)欲界、色界名色界者,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四無色名無色界者,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擇滅、非擇滅名滅界者,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復次一切色法總名色界者,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除擇滅非擇滅,諸餘非色法總名無色界者,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擇滅、非擇滅總名滅界,如前說。

19)欲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色有,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色有,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20)欲漏,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有漏,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明漏,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

21-22)三世、三言依事,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3)欲界由苦苦故苦者,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色界由壞苦故苦者,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色界由行苦故苦者,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復次不可意諸行由苦苦故苦、可意諸行由壞苦故苦、非可意非不可意諸行由行苦故苦苦者,皆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復次苦受由苦苦故苦者,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樂受由壞苦故苦者,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不苦不樂受由行苦故苦者,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4)有尋有伺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尋唯伺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尋無伺法,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25)有尋有伺地,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尋唯伺地,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無尋無伺地,十一界十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四識識,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26)身業,二界二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語業亦爾。

意業,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7)善業,三界三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不善業,三界三處二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記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三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28)學業、無學業,一界一處二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非學非無學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9)見所斷業,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一切隨眠隨增。

修所斷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非所斷業,一界一處二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30)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31)順樂受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順苦受業,三界三處二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順不苦不樂業,一界一處二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4.四法

1)四念住

1.1)身念住,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受念住,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心念住,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法念住,一界一處二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2)復次,身受心法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1.3)復次,緣身受心法所起善有漏無漏慧,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2-3)四正斷、四神足,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4)四靜慮,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5)四聖諦

苦、集聖諦,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滅聖諦,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道聖諦,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6)四無量,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7)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三界二處四蘊攝,七智知除法他心滅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非想非非想處,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8)四聖種,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9)四沙門果

有為四沙門果,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無為四沙門果,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0-11)四智

法智,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類智,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他心智,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世俗智,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見諸餘一切隨眠隨增。

苦集滅道智,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2)四無礙解

法無礙解,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詞無礙解亦爾。

義無礙解,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辯無礙解亦爾。

13)四緣

因緣,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等無間緣,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所緣緣增上緣,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4)四食

段食,三界三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四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觸食、意思食,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識食,七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5)四瀑流

欲瀑流,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有瀑流,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見瀑流,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見相應無漏緣無明隨眠隨增。

無明瀑流,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

16)如四瀑流,四軛亦爾。

17)四取

欲取,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見取,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見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戒禁取,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苦所斷一切,見集所斷遍行、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隨增。

我語取,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18)四法之一

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9)四法之二

欲界繫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色界繫法,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色界繫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不繫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20)四法之三

善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不善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記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非善為因非不善為因非無記為因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21)四法之四

緣有所緣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為緣隨眠隨增。

緣無所緣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緣有所緣緣無所緣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為緣隨眠隨增。

非緣有所緣非緣無所緣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5.五法

1)五蘊

色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受蘊,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想蘊、行蘊亦爾。

識蘊,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五取蘊

色取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受取蘊,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想取蘊、行取蘊亦爾。

識取蘊,七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3)五趣

地獄趣,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傍生趣、鬼趣、人趣亦爾。

天趣,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一切隨眠隨增。

4)五部

見苦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見集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見滅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見道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修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5)五法

色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心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心不相應行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無為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6.六法

1)六界

地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水、火、風、空界亦爾。

識界,七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六法

見苦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見集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見滅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見道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修所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非所斷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7.七法

1)七隨眠

欲貪隨眠及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有貪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慢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

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見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疑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2)七識住

初識住,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第二識住,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第三、第四識住,十一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第五、第六、第七識住,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3)七等覺支

七等覺支,若別一界一處一蘊攝、若總一界一處二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8.八法

1)八解脫

初、第二、第三解脫,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第四、第五、第六解脫,三界二處四蘊攝,七智知除法他心滅智,一識識,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第七解脫,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想受滅解脫,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2)八勝處,三界三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3)八聖道支中正語、正業、正命,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餘五聖道支,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9.九法

1)九結

愛結、慢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恚結,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無明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

見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見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取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隨眠隨增。

疑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疑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嫉結、慳結,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2)九有情居

初有情居,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第二有情居,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第三、第四、第五有情居,十一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餘四有情居,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10.十法

1)十遍處

前八遍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後二遍處,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2)十無學法

十無學法中正語、正業、正命,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餘七無學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1.十一法

有漏色,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有漏受、想、行,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有漏識,七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漏色,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無漏受、想、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無漏識,二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無為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2.十二處

眼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如眼處,耳、鼻、舌、身處亦爾。

色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如色處,聲、觸處亦爾。

香處、味處,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意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法處,一界一處四蘊攝,七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3.十八界

眼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耳、鼻、舌、身界亦爾。

色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聲觸界亦爾。

香界、味界,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意界,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法界,一界一處四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眼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耳、身識界亦爾。

鼻、舌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意識界,二界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14.二十二根

眼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耳、鼻、舌、身根亦爾。

女根、男根,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命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意根,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樂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苦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喜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憂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捨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信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精進、念、定、慧根亦爾。

未知當知根,三界二處二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已知根、具知根亦爾。


15.九十八隨眠

15.1.三十六欲界繫-十見苦所斷(1-10),七見集所斷(11-17),七見滅所斷(18-24),八見道所斷(25-32),四修所斷(33-36)

1)欲界繫有身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2-10)欲界繫邊執見及見苦所斷餘八隨眠亦爾。

11)欲界繫見集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12-17)欲界繫見集所斷餘六隨眠亦爾。

18)欲界繫見滅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邪見相應無明,并遍行隨眠隨增。

19)欲界繫見滅所斷見取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

20-22)欲界繫見滅所斷貪、瞋、慢隨眠亦爾。

23)欲界繫見滅所斷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并遍行隨眠隨增。

24)欲界繫見滅所斷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25)欲界繫見道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邪見相應無明,并遍行隨眠隨增。

26)欲界繫見道所斷見取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

27-30)欲界繫見道所斷戒禁取、貪、瞋、慢隨眠亦爾。

31)欲界繫見道所斷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并遍行隨眠隨增。

32)欲界繫見道所斷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見道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33)欲界繫修所斷貪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34-36)欲界繫修所斷瞋、慢、無明隨眠亦爾。


15.2.三十一色界繫、無色界繫-九見苦所斷(1-9),六見集所斷(10-15),六見滅所斷(16-21),七見道所斷(22-28),三修所斷(29-31)

1)色界繫有身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2-9)色界繫邊執見,及見苦所斷餘七隨眠亦爾。

10)色界繫見集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11-15)色界繫見集所斷餘五隨眠亦爾。

16)色界繫見滅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邪見相應無明,并遍行隨眠隨增。

17)色界繫見滅所斷見取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

18-19)色界繫見滅所斷貪、慢隨眠亦爾。

20)色界繫見滅所斷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并遍行隨眠隨增。

21)色界繫見滅所斷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除色界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22)色界繫見道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邪見相應無明,并遍行隨眠隨增。

23)色界繫見道所斷見取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

24-26)色界繫見道所斷戒禁取、貪、慢隨眠亦爾。

27)色界繫見道所斷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并遍行隨眠隨增。

28)色界繫見道所斷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除色界見道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29)色界繫修所斷貪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30-31)色界繫修所斷慢、無明隨眠亦爾。

如色界繫三十一隨眠,應知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差別者,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

品類足論辯千問品第七

I.

學處淨果行聖種,正斷神足念住諦,靜慮無量無色定,覺分根處蘊界經。

1)學處,謂近事五學處。

2)淨,謂四證淨。

3)果,謂四沙門果。

4)行,謂四通行。

5)聖種,謂四聖種。

6)正斷,謂四正斷。

7)神足,謂四神足。

8)念住,謂四念住。

9)諦,謂四聖諦。

10)靜慮,謂四靜慮。

11)無量,謂四無量。

12)無色,謂四無色。

13)定,謂四修定。

14)覺分,謂七等覺支。

15)根,謂二十二根。

16)處,謂十二處。

17)蘊,謂五蘊。

18)界,謂十八界。

19-20)經,謂頌中前九後九及各總為一合,有二十經。

依一一經為前五十問。


II.且依近事五學處經為五十問。

謂五學處

1-5)幾有色?幾無色?幾有見?幾無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

6-10)幾有異熟?幾無異熟?幾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幾色攝?幾名攝?幾內處攝?幾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幾非智遍知所遍知?

11-15)幾斷遍知所遍知?幾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幾不應斷?幾應修?幾不應修?幾染污?幾不染污?幾果非有果?幾有果非果?幾果亦有果?幾非果非有果?

16-20)幾有執受?幾無執受?幾大種所造?幾非大種所造?幾有上?幾無上?幾是有?幾非有?幾因相應?幾因不相應?

21)有六攝善處,謂善五蘊及擇滅。為六善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六善處?

22)有五攝不善處,謂不善五蘊。為五不善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五不善處?

23)有七攝無記處,謂無記五蘊及虛空、非擇滅。為七無記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七無記處?

24)有三攝漏處,謂欲漏、有漏、無明漏。為三漏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三漏處?

25)有五攝有漏處,謂有漏五蘊。為五有漏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五有漏處?

26)有八攝無漏處,謂無漏五蘊及三無為。為八無漏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八無漏處?

27)此五學處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28)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29)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

30)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

31)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

32)幾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幾是心所與心相應?幾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幾受相應非隨心轉?幾隨心轉亦受相應?幾非隨心轉非受相應?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幾想行相應非隨心轉?幾隨心轉亦想行相應?幾非隨心轉非想行相應?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幾伺相應非隨尋轉?幾隨尋轉亦伺相應?幾非隨尋轉非伺相應?

36)幾見非見處?幾見處非見?幾見亦見處?幾非見非見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有身見因非有身見為因?幾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幾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幾業異熟非業?幾業亦業異熟?幾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幾隨業轉非業?幾業亦隨業轉?幾非業非隨業轉?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幾有見色非所造色?幾所造色亦有見色?幾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幾有對色非所造色?幾所造色亦有對色?幾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幾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幾善為因非善?幾善亦善為因?幾非善非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幾不善為因非不善?幾不善亦不善為因?幾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幾無記為因非無記?幾無記亦無記為因?幾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緣非有因?幾有因非因緣?幾因緣亦有因?幾非因緣非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幾等無間緣非等無間?幾等無間亦等無間緣?幾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幾有所緣非所緣緣?幾所緣緣亦有所緣?幾非所緣緣非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幾有增上非增上緣?幾增上緣亦有增上?幾非增上緣非有增上?

50)幾瀑流非順瀑流?幾順瀑流非瀑流?幾瀑流亦順瀑流?幾非瀑流非順瀑流?

如依學處為五十問,依餘十九為問亦爾。


III.

五學處者,一、盡形壽離斷生命;二、盡形壽離不與取;三、盡形壽離欲邪行;四、盡形壽離虛誑語;五、盡形壽離飲諸酒。此五名為近事學處。

1-10)此五學處

1)幾有色等者,一切是有色。

2)幾有見等者,一無見,四應分別,謂若表是有見,若無表是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若表是有對,若無表是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切是有漏。

5)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有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是色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五學處。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是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是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是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因不相應。

21-30)此五學處

21)與六善處相攝者,一善處少分攝五學處,五學處亦攝一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一有漏處少分攝五學處,五學處亦攝一有漏處少分。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欲界繫。

30)幾學等者,一切非學非無學。

31-40)此五學處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修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切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非隨心轉非受相應。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非隨心轉非想行相應。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非隨尋轉非伺相應。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是見處非見。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是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是業非隨業轉。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見色,四應分別,謂若表是所造色亦有見色,若無表是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五學處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若表是所造色亦有對色,若無表是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是所緣緣非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瀑流非順瀑流等者,一切順瀑流非瀑流。


2.四證淨

四證淨者,謂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聖所愛戒證淨。

1-10)此四證淨。

1)幾有色等者,一有色,三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切是無漏。

5)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是色攝,三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證淨。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是大種所造,三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因不相應,三因相應。


21-30)此四證淨,

21)與六善處相攝者,二善處少分攝四證淨,四證淨亦攝二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一無漏處全一無漏處少分攝四證淨,四證淨亦攝一無漏處全一無漏處少分。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是不繫。

30)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

30.1)謂佛證淨或學或無學。

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佛證淨。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證佛淨。

30.2-3)法、僧證淨亦爾。

30.4)聖所愛戒證淨,或學或無學。云何學?謂學身語業。云何無學?謂無學身語業。


31-40)此四證淨。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三是心所與心相應。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受相應,三隨心轉亦受相應。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想相應,三隨心轉亦想相應。一隨心轉非行相應,三隨心轉亦行相應,除其自性。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

35.1)謂佛證淨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佛證淨。

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佛證淨。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佛證淨。

35.2-3)法、僧證淨亦爾。

35.4)聖所愛戒證淨,或隨尋轉非伺相應、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

云何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無漏身語業。

云何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不隨尋轉無漏身語業。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非見非見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是業非業異熟,三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是業亦隨業轉,三隨業轉非業。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見色,三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證淨,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對色,三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幾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三應分別,

47.1)謂佛證淨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云何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佛證淨。

云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佛證淨。

云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佛證淨,諸餘未來佛證淨。

47.2-3)法、僧證淨亦爾。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三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3.四沙門果

四沙門果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1-10)此四沙門果。

1)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切是無漏。

5)幾有為等者,一切應分別,

5.1)謂預流果或有為、或無為。

云何有為?謂預流果所攝五蘊。

云何無為?謂預流果所攝擇滅。

5.2-4)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爾。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若無為沙門果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心意識是內處攝,餘皆是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沙門果。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應修,若無為沙門果不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果亦有果,若無為沙門果是果非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有上,若無為沙門果是無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擇滅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21-30)此四沙門果。

21)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少分攝四沙門果,四沙門果亦攝六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八六無漏處少分攝四沙門果,四沙門果亦攝八六無漏處少分。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沙門果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是不繫。

30)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

30.1)謂預流果或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有為預流果。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無為預流果。

30.2-3)一來、不還果亦爾。

30.4)阿羅漢果,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無學?謂有為阿羅漢果。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無為阿羅漢果。


31-40)此四沙門果。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

32.1)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擇滅,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

32.2)若受蘊想蘊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

32.3)若心意識,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

33.1)謂預流果有四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預流果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并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預流果所攝心意識。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預流果攝想蘊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預流果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預流果攝心不相應行及擇滅。

33.2-4)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爾。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除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

35.1)謂預流果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預流果所攝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并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預流果所攝尋。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預流果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預流果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預流果所攝心不相應行及擇滅。

35.2)一來果亦爾。

35.3)不還果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不還果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并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不還果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不還果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不還果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不還果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不還果所攝尋不相應伺,若無尋無伺心、心所法并擇滅。

35.4)阿羅漢果亦爾。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

36.1)謂預流果所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

36.2-3)一來、不還果亦爾。

36.4)阿羅漢果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

39.1)謂預流果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預流果所攝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預流果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預流果所攝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預流果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預流果所攝心不相應行及擇滅。

39.2-4)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爾。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沙門果。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善亦善為因,若無為沙門果是善非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若有為沙門果是因緣亦有因,若無為沙門果非因緣非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

謂沙門果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47.1)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

47.2)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

47.3)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并擇滅。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擇滅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增上緣亦有增上,若無為沙門果是增上緣非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4.四通行

四通行者,謂有苦遲通行、有苦速通行、有樂遲通行、有樂速通行。

1-10)此四通行。

1)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切是無漏。

5)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通行。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21-30)此四通行。

21)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通行,四通行亦攝五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五無漏處攝四通行,四通行亦攝五無漏處。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是不繫。

30)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四通行或學、或無學。

云何學?謂學五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五蘊。


31-40)此四通行。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

32.1)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

32.2)若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

32.3)若心意識,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通行各有四句。

33.1)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并受。

33.2)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通行所攝心意識。

33.3)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通行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

33.4)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通行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除通行所攝心不相應行。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

35.1)謂苦遲通行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苦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苦遲通行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苦遲通行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苦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苦遲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并無尋無伺心、心所法。

35.2)苦速通行亦爾。

35.3)樂遲通行亦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樂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樂遲通行所攝尋。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樂遲通行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樂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樂遲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無尋無伺心、心所法。

35.4)樂速通行亦爾。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通行各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通行所攝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通行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通行所攝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通行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通行所攝心不相應行。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通行。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通行,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通行所攝心、心所法。

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通行所攝心、心所法。

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通行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通行所攝心、心所法,及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5.四聖種

四聖種者,謂隨所得衣喜足聖種、隨所得食喜足聖種、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樂斷樂修聖種。

1-10)此四聖種。

1)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聖種所攝有漏五蘊。

云何無漏?謂無漏五蘊。

5)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聖種。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21-30)此四聖種。

21)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聖種,四聖種亦攝五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有漏處非聖種,謂聖種所不攝有漏五蘊。

或聖種非有漏處,謂無漏四聖種。

或有漏處亦聖種,謂有漏四聖種。

或非有漏處非聖種,謂虛空及二滅。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無漏處非聖種,謂虛空及二滅。

或聖種非無漏處,謂有漏四聖種。

或無漏處亦聖種,謂無漏四聖種。

或非無漏處非聖種,謂聖種所不攝有漏五蘊。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聖種所攝欲界五蘊。

云何色界繫?謂聖種所攝色界五蘊。

云何無色界繫?謂聖種所攝無色界四蘊。

云何不繫?謂無漏五蘊。

30)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五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五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聖種所攝有漏五蘊。


31-40)此四聖種。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聖種所攝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聖種所攝心意識,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聖種所攝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

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聖種所攝心意識。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聖種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聖種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聖種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聖種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聖種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并無尋無伺心、心所法。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

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四聖種。

或見亦見處,謂聖種所攝世間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四聖種。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除聖種所攝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聖種所攝身語業及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聖種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聖種所攝隨業轉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聖種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聖種所攝心不相應行。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聖種。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聖種所攝心、心所法。

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聖種所攝心、心所法。

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聖種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聖種所攝心、心所法,及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6-7.如四聖種,四正斷、四神足亦爾。


8.四念住之一

四念住者,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身念住云何?謂緣身善有漏無漏慧。

受念住云何?謂緣受善有漏無漏慧。

心念住云何?謂緣心善有漏無漏慧。

法念住云何?謂緣法善有漏無漏慧。

1-10)此四念住。

1)幾有色等者,一切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諸緣身慧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緣身慧。

云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緣身慧。

緣受、心、法慧亦爾。

5)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念住。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因相應。


21-30)此四念住。

21)與六善處相攝者,一善處少分攝四念住,四念住亦攝一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有漏處非念住,謂有漏色受想識蘊,及念住所不攝有漏行蘊。

或念住非有漏處,謂無漏四念住。

或有漏處亦念住,謂有漏四念住。

或非有漏處非念住,謂無漏色受想識蘊,及念住所不攝無漏行蘊并無為。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無漏處非念住,謂無漏色受想識蘊,及念住所不攝無漏行蘊并無為。

或念住非無漏處,謂有漏四念住。

或無漏處亦念住,謂無漏四念住。

或非無漏處非念住,謂有漏色受想識蘊,及念住所不攝有漏行蘊。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緣身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緣身慧。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緣身慧。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緣身慧。

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緣身慧。

緣受、心、法慧亦爾。

30)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緣身慧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緣身慧。

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緣身慧。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緣身慧。

緣受、心、法慧亦爾。


31-40)此四念住。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切是心所與心相應。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隨心轉亦受相應。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隨心轉亦想相應,一切隨心轉亦行相應,除其自性。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緣身慧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緣身慧。

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緣身慧。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緣身慧。

緣受、心、法慧亦爾。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

36.1)謂緣身慧有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緣身慧。

或見處非見,謂五識身相應善慧。

或見亦見處,謂世間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緣身慧。

36.2)緣受慧,或見非見處、或見亦見處、或非見非見處。

見非見處者,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緣受慧。

見亦見處者,謂世間正見。

非見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緣受慧。

36.3-4)緣心、法慧亦爾。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隨業轉非業。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念住。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緣身慧,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緣身慧。

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緣身慧。

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緣身慧,諸餘未來緣身慧。

緣受、心、法慧亦爾。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8.1.四念住之二

復次,身念住云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受念住云何?謂六受身。

心念住云何?謂六識身。

法念住云何?謂受所不攝非色法處。

1-10)此四念住。

1)幾有色等者,一有色,三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三無見,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有見、或無見。

云何有見?謂一處。

云何無見?謂九處及一處少分。

3)幾有對等者,三無對,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有對、或無對。

云何有對?謂十處。

云何無對?謂一處少分。

4)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

4.1)謂身念住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十處及一處少分。

云何無漏?謂一處少分。

4.2)受念住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受蘊。

4.3)心念住亦爾。

4.4)法念住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有漏想行蘊。

云何無漏?謂無漏想行蘊及三無為。

5)幾有為等者,三有為,一應分別,謂法念住或有為、或無為。

云何有為?謂想行蘊。

云何無為?謂三無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色蘊。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色蘊。

受、心、法念住亦爾。

7)幾是緣生等者,三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有為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若無為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色攝,三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內處攝,二外處攝,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內處攝、或外處攝。

云何內處攝?謂五內處。

云何外處攝?謂五外處及一外處少分。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念住。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應分別,

13.1)謂身念住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色蘊。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蘊。

13.2-3)受、心念住亦爾。

13.4)法念住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想行蘊。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想行蘊及三無為。

14)幾染污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染污、或不染污。

云何染污?謂有覆色蘊。

云何不染污?謂無覆色蘊。

受、心、法念住亦爾。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三是果亦有果,一應分別,謂法念住或是果非有果、或是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

是果非有果者,謂擇滅。

是果亦有果者,謂想行蘊。

非果非有果者,謂虛空非擇滅。

16)幾有執受等者,三無執受,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有執受、或無執受。

云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色蘊。

云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色蘊。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三非大種所造,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大種所造、或非大種所造。

云何大種所造?謂九處及二處少分。

云何非大種所造?謂一處少分。

18)幾有上等者,三有上,一應分別,謂法念住或有上、或無上。

云何有上?謂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

云何無上?謂擇滅。

19)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因不相應,二因相應,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是心所因相應,若非心所因不相應。


21-30)此四念住。

21)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六善處。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五不善處。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七無記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七無記處。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一念住少分,一念住少分亦攝三漏處。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五有漏處。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八無漏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八無漏處。

27)幾過去等者,三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應分別,

28.1)謂身念住,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不善?謂三處少分。

云何無記?謂八處及二處少分。

28.2)受念住,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受蘊。

28.3)心念住亦爾。

28.4)法念住,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想行蘊及擇滅。

云何不善?謂不善想行蘊。

云何無記?謂無記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

29.1)謂身念住,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二處及九處少分。

云何色界繫?謂九處少分。

云何不繫?謂一處少分。

29.2)受念住,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受蘊。

29.3)心念住亦爾。

29.4)法念住,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想行蘊。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想行蘊。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想行蘊。

云何不繫?謂無漏想行蘊及無為法。

30)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

30.1)謂身念住,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無學?謂一處少分。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十處及一處少分。

30.2)受念住,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受蘊。

30.3)心念住亦爾。

30.4)法念住,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想行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想行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想行蘊及無為法。


31-40)此四念住。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

31.1)謂身念住,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修所斷?謂十處及一處少分。

云何非所斷?謂一處少分。

31.2)受念住,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受念住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受蘊。

云何修所斷?謂受念住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受蘊,及不染污有漏受蘊。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受蘊。

31.3)心念住亦爾。

31.4)法念住,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1云何見所斷?謂法念住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想行蘊,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2云何修所斷?謂法念住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想行蘊,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想行蘊。

+3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想行蘊及無為法。

32)幾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一是心所與心相應,一唯是心,一應分別。

謂法念住,若有所緣是心所與心相應,若無所緣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隨心轉,二應分別。

33.1)謂身念住,或隨心轉非受相應、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

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隨心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心轉非受相應。

33.2)法念住,或隨心轉非受相應、或隨心轉亦受相應、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

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隨心轉心不相應行。

隨心轉亦受相應者,謂想蘊及相應行蘊。

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

35.1)謂身念住,或隨尋轉非伺相應、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

隨尋轉非伺相應者,謂隨尋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尋轉非伺相應。

35.2)受念住,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受蘊。

35.3)心念住亦爾。

35.4)法念住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想行蘊。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想行蘊。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若無尋無伺非受心所,若無為法。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

36.1)謂身念住,或見處非見、或見亦見處、或非見非見處。

見處非見者,謂九處及一處少分。

見亦見處者,謂一處。

非見非見處者,謂一處少分。

36.2)受念住,若有漏是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非見處。

36.3)心念住亦爾。

36.4)法念住有四句。

或是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

或是見處非見,謂有漏想蘊,及見所不攝有漏行蘊。

或是見亦見處,謂五染污見及世間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無漏想蘊,及見所不攝無漏行蘊,并無為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37.1)謂身念住,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7.2)受念住,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受蘊,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受蘊,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受蘊,諸餘染污受蘊。

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受蘊。

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受蘊。

37.3)心念住亦爾。

37.4)法念住,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想行蘊,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想行蘊,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想行蘊,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想行蘊。

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想行蘊。

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想行蘊及無為法。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

38.1)謂身念住,或業非業異熟、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

業非業異熟者,謂身語業。

業異熟非業者,謂業異熟生色蘊。

非業非業異熟者,謂除業及業異熟色蘊諸餘色蘊。

38.2)受念住,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

業異熟非業者,謂業異熟生受蘊。

諸餘受蘊,非業非業異熟。

38.3)心念住亦爾。

38.4)法念住有四句。

或業非業異熟,謂業異熟所不攝思。

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想行蘊。

或業亦業異熟,謂業異熟生思。

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想行蘊,諸餘想行蘊及無為法。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二隨業轉非業,二應分別。

39.1)謂身念住有三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身語業。

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色蘊諸餘色蘊。

39.2)法念住有三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想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行蘊,諸餘行蘊,及無為法。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三非所造色非有見色,一應分別,

謂身念住有三句。

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處及二處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處。

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一處少分。


41-50)此四念住。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三非所造色非有對色,一應分別,

謂身念住有三句。

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少分。

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處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處及一處少分。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3.1)謂身念住有三句。

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色蘊。

或善亦善為因,謂善色蘊。

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色蘊諸餘無記及不善色蘊。

43.2-3)受、心念住亦爾。

43.4)法念住有四句。

或善非善為因,謂擇滅。

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想行蘊。

或善亦善為因,謂善想行蘊。

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想行蘊,諸餘無記,及不善想行蘊,并虛空非擇滅。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4.1)謂身念住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色蘊。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色蘊。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色蘊,諸餘無記及善色蘊。

44.2)受念住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受蘊,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受蘊。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受蘊。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受蘊,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受蘊,諸餘無記及善受蘊。

44.3)心念住亦爾。

44.4)法念住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想行蘊,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并彼相應俱有等想行蘊。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想行蘊。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想行蘊,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并彼相應俱有等想行蘊,諸餘無記及善想行蘊并三無為。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5.1)謂身念住有三句。

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色蘊。

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色蘊。

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色蘊。

45.2-3)受、心念住亦爾。

45.4)法念住有四句。

或無記非無記為因,謂虛空、非擇滅。

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想行蘊。

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想行蘊。

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想行蘊及擇滅。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三是因緣亦有因,一應分別。

謂法念住,若有為是因緣亦有因,若無為非因緣非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三應分別。

47.1)謂受念住有三句。

或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受蘊,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受蘊。

或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受蘊,諸餘過去現在受蘊。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受蘊,諸餘未來受蘊。

47.2)心念住亦爾。

47.3)法念住,有三句。

或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非受心所,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非受心所,并已生正起無想滅定。

或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非受心所,諸餘過去現在非受心所。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非受心所諸餘未來非受心所,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并無為法。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所緣緣非有所緣,二所緣緣亦有所緣,一應分別。

謂法念住,若是心所是所緣緣亦有所緣,若非心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三增上緣亦有增上,一應分別。

謂法念住,若有為是增上緣亦有增上,若無為是增上緣非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

50.1)謂身念住,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50.2)受、心念住亦爾。

50.3)法念住有三句。

或順暴流非暴流,謂有漏想蘊及暴流所不攝有漏行蘊。

或暴流亦順暴流,謂四暴流。

或非暴流非順暴流,謂無漏想行蘊及無為法。


9.四聖諦

四聖諦者,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

1-10)此四聖諦。

1)幾有色等者,一無色,三應分別。

1.1)謂苦聖諦,或有色、或無色。

云何有色?謂十處及一處少分。

云何無色?謂一處及一處少分。

1.2)集聖諦亦爾。

1.3)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

2)幾有見等者,二無見,二應分別。

2.1)謂苦聖諦,或有見或無見。

云何有見?謂一處。

云何無見?謂十一處。

2.2)集聖諦亦爾。

3)幾有對等者,二無對,二應分別。

3.1)謂苦聖諦,或有對、或無對。

云何有對?謂十處。

云何無對?謂二處。

3.2)集聖諦亦爾。

4)幾有漏等者,二有漏,二無漏。

5)有為等者,三有為,一無為。

6)幾有異熟等者,二無異熟,二應分別。

6.1)謂苦聖諦,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苦諦。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苦諦。

6.2)集聖諦亦爾。

7)幾是緣生等者,三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一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名攝,三應分別。

8.1)謂苦聖諦,或色攝、或名攝。

云何色攝?謂十處及一處少分。

云何名攝?謂一處及一處少分。

8.2)集聖諦亦爾。

8.3)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外處攝,三應分別。

9.1)謂苦聖諦,或內處攝、或外處攝。

云何內處攝?謂六內處。

云何外處攝?謂六外處。

9.2)集聖諦亦爾。

9.3)道聖諦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聖諦。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二是斷遍知所遍知,二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二應斷,二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應修,一不應修,二應分別,

13.1)謂苦聖諦,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苦諦。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苦諦。

13.2)集聖諦亦爾。

14)幾染污等者,二不染污,二應分別,

14.1)謂苦聖諦,或染污、或不染污。

云何染污?謂有覆苦諦。

云何不染污?謂無覆苦諦。

14.2)集聖諦亦爾。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三是果亦有果,一是果非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二無執受,二應分別,

16.1)謂苦聖諦,或有執受,或無執受。

云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苦諦。

云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苦諦。

16.2)集聖諦亦爾。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非大種所造,三應分別。

17.1)謂苦聖諦,或大種所造、或非大種所造。

云何大種所造?謂九處及二處少分。

云何非大種所造?謂一處及二處少分。

17.2)集聖諦亦爾。

17.3)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三有上,一無上。

19)幾是有等者,二是有,二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因不相應,三應分別。

20.1)謂苦聖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是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20.2)集聖諦亦爾。

20.3)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21-30)此四聖諦。

21)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二諦及二諦少分,二諦及二諦少分亦攝六善處。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二諦少分,二諦少分亦攝五不善處。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是無記處非諦,謂虛空非擇滅。

或是諦非無記處,謂二諦及二諦少分。

或是無記處亦諦,謂二諦少分。

或非無記處非諦,是事不可得。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二諦少分,二諦少分亦攝三漏處。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二諦,二諦亦攝五有漏處。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是無漏處非諦,謂虛空非擇滅。

或是諦非無漏處,謂二諦。

或無漏處亦諦,謂二諦。

或非無漏處非諦,是事不可得。

27)幾過去等者,三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28)幾善等者,二是善,二應分別。

28.1)謂苦聖諦,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苦諦所攝善五蘊。

云何不善?謂苦諦所攝不善五蘊。

云何無記?謂苦諦所攝無記五蘊。

28.2)集聖諦亦爾。

29)幾欲界繫等者,二不繫,二應分別。

29.1)謂苦聖諦,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苦諦所攝欲界五蘊。

云何色界繫?謂苦諦所攝色界五蘊。

云何無色界繫?謂苦諦所攝無色界四蘊。

29.2)集聖諦亦爾。

30)幾學等者,三非學非無學,一應分別。

謂道聖諦,或學、或無學。

云何學,謂學五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五蘊。


31-40)此四聖諦。

31)幾見所斷等者,二非所斷,二應分別。

31.1)謂苦聖諦,或見所斷,或修所斷。

+1云何見所斷?謂苦諦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

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苦諦,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2云何修所斷?謂苦諦學見迹修所斷。

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苦諦,并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苦諦。

31.2)集聖諦亦爾。

32)幾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三應分別。

32.1)謂苦聖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

32.2)集聖諦亦爾。

32.3)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三應分別。

33.1)謂苦聖諦,有四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

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心意識。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想蘊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色心不相應行。

33.2)集聖諦亦爾。

33.3)道聖諦有四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并受。

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心意識。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想蘊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三應分別。

35.1)謂苦聖諦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苦諦。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心所苦諦。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色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并無尋無伺心心所苦諦。

35.2)集聖諦亦爾。

35.3)道聖諦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并無尋無伺心、心所法。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非見非見處,三應分別。

36.1)謂苦聖諦,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

或見亦見處者,謂眼根五染污見世間正見,餘皆見處非見。

36.2)集聖諦亦爾。

36.3)道聖諦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二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二應分別。

37.1)謂苦聖諦,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苦諦,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苦諦,亦除未來有身見因相應苦諦,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苦諦。

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苦諦。

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苦諦。

37.2)集聖諦亦爾。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非業非業異熟,三應分別。

38.1)謂苦聖諦有四句。

或業非業異熟,謂身語業及業異熟所不攝思。

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苦諦。

或業亦業異熟,謂業異熟生思。

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生苦諦,諸餘苦諦。

38.2)集聖諦亦爾。

38.3)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非業非隨業轉,三應分別。

39.1)謂苦聖諦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身語業及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苦諦諸餘苦諦。

39.2)集聖諦亦爾。

39.3)道聖諦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非所造色非有見色,三應分別。

40.1)謂苦聖諦有三句。

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處及二處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處。

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一處及二處少分。

40.2)集聖諦亦爾。

40.3)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聖諦。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非所造色非有對色,三應分別。

41.1)謂苦聖諦有四句。

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少分。

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處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處及一處少分。

或非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及一處少分。

41.2)集聖諦亦爾。

41.3)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是善非善為因,一是善亦善為因,二應分別。

43.1)謂苦聖諦有三句。

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苦諦。

或是善亦善為因,謂善苦諦。

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苦諦,諸餘無記及不善苦諦。

43.2)集聖諦亦爾。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二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二應分別。

44.1)謂苦聖諦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苦諦,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并彼相應俱有等苦諦。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苦諦。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苦諦,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并彼相應俱有等苦諦,諸餘無記及善苦諦。

44.2)集聖諦亦爾。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二非無記非無記為因,二應分別。

45.1)謂苦聖諦有三句。

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苦諦。

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苦諦。

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苦諦。

45.2)集聖諦亦爾。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三是因緣亦有因,一非因緣非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三應分別。

47.1)謂苦聖諦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苦諦,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苦諦,并已生正起無想滅定。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苦諦,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苦諦。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苦諦諸餘未來心心所苦諦,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色苦諦。

47.2)集聖諦亦爾。

47.3)道聖諦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道諦。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道諦。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道諦,諸餘未來心心所道諦,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道諦。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三應分別。

48.1)謂苦聖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諸餘苦諦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8.2)集聖諦亦爾。

48.3)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諸餘道諦皆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是增上緣非有增上,三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非暴流非順暴流,二應分別。

50.1)謂苦聖諦,或是暴流亦順暴流、或順暴流非暴流。

是暴流亦順暴流者,謂四暴流。

諸餘苦諦,是順暴流非暴流。

50.2)集聖諦亦爾。


10.四靜慮

四靜慮者,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1-10)此四靜慮。

1)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靜慮所攝有漏五蘊。

云何無漏?謂靜慮所攝無漏五蘊。

5)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靜慮。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21-30)此四靜慮。

21)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靜慮,四靜慮亦攝五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有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有漏五蘊。

或靜慮非有漏處,謂無漏四靜慮。

或有漏處亦靜慮,謂有漏四靜慮。

或非有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無漏五蘊及無為法。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無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無漏五蘊及無為法。

或靜慮非無漏處,謂有漏四靜慮。

或無漏處亦靜慮,謂無漏四靜慮。

或非無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有漏五蘊。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色界繫,若無漏是不繫。

30)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靜慮所攝學五蘊。

云何無學?謂靜慮所攝無學五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靜慮所攝有漏五蘊。


31-40)此四靜慮。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靜慮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并受。

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靜慮所攝心意識。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靜慮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靜慮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三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一應分別。

謂初靜慮,應作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初靜慮所攝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并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初靜慮所攝尋。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初靜慮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初靜慮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初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靜慮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

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四靜慮。

或見亦見處,謂靜慮所攝有漏慧。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四靜慮。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靜慮所攝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靜慮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靜慮所攝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靜慮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靜慮。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

47.1)謂初靜慮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法。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餘未來心、心所法,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

47.2-3)第二、第三靜慮亦爾。

47.4)第四靜慮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及已生正起無想定。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法。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餘未來心、心所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并身語業。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11.四無量

四無量者,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1-10)此四無量。

1)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切有漏。

5)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有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無量。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是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是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21-30)此四無量。

21)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五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五有漏處少分。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色界繫。

30)幾學等者,一切非學非無學。


31-40)此四無量。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修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并受。

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無量所攝心意識。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無量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無量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無量所攝心不相應行。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

35.1)謂慈無量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慈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慈無量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慈無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慈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慈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慈無量所攝尋不相應伺,并慈無量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

35.2-3)悲、捨無量亦爾。

35.4)喜無量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喜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同。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喜無量所攝尋。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喜無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喜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喜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喜無量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或是見亦見處、或是見處非見。

是見亦見處者,謂無量所攝慧,餘皆是見處非見。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

或是業非隨業轉,謂無量所攝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無量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無量所攝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無量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無量所攝心不相應行。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無量。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1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無量所攝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無量所攝過去現在心、心所法。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無量所攝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餘無量所攝未來心、心所法,及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無量所攝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順暴流亦非暴流。


12.四無色

四無色者,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1-10)此四無色。

1)幾有色等者,一切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有漏,三應分別。

4.1)謂空無邊處,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空無邊處所攝有漏四蘊。

云何無漏?謂空無邊處所攝無漏四蘊。

4.2-3)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5)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

6.1)謂空無邊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善有漏空無邊處。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空無邊處。

6.2-3)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6.2.4)非想非非想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善非想非非想處。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非想非非想處。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色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無色。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斷遍知所遍知,三應分別,謂三無色,若有漏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應斷,三應分別。謂三無色,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應分別。

13.1)謂空無邊處,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空無邊處。

云何不應修?謂無記空無邊處。

13.2-4)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

14)幾染污等者,一切應分別。

14.1)謂空無邊處,或染污、或不染污。

云何染污?謂有覆空無邊處。

云何不染污?謂無覆空無邊處。

14.2-4)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是有,三應分別。謂三無色,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21-30)此四無色。

21)與六善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善處非無色,謂善色蘊及無色所不攝善四蘊并擇滅。

或無色非善處,謂無記四無色。

或善處亦無色,謂善四無色。

或非善處非無色,謂不善五蘊,無記色蘊及無色所不攝無記四蘊,并虛空、非擇滅。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無記處非無色,謂無記色蘊及無色所不攝無記四蘊,并虛空、非擇滅。

或無色非無記處,謂善四無色。

或無記處亦無色,謂無記四無色。

或非無記處非無色,謂不善五蘊、善色蘊及無色所不攝善四蘊并擇滅。

24)與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漏處非無色,謂一漏處,及二漏處少分。

或無色非漏處,謂漏處所不攝四無色。

或漏處亦無色,謂二漏處少分。

或非漏處非無色,謂色蘊及漏處無色所不攝四蘊并無為法。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有漏處非無色,謂有漏色蘊及無色所不攝有漏四蘊。

或無色非有漏處,謂三無色少分。

或有漏處亦無色,謂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

或非有漏處非無色,謂無漏色蘊及無色所不攝無漏四蘊并無為法。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無漏處非無色,謂無漏色蘊及無色所不攝無漏四蘊并無為法。

或無色非無漏處,謂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

或無漏處亦無色,謂三無色少分。

或非無漏處非無色,謂有漏色蘊及無色所不攝有漏四蘊。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應分別。

28.1)謂空無邊處,或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空無邊處所攝善四蘊。

云何無記?謂空無邊處所攝無記四蘊。

28.2-4)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

29)幾欲界繫等者,一無色界繫,三應分別。謂三無色,若有漏無色界繫,若無漏是不繫。

30)幾學等者,一非學非無學,三應分別。

30.1)謂空無邊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空無邊處所攝學四蘊。

云何無學?謂空無邊處所攝無學四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空無邊處所攝有漏四蘊。

30.2-3)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31-40)此四無色。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

31.1)謂空無邊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1云何見所斷?謂空無邊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彼等起心不相應行空無邊處。

+2云何修所斷?謂空無邊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三隨眠及彼相應彼等起心不相應行,并不染污有漏空無邊處。

+3云何非所斷?謂無漏空無邊處。

31.2-3)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31.4)非想非非想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

+1云何見所斷?謂非想非非想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彼等起心不相應行非想非非想處。

+2云何修所斷?謂非想非非想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三隨眠及彼相應彼等起心不相應行并不染污非想非非想處。

32)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無色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及受。

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無色所攝心意識。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無色所攝想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無色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非隨尋轉非伺相應。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

36.1)謂空無邊處,應作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空無邊處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

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空無邊處。

或見亦見處,謂空無邊處所攝五染污見及世俗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空無邊處。

36.2-3)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36.4)非想非非想處,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

見亦見處者,謂非想非非想處所攝五染污見、世間正見,餘非想非非想處皆見處非見。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37.1)謂空無邊處,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空無邊處,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空無邊處,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空無邊處,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空無邊處,諸餘染污空無邊處。

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空無邊處。

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空無邊處。

37.2-4)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

38.1)謂空無邊處應作四句。

或業非業異熟,謂空無邊處異熟所不攝思。

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空無邊處。

或業亦業異熟,謂空無邊處業異熟生思。

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生空無邊處,諸餘空無邊處。

38.2-4)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

39.1)謂空無邊處有三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空無邊處所攝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空無邊處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空無邊處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空無邊處所攝心不相應行。

39.2-4)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無色。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3.1)謂空無邊處有三句。

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空無邊處。

或善亦善為因,謂善空無邊處。

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空無邊處,諸餘無記空無邊處。

43.2)後三無色亦爾。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5.1)謂空無邊處,或無記亦無記為因、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無記亦無記為因者,謂無記空無邊處。

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者,謂善空無邊處。

45.2)後三無色亦爾。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

47.1)謂空無邊處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空無邊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空無邊處。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空無邊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空無邊處。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空無邊處,諸餘未來心心所空無邊處,及空無邊處心心不相應行。

47.2-3)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47.4)非想非非想處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并已生正起滅定。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諸餘未來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非想非非想處,諸餘心不相應行非想非非想處。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

謂諸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諸餘無色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

50.1)謂空無邊處有三句。

或順暴流非暴流,謂暴流所不攝有漏空無邊處。

或暴流亦順暴流,謂三暴流少分。

或非暴流非順暴流,謂無漏空無邊處。

50.2-3)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50.4)非想非非想處,或暴流亦順暴流、或順暴流非暴流。

暴流亦順暴流者謂三暴流少分,餘皆順暴流非暴流。


13.四修定

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現法樂住。

二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勝知見。

三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分別慧。

四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諸漏盡。

1-10)此四修定。

1)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有漏,一無漏,二應分別。

4.1)謂為現法樂住,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為現法樂住所攝有漏五蘊。

云何無漏?謂為現法樂住所攝無漏五蘊。

4.2)為分別慧,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為分別慧所攝有漏五蘊。

云何無漏?謂無漏五蘊。

5)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有異熟,一無異熟,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四修定。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是斷遍知所遍知,一非斷遍知所遍知,二應分別。

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應斷,一不應斷,二應分別。

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是有,一非有,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21-30)此四修定。

21)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修定,四修定亦攝五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有漏處非修定,謂修定所不攝有漏五蘊。

或修定非有漏處,謂一修定及二少分。

或有漏處亦修定,謂一修定及二少分。

或非有漏處非修定,謂虛空及二滅。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無漏處非修定,謂虛空及二滅。

或修定非無漏處,謂一修定及二少分。

或無漏處亦修定,謂一修定及二少分。

或非無漏處非修定,謂修定所不攝有漏五蘊。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色界繫,一不繫,二應分別。

29.1)謂為現法樂住,若有漏色界繫、若無漏不繫。

29.2)為分別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為分別慧所攝欲界五蘊。

云何色界繫?謂為分別慧所攝色界五蘊。

云何無色界繫?謂為分別慧所攝無色界四蘊。

云何不繫?謂無漏五蘊。

30)幾學等者,一學,一非學非無學,二應分別。

30.1)謂為現法樂住,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學五蘊。

云何無學?謂為現法樂住所攝無學五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為現法樂住所攝有漏五蘊。

30.2)為分別慧,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五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五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為分別慧所攝有漏五蘊。


31-40)此四修定。

31)幾見所斷等者,一修所斷,一非所斷,二應分別。

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

33.1)謂為現法樂住應作四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并受。

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心意識。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為現法樂住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為現法樂住所攝心不相應行。

33.2-3)為勝知見,為盡諸漏亦爾。

33.4)為分別慧,應作四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隨心轉身語業,及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行并受。

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為分別慧所攝心意識。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為分別慧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身語業諸餘為分別慧所攝身語業,除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行諸餘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行。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無尋無伺,三應分別。

35.1)謂為現法樂住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尋。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為現法樂住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為現法樂住所攝心不相應行。

35.2)為勝知見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為勝知見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為勝知見所攝尋。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為勝知見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為勝知見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為勝知見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為勝知見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

35.3)為分別慧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及為分別慧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并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為分別慧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為分別慧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諸餘為分別慧所攝身語業,及除為分別慧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行,并尋不相應伺,若無尋無伺心、心所法。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

36.1)謂為現法樂住有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為現法樂住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

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為現法樂住。

或見亦見處,謂為現法樂住所攝世間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

36.2)為現法樂住,為勝知見,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

見亦見處者,謂為勝知見所攝世間正見,諸餘為勝知見是見處非見。

36.3)為分別慧有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

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為分別慧。

或見亦見處,謂為分別慧所攝世間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

36.4)為分別慧,為盡諸漏所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

39.1)謂為現法樂住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為現法樂住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現法樂住所攝心不相應行。

39.2-3)為勝知見及為盡諸漏亦爾。

39.4)為分別慧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除為分別慧所攝隨業轉身語業,諸餘為分別慧所攝身語業及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為分別慧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為分別慧所攝隨業轉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為分別慧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四修定。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修定所攝心、心所法。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修定所攝心、心所法。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修定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修定所攝心、心所法,及修定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順暴流非暴流,一非暴流非順暴流,二應分別。

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是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14.七覺支

七覺支者,謂念等覺支乃至捨等覺支。

1-10)此七覺支。

1)幾有色等者,一切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

4)幾有漏等者,一切無漏。

5)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切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七覺支。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切因相應。


21-30)此七覺支。

21)與六善處相攝者,二善處少分攝七覺支,七覺支亦攝二善處少分。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二無漏處少分攝七覺支,七覺支亦攝二無漏處少分。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是善。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不繫。

30)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

30.1)謂念等覺支,或學、或無學。

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念等覺支。

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念等覺支。

30.2)餘六等覺支亦爾。


31-40)此七覺支。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

32)幾非心等者,一切是心所與心相應。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受相應,六隨心轉亦受相應。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隨心轉想行相應,除其自性。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

35.1)謂念等覺支,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念等覺支。

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念等覺支。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念等覺支。

35-2-6)擇法、精進、輕安、定、捨等覺支亦爾。

35.7)喜等覺支,或有尋有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喜等覺支。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喜等覺支。

36)幾見非見處等者,六非見非見處,一應分別,謂擇法等覺支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非業非業異熟。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隨業轉非業。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七覺支。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

47.1)謂念等覺支,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念等覺支。

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念等覺支。

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念等覺支,諸餘未來念等覺支。

47.2)餘六等覺支亦爾。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15.二十二根

二十二根者,謂眼根乃至具知根。

1-10)此二十二根。

1)幾有色等者,七有色,十五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

3)幾有對等者,七有對,十五無對。

4)幾有漏等者,十有漏,三無漏,九應分別。

4.1)謂意根,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意根。

4.2)樂、喜、捨、信、精進、念、定、慧根亦爾。

5)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有異熟,十一無異熟,十應分別。

6.1)謂意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根。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根。

6.2)樂、喜、捨根亦爾。

6.3)苦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苦根。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苦根。

6.4)信、精進、念、定、慧根,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七是色攝,十五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八內處攝,十一外處攝,三應分別。

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二十二根。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十是斷遍知所遍知,三非斷遍知所遍知,九應分別。

謂意等九根,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十應斷,三不應斷,九應分別。

謂意等九根,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八應修,八不應修,六應分別。

13.1)謂意根,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意根。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意根。

13.2)樂、苦、喜、捨根亦爾。

13.3)憂根,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憂根。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憂根。

14)幾染污等者,十六不染污,六應分別。

14.1)謂意根,或染污,或不染污。

云何染污?謂有覆意根。

云何不染污?謂無覆意根。

14.2)樂、苦、喜、憂、捨根亦爾。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十五無執受,七應分別。

16.1)謂眼根,或有執受、或無執受。

云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眼根。

云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眼根。

16.2)餘六色根亦爾。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七大種所造,十五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十是有,三非有,九應分別。

謂意等九根,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八因不相應,十四因相應。


21-30)此二十二根。

21)與六善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善處非根,謂善色蘊想蘊,及根所不攝善行蘊并擇滅。

或根非善處,謂八根及六根少分。

或善處亦根,謂八根及六根少分。

或非善處非根,謂不善色蘊行蘊,不善無記想蘊,及根所不攝色蘊行蘊并虛空非擇滅。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不善處非根,謂不善色想行蘊。

或根非不善處,謂十六根及六根少分。

或不善處亦根,謂六根少分。

或非不善處非根,謂善色蘊,善無記想蘊,根所不攝善無記行蘊,及根所不攝無記色蘊并無為法。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無記處非根,謂無記想蘊,及根所不攝無記色蘊行蘊,并虛空非擇滅。

或根非無記處,謂九根及五根少分。

或無記處亦根,謂八根及五根少分。

或非無記處非根,謂善不善色蘊想蘊,不善行蘊,及根所不攝善行蘊并擇滅。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有漏處非根,謂有漏想蘊,及根所不攝有漏色蘊行蘊。

或根非有漏處,謂三根及九根少分。

或有漏處亦根,謂十根及九根少分。

或非有漏處非根,謂無漏色蘊想蘊,及根所不攝無漏行蘊并三無為。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無漏處非根,謂無漏色蘊想蘊,及根所不攝無漏行蘊并三無為。

或根非無漏處,謂十根及九根少分。

或無漏處亦根,謂三根及九根少分。

或非無漏處非根,謂有漏想蘊,及根所不攝有漏色蘊行蘊。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前。

28)幾善等者,八善,八無記,六應分別。

28.1)謂意根,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意根。

28.2)樂、苦、喜、捨根亦爾。

28.3)憂根,或善、或不善。

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憂根。

云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憂根。

29)幾欲界繫等者,四欲界繫,三不繫,十五應分別。

29.1)謂眼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大種所造眼根。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大種所造眼根。

29.2)耳、鼻、舌、身根亦爾。

29.3)命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壽。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壽。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壽。

29.4)意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根。

29.5)捨及信等五根亦爾。

29.6)樂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樂根。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樂根。

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樂根。

29.7)喜根亦爾。

30)幾學等者,二學,一無學,十非學非無學,九應分別。

30.1)謂意根,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意根。

30.2)樂、喜、捨、信等五根亦爾。


31-40)此二十二根。

31)幾見所斷等者,九修所斷,三非所斷,十應分別。

31.1)謂意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根。

云何修所斷?謂意根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根及不染污有漏意根。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意根。

31.2)捨根亦爾。

31.3)樂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二十八隨眠相應樂根。

云何修所斷?謂樂根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五隨眠相應樂根及不染污有漏樂根。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樂根。

31.4)喜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五十二隨眠相應喜根。

云何修所斷?謂善根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六隨眠相應喜根及不染污有漏喜根。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喜根。

31.5)憂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十六隨眠相應憂根。

云何修所斷?謂憂根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二隨眠相應憂根及不染污憂根。

31.6)信等五根,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

32)幾非心等者,八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十是心所與心相應,一唯是心,三應分別。

謂三無漏根所攝八根,是心所與心相應;一根唯是心。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五隨心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隨心轉,五隨心轉亦受相應,八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三應分別。

謂三無漏根所攝三根隨心轉非受相應,一根受相應非隨心轉,五根隨心轉亦受相應。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想相應非隨心轉,十隨心轉亦想相應,八非隨心轉非想相應,三應分別。

謂三無漏根所攝八根隨心轉亦想相應,一根想相應非隨心轉,一行相應非隨心轉,十隨心轉亦行相應,除其自性,八非隨心轉非行相應,三應分別。

謂三無漏根所攝,一行相應非隨心轉,八隨心轉亦行相應,除其自性。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二有尋有伺,八無尋無伺,十二應分別。

35.1)謂意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無尋惟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意根。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意根。

35.2)捨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亦爾。

35.3)樂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樂根。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樂根。

35.4)喜根亦爾。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見亦見處,九見處非見,十二應分別。

36.1)謂意根,若有漏是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非見處。

36.2)樂喜捨根、信等四根亦爾。

36.3)慧根有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根。

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慧根。

或見亦見處,謂世間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所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具知根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根是見非見處,餘非見非見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十六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六應分別。

37.1)謂意根,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意根,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意根,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意根,諸餘染污意根。

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意根。

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意根。

37.2)樂、喜、捨根亦爾。

37.3)苦根,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7.4)憂根,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憂根,及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憂根,諸餘染污憂根。

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憂根。

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憂根。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是業異熟非業,九非業非業異熟,十二應分別。

38.1)謂眼根,或是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

是業異熟非業者,謂異熟生眼根,餘眼根非業非業異熟。

38.2)耳、鼻、舌、身、女、男根、意、樂、苦、喜、捨根亦爾。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八非業非隨業轉,十四隨業轉非業。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七是所造色非有見色,十五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41-50)此二十二根。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七是所造色亦有對色,十五非所造色非有對色。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八是善亦善為因,十四應分別。

43.1)謂眼根,或善為因非善、或非善非善為因。

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眼根,諸餘眼根非善非善為因。

43.2)耳、鼻、舌、身、女、男、命根亦爾。

43.3)意根,或善為因非善、或是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

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意根。

是善亦善為因者,謂善意根。

非善非善為因者,謂除善異熟生意根諸餘無記不善意根。

43.4)樂、喜、捨根亦爾。

43.5)苦根,或是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

是善亦善為因者,謂善苦根。

非善非善為因者,謂不善無記苦根。

43.6)憂根,或是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

是善亦善為因者,謂善憂根。

非善非善為因者,謂不善憂根。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八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十四應分別。

44.1)謂眼根,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為因非不善者,不善異熟生眼根,諸餘眼根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4.2)耳、鼻、舌、身、女、男、命根亦爾。

44.3)意根,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意根,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根。

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意根。

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不善異熟生意根,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根,諸餘無記及善意根。

44.4)樂根,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樂根。

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善、無記樂根。

44.5)苦根,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異熟生苦根。

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苦根。

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異熟生苦根,諸餘無記及善苦根。

44.6)喜根,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喜根。

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喜根。

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喜根,諸餘無記及善喜根。

44.7)捨根亦爾。

44.8)憂根,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憂根。

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善憂根。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八無記亦無記為因,八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六應分別。

45.1)謂意根,或無記為因非無記亦無記亦無記為因,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無記為因非無記者,謂不善意根。

無記亦無記為因者,謂無記意根。

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者,謂善意根。

45.2)樂、苦、喜、捨根亦爾。

45.3)憂根,或無記為因非無記、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無記為因非無記者,謂不善憂根。

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者,謂善憂根。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八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十四應分別。

47.1)謂意根,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意根,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根。

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根,諸餘過去現在意根。

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意根,諸餘未來意根。

47.2)捨根亦爾。

47.3)樂根,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樂根。

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樂根。

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樂根,諸餘未來樂根。

47.4)苦、喜、憂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亦爾。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八是所緣緣非有所緣、十四是所緣緣亦有所緣。

49)幾增上緣亦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十順暴流非暴流,三非暴流非順暴流,九應分別。

謂意等九根,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16.十二處

十二處者,謂眼處色處乃至意處法處。

1-10)此十二處。

1)幾有色等者,十有色,一無色,一應分別。

謂法處,或有色、或無色。

云何有色?謂法處所攝身語業。

云何無色?謂餘法處。

2)幾有見等者?一有見,十一無見。

3)幾有對等者,十有對,二無對。

4)幾有漏等者,十有漏,二應分別。

4.1)謂意處,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

4.2)法處,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法處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

云何無漏?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并無為法。

5)幾有為等者,十一有為,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有為或無為。

云何有為?謂法處所攝身語業及受想行蘊。

云何無為?謂虛空及二滅。

6)幾有異熟等者,八無異熟,四應分別。

6.1)謂色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色處。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色處。

6.2)聲處亦爾。

6.3)意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處。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處。

6.4)法處亦爾。

7)幾是緣生等者,十一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為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若無為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

8)幾色攝等者,十色攝,一名攝,一應分別。

謂法處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六是內處攝,六是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十二處。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十是斷遍知所遍知,二應分別。

謂意法處,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十應斷,二應分別。

謂意法處,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八不應修,四應分別。

13.1)謂色處,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色處。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處。

13.2)聲處、意處亦爾。

13.3)法處,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有為法處。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處及擇滅。

14)幾染污等者,八不染污,四應分別。

14.1)謂色處,或染污、或不染污。

云何染污?謂有覆色處。

云何不染污?謂無覆色處。

14.2)聲意、法處亦爾。

15)幾果非有果等者,十一是果亦有果,一應分別。

謂法處,或是果非有果、或是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

是果非有果者,謂擇滅。

是果亦有果者,謂有為法處。

非果非有果者,謂虛空、非擇滅。

16)幾有執受等者?三無執受,九應分別。

16.1)謂眼處,或有執受、或無執受。

云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眼處。

云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眼處。

16.2)色、耳、鼻、香、舌、味、身、觸處亦爾。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九是大種所造,一非大種所造,二應分別。

17.1)謂觸處,堅濕暖動非大種所造,餘是大種所造。

17.2)法處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十一有上,一應分別,謂法處擇滅是無上,餘皆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十是有,二應分別。

謂意、法處,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十因不相應,一因相應,一應分別,謂法處諸心所法是因相應,餘因不相應。


21-30)此十二處。

21)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四處少分,四處少分亦攝六善處。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四處少分,四處少分亦攝五不善處。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七無記處攝八處四處少分,八處四處少分亦攝七無記處。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一處少分,一處少分亦攝三漏處。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十處二處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亦攝五有漏處。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八無漏處攝二處少分,二處少分亦攝八無漏處。

27)幾過去等者,十一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28)幾善等者,八無記,四應分別。

28.1)謂色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身表。

云何不善?謂不善身表。

云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身表諸餘色處。

28.2)聲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語表。

云何不善?謂不善語表。

云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語表諸餘聲處。

28.3)意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意處。

28.4)法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法處所攝善身語業及善受想行蘊并擇滅。

云何不善?謂法處所攝不善身語業及不善受想行蘊。

云何無記?謂無記受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

29)幾欲界繫等者,二欲界繫,十應分別。

29.1)謂眼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大種所造眼處。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大種所造眼處。

29.2)色、耳、聲、鼻、舌、身處亦爾。

29.3)觸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四大種及欲界大種所造觸處。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四大種及色界大種所造觸處。

29.4)意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

29.5)法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法處所攝欲界身語業及欲界受想行蘊。

云何色界繫?謂法處所攝色界身語業及色界受想行蘊。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受想行蘊。

云何不繫?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并三無為。

30)幾學等者,十非學非無學,二應分別。

30.1)謂意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意處。

30.2)法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身語業及學受想行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身語業及無學受想行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法處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并虛空、二滅。


31-40)此十二處。

31)幾見所斷等者,十修所斷,二應分別。

31.1)謂意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意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處。

云何修所斷?謂意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處及不染污有漏意處。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意處。

31.2)法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法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云何修所斷?謂法處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并彼等起無表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法處。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法處。

32)幾非心等者,十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一唯是心,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所緣是心所與心相應,若無所緣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十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隨心轉,一應分別,謂法處,或隨心轉非受相應、或隨心轉亦受相應、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

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

隨心轉亦受相應者,謂想蘊及相應行蘊。

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除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十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二應分別。

35.1)謂意處,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意處。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意處。

35.2)法處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所法。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并無尋無伺心所法若無為法。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見亦見處,九見處非見,二應分別。

36.1)謂意處,若有漏是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處非見。

36.2)法處有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

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法處。

或見亦見處,謂五染污見、世俗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法處。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八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四應分別。

37.1)謂色處,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7.2)聲處亦爾。

37.3)意處,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意處,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意處,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意處,諸餘染污意處。

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意處。

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意處。

37.4)法處,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法處,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處,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法處,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法處。

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法處。

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法處。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

38.1)謂眼處,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

業異熟非業者,謂異熟生眼處,諸餘眼處非業非業異熟。

38.2)耳、鼻、香、舌、味、身、觸、意處亦爾。

38.3)色處,或是業非業異熟、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

是業非業異熟者,謂身表。

業異熟非業者,謂業異熟生色處。

非業非業異熟者,謂除業及業異熟色處諸餘色處,聲處,或是業非業異熟、或非業非業異熟。

是業非業異熟者謂語表,諸餘聲處非業非業異熟。

38.4)法處有四句。

或業非業異熟,謂法處所攝身語業,及異熟所不攝思。

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法處。

或業亦業異熟,謂異熟生思。

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法處諸餘法處。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八非業非隨業轉,一隨業轉非業,三應分別。

39.1)謂色處,或是業非隨業轉、或非業非隨業轉。

是業非隨業轉者謂身表,諸餘色處非業非隨業轉。

39.2)聲處,或是業非隨業轉、或非業非隨業轉。

是業非隨業轉者謂語表,諸餘聲處非業非隨業轉。

39.3)法處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法處所攝身語業及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受蘊想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法處,諸餘法處。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有三句。

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處及二處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處。

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一處及二處少分。


41-50)此十二處。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有四句。

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少分。

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處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處一處少分。

或非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一處少分。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3.1)謂眼處,或善為因非善、或非善非善為因。

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眼處,諸餘眼處非善非善為因。

43.2)耳、鼻、香、舌、味、身、觸處亦爾。

43.3)色處,或善為因非善、或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

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色處。

善亦善為因者,謂善色處。

非善非善為因者,謂除善異熟生色處諸餘無記及不善色處。

43.4)意處亦爾。

43.5)聲處,或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

善亦善為因者謂善聲處,諸餘聲處非善非善為因。

43.6)法處有四句。

或善非善為因,謂擇滅。

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法處。

或善亦善為因,謂善有為法處。

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法處諸餘無記及不善法處。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4.1)謂眼處,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眼處,諸餘眼處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4.2)耳、鼻、香、舌、味、身、觸處亦爾。

44.3)色處,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色處。

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色處。

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不善異熟生色處諸餘無記及善色處。

44.4)聲處,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聲處,諸餘聲處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44.5)意處,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意處,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處。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意處。

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不善異熟生意處,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處,諸餘無記及善意處。

44.6)法處,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法處,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并彼相應法處,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等起法處。

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不善異熟生法處,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并彼相應法處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諸餘無記及善法處。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八無記亦無記為因,四應分別。

45.1)謂色處,或無記為因非無記、或無記亦無記為因、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

無記為因非無記者,謂不善色處。

無記亦無記為因者,謂無記色處。

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者,謂善色處。

45.2)聲、意處亦爾。

45.3)法處有四句。

或無記非無記為因,謂虛空非擇滅。

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法處。

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有為法處。

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法處。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十一是因緣亦有因,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為是因緣亦有因,若無為非因緣非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十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二應分別。

47.1)謂意處,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意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處。

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處,諸餘過去現在意處。

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意處,諸餘未來意處。

47.2)法處,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諸心所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諸心所法,并已生正起無想、滅定。

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諸心所法,諸餘過去現在諸心所法。

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諸心所法諸餘未來心所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并身語業虛空、二滅。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十所緣緣非有所緣,一所緣緣亦有所緣,一應分別。

謂法處,若諸心所是所緣緣亦有所緣,若非心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十一是增上緣亦有增上,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為是增上緣亦有增上,若無為是增上緣非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十順暴流非暴流,二應分別。

50.1)謂意處,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50.2)法處,或順暴流非暴流、或暴流亦順暴流、或非暴流非順暴流。

順暴流非暴流者,謂暴流所不攝有漏法處。

暴流亦順暴流者,謂四暴流。

非暴流非順暴流者,謂無漏法處。


17.五蘊

五蘊者,謂色蘊乃至識蘊。

1-10)此五蘊。

1)幾有色等者,一有色,四無色。

2)幾有見等者,四無見,一應分別,謂色蘊,或有見、或無見。

云何有見?謂一處。

云何無見?謂九處一處少分。

3)幾有對等者,四無對,一應分別,謂色蘊,或有對、或無對。

云何有對?謂十處。

云何無對?謂一處少分。

4)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

4.1)謂色蘊,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十處一處少分。

云何無漏?謂一處少分。

4.2)受蘊,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受蘊。

4.3)想、識蘊亦爾。

4.4)行蘊,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有漏心相應及心不相應行蘊。

云何無漏?謂無漏心相應及心不相應行蘊。

5)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

6)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

6.1)謂色蘊,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色蘊。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色蘊。

6.2)餘四蘊亦爾。

7)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

8)幾色攝等者,一是色攝四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一內處攝,三外處攝,一應分別。

謂色蘊,或內處攝、或外處攝。

云何內處攝?謂五內處。

云何外處攝?謂五外處及一外處少分。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五蘊。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是善是應修,若非善不應修。

14)幾染污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有覆是染污,若無覆不染污。

15)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

16)幾有執受等者,四無執受,一應分別,謂色蘊,或有執受、或無執受。

云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色蘊。

云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色蘊。

17)幾大種所造等者,四非大種所造,一應分別,謂色蘊,或是大種所造、或非大種所造。

云何大種所造?謂九處二處少分。

云何非大種所造?謂一處少分。

18)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

19)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一因不相應,三因相應,一應分別。

謂行蘊,若諸心所是因相應,若非心所因不相應。


21-30)此五蘊。

21)與六善處相攝者,有四句。

或善處非蘊,謂擇滅。

或蘊非善處,謂不善、無記五蘊。

或善處亦蘊,謂善五蘊。

或非善處非蘊,謂虛空、非擇滅。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五蘊少分,五蘊少分亦攝五不善處。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有四句。

或無記處非蘊,謂虛空、非擇滅。

或蘊非無記處,謂善、不善五蘊。

或無記處亦蘊,謂無記五蘊。

或非無記處非蘊,謂擇滅。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一蘊少分,一蘊少分亦攝三漏處。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五蘊少分,五蘊少分亦攝五有漏處。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

或無漏處非蘊,謂虛空、二滅。

或蘊非無漏處,謂有漏五蘊。

或無漏處亦蘊,謂無漏五蘊。

或非無漏處非蘊,如是事不可得。

27)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28)幾善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五蘊。

云何不善?謂不善五蘊。

云何無記?謂無記五蘊。

29)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

謂諸蘊,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五蘊。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五蘊。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四蘊。

云何不繫?謂無漏五蘊。

30)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

謂諸蘊,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五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五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五蘊。


31-40)此五蘊。

31)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

31.1)謂色蘊,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

31.2)受蘊,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受蘊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受蘊。

云何修所斷?謂受蘊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受蘊及不染污有漏受蘊。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受蘊。

31.3)想、識蘊亦爾。

31.4)行蘊,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行蘊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行蘊,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云何修所斷?謂行蘊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行蘊,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行蘊。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行蘊。

32)幾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二是心所與心相應,一唯是心,一應分別。

謂行蘊,若有所緣是心所與心相應,若無所緣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隨心轉,一隨心轉亦受相應,二應分別。

33.1)謂色蘊,或隨心轉非受相應、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

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隨心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心轉非受相應。

33.2)行蘊有三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隨心轉心不相應行。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心所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想自性,如受應知。

二隨心轉亦行相應,一行相應非隨心轉,二應分別。

34.1)謂色蘊,或隨心轉非行相應、或非隨心轉非行相應。

隨心轉非行相應者謂隨心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心轉非行相應。

34.2)行蘊有三句。

或隨心轉非行相應,謂隨心轉心不相應行。

或隨心轉亦行相應,謂心所行蘊,除其自性。

或非隨心轉非行相應,謂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

35.1)謂色蘊,或隨尋轉非伺相應、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

隨尋轉非伺相應者謂隨尋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尋轉非伺相應。

35.2)受蘊,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受蘊。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受蘊。

35.3)想、識蘊亦爾。

35.4)行蘊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所行蘊。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所行蘊。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并無尋無伺心所行蘊。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

36.1)謂色蘊有三句。

或見處非見,謂九處及一處少分。

或見亦見處,謂一處。

或非見非見處,謂一處少分。

36.2)受、想、識蘊,若有漏是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非見處。

36.3)行蘊有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

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行蘊。

或見亦見處,謂五染污見及世間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行蘊。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37.1)謂色蘊,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7.2)受蘊有三句。

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受蘊,及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受蘊,并除未來有身見相應受蘊,諸餘染污受蘊。

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謂前所除受蘊。

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不染污受蘊。

37.3)想、識蘊亦爾。

37.4)行蘊有三句。

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行蘊,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行蘊,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行蘊,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行蘊。

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謂前所除行蘊。

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不染污行蘊。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

38.1)謂色蘊有三句。

或業非業異熟,謂身語業。

或業異熟非業,謂業異熟生色蘊。

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色蘊諸餘色蘊。

38.2)受蘊,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

業異熟非業者謂業異熟生受蘊,諸餘受蘊非業非業異熟。

38.3)想、識蘊亦爾。

38.4)行蘊有四句。

或業非業異熟,謂業異熟所不攝思。

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行蘊。

或業亦業異熟,謂業異熟生思。

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行蘊諸餘行蘊。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三隨業轉非業,二應分別。

39.1)謂色蘊有三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身語業。

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色蘊,諸餘色蘊。

39.2)行蘊有三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四非所造色非有見色,一應分別,謂色蘊有三句。

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處及二處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處。

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一處少分。


41-50)此五蘊。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四非所造色非有對色,一應分別。

謂色蘊應作四句。

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少分。

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處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處及一處少分。

或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如是色不可得。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謂各有三句。

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五蘊。

或善亦善為因,謂善五蘊。

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五蘊,諸餘無記不善五蘊。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4.1)謂色蘊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色蘊。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色蘊。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色蘊諸餘無記,及善色蘊。

44.2)受蘊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受蘊,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受蘊。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受蘊。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受蘊,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受蘊諸餘無記,及善受蘊。

44.3)想、識蘊亦爾。

44.4)行蘊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行蘊,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及彼相應彼等起行蘊。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行蘊。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行蘊,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并彼相應彼等起行蘊,諸餘無記及善行蘊。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三句。

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五蘊。

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五蘊。

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五蘊。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四應分別。

47.1)謂受蘊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受蘊,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受蘊。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受蘊,諸餘過去現在受蘊。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受蘊,諸餘未來受蘊。

47.2)想、識蘊亦爾。

47.3)行蘊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所行蘊,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所行蘊,并已生正起無想滅定。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行蘊,諸餘過去現在心所行蘊。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所行蘊諸餘未來心所行蘊,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三是所緣緣亦有所緣,一應分別。

謂行蘊,若諸心所是所緣緣亦有所緣,若非心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

50.1)謂色蘊,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50.2)受、想、識蘊亦爾。

50.3)行蘊有三句。

或順暴流非暴流,謂暴流所不攝有漏行蘊。

或暴流亦順暴流,謂四暴流。

或非暴流非順暴流,謂無漏行蘊。


18.十八界

十八界者,謂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

1-10)此十八界。

1)幾有色等者,十有色,七無色,一應分別。

謂法界,或有色、或無色。

云何有色?謂法界所攝身語業,諸餘法界是無色。

2)幾有見等者,一有見,十七無見。

3)幾有對等者,十有對,八無對。

4)幾有漏等者,十五有漏,三應分別。

4.1)謂意界,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意界。

云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意界。

4.2)意識界亦爾。

4.3)法界,或有漏、或無漏。

云何有漏?謂法界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

云何無漏?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并無為法。

5)幾有為等者,十七是有為,一應分別。

謂法界,或有為、或無為。

云何有為?謂法界所攝身語業及受想行蘊。

云何無為?謂虛空、二滅。

6)幾有異熟等者,八無異熟,十應分別。

6.1)謂色界,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色界。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色界聲。

6.2)及五識界亦爾。

6.3)意界,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云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界。

云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界。

6.4)法界、意識界亦爾。

7)幾是緣生等者,十七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一應分別。

謂法界,若有為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若無為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

8)幾色攝等者,十是色攝,七是名攝,一應分別。

謂法界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

9)幾內處攝等者,十二是內處攝,六是外處攝。

10)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11-20)此十八界。

11)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十五是斷遍知所遍知,三應分別。

謂意、法、意識界,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

12)幾應斷等者,十五是應斷,三應分別。

謂意、法、意識界,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

13)幾應修等者,八不應修,十應分別。

13.1)謂色界,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色界。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界。

13.2)聲界、六識界、意界亦爾。

13.3)法界,或應修、或不應修。

云何應修?謂善有為法界。

云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界及擇滅。

14)幾染污等者,八不染污,十應分別。

14.1)謂色界,或染污、或不染污。

云何染污?謂有覆色界。

云何不染污?謂無覆色界。

14.2)聲界、六識界、意、法界亦爾。

15)幾果非有果等者,十七是果亦有果,一應分別。

謂法界有三句。

或是果非有果,謂擇滅。

或是果亦有果,謂有為法界。

或非果非有果,謂虛空、非擇滅。

16)幾有執受等者,九無執受,九應分別。

16.1)謂眼界,或有執受、或無執受。

云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眼界。

云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眼界。

16.2)色、耳、鼻、香、舌、味、身、觸界亦爾。

17)幾大種所造等者,九及二少分是大種所造,七及二少分非大種所造。

18)幾有上等者,十七有上,一應分別。

謂法界,或有上、或無上。

云何有上?謂有為法界及虛空、非擇滅。

云何無上?謂擇滅。

19)幾是有等者,十五是有,三應分別。

謂意法意識界,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

20)幾因相應等者,七因相應,十因不相應,一應分別。

謂法界,若諸心所因相應,若非心所因不相應。


21-30)此十八界。

21)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十界少分,十界少分亦攝六善處。

22)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十界少分,十界少分亦攝五不善處。

23)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七無記處攝八界十界少分,八界十界少分亦攝七無記處。

24)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一界少分,一界少分亦攝三漏處。

25)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十五界三界少分,十五界三界少分亦攝五有漏處。

26)與八無漏處相攝者,八無漏處攝三界少分,三界少分亦攝八無漏處。

27)幾過去等者,十七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應分別。

謂法界,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28)幾善等者,八無記,十應分別。

28.1)謂色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身表。

云何不善?謂不善身表。

云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身表諸餘色界。

28.2)聲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語表。

云何不善?謂不善語表。

云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語表諸餘聲界。

28.3)眼識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眼識。

云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眼識。

云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眼識。

28.4)餘五識界、意界亦爾。

28.5)法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謂法界所攝善身語業及善受想行蘊并擇滅。

云何不善?謂法界所攝不善身語業及不善受想行蘊。

云何無記?謂無記受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

29)幾欲界繫等者,四欲界繫,十四應分別。

29.1)謂眼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大種所造眼界。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大種所造眼界。

29.2)色、耳、聲、鼻、舌、身界亦爾。

29.3)觸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四大種及所造觸界。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四大種及所造觸界。

29.4)眼識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眼識。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眼識。

29.5)耳、身、識界亦爾。

29.6)意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意界。

云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意界。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意界。

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界。

29.7)意識界亦爾。

29.8)法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謂法界所攝欲界身語業及欲界受想行蘊。

云何色界繫?謂法界所攝色界身語業及色界受想行蘊。

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受想行蘊。

云何不繫?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并無為法。

30)幾學等者,十五非學非無學,三應分別。

30.1)謂意界,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界。

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界。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意界。

30.2)意識界亦爾。

30.3)法界,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謂學身語業及學受想行蘊。

云何無學?謂無學身語業及無學受想行蘊。

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法界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并無為法。


31-40)此十八界。

31)幾見所斷等者,十五修所斷,三應分別。

31.1)謂意界,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意界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界。

云何修所斷?謂意界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界及不染污有漏意界。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意界。

31.2)意識界亦爾。

31.3)法界,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法界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界并彼等起心不相應行。

云何修所斷?謂法界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界,并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法界。

云何非所斷?謂無漏法界。

32)幾非心等者,十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七唯是心,一應分別。

謂法界,若有所緣是心所與心相應,若無所緣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

33)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十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七受相應非隨心轉,一應分別。

謂法界有三句。

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

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想蘊及相應行蘊。

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

34)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

35)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十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五有尋有伺,三應分別。

35.1)謂意界,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意界。

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意界。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意界。

35.2)意識界亦爾。

35.3)法界有四句。

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

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所法。

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所法。

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伺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并無尋無伺心所法,若無為法。

36)幾見非見處等者,一見亦見處,十四見處非見,三應分別。

36.1)謂意界,若有漏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非見處。

36.2)意識界亦爾。

36.3)法界有四句。

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

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法界。

或見亦見處,謂五染污見及世間正見。

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法界。

37)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八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十應分別。

37.1)謂色界,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37.2)聲界、五識界亦爾。

37.3)意識界,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

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意界,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意界,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意界,諸餘染污意界。

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意界。

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意界。

37.4)意識界亦爾。

37.5)法界有三句。

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法界,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界,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法界,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法界。

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謂前所除法界。

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不染污法界。

38)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

38.1)謂眼界,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

業異熟非業者,謂異熟生眼界。

非業非業異熟者,謂餘眼界。

38.2)耳、鼻、舌、身、香、味、觸界及七心界亦爾。

38.3)色界有三句。

或業非業異熟,謂身表。

或業異熟非業,謂業異熟生色界。

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色界諸餘色界。

38.4)聲界有二句。

或業非業異熟,謂語表。

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餘聲界。

38.5)法界有四句。

或業非業異熟,謂法界所攝身語業及業異熟所不攝思。

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法界。

或業亦業異熟,謂業異熟生思。

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法界諸餘法界。

39)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七隨業轉非業,八非業非隨業轉,三應分別。

39.1)謂色界,或業非隨業轉、或非業非隨業轉。

業非隨業轉者,謂身表。

非業非隨業轉者,謂餘色界。

39.2)聲界,或業非隨業轉、或非業非隨業轉。

業非隨業轉者,謂語表。

非業非隨業轉者,謂餘聲界。

39.3)法界有四句。

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法界所攝身語業及思。

或隨業轉非業,謂受蘊想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

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

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法界諸餘法界。

40)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應作三句。

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界及二界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界。

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七界及二界少分。


41-50)此十八界。

41)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應作四句。

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界少分。

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界少分。

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界及一界少分。

或非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七界及一界少分。

42)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

43)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3.1)謂眼界,或善為因非善、或非善非善為因。

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眼界。

非善非善為因者,謂餘眼界。

43.2)耳、鼻、香、舌、味、身觸界亦爾。

43.3)色界有三句。

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色界。

或善亦善為因,謂善色界。

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色界,諸餘無記及不善色界。

43.4)六識意界亦爾。

43.5)聲界有二句。

或善亦善為因,謂善聲界。

或非善非善為因,謂不善無記聲界。

43.6)法界有四句。

或善非善為因,謂擇滅。

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法界。

或善亦善為因,謂善有為法界。

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法界,諸餘無記及不善法界。

44)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

44.1)謂眼界,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

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眼界。

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餘眼界。

44.2)耳、鼻、香、舌、味、身、觸界亦爾。

44.3)色界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色界。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色界。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色界,諸餘無記及善色界。

44.4)眼、耳、鼻、舌、身、識界亦爾。

44.5)聲界有二句。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聲界。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善無記聲界。

44.6)意界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意界,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界。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意界。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意界,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界,諸餘無記及善意界。

44.7)意識界亦爾。

44.8)法界有三句。

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法界,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及彼相應等起法界。

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法界。

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法界,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并彼相應等起法界,諸餘無記及善法界。

45)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八無記亦無記為因,十應分別。

45.1)謂色界有三句。

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色界。

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色界。

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色界。

45.2)聲界、六識界、意界亦爾。

45.3)法界有四句。

或無記非無記為因,謂虛空、非擇滅。

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法界。

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有為法界。

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法界。

46)幾因緣非有因等者,十七是因緣亦有因,一應分別。

謂法界,若有為是因緣亦有因,若無為非因緣非有因。

47)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十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八應分別。

47.1)謂眼識界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眼識。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眼識。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眼識,諸餘未來眼識。

47.2)耳、鼻、舌、身、識界亦爾。

47.3)意界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意界,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界。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界,諸餘過去現在意界。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意界,諸餘未來意界。

47.4)意識界亦爾。

47.5)法界有三句。

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諸心所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諸心所法,并已生正起無想滅定。

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諸心所法,諸餘過去現在心所法。

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諸心所法諸餘未來心所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身語業并無為法。

48)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十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七是所緣緣亦有所緣,一應分別。

謂法界,若諸心所是所緣緣亦有所緣,若非心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

49)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十七是增上緣亦有增上,一應分別。

謂法界,若有為是增上緣亦有增上,若無為是增上緣非有增上。

50)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十五順暴流非暴流,三應分別。

50.1)謂意界,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50.2)意識界亦爾。

50.3)法界有三句。

或順暴流非暴流,謂暴流所不攝有漏法界。

或暴流亦順暴流,謂四暴流。

或非暴流非順暴流,謂無漏法界。

辯決擇品第八---攝、智、識、隨眠隨增

1.有色法、無色法

有色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有色法,十界十處一蘊攝,非智知,五識識,非隨眠隨增。

無色法,八界二處四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無色法,七界一處四蘊攝,二智知謂他心滅智,非識識,無色界一切,欲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2.有見法、無見法

有見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有見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無見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無見法,十七界十一處四蘊攝,三智知謂他心滅道智,四識識,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3.有對法、無對法

有對法,十界十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有對法,十界十處非蘊攝,非智知,五識識,非隨眠隨增。

無對法,八界二處五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無對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三智知謂他心滅道智,非識識,無色界一切欲界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4.有漏法、無漏法

有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有漏法,十五界十處非蘊攝,二智知謂苦集智,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漏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無漏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5.有為法、無為法

有為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有為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四智知謂他心苦集道智,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無為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無為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6-13.有諍無諍法、世間出世間法、墮界非墮界法、有味著無味著法、耽嗜依出離依法、順結非順結法、順取非順取法、順纏非順纏法,如有漏無漏法應知。


14.有記法、無記法

有記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有記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無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無記法,八界八處非蘊攝,非智知,三識識,色無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15.有覆法、無覆法

有覆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有覆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三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無覆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無覆法,八界八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三識識,非隨眠隨增。


16.應修法、不應修法

應修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應修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不應修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不應修法,八界八處非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三識識,三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17.染污法、不染污法

染污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染污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三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不染污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不染污法,八界八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三識識,非隨眠隨增。

有罪無罪法亦爾。


18.有異熟法、無異熟法

有異熟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有異熟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無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無異熟法,八界八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三識識,色無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19.見法、非見法

見法,二界二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及見相應無漏緣無明隨眠隨增。

唯見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非見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非見法,十六界十處三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除見相應無漏緣無明,諸餘無漏緣隨眠隨增。


20.內法、外法

內法,十二界六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內法,十二界六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外法,六界六處四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外法,六界六處三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隨眠隨增。


21.有執受法、無執受法

有執受法,九界九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五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有執受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無執受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無執受法,九界三處四蘊攝,三智知謂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欲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22.心法、非心法

心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心法,七界一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非心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非心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隨眠隨增。


23.有所緣法、無所緣法

有所緣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有所緣法,七界一處三蘊攝,一智知謂他心智,非識識,三界無漏緣隨眠隨增。

無所緣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唯無所緣法,十界十處一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隨眠隨增。


24.心所法、非心所法

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心所法,非界非處二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非心所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非心所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隨眠隨增。


25.業法、非業法

業法,三界三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業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非業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非業法,十五界九處三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三識識非隨眠隨增。


26.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善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善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不善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唯不善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無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無記法,八界八處非蘊攝,非智知,三識識,色無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27.見所斷法、修所斷法、非所斷法

見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所斷一切隨眠隨增。

唯見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三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修所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修所斷法,十五界十處非蘊攝,非智知,五識識,修所斷一切隨眠隨增。

非所斷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非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8.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

學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學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無學法亦爾。

非學非無學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非學非無學法,十五界十處非蘊攝,三智知謂苦集滅智,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29.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繫法

欲界繫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唯欲界繫法,四界二處非蘊攝,非智知,二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色界繫法,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唯色界繫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無色界繫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唯無色界繫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不繫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不繫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0.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

1)過去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過去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3)未來、現在法亦爾。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1.苦諦所攝法、集諦所攝法、滅諦所攝法、道諦所攝法、非諦所攝法

1)苦聖諦所攝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集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苦聖諦所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苦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集聖諦所攝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集聖諦所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集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滅聖諦所攝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滅聖諦所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4)道聖諦所攝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道聖諦所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5)諦所不攝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諦所不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2.見苦所斷法、見集所斷法、見滅所斷法、見道所斷法、修所斷法、非所斷法

1)見苦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見苦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見苦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2)見集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見集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

3)見滅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見滅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見滅所斷一切隨眠隨增。

4)見道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見道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見道所斷一切隨眠隨增。

5)修所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修所斷法,十五界十處,非蘊攝,非智知,五識識,修所斷一切隨眠隨增。

6)非所斷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唯非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3.五蘊

1)色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色蘊,十界十處一蘊攝,非智知,五識識,非隨眠隨增。

2)受蘊,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受蘊,非界非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4)想、行蘊亦爾。

5)識蘊,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識蘊,七界一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4.十二處

1)眼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眼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5)耳、鼻、舌、身處亦爾。

6)色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色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7-8)聲、觸處亦爾。

9)香處,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香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0)味處亦爾。

11)意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意處,七界一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12)法處,一界一處四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法處,一界一處三蘊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5.十八界

1)眼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眼界,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5)耳、鼻、舌、身界亦爾。

6)色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色界,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7-8)聲、觸界亦爾。

9)香界,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香界,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10)味界亦爾。

11)意界,如意處。

12)法界,如法處。

13)眼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眼識界,一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14-15)耳、身識界亦爾。

16)鼻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鼻識界,一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17)舌識界亦爾。

18)意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意識界,一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6.二十二根

1)眼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眼根,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5)耳、鼻、舌、身根亦爾。

6)女根,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女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7)男根亦爾。

8)命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命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9)意根,如意處。

10)樂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樂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11)苦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苦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12)喜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唯喜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13)憂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唯憂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14)捨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唯捨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15)信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唯信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16-19)精進、念、定、慧根亦爾。

20)未知當知根,三界二處三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21)唯未知當知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2)已知具知根亦爾。


37.九十八隨眠

37.1.欲界...所斷隨眠

1)欲界見苦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欲界見苦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欲界見集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欲界見集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欲界見滅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見滅所斷不共無明,諸餘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欲界見滅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4)欲界見道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見道所斷不共無明,諸餘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欲界見道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5)欲界修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欲界修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7.2.色界...所斷隨眠

1)色界見苦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色界見苦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色界見集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色界見集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色界見滅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除色界見滅所斷不共無明,諸餘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色界見滅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4)色界見道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除色界見道所斷不共無明,諸餘無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色界見道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5)色界修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色界修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7.3.無色界...所斷隨眠

1)無色界見苦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無色界見苦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2)無色界見集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唯無色界見集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3)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除無色界見滅所斷不共無明,諸餘無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4)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除無色界見道所斷不共無明,諸餘無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5)無色界修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唯無色界修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