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有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依倚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

雜阿含906經
迦葉!有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依倚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是名,迦葉!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迦葉!有五因緣,令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迦葉!是名五因緣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是故,迦葉!當如是學:於大師所當修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讚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疑者,謂於師、於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證斷寂靜。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解]什麼是疑呢?對於大師、對於師長所教授的法門、對於應當學的戒律、對於師長與經律論的教誨,及對於自己能證的聖道,生起迷惑,生起懷疑。由於內心存有這樣疑惑的緣故,不能趣向、進入勇猛方便,也不能證悟真理、斷除煩惱、得內心寂靜。又對於過去、未來、現在的我有否?及對於苦集滅道四諦,生起迷惑,生起懷疑。內心存有對或不對二個部分,迷惑不明了,內心猶豫,推測揣度。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
又為五種不信敬所執持者,心不調柔,不能生長諸善根本。謂於大師所說正法,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正覺發者、正教授者、正教誡者同梵行所,無有信敬。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多清淨信者,謂於大師所無惑無疑,深生淨信及以勝解。如於大師,於法、於學,亦復如是。其餘廣說,如前應知。
[解]怎麼叫多清淨信呢?就是他對於佛沒有惑、也沒有疑,很深刻地生出來清淨的信心,對於佛的認識,他那個信心是不可動搖的,就是有力量的認識,不可動搖,叫做勝解。對於佛陀,能無惑無疑,深生淨信,及以勝解。於法、於學,也是無惑無疑,深生淨信,及以勝解。法,就是佛陀所宣說的聖教,就是苦集滅道。學,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這裏邊還有很多的功德,像前面說過。其餘就是於誨於證,誨就是教誨,教誡、教授這就是誨。於證,就是所證的諸法寂滅相、涅槃的境界。對於這些法也都是無惑無疑深生淨信及以勝解,如前三摩呬多地十一卷應知。
《披》於法於學等者:法,謂四聖諦法。學,謂三無漏學。於誨、於證,名餘廣說。如前三摩呬多地說應知。(陵本十一卷五頁852)

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二
五心栽者,云何為五?
1.具壽當知,如有一類,於大師所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大師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一,於大師所心栽未斷未遍知。
2.如有一類,於正法所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正法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二,於正法所心栽未斷未遍知。
3.如有一類,於所學處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所學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三,於所學處心栽未斷未遍知。
4.如有一類,於教誡所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教誡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四,於教誡所心栽未斷未遍知。
5.如有一類,於諸苾芻上座聰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稱讚護念敬愛。於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夌*欠]辱觸惱,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苾芻上座聰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稱讚護念敬愛。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夌*欠]辱觸惱,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五,於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未斷未遍知。

1.若於大師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一,於大師所心栽未斷未遍知者

1)云何大師?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是名大師。
2)云何於大師所疑惑猶豫?答:於諸如來、應、正等覺發起種種疑惑猶豫,是名於大師所疑惑猶豫。
3)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答:若於大師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4)云何是名第一?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5)云何於大師所心栽?答:若於如來、應、正等覺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大師所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大師所心栽。
6)云何未斷未遍知?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

2.若於正法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二,於正法所心栽未斷未遍知者。
1)云何正法?答:愛盡離滅究竟涅槃,是名正法。
2)云何於正法疑惑猶豫?答:若於愛盡離滅究竟涅槃生起種種疑惑猶豫,是名於正法疑惑猶豫。
3)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答:若於正法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4)云何是名第二?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
5)云何於正法所心栽?答:若於愛盡離滅究竟涅槃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正法所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正法所心栽。
6)云何未斷未遍知?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

3.若於所學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三,於所學處心栽未斷未遍知者。
1)云何所學?答: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施設學處,是名所學。如說我如是學、我學此事,於理善法不能證得;我如是學、我學此事,於理善法則能證得。
2)云何於所學疑惑猶豫?答:於諸如來、應、正等覺施設學處,生起種種疑惑猶豫,是名於所學疑惑猶豫。
3)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答:若於所學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4)云何是名第三?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
5)云何於所學心栽?答:若於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施設學處,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所學處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所學處心栽。
6)云何未斷未遍知?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

4.若於教誡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四,於教誡所心栽未斷未遍知者。
1)云何教誡?答: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半月半月所說別解脫戒經,是名教誡。如說我如是教誡、我教誡此事,於理善法不能證得;我如是教誡、我教誡此事,於理善法則能證得。
2)云何於教誡疑惑猶豫?答:於諸如來、應、正等覺,半月半月所說別解脫戒經,生起種種疑惑猶豫,是名於教誡疑惑猶豫。
3)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答若於教誡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4)云何是名第四?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
5)云何於教誡所心栽?答:若於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半月半月所說別解脫戒經,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教誡所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教誡所心栽。
6)云何未斷未遍知?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

5.若於苾芻上座聰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稱讚護念敬愛。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夌*欠]辱觸惱,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五,於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未斷未遍知者。
1)云何大師?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
2)云何有智同梵行者?答:謂舍利子、大採菽氏、大營搆氏、大飲光、大執藏、大劫庀那、大迦多衍那、大准陀、大善見、大路、大名、無滅、欲樂、金毘羅等賢聖弟子,是名有智同梵行者。若為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稱讚護念敬愛,是名苾芻上座聰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即此苾芻名有智梵行者。
3)云何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夌*欠]辱觸惱?答:於彼有智梵行者所,起瞋恚心發不隨順語、不隨順語表毀辱[夌*欠]突,是名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夌*欠]辱觸惱。
4)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答:若於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夌*欠]辱觸惱,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5)云何是名第五?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6)云何於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答:若於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夌*欠]辱觸惱,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諸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夌*欠]辱觸惱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
7)云何未斷未遍知?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