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

雜阿含556經
諸比丘尼白佛言: 世尊!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
佛告諸比丘尼: 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

雜阿含558經
有異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詣尊者阿難所,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說此何功德?尊者阿難若問我言:比丘!汝得此無相心三昧耶?我未曾有,實問異答。我當隨逐尊者阿難,脫有餘人問此義者,因而得聞。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六年中,無有餘人問此義者,即自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問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問彼比丘言:比丘!汝得此三昧?彼比丘默然住,尊者阿難語彼比丘言: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
---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1)云何無相心三摩地?謂即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
[解]什麼是無相心三摩地?就是對於那個種種取蘊的不現前,思惟觀察取蘊滅是寂靜的,心安住於無取蘊相的所緣境。

2)如經言: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乃至廣說。云何名為不低不昂?違、順二相,不相應故。
[解]像經上說:無相心三摩地,就是不低下、不高昂,乃至廣說。什麼叫做不低下、不高昂?就是不與違逆的過患相,也不與順樂的功德相,相對應的緣故。
《披尋記》四一四頁:違順二相不相應故者:於一切相深見過患,令心厭背,是名為違。於無相界見勝功德,心樂攝受,是名為順。
[解]對於色、受、想、行、識這一切法,深深地見到無常苦的過患。如是思惟能令心低下而厭離、背棄五蘊,這稱為違。對於無諸取蘊相的境界,能見到寂靜的殊勝功德。如是能令心高昂,樂於攝受這個無相的境界,這稱為順。

3)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於彼諸相不厭不壞;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於無相界正思惟故,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昂。
[解]又有二種因緣,才能證入無相定。第一,不思惟一切有過患的種種相的緣故,心若無分別,就是無相。第二,正思惟無相界的緣故。由於不思惟有為有漏這一切相的苦惱境界的緣故,對於那些老病死的相,沒有厭離心,也沒有破壞。就是說內心裡不要行動,不要去作意思惟,所以稱為不低下。對於無色、受、想、行、識的相,去思惟的緣故,對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所以稱為不昂。

4)此三摩地,略有二種:一者、方便,二、方便果。言方便者,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於彼諸相,未能解脫,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彼復數數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
[解]此無相三心摩地,簡略說有二個階段:第一,修習三摩地的方便,第二,修習三摩地的方便所成就的果。所說的修習三摩地的方便是如何呢?最初,一次又一次的警策自己、勉勵自己,思惟、觀察,將心安立於諸取蘊滅的無相界。然而對於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老、死這一切的相,隨逐於心,不能捨離,不能解脫。為什麼呢?因為隨逐於相的心識,於時時中擾亂心的緣故。彼行者又一次又一次的警策自己、勉勵自己,思惟、觀察,將心安立於諸取蘊滅的無相界,才能獲取無相的境界,成就其果,心不再隨逐於一切相。
《披尋記》四一五-四一六頁:言方便等者:於方便中,數數策勵思擇安立諸取蘊滅,無一切相,然即於彼諸安立相未能解脫,以有分別影像故,此影像心,名隨相識。所言隨者,是相似義。《顯揚》頌云:彼影像隨觀,義與此同(顯揚十九卷十七頁)此說方便分。又復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方能攝取彼方便果解脫隨相,此說方便後位。

5)於此解脫又解脫故,不自策勵思擇而住,是故名為極善解脫。若數策勵思擇安立,方得住者,雖名解脫,非善解脫。
[解]在這個解脫隨相的基礎上,又進一步不再自己鞭策、勉勵,思惟觀察,就能任運而住,離一切相,所以稱為非常好的解脫。如果需要數數地鞭策自己、勉勵自己,思惟觀察,安立於無相,才能得到安住於無相的心三摩地的話,雖然名為解脫,卻不是善解脫。

6)又曉了果、曉了功德者,謂煩惱斷究竟故,現法樂住究竟故。又復滅、道,俱應曉了。即此二種,隨其次第,名曉了果、曉了功德。又諦現觀、阿羅漢果,俱應曉了。於見道位中,名曉了果;阿羅漢果,名曉了功德。
[解]又對於無相心三摩地的果及功德應當徹底通達,究竟斷煩惱的緣故,是對於果的徹底通達;現在能究竟安住於三昧樂中的緣故,是對於功德的徹底通達。又通曉滅諦,就是曉了果;通曉道諦,就是曉了功德。又於諦現觀所得到的智慧,就是曉了果;於得到阿羅漢果時所成就的智慧,就是曉了功德。於見道位中諦現觀,就是曉了果;得阿羅漢果,就是曉了功德。
《披尋記》四一六頁:又曉了果、曉了功德等者:謂即於彼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為他說,宣揚開示,是名曉了。彼作證法,果及功德有三差別。初二差別,唯約阿羅漢果為釋,文易可知;第三差別,約四沙門果釋,由諦現觀通得前三沙門果故。依自所證能為他說,是故於見道位,名曉了果。阿羅漢位,諸漏已盡,所作已辦,世出世間所有功德皆已作證,是故於彼名曉了功德。
[解]又曉了果曉了功德等者:對於彼行者修習所體證的法之中,能以所得的諸解脫智,詳細為他人解說、宣揚、開示,是名曉了。彼行者作證法就是果及功德,有三種不同。第一、第二的差別,僅就阿羅漢果作解釋,文字容易可以了知。第三差別,就四沙門果來解釋,由於諦現觀,不但是阿羅漢果,也通於前三果。此中的諦現觀就表示是前三果,加上阿羅漢果,就是四沙門果。依自己所體證,能為他人說,所以在見道位,名為曉了果。於阿羅漢位,諸漏已盡,所作已辦,世出世間所有功德皆已作證,所以對於彼稱為曉了功德。


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此中無相三摩地者,謂無相聲,說多種義。或於空三摩地說無相聲,如是或於見道,或於不動心解脫,或於非想非非想處,或即於無相三摩地說無相聲。
1.於空三摩地說無相聲者,
如契經說:有一苾芻得無相心定,然根鈍故,不知此定有何果報?有何勝利?
2.彼作是念:尊者阿難,佛及弟子常所稱歎,我應往問。
3.復作是念:尊者阿難善知聲相。若得我問,必還問我。汝已得此所問定耶?若答言得,便為自顯所得勝法,違少欲行。若言不得,是虛誑語。若作餘言,便是惱亂上座苾芻,違越軌範。
4.復作是念:我應隨逐尊者阿難。若為他說此定事者,我亦得聞。遂逐六年,竟不聞說。
5.彼懷疑久,俛仰問言:若有獲得無相心定不沈、不舉,攝持諸行,如水堤塘。解脫故住,住故解脫。佛說此定有何果報?有何勝利?
阿難聞已,便反問言:汝得此定耶?彼作是念:我昔所慮今果得之。便默然而住。
6.阿難告言:佛說此定得解果報,得解勝利。解謂智生,修道盡漏。汝亦不久當得此事。
7.此中,不沈者,已斷我見故。不舉者,已斷我所見故。
8.又不沈者,已斷五我見故。不舉者,已斷十五我所見故。如我、我所見,己、己所見,我、我所愛,己己所愛,我我所癡,己己所癡,應知亦爾。
9.又不沈者,得涅槃故。不舉者,捨生死故。
10.攝持諸行者,多起加行,多用功力,極善作意得此定故。
11.如水堤塘者,如水從泉出,流漫池中。堤塘堰之,不令流散。如是此定,隨一境轉,遍滿此境,便住不散。
12.解脫故住者,是自性解脫住故。
13.解脫者,是相續解脫。
14.此定觀無我我所相,故名無相,而實是空。
15.以彼苾芻專修此定,能初證入正性離生,於最後時盡諸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