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00雜阿含總圖 (49)
- 01法句經總圖 (7)
- 02俱舍論總圖 (9)
- 03禪經總圖 (6)
- 04心理學 (12)
- 上課概論 (57)
- 大毘婆沙論 (2)
- 大乘經 (34)
- 大乘論 (29)
- 大般若經 (29)
- 大般涅槃經 (1)
- 大寶積經 (16)
- 中阿含 (36)
- 古德 (2)
- 正法念處經 (72)
- 阿毘達磨 (21)
- 現觀莊嚴論 (40)
- 無說而說 (12)
- 集論 (46)
- 楞伽經 (6)
- 瑜珈論 (9)
- 解深密經 (3)
- 對比 (1)
- 維摩詰所說經 (20)
- 雜阿含 (207)
- 雜阿含圖 (67)
-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 (34)
- dia (2)
- ubuntu (2)
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中阿含86經-說處經
中阿含86經-說處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將諸年少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諸年少比丘亦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此諸年少比丘我當云何教呵?云何訓誨?云何為彼而說法耶?」
世尊告曰:「阿難!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處及教處,若為諸年少比丘說處及教處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
「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年少比丘說處及教處者,我與諸年少比丘從世尊聞已,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
「阿難!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及諸年少比丘廣分別說。」
尊者阿難等受教而聽。
世尊告曰:「阿難!我本為汝說五盛陰: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阿難!此五盛陰,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五盛陰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內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阿難!此六內處,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內處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外處:色處,聲、香、味、觸、法處。阿難!此六外處,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外處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阿難!此六識身,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識身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更樂身:眼更樂,耳、鼻、舌、身、意更樂。阿難!此六更樂身,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更樂身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覺身:眼覺,耳、鼻、舌、身、意覺。阿難!此六覺身,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覺身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想身:眼想,耳、鼻、舌、身、意想。阿難!此六想身,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想身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思身:眼思,耳、鼻、舌、身、意思。阿難!此六思身,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思身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愛身:眼愛,耳、鼻、舌、身、意愛。阿難!此六愛身,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愛身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阿難!此六界,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界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因緣起及因緣起所生法:若有此則有彼,若無此則無彼;若生此則生彼,若滅此則滅彼。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處;緣六處,更樂;緣更樂,覺;緣覺,愛;緣愛,受;緣受,有;緣有,生;緣生,老死。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覺滅;覺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阿難!此因緣起及因緣起所生法,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因緣起及因緣起所生法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念處:觀身如身,觀覺……心……法如法,阿難!此四念處,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念處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正斷:比丘者,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舉心斷;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舉心斷;未生善法為生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舉心斷;已生善法為住故、不忘故、不退故、轉增多故、廣布故、滿具足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舉心斷。阿難!此四正斷,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正斷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如意足:比丘者,成就欲定燒諸行,修習如意足,依於無欲、依離、依滅,願至非品。如是,精進定、心定,成就觀定燒諸行,修習如意足,依於無欲、依離、依滅,願至非品。阿難!此四如意足,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如意足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禪: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阿難!此四禪,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禪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聖諦:苦聖諦,苦習、苦滅、苦滅道聖諦。阿難!此四聖諦,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聖諦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想:比丘者,有小想、有大想、有無量想、有無所有想。阿難!此四想,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想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無量:比丘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阿難!此四無量,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無量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無色:比丘者,斷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阿難!此四無色,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無色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聖種:比丘、比丘尼者,得麁素衣而知止足,非為衣故求滿其意。若未得衣,不憂悒,不啼泣,不搥胸,不癡惑;若得衣者,不染不著,不欲不貪,不觸不計,見災患知出要而用衣。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謂比丘、比丘尼正住舊聖種。如是,食、住處,欲斷樂斷,欲修樂修,彼因欲斷樂斷、欲修樂修故,不自貴、不賤他。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謂比丘、比丘尼正住舊聖種。阿難!此四聖種,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聖種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沙門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最上阿羅漢果。阿難!此四沙門果,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沙門果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熟解脫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惡露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阿難!此五熟解脫想,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五熟解脫想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解脫處,若比丘、比丘尼因此故,未解脫心得解脫,未盡諸漏得盡無餘,未得無上涅槃得無上涅槃,云何為五?阿難!世尊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智梵行者亦為比丘、比丘尼說法。阿難!若世尊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智梵行者亦為比丘、比丘尼說法,彼聞法已,便知法解義;彼因知法解義故,便得歡悅;因歡悅故,便得歡喜;因歡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覺樂;因覺樂故,便得心定。阿難!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故,便得厭;因厭故,便得無欲;因無欲故,便得解脫;因解脫故,便得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謂:第一解脫處。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脫心得解脫,未盡諸漏得盡無餘,未得無上涅槃得無上涅槃。
復次,阿難!世尊不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智梵行者亦不為比丘、比丘尼說法,但如本所聞、所誦習法而廣讀之。若不廣讀本所聞、所誦習法者,但隨本所聞、所誦習法為他廣說;若不為他廣說本所聞、所誦習法者,但隨本所聞、所誦習法心思惟分別;若心不思惟分別本所聞、所誦習法者,但善受持諸三昧相。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善受持諸三昧相者,便知法解義;彼因知法解義故,便得歡悅;因歡悅故,便得歡喜;因歡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覺樂;因覺樂故,便得心定。阿難!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故,便得厭;因厭故,便得無欲;因無欲故,便得解脫;因解脫故,便得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謂:第五解脫處。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脫心得解脫,未盡諸漏得盡無餘,未得無上涅槃得無上涅槃。阿難!此五解脫處,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五解脫處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阿難!此五根,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五根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力:信力,精進、念、定、慧力。阿難!此五力,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五力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出要界,云何為五?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欲,彼因極重善觀欲故,心便不向欲、不樂欲、不近欲、不信解欲,若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欲,穢惡厭患欲。阿難!猶如雞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阿難!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極重善觀欲,彼因極重善觀欲故,心便不向欲、不樂欲、不近欲、不信解欲,若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欲,穢惡厭患欲。觀無欲,心向無欲、樂無欲、近無欲、信解無欲,心無礙,心無濁,心得樂,能致樂,遠離一切欲及因欲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欲生,如是,欲出要,阿難!是謂:第一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恚,彼因極重善觀恚故,心便不向恚、不樂恚、不近恚、不信解恚,若恚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恚,穢惡厭患恚。阿難!猶如雞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阿難!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極重善觀恚,彼因極重善觀恚故,心便不向恚、不樂恚、不近恚、不信解恚,若恚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恚,穢惡厭患恚,觀無恚,心向無恚,樂無恚,近無恚,信解無恚,心無礙,心無濁,心得樂,能致樂,遠離一切恚,及因恚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恚生,如是,恚出要,阿難!是謂:第二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害,彼因極重善觀害故,心便不向害、不樂害、不近害、不信解害,若害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害,穢惡厭患害。阿難!猶如雞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阿難!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極重善觀害,彼因極重善觀害故,心便不向害,不樂害,不近害,不信解害,若害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害,穢惡厭患害,觀無害,心向無害,樂無害,近無害,信解無害,心無礙,心無濁,心得樂,能致樂,遠離一切害及因害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害生,如是,害出要,阿難!是謂:第三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色,彼因極重善觀色故,心便不向色、不樂色、不近色、不信解色,若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色,穢惡厭患色。阿難!猶如雞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阿難!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極重善觀色,彼因極重善觀色故,心便不向色、不樂色、不近色、不信解色,若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色,穢惡厭患色,觀無色,心向無色,樂無色,近無色,信解無色,心無礙,心無濁,心得樂,能致樂,遠離一切色及因色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彼脫}[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色生,如是,色出要,阿難!是謂:第四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己身,彼因極重善觀己身故,心便不向己身、不樂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若己身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己身,穢惡厭患己身。阿難!猶如雞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阿難!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極重善觀己身,彼因極重善觀己身故,心便不向己身、不樂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若己身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己身,穢惡厭患己身,觀無己身,心向無己身、樂無己身、近無己身、信解無己身,心無礙,心無濁,心得樂,能致樂,遠離一切己身及因己身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己身生,如是,己身出要,阿難!是謂:第五出要界。
阿難!此五出要界,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五出要界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七財:信財,戒、慚、愧、聞、施、慧財。阿難!此七財,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七財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七力,信力,精進、慚、愧、念、定、慧力。阿難!此七力,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七力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七覺支:念覺支,擇法、精進、喜、息、定、捨覺支。阿難!此七覺支,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七覺支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八支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為八。阿難!此八支聖道,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八支聖道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
「世尊!甚奇!甚特!世尊為諸年少比丘說處及教處。」
世尊告曰:
「阿難!如是,如是,甚奇!甚特!我為諸年少比丘說處及教處。阿難!若汝從如來復問頂法及頂法退者,汝便於如來極信歡喜。」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
「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年少比丘說頂法及頂法退說及教者,我及諸年少比丘從世尊聞已,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
「阿難!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及諸年少比丘說頂法及頂法退。」
尊者阿難等受教而聽。
世尊告曰:
「阿難!多聞聖弟子真實因心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稱量,如是善觀分別,便生忍,生樂,生欲;欲聞,欲念,欲觀,阿難!是謂:頂法。阿難!若得此頂法復失衰退,不修守護,不習精勤,阿難!是謂:頂法退。如是,內、外、識、更樂、覺、想、思、愛、界、因緣起,阿難!多聞聖弟子此因緣起及因緣起法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稱量,如是善觀分別,便生忍,生樂,生欲;欲聞,欲念,欲觀,阿難!是謂:頂法。阿難!若得此頂法復失衰退,不修守護,不習精勤,阿難!是謂:頂法退。阿難!此頂法及頂法退,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頂法及頂法退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為汝等說處及教處、頂法及頂法退,如尊師所為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我今已作,汝等當復自作,至無事處、山林樹下、空安靜處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進,莫令後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訓誨。」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年少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陰、內、外、識、更,覺、想、思、愛、界,
因緣、念、正斷,如意、禪、諦、想,
無量、無色、種,沙門果、解脫,
處、根、力、出要,財、力、覺、道、頂。
1.五順出離界
復次,此五根出離,無相為後,與彼五種順出離界展轉相攝。此中由欲、恚、害出離,即說乃至樂根出離。由色出離,即說第四靜慮捨根出離。由薩迦耶滅,即說無色界一切捨根出離。
[解]復次,從此憂、苦、喜、樂、捨五根出離,由最後的無相心定能出離捨受,對於五根和不淨觀、慈觀、悲觀、修無相心定等五種順出離界,彼此是有展轉的關係。在這裡,修不淨觀破除欲尋伺,修慈觀破除恚尋伺,修悲觀破除害尋伺;由這三個法門破除三個尋伺,就是破除憂。破除苦和喜、樂也用這三種方法,所以說乃至從樂根出離。從色解脫出來,就是說從第四靜慮的捨根解脫出來。修無相心定,就是觀察色受想行識剎那生滅變化,無我、無我所、寂滅相,能從色界第四靜慮的捨根解脫出來。由於修無相心定滅除我、我所的時候,就是說從無色界解脫出來,滅掉無色界天的一切捨根。
順出離言,有何等義?由住此者能出離故,名順出離。不說由此出離於彼,為離欲者說此界故。
[解]順出離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安住在不淨觀、慈觀、悲觀,乃至無我、無我所觀,能夠出離這五種受,所以名為順出離。為什麼此五種順出離稱為界呢?不是說凡夫由此觀能從五種受裏面出來,而是為了已經遠離薩迦耶欲的人,說這五種觀是從五根裏面解脫出來的因。
問:諸欲、恚、害,定同時斷,何緣建立別出離耶?答:彼諸出離雖復同時,約修對治有差別故,宣說三種出離差別。對治差別者,謂不淨、慈、悲,如其次第。或有唯修不淨,出離一切,或慈,或悲,是故別說三種出離。此上唯有一類對治故,後出離無有差別。
[解]問: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決定是同時的消滅,什麼理由施設各別的出離?由不淨觀能出離欲尋伺,慈觀能出離恚尋伺,悲觀能出離害尋伺,各別的施設法門來出離,那有什麼理由呢?答:從欲、恚、害出離,雖然是同時,但是約所修學的對治法門有差別的緣故,所以佛陀宣說三種出離的差別法門。什麼是對治法門的不同呢?就是不淨、慈、悲,如其次第對治欲、恚、害的尋伺。或者有人只修不淨觀,就能夠從三種尋伺出離;或者只修慈,或者只修悲,也都能出離。所以,佛各別的說這三種出離的法門。從這裏以上的第四靜慮,只有一個法門來對治捨受,所以後邊的出離是沒有差別的,就是無相心定。
云何猛利見者等隨念欲?謂由觀察作意於勝事作意故,猛利功用作意故。
[解]什麼是智慧猛利的人能普遍地隨念一切欲呢?就是經由觀察自己煩惱斷或未斷,而對五欲這種殊勝對象去作意,因為其智慧猛利,功用強大,所以能去作意。
云何於諸欲中心不趣入?謂於彼處,不見勝功德故。
[解]什麼是對於種種欲,心不趣入呢?對於彼五欲,因為看不見有什麼殊勝的功德。
云何不美?謂於彼處,喜悅不生故。
[解]什麼是不美呢?就是對於彼五欲處所,不生喜悅的緣故。
云何不住?謂於彼處,不樂受用為欣悅故。
[解]什麼是不住呢?就是對於彼五欲處所,不會為了喜悅的緣故,而樂於受用五欲。
云何無有勝解?謂於彼處,不樂取著不如理相故。
[解]什麼是無有勝解呢?就是對於彼五欲處所,不會樂於其中,不會執著種種的不如理的相貌。
《披尋記》三七三頁:
云何猛利見者等隨念欲等者:自下廣顯觀察諸欲差別。此中欲言,謂煩惱欲及與事欲。證諦現觀聖智聖見,是名猛利見者,由彼已斷三界所繫、見道所斷諸煩惱故。今為進斷修所斷惑,復起觀察作意,於勝妙事作意思惟,觀察煩惱已斷未斷,由此猛利功用作意,於彼諸欲或念一切,或念隨一,是名等隨念欲。
云何萎瘁?謂雖縱任,而不舒泰故。
[解]什麼是欲心枯萎、憔悴呢?雖然故意放縱自己在欲的境界上去思惟,而內心也不歡喜。
云何壞散?謂取境已,尋復棄捨故。
[解]什麼是壞散呢?就是故意取著、分別、觀察欲的境界之後,內心立刻棄捨欲的境界,不去攀緣。
云何而不舒泰?謂於所緣,雖彊令住,而不愛樂故。
[解]什麼是不舒泰呢?雖然勉強地令心安住在五欲的所緣境,內心也不愛著、快樂。
云何等住於捨?謂行平等位,於平等位中心遊觀故。
[解]什麼是等住於捨呢?心是在平等位上活動,於平等位中,心於欲中遊觀。
《披尋記》三七四頁:
云何等住於捨等者:捨有二種,謂或善捨或無記捨,即說此捨,名平等位。由彼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善防護已,正行善捨、無記捨中,由是說名行平等位。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三卷二頁)。今由觀察作意,於勝事中為遊觀時,而不依彼令心流漏,是故說言等住於捨。
[解]云何等住於捨等者:捨有二種,謂或善捨或無記捨,這叫做平等位。由彼行者對於此欲的境界,能夠防止、保護心的清淨,不令非理分別生起,煩惱意也不生起。心就在善捨的境界上活動,或者是在無記中活動,由是說名在平等位中活動。現在由觀察自己的心究竟是不是還有欲,所以對於五欲的殊勝事思惟、攀緣的時候,但是內心不因為彼五欲境,而令煩惱生起。所以說言等住於捨。
何等為厭?謂由於彼深見過患,棄背為性。此復三種,謂無常故、苦故、變壞法故。何等為惡?謂由於彼初見過患,棄背為性。何等為違?謂由於彼中見過患,棄背為性。何等為背?謂由於彼後見過患,棄背為性。
[解]什麼是厭呢?對於彼欲的境界,深刻的看見欲的過患,所以棄捨、不隨順於欲。此過患又有三種,就是欲是無常;欲是苦,欲令你痛苦;欲是會改變、敗壞的。什麼是惡呢?對於彼欲的境界,初一步看見欲的過患,所以棄捨、不隨順於欲。什麼是違呢?對於彼欲的境界,進一步看見欲的過患,所以棄捨、不隨順於欲。什麼是背呢?對於彼欲的境界,最後看見欲的過患,所以棄捨、不隨順於欲。
與此相違,即於離欲作意趣入者,謂於是處見勝功德故。美者,謂於是處生清淨信而證順故。住者,謂於所緣不流散故。勝解者,由於是處不染污轉,於諸煩惱得離繫故。以於厭等棄背行中正流轉時,心無罣礙;又復於捨無有功用。
[解]與歡喜欲的情況相違的,就是對離欲的作意,心能趣入。為何能趣入?因為對於離欲的境界,看見殊勝的功德,所以能趣入。有何殊勝的功德呢?能得禪定、神通、輕安樂,又能進一步得到涅槃樂。什麼是美呢?因為對於離欲的境界,生起清淨的信心,而能體證離欲的境界,三業能與離欲的境界相隨順。什麼是住呢?因為對於離欲的所緣,心安住在離欲的境界,能夠不動亂、不散亂。什麼是勝解呢?由於在離欲的時候,內心清淨,遠離一切煩惱的染污,因為不為煩惱所繫縛。對於厭、惡、違、背,這些棄背欲的修行裏面,正在修不淨觀的時候,心裏面沒有欲來障礙。又對於棄捨欲,很自然地,不需要勉強就能捨掉欲。
云何其心善逝?謂住方便究竟作意故。云何善修?謂善修習餘作意故。當知此說斷位,及斷方便道位。解者,謂解脫諸纏故。脫者,謂解脫所緣相故。離繫者,謂解脫隨眠故。
[解]什麼是其心善逝呢?就是安住於方便究竟作意,能斷除欲界的煩惱。什麼是能善巧地修習呢?能善巧地修習其餘的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觀察作意、攝樂作意。應當知道此方便究竟作意,是斷欲界煩惱的最後一個階位。此善修餘作意,是斷欲修行方法的階位。什麼是解呢?就是解脫一切現行的煩惱。什麼是脫呢?就是內心緣一切能引起欲煩惱的相的時候,不為一切相所繫縛。什麼是離繫呢?就是解脫煩惱的種子。
從諸欲緣所生諸漏者,謂除欲貪,於欲界中所餘煩惱。損匱者,謂因此生執器仗等惡行差別,於此若作、若增長故,生諸惡趣。燒者,謂由此因,欲愛噉食,燒身心故。惱者,謂由此因,若事變壞,便生愁、歎、憂、苦惱故。於彼解脫、超出、離繫者,謂如前次第,解脫諸纏、所緣、隨眠故。云何終不領納緣彼諸受?謂依將得、正得、隨念諸欲境界,染污諸受不復現行;其所依身,不為眾惑染污而住,如紅蓮花,水滴不著。
[解]什麼是從諸欲為緣所生起的種種煩惱呢?除去欲煩惱之外,在欲界中的其餘瞋等煩惱。什麼是損匱呢?因為此貪欲、瞋等煩惱,能夠生起各式各樣罪過的行為,拿種種兵器、刀仗等,去傷害對方。因為對於此種惡行,若是作、若是繼續作,增長惡業,將來一定生到惡趣。什麼是燒呢?由於此欲為因,為欲所噉食,為愛所噉食,欲愛如火,常燒身、心。什麼是惱呢?由於此欲為因,若是欲的事情變壞,就生起愁、歎、憂、苦惱。什麼是對於彼五欲能解脫、能超出、能離繫呢?就像前面說的次第,解脫諸纏叫做解脫,能夠解脫所緣相叫做超出,能遠離隨眠叫做離繫。什麼是始終不領納緣彼欲而生的諸受呢?就是將要得到諸欲境界,正在得到,隨念諸欲的境界的時候,內心沒有染污諸受。他所依賴的五蘊身,不為眾多的煩惱染污而住,如紅蓮華,水滴不著。